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版圖5
——清史札記之二十八
我楚狂人
四、清代的新疆地區1
中國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掌控從未中斷,只是因為要道口河西走廊的爭奪,掌控的力度時強時弱。清代才在新疆設立行省,“新疆”之名也自清代乾隆始。清代之前都被稱為“西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
中國古史中對于西域地理歷史的記載當始自漢代。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對中原的威脅,派張騫通西域,發現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也正式與西域發生聯系。東漢班超經營西域,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掌控力度已經很強。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自西漢始,河西走廊的爭奪不斷。
漢武帝命李廣利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于漢。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臺、渠犁等地駐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統領之。因匈奴內爭,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率萬余眾降漢,漢使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力量隨之瓦解。于是漢廷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地的鄭吉“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曰都護”。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而著名的“絲綢之路”也就從此始。
漢王朝經營西域,對匈奴形成東西夾擊,自此匈奴勢弱,被迫西遷。
此后,公元221年,三國之一的曹魏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治設高昌(吐魯番),后又置西域長史以對西域各地諸多民族進行管理。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涼政權(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創建者張駿發兵西征,占領高昌地區,設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設置鄯善鎮、焉耆鎮,加強對西域的治理。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新疆,并建立地方政權。
隋朝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巡幸河西,高昌王麴伯雅等27國首領使者,到張掖覲見。公元608年,隋朝擊敗吐谷渾伏允,隋煬帝在西域東部以及青海設西海、河源等郡,但是控制力度并不強。
唐代與吐谷渾反復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從唐太宗開始一直延續到唐玄宗時期。唐王朝抵御吐蕃、阿拉伯帝國對西域的爭奪。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被嚴重削弱,公元790年左右,吐蕃占據西域北庭,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據安西。稍后回鶻的一支在新疆中部定居。
遼國覆滅前夜,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在占據西州回鶻和黑汗國舊地后,向西擴展到阿姆河流域,大石于1132年(一說1131年)稱帝,建立西遼政權。疆域包括天山南北,帕米爾高原以西至咸海以南的阿姆河西岸,巴爾喀什湖東北至蒙古西部。
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即察合臺汗國。另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設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臺汗國。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設立行省,后并入伊利汗國。今烏魯木齊一帶曾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臺汗國占據,后期重新成為元朝的轄地。
明代在西域處于退縮狀態,在今克什米爾東北和藏西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1406年,又設立哈密衛,任用當地世族首領為各級官吏統轄當地軍政事宜,維持商貿通道安全,對西域地區實施羈縻控制。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臺汗國滅亡后其后裔建別失八里,都城在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永樂十六年(1418年)遷都亦力把里(今伊寧)。15世紀中葉,吐魯番部強大,1472年,哈密等衛所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諸衛內遷,后復,1514年再度被并,明朝最后退守嘉峪關。明朝中葉,東察合臺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