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讀史記講稿(十二)漢武帝11-竇嬰之死
畫外音: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講到,失勢的外戚竇嬰和落職的將軍灌夫想結交權勢很大的丞相田蚡。但在魏其侯竇嬰的家宴上,首先是灌夫冒犯了田蚡,而接下來,竇嬰又因為拒絕田蚡索要自己城南土地的要求再一次得罪了田蚡。田蚡和竇嬰、灌夫之間就結下了怨仇。根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的記載,田蚡想先拿灌夫開刀,但因為灌夫握有田蚡的把柄,導致雙方暫時講和。那么,田蚡能夠放過灌夫嗎?這件事情為什么又會把竇嬰牽扯進去,最后導致竇嬰被處死呢? V k]W+H~-Z
(r.d9Jw5rH;QNFwww.1baijia.com.cn 竇嬰實際上是在元光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元光四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處死的,竇嬰之死是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個事件,因為漢武帝初年第一個被殺的宰相就是竇嬰。到底他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們這一集做一點分析。
1YM*ib@i]$T.Pa 我先講第一個原因,竇嬰之死的原因非常多,第一個原因是竇嬰自身的原因。竇嬰自身的因素呢,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條就是受灌夫的拖累。他實際上受灌夫的拖累一步一步把他拖進去。受灌夫的拖累這個事情有一個很重大的事件,這個事件就是田蚡婚宴。元光四年,王太后下詔叫田蚡舉行一個盛大的婚宴,這個婚宴是要求所有在京城的諸侯、大臣都要參加,這樣一來,竇嬰就要去參加田蚡的婚宴。竇嬰去的時候呢他就想拉著灌夫一塊兒去。本來灌夫不愿意去,結果他找到灌夫家動員灌夫去,灌夫堅決不去。灌夫說了一個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說得很有道理。他說我已經多次因為喝酒得罪了田蚡,現在田蚡這個婚宴這個酒無論如何我不能去喝。竇嬰說你必須去,你們倆的關系不是已經講和了嗎?沒有事情了嘛,為什么不去呢?就這么死說活說,死拉硬拽,把灌夫給拉去了。議百家_百家講壇j-g0I!x,]-R"\
N7v.[.]h/R\#d5t|講稿|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mp3|視頻|下載|于丹 畫外音:根據《史記·魏其侯列傳》的記載,灌夫被竇嬰拉去參加田蚡的婚宴后,因為婚宴上的三件事情使他內心憋了三把火。于是,灌夫就在婚宴上借著酒勁鬧出一個驚天大案,牽出了一連串的悲劇。那么,在田蚡婚宴上,灌夫的心里憋了哪三把火?他又鬧出了什么樣的事情呢?
X$b*L$y.k7y*XkLwww.1baijia.com.cn
os H+A ^d%\ 這個事情還是從敬酒開始的,因為在這個婚宴上賓客之間要相互敬酒。首先敬酒的當然是新郞官田蚡了,田蚡一敬酒就出現了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叫避席。什么叫避席呢?避席是表示對敬酒人很尊敬的一種禮法。避席指的是被敬酒的人起身離開自己的座位,那個席就是你的座位,避席就是離開你的座位,這就叫避席。所以,田蚡敬酒所有的賓客都避席,這個很容易理解,田蚡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當朝的宰相,紅得發紫的大紅人。大家來喝酒都是沖著田蚡來的,再加上他是新郞官,所有人避席是很自然的。等到竇嬰敬酒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只有那些和竇嬰有過交往的老人避席,另一半人不避席。