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漢江傳媒網消息(襄陽晚報) □本報記者蘆珊
市民王先生是一位熱心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市民,不時會拿出一些錢幫助困難人群。同時,由于王先生收入較高,他也是位個人所得稅繳納者。不久前,王先生無意中看到一份文件,文件中似乎規定捐贈款可以從個稅中抵除,但又不甚明了。王先生希望通過記者了解相關政策詳規。
稅前扣除≠抵稅
王先生看到的文件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60號)。其中第二條稱:“個人通過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準予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市地稅局稅政管理科主任于鋒解答說,國家有關部門的確聯合出臺了對于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不過,“捐贈款可以從個稅中抵除”其實是許多人對該政策的一種誤解。文件中的“稅前扣除”并不等于“抵稅”,而是指“把捐贈款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減除,然后再計算個稅”,再通俗一點解釋,就是“捐款部分不必繳稅”。
捐款扣除這樣算
據介紹,個稅的征收包括11項不同的征收內容和4種計稅方法,因人而異,十分復雜。其中捐款部分如何扣除、捐款者又能獲得怎樣的個稅優惠幅度呢?為了更為直觀地展示這一政策的實際操作過程,記者請地稅工作人員舉例說明。
假定一位市民當月工資為1萬元(扣除三險一金后,且該市民無其他收入),扣除3500元(個稅起征點)后,該市民當月的應納稅所得額為6500元,按照現行稅法規定的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超額累進稅率計算,該市民當月應繳個稅745元。
假如該市民當月捐款1000元,那么,該市民當月的應納稅所得額為1萬元減3500元再減1000元,即5500元,然后按照同樣的適用稅率計算,結果表明該市民當月應繳個稅為545元,比未捐款的情況少繳200元。
慈善、納稅不矛盾
那么,是不是捐款越多,繳稅就越少?如果捐款和應納稅所得額持平,是不是就完全不用繳稅了?“并非如此”,稅務工作人員解釋,按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也就是說,捐款稅前扣除是有“上限”的。仍以上面月收入1萬元的市民為例,其應納稅所得額為6500元,6500×30%=1950,即:該市民只有當月捐款不超過1950元的部分享受稅收優惠,超出1950元的部分則不享受。“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是保證社會正常運行的前提;慈善捐贈有利于社會文明和諧,納稅優惠政策和慈善捐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不存在矛盾。”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工作人員提醒,進行了慈善捐贈的納稅人,應在當月申報稅款的同時,向稅務機關出具捐贈憑證,由受理機關審核后給予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