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句話總結:最合適的時機,又叫和諧
中庸在儒家學說中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p>
“中庸”是孔子對商周以來“中和”思想的繼承和總結而提出的一個哲學范疇,被他稱為“至德”,
他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廣以也”,就是說,中庸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
中庸的基本原則是“允執其中”,要求把握適當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標準。
從儒家的中庸理論是以中和觀念為理論基礎的。所謂“和”即事物的和諧狀態,是最好的秩序和狀態,是最高的理想追求。
按照儒家的思想,“和”不僅指自然本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重要的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責。先王之道,斯為美”。所謂“中”,指的是事物的“度”。
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它是實現和諧的根本途徑?!昂汀迸c“中”是相互聯系的,正如《中庸》中所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以“中和”觀念為核心的中庸之道,包含兩層意思。
一:反對過猶不及,強調中和、和諧,任何固執一端都失之于“中”。
二:“執中”的準則就是“禮”??鬃诱f:“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記》載孔子的話說:“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結;勇而不中禮,謂之逆……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禮”以“制中”為用,所以又稱“禮之用,和為貴”。因此,所謂“執兩用中”、“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歸根到底就是要時時處處按照“禮”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