這個不避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膝席。什么叫膝席呢?避席是離開座位,膝席是沒有離開座位,但是欠了欠身。你想想臀部放在腳后跟上坐,如果你把你的身子稍微欠一欠,那是不是就形同了一個跪的姿勢啊,這就叫膝席。這個顯然對敬酒的人不太尊重,這個也很好理解,因為竇嬰已經是具失勢的諸侯了,很多人覺得這個人已經不得勢了,很多人就沒把他太當回事兒,所以,在竇嬰敬酒的時候有一半人沒有避席。這讓灌夫很看不慣,灌夫心里就憋下了第一把火。議百家_百家講壇b|"oPw,Be
然后,灌夫起來敬酒,灌夫敬酒就是先敬新郎倌,敬田蚡。田蚡也是欠了欠身,膝席,沒有避席,而且敬的酒又沒有喝完。大家知道敬的酒一飲而盡,這叫感情深,一口悶,一口喝完。那么你敬酒喝了一點,顯然就是不太客氣。灌夫心里就憋了第二把火。
a*j\*[lno,n6Cwww.1baijia.com.cn 但是,第一把火他沒法發作。第一把火是因為一半的賓客對竇嬰不尊敬,對竇嬰不尊敬干你灌夫什么事?他這個火發不出來,等到他敬酒的時候,田蚡對他很不禮貌,他又有一把火,這個火也發不出來。這就什么呢?那個叫發不出,這個叫不敢發,你這個時候你要再發作你不是找死嗎?不敢發。結果他敬酒敬到他一個本家兄弟,也就是敬到灌賢的時候,灌賢并沒有在意,剛好和一個著名的將軍,這個人叫程不識,程不識這個時候的職務是長樂宮的衛尉,長樂宮是太后的寢宮,衛尉是長樂宮的警衛隊長。他兩個人正在咬著耳朵說話,沒有看見灌夫。灌夫這就第三把火來了。這三把火,前兩把火一個是不能發,一個是不敢發,到這個時候是三把火一塊發,他逮著灌賢,因為他們是本家兄弟,一個是灌夫,一個是灌賢,然后他就罵起來了。這個罵就是《史記》中間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叫“使酒罵坐”。所謂的“使酒罵作”就是敬酒的時候罵起來了,當然這個話罵得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還不算很難聽。他說你這個灌賢平時說起程不識來都是不值一文錢,現在我來敬酒,你跟程不識咬著耳朵說話,就像那小丫頭一樣,嘰嘰咕咕,罵了一通。他這一通一罵,因為灌夫的輩分比較高,灌賢沒有吭氣,程不識也沒有吭氣,這個人確實沒有避席,也自知理虧,也就沒有反應。但是有一個人作出反應了,反應之快,反應之犀利,令人震驚。這個人就是田蚡,田蚡作了個什么反應呢?田蚡就把這個話茬接過去了,其實罵的人是罵的灌賢,當然灌夫這個罵也是指桑罵槐,指著灌賢罵田蚡的。而這個時候灌賢沒有搭話,田蚡把話接過去了,因為灌賢沒有文章可做,所以田蚡這個話就從灌賢那兒跳過去,直接跳到程不識那兒。他說,程不識和李廣是東宮和西宮的衛尉,也就是皇帝的寢宮和太后寢宮的警衛隊長,你今天當眾侮辱了程不識將軍,你把李廣將軍置于何地啊?這個話是很惡毒的,他跳過灌賢,他拈出來一個程不識,又從程不識掛出來一個李廣,而程不識跟李廣這兩個人是不能夠隨便罵的,這兩個人有一個特殊身份,李廣是皇帝寢宮的衛隊長,程不識是太后寢宮的衛隊長。中國有句古話,叫打狗也要看主人的面,這兩個人你能隨便罵嗎?他是誰的人啊?一個是皇帝的衛隊長,一個是太后的衛隊長。所以,田蚡這個人啊反應非常快,而且田蚡這個人非常陰險毒辣。他這個話說得很兇,很厲害,如果光罵灌賢就不能上綱上線啊,從灌賢跳出來跳到程不識,從程不識拈出個李廣,一下子把問題上綱上線了。灌夫傻,本來這個時候灌夫應該封口了,不能再說了,灌夫這個時候喝了點兒酒,仗著點兒酒勁,再加上他肚里三把火,他就冒出來一句話,他說你今天就是殺了我的頭,我也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李廣,還有一個程不識。這個話一說出來就說過了,這個話一說就等于跟田蚡兩個人直接交了火。本來來喝酒的賓客是來喝喜酒的,一看這架勢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今天這事麻煩,這個酒比鴻門宴還厲害,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些喝酒的賓客就借口上衛生間,一個一個都溜了。