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堵口歸流的治河故事
漢武帝劉徹
《瓠子歌》就是漢武帝劉徹親臨黃河瓠子堤決口現場時的即興詩作,描述了當時人們堵塞瓠子(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決口的景象,詩詞大意是:黃河的洪水波浪滔滔,北面的故道已經淤塞難以迅猛奔流。用竹纜牽引沉下了美玉,河伯已經答應我們堵口柴草,卻又不夠。柴草不夠,衛地人可倒了霉,沒有柴草又怎么堵得住水?砍下竹林里的竹子,密密地插在水里,一層層石料鋪在中間,決口終于堵住。經過此次治理,黃河下游80余年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災。
瓠子堵口布楗示意圖
其實,在西漢時期,朝廷已專門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治河名人賈讓在“治河三策”中也透露出西漢黃河治理的信息,“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大致意思是說,為了筑堤治河,沿河郡縣每年都拿出一大筆經費。可見當時的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公元11年,黃河再次在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以南決口。公元34年,陽武縣令上書建議改修堤防,以安定百姓。但浚儀縣令又提出,剛打完仗,又要大興勞役,老百姓會產生不滿。光武帝至此便打消了治理黃河的念頭。此后汴水不斷向東泛濫,災區越來越大。
漢明帝即位后,幾次想動工,但因為意見不一遲遲議而不決。直到公元69年召見王景后,才最后作出治河的決定。王景憑借當時可能采取的技術措施,開苗山阜高地,破除舊河道中的阻水工程,堵絕橫向串溝,修筑千里堤防,疏浚淤塞的汴渠,自上而下對黃河、汴渠進行了治理。特別是在汴口治理中,創造性地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的措施,交替從河中引水入汴,從而改善了汴口水門工程,做到了河、汴分流,起到了分洪排沙和調節流量的作用。工程全部完成,數十年的水患災害得到平息,汴渠恢復了通航功能,大面積被淹沒的耕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王景水門分水設計之復原圖
漢代治河,重在堤防。在長達420余年的時間內,漢朝始終把修守堤防作為防止黃河為害的要策。自王景治河之后,黃河則迎來了約800年相對安瀾的歷史時期。
主播丨李莉
審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李莉
文案、責編丨李莉
美術設計丨楊樺 趙墨
音頻丨燕乃一
校對丨周念晨
參考文獻丨《漢武帝治水》《漢代對黃河的治理》《黃河下游河道變遷》《黃河改道的刻痕》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 影視制播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