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勝教授說:“對于這類患者,綜合評估很重要!存在缺血的話,需要改善心功能,預防心臟性猝死。”
講者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傅國勝
整理 | 醫學界會議報道組 Sherilyn
演講題目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處理策略》
來源 |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4月21日第二十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傅國勝教授帶來了題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處理策略》的演講,小編將部分內容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 傅國勝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發生率高!
Kaul P等2013年發表在Am Heart J. 上的研究納入9406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1008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4910例不穩定性心絞痛(UA),下圖可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發生率更高!
圖1. STEMI、NSTEMI和UA累積1年心力衰竭發生率
血運重建與心梗后室性心動過速
1. MI后室速發生
√ MI后室性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心臟性猝死大部分有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 MI后形成的疤痕、心肌細胞間離子通道、電傳導特性的改變,構成了MI后室速/室顫的基質;
√ 疤痕內存活的心肌組織細胞間偶聯受損形成緩慢傳導,并構成解剖或功能性傳導阻滯,最終形成折返。
2. 隨著時間推移,疤痕性室速導致心臟性猝死的風險更高
圖2. 隨時間推移心律失常死亡或MI/心肌破裂猝死的百分比
3. 再灌注時間與急性期/遠期室性心律失常
再灌注時間與誘導性室性心動過速(VT)有關,下圖研究數據顯示,誘導性VT的發生率早期為11.5%,中間為17.8%,延遲再灌注組為36.8%。
圖3. 再灌注時間和誘導性室性心動過速
可見VT在延遲再灌注組中更容易誘導,及時血運重建可減少急性期、遠期室性心律失常發作。
4. 穩定性冠心病進行血運重建是否獲益?
VACTO研究納入162例一級預防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其中71例患者存在1支以上的慢性閉塞性病變(CTO),經過26個月的隨訪,CTO是預測室性心律失常發生與生存的獨立預測因素。
圖4. K-M生存曲線 上圖:無需除顫器 下圖:全因死亡
但RAJA V等人2015年研究認為,CTO的存在與患者死亡率、室性心律失常發作率無關,且CTO患者的血運重建不改善該人群的臨床預后。
圖5. 根據CTO是否血運重建分組比較生存率和無持續性心律失常率
小結:
1. 對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早期,及時的血運重建可減少急性期、心梗遠期的室性心律失常;
2. 對于慢性冠心病患者,血運重建的意義存在爭議;
3. 對缺血/存活心肌的評估有助于個體化治療的方案。
冠心病合并CHF患者預防SCD策略
血運重建后心臟性猝死(SCD)仍是死亡的主要方式,重度心衰(LVEF≤35%)患者從血運重建中獲益有限,且離血運重建越久,發生嚴重室性心律失常風險越大!
1. 心梗40天后或血運重建90天后SCD的一級預防
表1.
2. 穩定性冠心病血運重建后SCD二級預防
表2.
3. 穩定性冠心病血運重建后SCD一級預防
表3.
4.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在SCD預防中的應用
表4.
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血運重建及預后
1. 選PCI還是CABG?
Marui A等人2014年發表在Am J Cardiol.上的CREDO-Kyoto PCI/CABG研究納入3584例三支或左主干病變患者分別接受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隨訪5年后發現:LVEF≤50%的患者CABG治療后心臟性死亡和猝死率均低于PCI治療者(見下表)。
表5. PCI患者464名,CABG患者444名
2. 選內科治療還是外科?
Eric J. Velazquez等人于2011年發表在N Engl J Med.的研究納入1212位射血分數≤35%的適合CABG的冠心病患者,分為單純內科治療組(602位)和內科治療+CABG組(610位),結果顯示:內科組全因死亡244例,占41%,CABG組218例,占36%。
表6. 試驗首要重點:全因死亡率
2013年JACC Heart Fail.發表的STICH研究統計了CAGB和內科藥物治療的死亡方式,見下表:
表7. 死亡患者原因分布
最后傅教授總結,對于這類患者,綜合評估很重要!存在缺血的話,需要改善心功能,預防心臟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