竇嬰一看形勢不好,拉著灌夫就想走,但是灌夫這個時候已經走不了了。田蚡又說了第二句重要的話,他說今天這個婚宴是王太后的詔書特許辦理的,灌夫的“使酒罵坐”是對太后的大不敬,這個綱就上得更高了。對太后大不敬,那是要殺頭的,他就讓手下的騎兵,他的衛隊,立即把灌夫逮捕起來。灌夫就當場被抓,這個時候就有人出來,這個人是我們上集講到的田蚡派到竇嬰家里要竇嬰城南田的門客,叫籍福,這個人倒是一番好意。我們上一集的時候,他就沒有把竇嬰、灌夫的原話告訴田蚡,他本來是個好意,這個時候一看情況不好,他就使勁按灌夫的脖子,意思是說屋檐之下低低頭吧,低低頭不就過去了嗎?誰知道灌夫這個脖子沒有頸椎病,你是越按他越往上挺,你越按他越挺,他死活不低頭,你越按他越要硬著不低頭。這一下子,田蚡就更來火了,立即把他的長史,丞相府的長史就相當于秘書長,召過來了,就說今天這個宴會太后有詔,灌夫這樣做全是我平時對他慣得太狠了,我太慣他了,把灌夫抓起來,而且立即下令把灌氏家族的人全部逮捕,一個不放。田蚡這樣做是他害怕灌夫家里有一個漏網的人,他就可能按動那個“核武器”的按鈕,把那個“核武器”給引爆了。所以他借這機會把灌氏家族,灌夫當場抓,灌夫家族的人全族抓起來。3sK
jBrFm&d
#m6Y6Z7Alcd/r!NtG.r!K議百家_百家講壇 畫外音:在前面的分析中,王立群先生講述,田蚡因為害怕灌氏家族有人泄露可致他于死地的“核武器”,也就是泄露他曾經和淮南王謀反的言論,出于這種擔心,田蚡才借著灌夫“使酒罵坐”的機會把灌夫和他全族的人都抓了起來。根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的記載,魏其侯竇嬰想花錢私了,把灌夫救出來,但沒有成功。那么,接下來竇嬰還會采取什么辦法去營救灌夫呢?這最終給他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E%]/c]0E[oHM
田蚡在自己的婚宴上借口灌夫對太后大不敬,把灌夫和他的全族人都抓了起來,那么魏其侯竇嬰采取什么辦法去營救灌夫,竇嬰最后的被殺和這件事情有關系嗎?5o-U9`}SY
p.g
8k!xU9y
M}z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于丹,百家講壇下載,讀史記,王立群讀史記,論語,劉心武,百家講壇講稿,玄奘西游記,白家講壇 這個事情發生以后,這個事情就非常嚴重了,灌夫可以說是危在旦夕,竇嬰就挺身而出去營救,去救這個灌夫。他痛著他家里的人給皇帝上疏,說灌夫這個罪是喝多了酒,酒后失言啊,不值得殺。而史書記載是“上然之”,就是皇上同意竇嬰的看法,我們可以知道在這件事情上漢武帝是同情灌夫跟竇嬰的。而且“賜魏其食”,還招待魏其侯吃了頓飯,怎么處理呢?漢武帝提出了一個方案,叫“東朝廷辯之”。東朝就是東宮,就是這件事情的處理在太后的寢宮來一個當眾辯論,這個主意是非常不好的,我們下面會講到,說到東宮去辯論,然后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王太后的寢宮里邊,來商議這個事情。兩個人到了那兒之后,竇嬰首先說,灌夫是立有大功的人,吳楚七國之亂他立有大功,他這只是一個小過錯,你不能因為一個小過錯就殺了一個立有大功的人。然后呢,田蚡就死咬著灌夫在穎陰一帶是個豪強,這個豪強按照國家的政策是必須要除掉。兩個人就頂上了,頂上了竇嬰一看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解決,竇嬰就開始揭田蚡的短,但是竇嬰在揭短的時候沒有引爆那個“原子彈”。沒有提這件事情,而田蚡說話就非常惡,他說我無非就是愛好土地、金銀、女人、房子,我有什么大錯?我不像竇嬰,像灌夫,他們整天在家里面不是看天文,就是看地理,總想著皇上跟太后有點兒事,他們好立點功。他的意思暗含的意思就是說竇嬰和灌夫是策劃于密室,點火于基層,這兩個人想謀反。這個話就說得是非常惡毒的,他自己謀反他不說,他把這個謀反罪加在竇嬰的頭上。