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腫、起疹、流水,
還有更讓人難以忍受的癢癢癢~
你是否也遭受過皮膚病的困擾?
夏季來臨,氣候炎熱,
昆蟲繁衍、病菌滋生,
人們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外,
更容易產生皮膚問題!
今天小編帶你一起收藏一張
皮膚諸疾有效方!
消風散出自《外科正宗》,原文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搔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此方因涵蓋中醫治療皮膚病用藥類別,臨床適應證不限于風疹、濕疹,對多種皮膚疾患療效顯著。
荊芥10g 防風10g 蟬蛻10g 火麻仁20-30g
苦參5g 牛蒡子10g 石膏30g 知母20g
當歸10g 生地20-30g 生甘草6-10g 蒼術10g
通草10g
歌訣:消風散內用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石知蒡通歸地草,皮膚疾病服之效。
祛風止癢
皮膚病“十病九癢”,“風為百病之長”“無風不作癢”,可見風邪乃皮膚病主要致病因素。
常見類型:多見于蕁麻疹、瘙癢癥等。
風寒邪:辛溫祛風——荊芥、防風
致病特點:發病急,變化快,游走性強,癢無定處,時作時休;皮疹顏色淡或白,口不渴,舌質稍淡,苔薄白,脈浮緩;
風熱邪:辛涼疏風——蟬蛻、牛蒡子
致病特點:發病急,變化快,游走性強,癢無定處,時作時休;瘙癢難忍,皮疹色紅,微熱惡風,心煩口渴,舌質紅,脈浮數。
藥物分析:荊芥性溫,味辛苦,善去血中之風,防風性微溫而潤,味甘苦,為“風藥中之潤劑”,二者入腠理,辛溫散風;牛蒡子、蟬蛻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辛涼疏風,四藥共助風邪外出。
勝濕清熱
若飲食內傷,痰濕內生,風邪鼓動,濕邪流動全身肌表壅郁,久郁化火,濕熱相搏,發為皮膚疾患。
常見類型:濕疹、銀屑病、藥疹、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濕邪:健脾勝濕——蒼術、苦參
致病特點:纏綿不愈,浸淫四竄,可伴有水皰、糜爛、滲出,皮疹色淡,頭重如裹,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滑。
熱(火)邪:清熱瀉火——石膏、知母
致病特點:皮疹紅、腫、熱、痛,口渴喜冷飲,心煩,便干溲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臨床值得注意的是,濕邪和熱邪易相互轉化,濕久易化熱生熱,熱亦可并濕,若不及時解除濕和熱邪,終致濕熱交織。
濕熱邪:清熱利濕——通草
治病特點:皮疹瘙癢日久,伴潮紅糜爛,頭身困重,尿赤,舌苔厚膩,脈滑數。
藥物分析:蒼術苦溫,健脾祛風燥濕,苦參苦寒,清熱燥濕,使濕不得生,生而得除;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養陰而不傷正,有“白虎湯”之意;通草清熱利尿,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
涼血養血
皮膚病以“風邪”為主,而“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皮膚病有邪入血分者,或養血、或涼血、或活血。
血熱:涼血清熱解毒——生地、生甘草
致病特點:紅斑、皮下瘀點、瘀斑、丘疹、水皰、高熱煩躁、口渴或不甚渴、舌紅、脈數等。
常見類型:過敏性紫癜,銀屑病、濕疹、蕁麻疹、白塞氏病皮膚變應性血管炎、結節性紅斑、紅斑狼瘡、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丹毒、猩紅熱。
血虛:——滋陰養血活血——當歸、火麻仁
致病特點:皮膚干枯粗糙、肥厚,斑色淡紅或淡褐,瘙癢劇烈,夜間、洗澡后加重,伴失眠多夢,氣短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或細數。
常見類型:慢性蕁麻疹、玫瑰糠疹、銀屑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癥、魚鱗病等。
藥物分析:生地清熱涼血兼養陰,生甘草清熱解毒兼扶正;當歸、火麻仁養血活血、滋陰潤燥,可防燥性太過,使血脈調和則癢止疹消。
由此可見,消風散是一張集祛風、利濕、清熱、養血、滋陰為主的皮膚病良方,臨床皮膚病首選此方,具體運用可根據本文上述藥物分解,根據辨證對藥味、藥量適當調整或增減,屢屢有效。
患者男,48歲,雙手間歇皮膚皮疹瘙癢3月。患者為“甲狀腺乳頭癌”術后患者,近3月來反復出現雙手皮膚起小疹子,瘙癢難忍,抓破流水,因時好時壞,口唇周邊散在紅色小癤子,伴口渴,精神疲倦,偶爾頭疼,余無不適癥狀,舌體胖大,舌質偏紅,苔白膩。
中醫診斷考慮濕瘡(濕熱證),予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蟬蛻、通草、竹葉、當歸、知母各10g,蒼術、茯苓20g,石膏40g,生地、丹皮、川芎各15g,生甘草6g,顆粒劑,5劑,日1劑,水沖分2次口服。二診時訴口唇周邊癤子已好轉,雙手濕疹明顯好轉,后以三仁湯化裁,精神逐漸好轉。
1、保持家居衛生和個人衛生
室內常通風,在梅雨季節還要注意室內除濕,勤換床單、被套、枕套;個人保持皮膚干燥,勤換衣物、勤洗澡。
2、注意飲食衛生
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盡量減少食用辛辣刺激性佐料或濃茶、咖啡、酒類;泥螺、莧菜等食物含有較多光敏性物質,會提高皮膚對紫外線敏感;過敏體質的人要避免接觸過敏原。
3、加強皮膚護理和保護
夏季外出旅游,要做好面部保護,建議戴淺色寬邊帽或打傘,戴深色防紫外線眼鏡,同時使用防曬霜等護膚品,多方位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紫外線照射,最好穿上長褲,以防下肢被蟲咬傷。
4、注意放松心態
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身體過度勞累。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平時保證大便通暢;盡量減少參加會導致過度緊張與焦慮的活動。
作者:趙玉玲 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編輯: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