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到端午了
一批“甜粽黨”、“咸粽黨”開始互撕了~
北方人愛吃咸粽子
南方人愛吃甜粽子
額,蘇州人愛吃甜粽子,肯定是南方人
再具體點就是蘇南人
那蘇南具體在哪?
蘇州的兄弟姐妹在哪?
五花八門的標準劃分
參考江蘇省官方的劃分標準,蘇南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中心,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截止2014年7月,蘇南地區共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和鎮江等5個地級市(轄30個市轄區)、10個縣級市。
2、歷史劃分——蘇南、蘇北和南京
說到這里有人不愿意了
南京明明是蘇中好嗎
額,其實蘇北也不承認南京的存在
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以“蘇南”、“蘇北”命名的權威行政區劃單位,也是現代人“蘇南”和“蘇北”概念的源頭和基本認知點。
1949年-1952年,中共在華東大區下分別設立蘇南行署區(駐無錫)、蘇北行署區(駐泰州)和南京直轄市。
蘇南行署區——轄無錫市和鎮江、武進、蘇州、松江4個行政分區,27個縣、市
蘇北行署區——下轄泰州、揚州、鹽城、淮陰、南通5個行政分區,41個縣、市
從這個角度放到現在來看,蘇南的范圍應該為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四市以及他們所轄的縣和代管的縣級市,蘇北的范圍應該為揚州、泰州、南通、鹽城、淮安、宿遷、徐州、連云港八市以及他們所轄的縣和代管的縣級市,南京是個例外,不屬于任何一家,這種觀點也是目前絕大部分中國人對江蘇的基本認識。
這樣一看
南京果然是一枝獨秀哈哈哈
1952年9月,蘇北、蘇南行署區以及直轄市南京市合并為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
1958年,蘇南劃9縣,蘇中劃1縣(崇明縣)共10縣劃歸上海,江蘇省由此得來。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到,上面又跳出了一個蘇中的概念。
由于歷史經濟文化等原因,南京鎮江更像是以蘇錫常為核心的蘇南概念的外延。2000年左右,江淮之間的揚州、泰州和南通市則發文稱自己是“蘇中”,試圖從“蘇北歧視”中解脫出來。
這三大區域中,“蘇中”純屬政府自行創設的概念,在民間缺乏基礎,具體范圍還時常變化。在 2000 年之前的江蘇省年鑒中,蘇南就僅限于蘇錫常三市,是全國農村經濟的改革樣板,“蘇南模式”的發源地。
按照當時的劃分,“蘇中”一詞除了揚通泰外,南京和鎮江也被包括在內。
▍圖表來源:2000 年江蘇省統計年鑒
其實南京和鎮江在“九五”期間還屬于蘇中,由于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十五”期間被劃為蘇南。
不過這種劃分明顯是一種政府行為,不要說外省人,就連很多江蘇人本身都不清楚,在民間是得不到絕大多數人認可的。
還有相當一大部分人是根據語言劃分的。
語言造成認同,在全世界都是通例,吳語區就是在這個認同的基礎上,形成蘇錫常丹通。南京之所以位居江南卻被硬點為“江北”,也正是因為它不屬于吳語區。
以“屌開頭屄結尾”的南京話,近親只能在安徽的合肥、蕪湖一帶找到,歸為安徽話才算恰如其分。
作為漢語方言官話系統的一支,江淮官話分布于蘇、皖兩省中部,以及贛北和鄂東的廣大地區,是有著 7000 萬使用人口的大方言,不但內部口音各異,有些甚至還互相不能通話。
而蘇南的北界之所以難以劃定,也是因為吳語區與江淮官話之間的分界,并不能與長江線完美貼合,而是各自突破天塹,呈現犬牙相入的態勢。
▍長江兩岸江淮官話與吳語分界線,圖片來源:《從丹陽方言看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界》
不過,很多人認為吳語比“江北話”更“有文化”。像“吳儂軟語”本來只是蘇州話的代稱,如今卻成為全國人民對吳語區的總體印象,其知書達理的形象實在深入人心。
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蘇南”即“蘇錫?!倍鴽]有鎮江,這是因為在80年代開始蘇錫常三市所創造的經濟上的“蘇南模式”而形成的概念。
這種概念在江蘇以及附近一帶還是有較強的市場的,不過放到全國范圍來看,就沒有太多的人清楚了。
畢竟除了蘇州以外,無錫、常州包括鎮江在全國的名氣并不是很大,很多人雖然知道這幾個城市的名字,但真正了解就很少了,更談不上什么“蘇錫?!边@樣的概念。也許你聽過“蘇錫?!边@個名詞,但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含義。再加上鎮江市區的口音不是蘇錫常地區所說的吳方言,也被蘇錫常人有點人為地劃開的意思。
以長江劃分的,江南即蘇南,江北即蘇北,這和人們對中國的劃分也基本一致。雖然嚴格從地理和氣候上說秦嶺、淮河一線才是大致劃分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長江就是劃分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
盡管從緯度上說,如果嚴格用緯度把江蘇一分為二南和北,揚州、泰州和南通都應該是“蘇南”,但是由于長江的阻隔,這些地區的人還是被認為是“蘇北人”,在這里“蘇北人”和“江北人”的意義其實是一樣的,況且也不可能這樣去分。
在生活方式的各種細枝末節處,江南人通常都自居上等,并把其對立面視為“江北人”的特征:江北人愛吃辣,江北人不吃甜,江北人不會握筷,江北人不懂穿衣打扮,江北人皮實不嬌貴……以至于北方媳婦嫁到蘇南幫忙做家務,聽到婆婆“哦喲,老勤快……”的夸獎,會越聽越不是味道。
但是,很難說江南人是基于生活方式上的“高下”來區分蘇南和蘇北,這種歧視更多是他們自我認同的結果。
“江蘇”這個概念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停留在一種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狀態,也就是以蘇南的文化特征為主,不少人江蘇和浙江也分得不是很清楚,對于江蘇還有像徐州、淮安等地的漢文化、江淮文化并不是太熟悉。
狹義的蘇南,只有吳語區,蘇錫常3市,廣義的包括長江以南的 蘇州 無錫 常州 鎮江 南京 5市。
在今天的社會,身份和認同首先體現為戶籍,體現為身份證頭四位是不是 320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只要有蘇州戶口,哪怕滿口陜北腔,也能被稱為蘇南人。
全國第一內斗大省
這么多不確定的劃分方式也造成了江蘇省成為全國第一內斗大省。江蘇的打斗主線是:蘇南看不起蘇北;蘇州、無錫、常州共同鄙視徽京(南京);蘇北不屑“徽京”。
1.蘇南VS蘇北
2.寧鎮VS蘇錫常
3.蘇州VS南京
4.蘇州VS無錫
5.南通、揚州、臺州VS淮安、鹽城、連云港
6.徐州VS全省
7.蘇州市VS下屬四縣
8.無錫市VS江陰
9.鎮江市VS丹陽
10.南通VS常州
11.南通東南部VS南通西北部
12.鹽城南部VS鹽城北部
13.揚州VS泰州
14.泰州南部VS泰州北部
15.連云港VS徐州
如果你在大學有一個東北室友
四年之后你可能都不知道他(她)來自遼寧、吉林還是黑龍江;
如果你有一個江蘇室友
那么一個學期之后你肯定連他(她)來自哪個市哪個縣都一清二楚。
(指南綜合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