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發布19.18億畝:耕地保有量實現規劃目標
歷時3年,21.9萬調查人員參與,匯集了2.95億個調查圖斑……日前,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自然資源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全面查清了我國陸地國土的利用現狀。
《公報》顯示,2019年年末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根據《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確定的“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目標為18.65億畝,203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目標為18.25億畝”,從全國層面看,我國耕地數量實現了國家規劃確定的保有量目標。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能掉以輕心
耕地保護關乎糧食安全,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擁有耕地191792.79萬畝。其中,水田47087.97萬畝,占24.55%;水澆地48172.21萬畝,占25.12%;旱地96532.61萬畝,占比50.33%。與2009年年底發布的全國第二次國土調查數據成果相比,有一處明顯變化——全國耕地這一地類減少了1.13億畝。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廣華分析,在我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了占補平衡的情況下,耕地地類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他指出,數據顯示,過去10年的不同地類轉換中,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園地的情況,也有林地、園地流向耕地的情況。林地具體包括喬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等,園地則包括果園、茶園、橡膠園等。但從結果來看,耕地凈流向林地1.12億畝,凈流向園地0.63億畝。
調查顯示,這些耕地流向園地等農用地時,有的破壞了耕作層,有的沒有破壞,本次“三調”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標注。王廣華透露,調查顯示,全國共有8700多萬畝可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還有1.66億畝可以通過工程措施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如果需要,這部分農用地可通過相應措施恢復為耕地,但要付出經濟和社會成本。
王廣華表示,作為一次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從“三調”數據看,“只要統籌安排,嚴格管控,我國完全可以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但綜合考慮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護方面,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他介紹,下一步,我國將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按照應保盡保原則,合理確定各地耕地保有量,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永久基本農田按糧田管理。嚴格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
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局部布局不合理
“三調”結果同時顯示,我國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國土利用和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還不穩定。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留華介紹,2009年以來,10年間,我國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凈增加了2.6億畝。但也要看到,全國有2.29億畝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而又有2.17億畝上述地類流向耕地,一些地方還暴露出生態建設的盲目性、生態布局不合理的現象。
本次“三調”發現,全國有880多萬畝坡度為25度以上的林地被開墾成了耕地;而同時,又發現有1.8億畝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被種上了樹,其中有6200多萬畝是坡度為2度以下的平地。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區新增喬木林地4900萬畝、灌木林地1.8億畝;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約6500萬畝草地流向了林地。“以上這些與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合的做法,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又影響國土綠化成效長期鞏固。這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朱留華說。
記者了解到,對上述發現的問題,自然資源部將在“三調”形成的數據庫基礎上,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并嚴格實施。對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原則,逐步進行調整,并在“三調”形成的統一底圖上,科學安排并帶位置下達新的生態退耕、國土綠化任務。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程度不夠的問題依然突出
在城鄉用地方面,《公報》顯示,我國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為52959.53萬畝。其中,城市用地7832.78萬畝,占14.79%;建制鎮用地7693.96萬畝,占14.53%;村莊用地32903.45萬畝,占62.13%。王廣華指出,調查顯示,全國建設用地總量達6.13億畝,較“二調”時增加1.28億畝,增幅26.5%。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9.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48.34%提高到62.71%,“總體看,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總體相適應。”
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程度不夠的問題依然突出。從“三調”數據看,城鎮用地總規模達到1.55億畝,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閑置土地;村莊用地總規模達3.29億畝,總量較大、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建設用地盤活利用的潛力較大。“這些正是我們今后推動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的著力點。”王廣華說。
他表示,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決定了土地供需矛盾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著力提高用地效率。在具體措施上,應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將城鎮建設嚴格限定在開發邊界之內。同時,完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著力推動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積極盤活農村存量用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新上項目用地節約集約化程度努力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此外,還要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培育節地模式和節地典型。
本報記者 楊舒)(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