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贍養父母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于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我國《民法通則》、《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都有規定,具體來說,成年子女對于父母的贍養義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對父母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例如,對患病的父母應當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應當妥善安排父母的住房,有義務耕種父母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并且相關收益應當歸父母所有,不應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等。
然而,實踐中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一方,因為存在不當需求,或是其他例如存在婚外情等不當原因,日常花費巨大而要求子女給付過高贍養費或是明明作為父母一方,已經有足夠的生活來源,但由于存在家庭矛盾或是僅僅為了給兒女添堵,便起訴要求子女索要贍養費情況。那么,類似情況下,對于父母提出的于情于理都有些“過分”的要求,子女是否必須滿足呢?
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由此可見,父母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前提,是其“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如果父母一方經濟來源豐厚,無論經濟上還是生活上都不存在生活困難,對于父母一方的無理贍養要求,確有困難的子女是可以拒絕的。
實踐中,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相同,子女以及其父母的經濟收入也沒有固定的標準,那么,什么情況下父母要求索要贍養費的請求才算是“過分”或“無理”呢?除了道德上的主觀評判,法律對此又是怎么認定的呢?法官表示,在司法實踐中,索要贍養費的案件是否能夠獲得支持,以及贍養費給付的具體數額,主要是根據子女的經濟情況及父母的實際需求,以及當地的經濟水平來確定的。一般來說,如果子女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線時,一般視為該子女無力向父母給付贍養費。因為贍養父母雖然是法定義務,但這種情況下,即便判決支持了父母的訴求,判決也很難得到實際的執行。但是不需給付贍養費,并不代表不應承擔其他的贍養義務,如保障老人住房及基本的生活需求及對老人的護理等。如果子女家庭確有能力承擔的,法院會按照當地經濟水平,結合雙方的實際生活情況酌情判定贍養費的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