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學術寫作同日常他交際行為一樣,是涉及作者高度參與的社會行為。國外大量文獻(如Burgess 2004;Hyland 2001,2002,2008,2010,2012;Ivani? 1998; Matsuda 2002,2015; Matsuda & Tardy 2007; Tang & John 1999)充分表明,研究者在其學術英語寫作中不僅傳遞信息內容,而且在與讀者的互動關系中構建自我身份。正如Hyland(2001)指出的那樣,學術文本中作者的凸顯或是隱藏會影響讀者對文本的印象,甚至會影響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可見,關于學術寫作的認識,學界經歷了從起初認為學術寫作應該避免作者主觀介入到發現學術寫作中作者身份建構的重要性的轉變過程(孫莉2015)。基于此,我們有必要更加系統地探索研究者在學術寫作中如何建構、凸顯或隱藏自己的身份。針對前人研究主要聚焦書面性學術寫作,尤其是正文部分的寫作,本專欄以互動性更加突出的學術話語為研究對象,引入語用身份理論視角(陳新仁2013, 2014;陳新仁等2013),探討研究者各個層面、各種類型的身份建構方式與策略。其中,陳新仁、李夢欣的“學術語境下的身份沖突及話語策略——基于學術會議主持人話語的分析”剖析了學術會議主持人在主持大會發言時存在的各種身份及潛在的沖突,探討了主持人解決相關身份沖突而使用的話語策略;任育新的“漢語學術會話中人稱代詞身份建構功能研究”考察了中國高校語境下論文開題報告會上博士生如何出于不同的交際意圖運用人稱指示詞建構了各種語用身份;郭亞東的“學術話語中女性學者的身份建構研究”探究了女性學者如何在其話語實踐中建構其學者身份的同時如何流露甚至刻意突顯其性別身份。此外,李娟的“用身份視角下的博士論文致謝語研究”呈現了博士生在畢業論文致謝語中建構的職業身份、社會身份和個人身份。期望本專欄能引發更多研究者的關注,進而推進關于學術話語的研究。
李娟:語用身份視角下的博士論文致謝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