若是提到群雄割據,諸侯爭霸的時代,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不是春秋戰國,也不是五代十國,而是家喻戶曉的三國。而這一段歷史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之多的眼球,讓廣大人民群眾刻在腦海里,都是拜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所賜,別看這是一本歷史小說,卻道盡文士的風流,武將的彪悍,并將殘酷的戰爭用極具戲劇化的筆墨描繪出來,把這一段往事酣暢淋漓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心馳神往。
【《三國演義》的影響根深蒂固】
不過,小說畢竟不是歷史,書中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這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到名仕武將便會想到臥龍、鳳雛與五虎將,而許褚張遼則相對寡為人知,當然,近些年一些電視劇也開始著重展現曹魏陣營的人物,比如司馬懿,不過相比蜀漢還是略遜一些,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當時最大的勢力——曹魏陣營中的謀士究竟是怎樣一副面貌吧。
【手持羽扇的諸葛亮形象】
郭嘉——負俗之人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其早年經歷雖并未記載于陳壽的《三國志》中,但從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了《傅子》的一段話可以看出,青年時的郭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狂妄boy,他年少有大志,卻沒有在戰亂年間廣交天下豪杰,而是只和他認為有才能的人結交,至于那些他認為平庸的人,他理都不理,恃才傲物性格,再加上平時的行為不檢點,說他狂妄真是一點沒錯。不過郭嘉有他狂妄的資本,其本人的能力深得后來的主公曹操認同,在赤壁之敗后直接說出“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慘敗”的惋惜之語。
【放蕩不羈的郭嘉形象】
不過郭嘉并非一開始就得到了梟雄曹操的垂青,在此之前他還跟過袁紹,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袁紹這個人成天整些花里胡哨的東西,其為人既不得要領又不果斷,于是他萌生退意,所幸當時是亂世,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公,你若是有一技之長與經略之志,有的是廣闊天地任你闖,對于郭嘉這種人來說,更是說走就走,于是他麻利的卷上鋪蓋,跑回老家,一邊跟歌舞妓廝混,一邊等待著自己配得上自己的主公。
【影視劇中的袁紹形象】
在賦閑了足足6年之后,郭嘉迎來了命運的轉機,恰逢曹操急需一位人才替代自己亡故的謀士,便寫信給荀彧,于是在荀彧的引薦下,他得到了曹老板面試的機會,雙方見面交談后均覺得非常滿意,曹操覺得郭嘉一定能幫自己創下大業,而郭嘉則覺得跟著這個老板自己能夠盡情發揮,放飛自我,兩人一拍即合,郭嘉二話不說,當即收拾行囊,跟著第二代老板走了。
郭嘉投靠曹操的時候,正是其集團的發展期,當時的曹操已經擊敗了張邈集團,奪取了兗州作為根據地,并且控制了漢獻帝,在政治上有了巨大優勢,可以說稱霸天下的條件已經具備,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曹操的鄰居是當時最龐大的袁紹集團,且背后又有盤踞徐州的呂布在虎視眈眈,所以曹操被牢牢釘死在了兗州,別說如何擴張,就連保命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危機同樣蘊含機遇,郭奉孝也因此迎來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盤踞徐州的呂布】
就在國家準備大展拳腳之時,恰好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喚作劉備,深諳處世之道,所到之處民望極高,而且身上有著皇室正統身份,影響力不容小覷,他的到來讓曹操極為犯難,一方劉備的投靠能吸引更多人才,另一方這位有著英雄之志的人,很可能將來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針對這個問題,謀士們也分成了兩派,曹操不能決定便問計郭嘉,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明白他是一位求賢若渴的人,尤其是現在的形勢,任何幫助都是必要的,便細致分析殺死劉備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在聽了郭嘉的分析后,曹操果然非常滿意,決心接納劉備并讓其駐扎在小沛一帶限制呂布。郭嘉的首次獻策就暗和了老板的想法,無疑給他的仕途起了一個好頭。
【劉備同曹操煮酒論英雄】