這個時候皇上看兩個人爭來爭去沒有個結果,就讓大臣們發表意見。大臣們只有一個人說話,這個人就是御史大夫韓安國,韓安國怎么說呢,韓安國說灌夫這個人立有大功,酒后失言,像這種人沒有大錯不能殺,魏其侯說得對。再一個呢,田蚡,丞相說他的家族在穎川這一帶為非作歹,他這個算什么情況呢?他屬于樹枝,樹枝比樹干粗,小腿比大腿粗,要不鋸掉將來會有麻煩,所以丞相說得也對。最后一句話,唯明主裁之,還是希望圣明的君主去裁決吧。漢武帝搞這么一個東朝廷辯,他本來這個事情是可以處理的,他為了不得罪皇太后,他想讓朝臣們支持竇嬰,支持灌夫,然后用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他是這樣想的。他沒有想到韓安國來了個魏其侯也對,田蚡也對,你來裁決,等于說是漢武帝把球踢給大臣,韓安國又回了球踢給漢武帝。漢武帝想利用朝臣,但是做大臣的有幾個是傻瓜?誰愿意被漢武帝當個槍頭來利用對付太后啊,誰也不愿做這個槍頭,所以,漢武帝這個東朝廷辯最后不了了之。雖然這個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竇嬰跟田蚡他們兩個之間的關系,本來他們兩個之間沒有正面沖突,他們兩個在東朝廷辯的時候他們兩個把臉皮徹底抓破了。中國人是很講面子的,兩個人的關系不好,只要還有一層臉皮不抓破,就還有一個和解的機會,一旦兩個人徹底把臉皮抓破,這就連一點兒和解的機會都沒有了。結果這個東朝廷辯就讓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這兩個人的關系徹底地公開地決裂了。換句話說,田蚡的婚宴,還有東朝廷辯這兩件事情導致了竇嬰卷入了這場矛盾。這是一個原因,他受灌夫的拖累。
4n&{
a} t4E6Vwww.1baijia.com.cn 竇嬰他自身的第二個過錯是估計不足。因為他當時從田蚡的家里回來,他要向皇上上疏的時候他家里人不讓他上疏,他的夫人阻攔他,說灌夫得罪的是太后之家,這誰能救得了,不讓他上疏。結果,竇嬰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魏其侯這個侯是我立功得到的,然后雙從我這兒丟掉了,就是我得了侯又失了侯,我沒有遺憾。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來,竇嬰判斷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么?把侯給免了。他沒有想到是個死,估計不足。他的估計不足包括對漢武帝的估計不足,對王太后的估計不足,對田蚡估計不足,對整個事件最后發展的惡果估計不足,他要是有了充分的估計,他不會往坑里跳。這是魏其侯竇嬰被殺就他自身來說的第二個原因。
5S(Y Ys?@議百家_百家講壇 第三個原因,也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遺詔事件。這個事情以后,漢武帝就惱火,氣憤地就回到太后宮中給太后請安,結果王太后絕食,不吃飯。王太后說什么呢?王太后說,現在我活著人家都欺負我弟弟,假如我要是死了,人家還不定怎么欺負我們家的人呢。說了這個話以后絕食不吃飯。漢武帝這沒有辦法,漢武帝就說,本來這個事情找一個法官就能處理掉,不過是牽涉到兩個外戚,所以要辯論一下,就這竇太后不依不饒,迫于王太后的壓力,漢武帝不得不把竇嬰抓起來了。所以竇嬰在東朝廷以后被捕。竇嬰被捕以后沒有辦法,竇嬰就想起來漢景帝在臨死之前給過他一道遺詔,這個遺詔的話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就是說如果你今后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事情的話,你可以拿出遺詔,直接向皇上報告。這個遺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涵義,就是說你可以直接向皇上報告事情,當你不能向皇上報告事情時拿出遺詔你可以報告。在竇嬰被抓起來以后,竇嬰就讓他的侄子把有遺詔的事情報告了漢武帝。漢武帝一聽說竇嬰家里邊有景帝的遺詔,這是大事情,立即派人去查,查那個皇宮中間的存檔,一查沒有。這個麻煩大了,遺詔只有竇嬰有,還是他家的那個家丞,就是竇嬰家的總管蓋了個章,皇宮中間沒有存檔,沒有副本。好,這樣一來,竇嬰那個遺詔不但沒有救了他的命,還落了個偽造遺詔罪。
