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軒
本方為干祖望老醫師訂立。我取此方在臨床上治療鼻竇炎,療效尚稱滿意。現介紹如下:
藥物組成:
桑葉、蘆根、蒼耳子、桔梗、辛夷、白芷、魚腥草。
服法:
每日1劑,煎2次。也可用5-10劑合煎后取汁,分10日服用。
病例:
范××,男,22歲,工人。患鼻竇炎已4年,曾做上頜竇穿刺確診。于79年12月18日來診。主訴:發病已3天,頭痛、鼻塞、流黃膿涕。查中鼻道有膿,上頜竇有壓痛。投予本方6劑。藥后癥狀有改善,中鼻道已無膿,上頜竇壓痛(一)。又投4劑,鞏固療效而告愈。未再來診。
體會:
鼻竇炎屬祖國醫學“鼻淵”范疇,慢性者又稱“腦漏”。多由外感風寒,郁久化熱,壅塞清竅所致。《醫學正傳》認為:“火郁上焦,肺氣不通,抑郁成涕。”急性鼻竇炎是以流黃膿涕,鼻塞不通,嗅覺減退,頭昏脹痛為主證。方用蒼耳、辛夷散風通竅;白芷祛風止痛,消腫排膿;桑葉疏風清熱;魚腥草清熱排膿;桔梗引藥上行,又能宣肺排膿;取千金葦莖的蘆根,意在入肺清熱,增強排膿之功。
本方治療急性鼻竇炎500多例,效果顯著,治愈450例。對患有息肉者效差。如息肉摘除后,再辨證治療也有一定效果。雖患急性鼻竇炎,但素質較差,正不勝邪,單用本方疏風清熱,邪氣難以外達,且易于滯留,故效果較差。
對一些慢性鼻竇炎無效,如雖有鼻塞、黃涕、頭昏等癥,因系膽移熱于腦所致;有的是肺脾氣虛,挾有濕邪停滯,濁陰內積清竅所致;有的是因肺氣虛寒,脾氣不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所致,故用本方無效。
總之,在臨證時,首先要辨證求因然后恰當用藥,方能藥到病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