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有關情況。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在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原國土資源部和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持續創新完善自然資源領域政策舉措,重點在四個方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努力和貢獻。
一是為脫貧攻堅提供用地保障。在空間規劃方面,指導各地根據市縣鄉國土空間規劃,優化空間布局,支持貧困地區通過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保障農村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空間需求。在土地計劃方面,對全國832個貧困縣每年分別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600畝,深度貧困地區用地計劃指標不足的,可以預支使用。在用地審批方面,深度貧困地區建設用地審批實施特殊通道政策,保障脫貧攻堅項目及時落地。指導和督促地方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和維護群眾利益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土地扶貧政策,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二是拓寬脫貧攻堅資金來源。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自2016年以來,允許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以及省級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2018年以來,允許“三區三州”及其他深度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由國家統籌跨省域調劑使用。通過實施跨區域的增減掛鉤政策,統籌了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空間資源,廣東、浙江、江蘇、天津、山東、福建、上海、北京東部8省市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超過千億人民幣的“真金白銀”,為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三是維護搬遷群眾權益。自然資源部今年先后出臺兩個文件,專項部署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的不動產登記工作,要求各地依法設置綠色通道,加快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的項目手續,保障群眾權益。所有安置房明確于2021年6月底前完成不動產登記。
四是實施地質調查專項扶貧。在江西贛南紅層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干旱區等缺水地區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總涌水量超過20萬噸/天,解決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先后在貧困地區調查圈定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撐江西贛州、云南昭通、貴州黔西、黑龍江海倫等地建設300余處富硒農業產業示范園。指導貧困山區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體系,研發推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加強對重大災害隱患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有效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積極開發地質景觀資源,發展地質文旅新產業,在貧困區調查發現各類地質遺跡景觀資源2200多處,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3處、世界地質公園5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26處,推動建設地質文化村10余處。在中西部貧困地區調查發現礦產資源地420多處,聯合地方、企業共同評價了新疆瑪爾坎蘇富錳礦、大紅柳灘鋰礦和火燒云鉛鋅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資源基地,攻克一批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了礦業綠色與高質量發展,促進礦業開發惠民,探索“兩山理論”實現的有效路徑。
莊少勤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自然資源部下一步將從三個方面入手,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繼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政策。保持總體政策穩定的前提下,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下進一步完善調節的工作路徑,通過省對省協商,開展節余指標跨省調劑。二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在更高起點上推進鄉村振興。在縣鄉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配置城鄉基礎設施,優化村莊布局,使農村發展在空間區位上得到優化和提升,在空間承載力上為鄉村振興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同時,因地制宜地推進“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優化村莊空間結構,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三是制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保障政策。在縣域范圍內統籌農村產業用地布局,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要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鄉鎮園區集聚,探索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增存掛鉤,加大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力度,同時進一步強化用地計劃保障和審批管理。
除了在全國面上推進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以外,自然資源部還負責牽頭聯系烏蒙山片區和定點扶貧6個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委副書記、縣長沙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該縣用好“土”政策,做足“地”文章,極大緩解了項目用地緊缺、扶貧資金短缺、土地耕種貧瘠三大矛盾,累計獲得增減掛鉤項目54個,已經跨省流轉交易指標2500多畝,直接為縣財政帶來收益4.3億元。充分利用土地開發整理特殊支持政策,建成高標準農田1000多畝,有力保障了當地380多戶1500多名貧困戶實現長期穩定增收。
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負責人趙毓芳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支持脫貧攻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室主任吳登定就地質科技優勢支撐服務脫貧攻堅工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