z }mdOa@F#L%~/wg
lg&o:}j
l議百家_百家講壇 畫外音:根據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的記載,竇嬰拿出的遺詔在皇宮中是沒有存檔的,那么,這個遺詔到底是真是假?如果是真遺詔,皇宮中不可能沒有存檔。如果是假遺詔,竇嬰為什么在自己被捕入獄后拿出來。對于遺詔事件,王立群先生是怎樣分析的呢?議百家_百家講壇
[|]S D%L&a
竇嬰是在被捕入獄后,為了救自己才拿出的景帝遺詔,按照常理,這不可能是假遺詔,但遺詔卻在皇宮中找不到副本,那么,景帝究竟是真是假?對于這個問題,歷史上究竟有幾種說法?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樣認為的呢?|講稿|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mp3|視頻|下載|于丹|t,G,LE@
ipI/O,Y:LW3A 第一種,竇嬰偽造。竇嬰偽造的遺詔,這就是偽造說。有沒有可能性?我認為不可能。兩點:第一,竇嬰這個人,我們從他的為人來看是個耿直的不懂權術的一個大臣,他不可能偽造。第二,竇嬰是在什么時候把遺詔拿出來的呢?是他被關在獄中的時候他拿出來的,這想用遺詔救自己的命,如果這個時候他拿出來一個偽詔,不但救不了他的命,而且是罪上加罪。所以不可能,偽造說不能成立。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于丹,百家講壇下載,讀史記,王立群讀史記,論語,劉心武,百家講壇講稿,玄奘西游記,白家講壇)p,F*}3gE.CUX
第二種說法,沒有存檔。漢景帝有遺詔沒有存檔,有沒有可能性?沒有可能性。我們所有的說法就是按邏輯推理來說,沒有可能性。歷來皇帝的詔書有兩份,有正本,有副本,還要登記造冊,不可能不存檔,所以不存檔說不能成立。
8_#\"C,l-^ 第三種說法,毀詔說。把詔書給毀了,毀詔呢又有幾種情況,說王太后跟田田蚡毀了,這是一說,王太后跟田蚡毀詔可能性也不大。為什么呢?這個遺詔的本身并沒有任何威脅力啊,就是說你可以向皇上報告,這個遺詔沒有任何威力,就是說它沒有殺傷力的遺詔,所以沒有必要毀掉它。第二,毀詔談何容易啊。王太后跟田蚡再有權勢,但是皇宮中間詔書的管理有一整套嚴密的制度,毀詔是很難的。另一種說法,武帝毀詔,武帝毀詔也不可能啊,第一,沒有必要。這個詔書絲毫影響不到漢武帝,漢武帝為什么要毀掉這個詔書呢?沒有必要啊?這是第一。第二,漢武帝本身是同情竇嬰的,那你把詔書毀了,給竇嬰加了個偽造詔書罪,有這種可能性嗎?沒有。有一個清代的學者叫沈欽韓,沈欽韓又提出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什么呢,主管檔案的人害怕田蚡,他向皇帝打了個假報告。皇帝叫他查,他說沒有存檔,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呢?沒有根據,很難講。那么,遺詔事件我們應當怎么看?我覺得,我們分析的遺詔事件所有的可能性,存在的機率都很小。但是,我們所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邏輯推理之上,比如說,漢景帝并不惱恨竇嬰,他不可能給他個遺詔,然后故意不存檔,讓竇嬰什么時候一拿出來,竇嬰就得死。我們都是這樣推理的,我們所有的分析都是邏輯推理的,但是歷史往往在非邏輯因素出現。就在我們上述推理種種不可能中間,我們不知道在哪一個環節中間出現了一個非邏輯因素,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今天不知道,這一個環節的出現導致竇嬰被殺。所以這就是我對遺詔事件的看法。漢武帝迫于王太后的壓力,一咬牙把竇嬰給殺了,因為漢代實行的還是秦代的歷法,以十月為歲首,元光四年的第一個月十月,灌夫被殺,十二月,第三個月,竇嬰被殺。到了春天,田蚡也死了。|講稿|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mp3|視頻|下載|于丹 cde5N*Q
