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工業園區是發展外向型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區經濟振興的重要途徑,是加速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載體,也是經實踐證明可以有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建設的成功經驗塑起了進行工業化、打造城市新區的范例,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長極、推動九江沿江開放開發提供借鑒。]
一、蘇州工業園區的基本情況
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婁葑、唯亭、勝浦等三個鎮,戶籍人口35.2萬,常住人口69.5萬。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建成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態型、創新型、幸福型新城區。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開十次聯合協調理事會、十一次中方理事會,國務院七次發文,在目標規劃、管理授權、政策扶持等重大問題上給予直接指導和具體幫助,并明確“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園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園區試行”,為園區創造了“先行先試”的發展環境。
1994年以來,園區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地區成功經驗,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特點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發展之路,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超過30%,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并創下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業績,即: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超1650億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9億美元、累計注冊內資1972億元,2010年新興產業產值147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5.4%,列全市第一)。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成為了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園區開發建設的主要歷程
園區開發建設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醞釀啟動階段(1992-1994年)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談話中指出“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層引起了積極反響。當年9月李光耀資政率團訪華,表達了中新合作建立借鑒新加坡經驗載體的意向。此后,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于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園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同年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關于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蘇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財團簽訂了《關于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和《關于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書》。5月12日,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為確保園區項目順利實施,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共同擔任理事會主席的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由蘇州市市長和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的雙邊工作委員會,由新加坡貿工部軟件項目辦公室和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負責日常聯絡工作。經原外經貿部批準設立了園區開發主體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CSSD)。舉行了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首次會議和雙邊工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新雙方開始聯合對外招商,韓國三星、美國BD等首批14個外資項目落戶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培訓工作正式開始。
2、奠定基礎階段(1995-2000年)
這一階段,借鑒新加坡城市建設規劃、管理經驗,共同編制并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了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全面展開了首期重大基礎設施及水、電、氣及供熱等大型源廠建設,基本完成了首期約12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和工業地塊招商任務。按照“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正式建立了園區行政管理主體—園區工委、管委會及相關管理體制,初步建立了專業招商隊伍和招商網絡。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工作小組簽訂了《關于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園區開發公司的大股東責任和園區管理的主要工作。
3、加速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
2001年,中新股比調整后,園區與時俱進,適時調整階段性開發目標與策略,從“全力向東開發挺進”到“產業升級、科技跨越、服務業倍增三大計劃”實施,再到新十年發展目標及“四個示范區”目標的提出,以更高的起點、更高的標準、更大的力度不斷加快開發建設步伐,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區基礎設施及周邊各鎮主要路網與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建成了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行政服務中心以及一批教育衛生、商業休閑、社區服務等現代化配套設施。堅持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舉,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力度。在中新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股比調整當年即扭虧為盈,2003年底徹底消除累積虧損,并保持5年連續盈利,2005年又按上市要求進行了改制,走出了規范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強化了中新雙方的互信合作。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到80平方公里。
三、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的主要特點
經過17年的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的旗艦項目、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范區,是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
1、中新合作,高位推動
為了實現高標準要求、高效率運轉、高質量服務,全面推進蘇州工業園區的順利發展,中新雙方建立了高層次、多層面的領導工作機構。第一層面是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負責協調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和借鑒新加坡經驗中的重大問題。由兩國副總理擔任理事會共同主席,我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財政部、外交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外交部、總理公署、國家發展部、教育部為理事會成員。第二層面是中新雙邊工作委員會,由蘇州市市長和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蘇州市政府、園區管委會與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及其負責人為組成人員。第三層面是借鑒機構,由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和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軟件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聯絡工作。
2、著眼長遠,科學規劃
“規劃先行”、“規劃即法”是園區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廣的園區發展理念之一。根據區域發展總體目標,中新雙方專家融合國際上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聯合編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區域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制定完善了400多項專業規劃,科學布局了工業、商貿、居住、交通等各項城市功能,并確立了“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形成了嚴密完善的規劃體系和“執法從嚴”、“適度超前”的規劃管理制度。
在基礎設施方面,借鑒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的做法,園區秉承“執法從嚴”、“適度超前”的開發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標準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園區不僅根據社會需求大力發展酒店、旅館、金融、商業、商務等現代服務業,而且積極興辦學校、科技館、體育場、鄰里中心、社區工作站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增強區域社會服務功能。
3、創新開發,高效治理
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CSSD)是中新兩國合作的載體和蘇州工業園區早期主要的開發主體,由中新雙方財團組成:中方財團由中糧、中遠、中化、華能等14家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出資組建;新方財團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實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聞名跨國公司等24個股東聯合組成。管委會是園區的治理主體,下設15個職能局(辦),并通過樹立“親商親民”理念、增強一站式服務功能、實行社會服務承諾制等途徑,初步形成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和“科學、規范、透明”的法制化環境。
4、轉型發展,產業升級
園區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啟動實施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生態優化、納米產業雙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雞湖雙百人才、文化繁榮“八大計劃”,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成效。新興產業裂變增長,全力發展以納米技術為引領、以五大新興產業(納米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融合通信、軟件與動漫游戲和生態環保)為支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47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納米技術及相關產業品牌初步打響,新型平板顯示、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三大產業規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獲得了江蘇省“兩化融合示范區、創新型科技園區、節能環保科技產業園、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融合通信科技產業園”等稱號。
5、全球定位,創新招商
園區始終突出招商工作的龍頭地位,積極拓展招商思路,構建招商網絡,創新招商方式。園區倡導“擇商選資”理念,將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基地型、旗艦型項目作為招商重點,瞄準世界500強及其關聯項目,引進位居產業核心地位的龍頭項目,帶動相關配套項目進駐。至2010年底,蘇州工業園區累計引進外企4000余家、合同外資40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9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項目137個、上億美元項目112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利用外資連續多年名列中國開發區第一;在集成電路、液晶顯示、汽車及航空零部件、軟件和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納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占中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3%進出口總額、3%IT產值、15%IC產值和5%離岸外包產值,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區域發展強勁引擎和主要增長極。
6、招才引智,產研結合
園區按照“政策引人、事業留人、環境育人”的方針,實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新模式,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動的市場體系,形成人才需求的分類預測機制,建立大容量的高級人才信息庫。目前,園區科技型企業已超過400家,區內聚集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超過2萬名。
園區積極構建專業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為適應外商投資企業對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園區于1998年成立了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目前,已有8所高校進區辦學,近10家培訓機構入駐。全區在校生規模約2.5萬人,其中博士生約600人,碩士生約3700人。
四、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對我省發展建設的啟示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全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力推進增長方式轉變,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通過在省內與蘇北共建工業園區,在省外直接投資的方式,積極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步“走出去”。這一舉措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長極、推動九江沿江開放開發,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建設,進而承接產業轉移、發展“飛地經濟”提供了契機,因此加強與蘇州工業園區的溝通和銜接,出臺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其“外出”企業來我省投資建設是有益于雙方發展的雙贏之舉。
1、創新開發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創新園區的開發模式,引進有實力的開發主體,建立高層次、多層面的組織機構,共同推進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設立親商、親民、廉潔、高效的園區治理主體,提供一站式服務,提高園區治理效率。
2、進行功能分區,發揮比較優勢
編制產業園區功能分區規劃,依托各區資源優勢,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促進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3、承接梯度轉移,推動產業升級
依托產業優勢,承接關聯成套產業轉移;依托資源優勢,承接深加工產業轉移;依托綜合成本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依托區位優勢,承接加工貿易和服務產業轉移;依托特色優勢,承接特色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