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風景園林形成發展的影響
一.佛、道、釋、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隱逸是影響風景園林發展始末的根本的傳統文化,并從風景園林發展伊始便引導著風景園林朝向自然式的方向發展;
1. 三大意識形態(道、釋、儒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堅實的基礎)
1)儒家——仁為根本禮為核心,倡導君臣父子、修齊治平、入世人生觀,封建意識形態正統。儒家思想之于園林表征為——自然生態美和人文生態美并重,風景式自由布局中含蘊秩序感和生活氣息;君子比德,美善合一的自然觀和人化自然啟發對自然尊重——在古典園林產生伊始便重筑山理水——風景式發展方向;中庸之道和為貴——造園要素之間始終維持不偏不倚的平衡、園林整體呈現一種和諧狀態。
2)道家:自然天道觀,崇尚自然以自然美為核心——和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結合——鑄就士人寧靜致遠、瀟灑飄逸;包含樸素辯證思想,強調陰與陽、虛與實、有與無的對立統一關系,對宇宙間宏觀、微觀空間的形成做出虛實相輔的辯證詮釋。
3)儒道互補的局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于古典園林影響甚篤——凡舉造園立意,構思方面的浪漫情懷和飄逸風格、園林規劃通過筑山理水的辯證布局體現山嵌水抱的辯證關系;皇家園林講究仙境摹擬等更是顯而易見的。
4)佛教——禪宗主張一切皆由佛性、頓悟、直至本心可成佛——思維方式之注重內心關照——從而促進了藝術創作之更強調“意”,追求創作構思的主觀性和自由無羈——作品達到情、景和哲理的交融,從而把完整的意境凸顯出來,禪宗思維對于后期的古典園林在意境的塑造、意境和物鏡的關系上處理尤為明顯;
2.天人合一:
宋儒提出,作為哲學思想源于西周。三層含義:①人是天地產生,強調人道和天道統一,源于西周,是古人政治倫理主張——孟子和莊子再發展——(孟子)天道和人性合一(寓天德于人心);(莊子)天、人原本合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②人類的最高道德和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是統一的——影響人的自然觀,如何對待自然——不能違背自然普遍規律,和大自然保持和諧——天人諧和③天人合一衍生天人感應——天象和自然界預示社會異常,社會異常也影響天象自然界——兩者相互感應,是風水理論的哲學基礎。④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啟導并朝風景式方向發展——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始終和諧。
3.寄情山水:
士人的思想意識和永恒情結。自然之美——士人滋生熱愛自然之情——廟堂之高不忘山林之樂,失意則浪跡山林——促進山水文學、藝術、畫作發展(山水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既重視客觀形象的摹寫,又注入作者主觀感情,所謂“外師造化,中的心源”確立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創作原則)——在中國,山水風景,山水畫、山水文學、山水園林的同步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涵蓋士人接觸到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環境。
4.崇尚隱逸:
大自然滋生隱逸思想,亦是隱逸行為載體。上古賢士不愿獻媚同流隱居深山艱苦異?!扑味嘤写箅[、中隱和小隱,隱逸作為韜光養晦終南捷徑——后期隱逸行為淡化,思想凸顯并浸透士人性格稟賦,園林是第二自然,最主要的載體(漢代商山四皓、西晉竹林七賢、南北朝白聯社十八高賢)——衍生出隱逸文化,和山水文化相互滲透。隱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園林的發展,尤其是郊野別墅園林的大發展;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對風景園林發展的影響
1)玄學:①解釋:盛行士人們的顯學,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典,老莊學說為表、雜糅儒道形成“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②內容:重“清談”,認為天地本體是“無”,“有”是“無”產生的;討論名教(封建禮教)和自然的關系,玄學家認為自然文本、名教為輔。③代表人物及行為: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一方面是飲酒狂狷的具體行為,一方面是寄情山水的思想作風。
2)玄學主張返璞歸真+佛教出世思想——激發對自然向往;士人們認為名教禮法是虛偽的表征——在假惡丑社會中尋找真善美是不可能的——大自然是他們心中真善美的化身:山水的”自然“是”真“,”真“的社會意義是”善“,”真“的美學意義是”美“——這是魏晉時期寄情山水的理論基礎。(也是古典園林不斷朝向自然式發展的原因)
三.宋朝時期文化對風景園林發展的影響
①禪宗的興起——(1)禪宗主張:梵我合一,主體和客體是不可分割的,自然之境和梵我之境并無二致?!扒嗲啻渲窨偸欠ㄉ?,郁郁黃花無非般若”(2)社會環境“進已有退亦憂”產生士人們細膩的性格稟賦(3)禪宗注重內心醒悟,“直至本心見性成佛”的教義和士大夫們敏感細膩內向的性格是契合的。(4)園林成為參禪的重要場所,禪悅之風+園居之樂構成士人們生活的中心。
②中隱思想——(1)中隱思想興起導致隱逸思想轉變(2)隱逸從身體力行的實踐行為變成了精神享樂,園林成為其載體。隱于園可以一定程度上沖淡仕與隱的矛盾,甚至達到仕隱合一的精神境界。士人們居廟堂高談闊論儒家經典,一入園林便服JI老莊,返璞歸真(3)隱逸思想的轉變——世界觀小了,文化轉向內在的開拓和挖掘——園林和“壺中天地”、“須彌芥子”聯系起來形成“壺天之隱”——在這個封閉精美微縮的環境里,避開塵世煩惱、樂享清閑(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宋人的隱逸,是一種園林情調和審美趣味的追求,失去上古隱逸反抗進取的精神,文人園林四特點就是這種情調追求的最精準表征。
(4)藝術的變化——(1)宋代藝術放棄外部拓展轉而挖掘內部境界,于小見大,于芥蒂之微感受宇宙至廣。影響及于園林,則是講究縮移摹寫,有限空間的無限的隱喻(2)宋代各個藝術之間觸類旁通相互滲透,園理中蘊含著畫理和文理;文人畫的興起,講究的是追求意境不拘細節,重神似非形似;詩畫對園林的影響是明顯的;(3)宋代確立的獨特的藝術創作和鑒賞方式:禪宗講究悟性,內心觀照產生頓悟的思維方式——促進藝術創作強調“意”、情感和哲理(蘇軾云:言有盡而意無窮)——宋人藝術創作重神似輕形似,形成“以意求意”的審美方式(說詩如說禪,妙處在懸解)(4)意義:這種藝術創作和鑒賞方式是繼魏晉南北朝之后美學思想的大變化和大開拓。
四.清朝時期文化對風景園林發展的影響
清朝時期主要的意識形態思想便是“壺中之隱”“須彌芥子”的思想,后期園林多小巧囿于咫尺之間,可距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