www.1baijia.com.cng7_2H
C4Vr
I^"Kk
畫外音:司馬遷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記載,竇嬰被殺是因為他拿出的遺詔在皇宮中沒有副本,他是因為偽造遺詔罪被殺的。但根據王立群先生的講述我們知道,竇嬰首先是想救出在田蚡婚宴上“使酒罵坐”的灌夫,但又對事態的嚴重性估計不足,而導致自己入獄,最后才因為偽造遺詔罪被殺。那么,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么原因導致竇嬰被殺呢?對于這個問題,王立群又是怎樣分析的呢?{J&NCCF W
Ul
;Yq+g7p mN1G N+qwww.1baijia.com.cn 他被殺的第二個原因是田蚡。竇嬰被殺跟田蚡的關系很大,東朝廷辯的時候他公開說竇嬰謀反,這是很惡毒的。議百家_百家講壇
}!dOl{)c-gH~
第三,關于大臣。竇嬰之死我們分析了竇嬰的原因,分析了田蚡的原因,大臣們有沒有責任呢?大臣們的“失語”是懾于太后的威勢,大臣們不敢說話,最敢說話的是那個韓安國,也是“魏其侯是也,武安侯是也,唯明主裁之”,這說明大臣們是無奈。大臣們有責任,但大臣們很無奈。3{
`S:|\
第四個人,太后。在竇嬰之死這個問題上王太后的責任不可小覷,這個人責任太大了。婚宴的詔書是她下的吧,有了好的詔書,田蚡才能敢于抓灌夫啊,而且在東朝廷辯的時候,大臣們為什么“失語”啊,是因為太后的權勢啊,而最后她又拒絕吃飯,用絕食要挾、威脅漢武帝,所以她有很大的責任。
8S
@fouu 最后一個人,漢武帝。在竇嬰之死中間,漢武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漢武帝是同情竇嬰的,但是他最后處死了竇嬰,漢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是他卻重用了田蚡。所以漢武帝這個人,我們在前面講到竇太后把御史大夫趙綰、郞中令王臧投入監獄的時候,漢武帝已經表現了他的冷酷,在竇嬰之死中間,漢武帝同樣表現了他的自私和冷酷。其實他完全可以把事情處理好,不至于殺掉竇嬰。但是他為了不得罪他娘,不得罪太后,他想利用大臣,結果沒有利用成,最后搞了個一團糟。所有這些人最后的決定權在他手里邊,結果他處理不好,所以漢武帝他的冷酷跟自私也是導致竇嬰最終被殺的重要原因。
A*T)pjw/k~l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于丹,百家講壇下載,讀史記,王立群讀史記,論語,劉心武,百家講壇講稿,玄奘西游記,白家講壇 我們以上從五個方面分析了竇嬰之死,竇嬰之死的確是武帝初年的第一樁大冤案,這樁冤案的發生是因為王太后對皇上的干預,也就是說年輕的漢武帝雖然在他上面兩座大山去掉了竇太后一座大山,還有一個大山在壓住他,就是王太后。所以,漢武帝盡管在竇太后死以后負擔很輕了,但是王太后在個別事情上還在干預他,但是畢竟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盡管王太后在某些事情上可以掣他的肘,給他施加一點兒影響,但她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漢武帝,漢武帝注定要完成歷史所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他必然要有一連串的動作來完成他稱帝后的事情,那么,漢武帝在竇嬰死以后他的眼光又會投向哪里呢?請看下集《漢匈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