之后的歲月里,郭嘉又屢屢給出正確的決定,如當曹操久攻呂布不下想要放棄時,郭嘉讓他再挺一挺,最終消滅了呂布集團,為曹操同袁紹的決戰掃除了后顧之憂;在同袁紹集團決戰之前,郭嘉又提出了十勝十敗論安定軍心,也堅定了曹操同袁紹展開決戰的決心,從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在曹操遭到袁氏余黨的頑強抵抗時,郭嘉又提出放緩進攻壓力,成功引出袁尚、袁譚二人的矛盾激發,最終分而擊潰;而當曹操想要遠征烏丸遭到手下大多數人的反對時,又是郭嘉力挺曹操,同行期間獻策急行,終剿袁黨,破烏丸,奠定曹操集團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可以說郭嘉的這一系列獻策讓他在曹操心中地位飛速直上,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郭嘉還未有進一步的功績,便病死在遠征烏丸的途中。
【曹軍最終大破烏丸】
縱觀郭嘉一生,其謀略皆以最終的勝利向世人展示其正確性,而對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的官渡之戰以及遠征烏丸,更是敢于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站在大多數人的對立面,終為曹操爭得霸主地位,雖有“負俗之譏”、“不治行檢”的缺點,但這并不妨礙一個卓爾不群,風流輕狂的謀士在青史為自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賈詡——為自己謀
當然,曹操是一位愛才之人,他的手下不可能只有郭嘉一位才子,而賈詡便是其中一位,他字文和,是涼州姑臧人,是曹魏集團的又一重要人物,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其與荀彧、荀攸合列一傳足可見其地位之高,而其奇謀百出、算無遺策的特點,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并且他還有“三國第一毒士”的稱號,可以說是一位“奇”才了。
【曹操愛才,舉世皆知】
賈詡的奇不光在其聰明才智上,還在于他的發展之路不同于常人,作為一名人才,他也面臨過擇良木的糾結,雖然一生侍奉多主,飄搖不定,卻意外的沒有像呂布那樣被叫三姓家奴,并且還得以善終,這樣奇特的人生軌跡不得不說和他的處世之道有關,那他究竟是如何為人處世的呢?我們不妨從史料中他的人生軌跡中來管中窺豹。
【影視劇中賈詡形象】
賈詡年少時就顯得與眾不同,一次他與同伴出游,遇土匪劫持,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他卻非常鎮定,對土匪說他的外公可以拿大筆的錢來贖他,并且撒謊他的外公是以鐵血殘暴著稱的段颎,他既未怯于土匪,也不以胡謅的身份頤指氣使,而是平靜的說出,更顯威懾力。結果自然是綁匪懾于段颎兇威,將其禮送出境,不過同行之人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全被土匪殺害,有人可能會好奇了,賈詡為何沒有救他們?這就和他的性格有著極大的關系了,雖然他捏造的身份糊弄住了土匪,但過多的要求反而會讓土匪的想法產生轉變,所以,為了自己他只能犧牲他人。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賈詡臨危不亂的能力以及利己的核心思維核心,而這也與他西涼出身,不修儒學有著脫不開的干系。
【古裝劇中的山匪】
而他的這些特點也為他日后輔佐主公的套路奠定了基礎,在李傕、郭汜旗下時,為保全自身,其建議二人攻打長安,造成十數萬人的生靈涂炭,天下正式進入混亂時期,毒士之稱由此而來;在張繡帳下時,他擺了曹操一道,殺死了其子曹昂和悍將典韋,而后又審時度勢奉勸張繡歸順曹操;在曹操陣營的賈詡則極其低調,幾乎不主動獻計,但他對官渡之戰的認知,以及巧妙瓦解馬韓聯軍,還有旁敲側擊建議曹操立曹丕為繼承人,都彰顯出他謀略的奇妙之處。
【賈詡獻計張繡】
如此功利主義又心狠手辣的謀士,加上所遇主公多不長久,故而常被人苛責,不過細細考究,就不難發現,他的利己其實是無奈之舉,深處亂世之變局,很多事情并非是賈詡小小的個人所能控制的,而他的際遇注定了他要功利,因為作為一個凡人,他首先考慮的必然是為了活命,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這個兇險的世道獲得善終。
荀彧——治世良臣
當然,曹操手下的謀士們并給都是奇人、狂人,也有穩重的正臣,推薦郭嘉的荀彧就是其中一位,他字文若,是潁川潁陰人。和其他謀士的鬼謀神算不同的是,荀彧一生好像并沒有什么驚世謀略。但無論曹魏陣營的謀士如何滿腹韜略,才氣逼人,文官集團的一把手始終屬于荀彧,陳壽認為其有“王佐之風”,而司馬光更是推崇,認為其輔佐曹操猶勝管仲輔佐齊桓公。
【直書覲見的荀彧】
這也并不奇怪,荀彧與其他謀士不同,他的能力不在謀、術,而在為臣、治世之道上,因此荀彧的一生,多留守后方,替曹操打理家業,管理偌大一個集團,使其日漸強盛這種名相才能做到的事,荀彧做到了,而且不光如此,荀彧還有獨到的識人眼光,他為曹操舉薦了如郭嘉、程昱、鐘繇這些人才。除了能力高,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的高尚人格也令曹操陣營中的文官為之折服,直到荀彧去世,文臣中也沒有官員的地位超過他,所以稱其為王佐之才并不為過。雖然對于荀彧是否一心扶漢這點,我尚且存疑,但這并不影響荀彧一身正氣,浩蕩巍峨的文臣形象。
當然,曹魏陣營的名士遠不止這三人,還有如荀攸、程昱等,他們皆有非凡的謀略功底以及迥異的才情性格,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能幫助曹操稱霸北方,力壓蜀漢、孫吳。畢竟小說不是歷史,若真如《三國演義》那樣的情況,最后奪得天下的為何不是主角蜀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