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單身女性,我很抗拒一個女性一旦生了孩子,當了母親,就好像全世界只有孩子的感覺,她們的QQ、微博、MSN、博客、微信,從頭像到照片到文字,全部是孩子!從屎尿屁到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會站立第一次說話……事無巨細、無處不是。只要她當了媽媽,不管她之前在網絡上呈現的世界多宏大,此后她的世界就狹小得只剩孩子了。但這是人家的事,我雖然不喜歡也沒有權利干涉,只好默默屏蔽或者取消關注。
饒是如此,還是在微博關注了幾個經常會提到孩子的媽媽,主要原因是這些人本身很有意思,談孩子也談得很有意思,還有,偶爾也談談電影談談文學談談工作談談生活不全是孩子,所以我一直還關注著。前一陣子幾個媽媽不約而同地提到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這些自我完整強大的媽媽均表示,不會在孩子身上傾注太多感情。當然愛是要愛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一定要盡,但她們認為父母和子女是注定要分離的關系,如果和孩子有過于深情的牽絆對父母對孩子都不好,父母的自我受到擠壓,孩子將來也不能盡情遠走。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他們注定要遠走。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最飽含深情的感傷大概如龍應臺的《目送》里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前幾天生病,只是非常普通的感冒發燒,卻也叫人瞬間脆弱。下班拖著癱軟無力的身體回到住處,連燒杯水的力氣都沒有,突然異常想家。我相較身邊大部分人來說,是非常不戀家的那種人,想家也會,但基本是比較云淡風輕的想,嵌入骨髓的眷念基本沒有。我出生時早產,是被醫生判了死刑的新生兒,當時父親在外地,是爺爺寫信告知才回來。母親和父親的婚姻關系,根據我20多年的觀察,在我嬰兒期大概也是焦慮緊張的,母親和爺爺奶奶的關系也一向劍拔弩張,我的整個青春期都在和父親吵架。我一直遺憾自己在親子關系上的缺失,緊張焦慮的多,溫馨平靜的少,缺乏深情的眷念。我理解父母是愛我的,我也盡力愛他們,但是缺失永在。
那天X說想去游泳,找不到可以游泳的地方,希望有人來接她去游泳。我說生病讓人脆弱,覺得人不應該整些有的沒的,人一定要有依靠和眷念。她笑話我,你不是吧,意思是這就投降了?因我一向是比較獨立的,能夠自得其樂的那種人,我回她,我希望有一個人,在我生病時可以打電話給她/他,對他/她說:“你來看我吧,幫我帶點吃的來。”不管是誰,父母,兄弟,朋友,愛人,我希望我心中有這樣一個人,我不是時刻需要這樣的人,但需要時沒有,心里就是荒漠。甚至有時她/他也力不能及,比如異地,但你確定條件允許,她/他會是那個人,就可以幫助你抵御很多深淵的恐懼。
而我覺得,這樣無條件的依靠和眷念應該在親子關系中建立。那天跟朋友聊天,說到自信,我說工作不能勝任自然就沒有自信,沒有被深愛過的人自然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深愛,我們在最初很多功課沒有過關,現在才顯示出問題。前面的媽媽們認為,孩子終將離去,不要在親子之間建立太過深情的眷念,我覺得是一種預設的保護。但我想,如果孩子在最初一切關系基礎的親子關系上沒有過深情沒有過眷念,甚至也沒有演練過分離,將來他在這人世的深情、眷念和分離從哪里習得呢?最重要的是,你與你的生命之源有過深情有過眷念,此后的人生,你就算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情路坎坷,你也會更不容易自我放棄。
我理解媽媽們的意思,拽在手里的風箏飛不高,放手才能高飛。斷了線的風箏,可能飛得更高,也可能更加迷失。風箏要不要線?我覺得要的,飛累了也才知道落腳處。我想自己當了媽媽,更愿意在孩子身上傾注無條件無限度的深情,無條件告訴他,你值得。(文/微冷微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