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正在經歷又一個寒冬。從歐亞大陸的腹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到中國的大江南北,都出現了多年不見的嚴寒。不過,科學家們認為,這和“全球變暖”的說法并不沖突,而是相互印證的。
A、阿拉斯加“走向冰川時代”
就在全球氣溫不斷攀升、冰面不斷融化的時候,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在過去十年里卻越來越寒冷。
對于阿拉斯加人來說,這個冬天再一次要應對零下46攝氏度的氣溫,并不是什么新聞。畢竟,這是二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
阿拉斯加曾經被認為是地球上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之一,現在看來,這是二十世紀的情況了。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十多年間,這里的年均氣溫降低了1.3攝氏度。
阿拉斯加費爾班克大學氣候研究中心出版了一本名為《新世紀的頭十年:阿拉斯加大部分地區在變冷》的報告。報告稱,“十年內降1.3攝氏度,這是個不小的數字。”
而且,降溫的范圍也在擴大。在阿拉斯加的20個氣象觀測點中,有19個點的數據,表明氣溫是下降的趨勢。尤其是西部的阿拉斯加半島地區,過去十年里氣溫降了有2.5攝氏度。
這份報告說,從2005年開始,這里的氣候突然轉冷。在此前將近一個世紀里,隨著冰面的減退、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阿拉斯加一直緩慢地變暖。阿拉斯加氣候中心研究員杰德·溫德勒、L·陳和布雷克·摩爾說,阿拉斯加在1977年就曾經突然變暖,而最暖的十年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接下來的九十年代是第二暖的十年。第三暖的十年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不過,現在阿拉斯加開始轉冷。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與太平洋的洋流變化有關。這種導致氣候變化的洋流也呈現出“十年一個輪回”的周期。在這些洋流到達不了的阿拉斯加北部,氣候則沒有變冷。
美國國家氣象局預測,阿拉斯加這個冬天將會特別冷。氣象專家肖恩·貝恩斯說,到2012年的12月21日,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市已經有十天氣溫在零下18攝氏度,月平均氣溫只有零下15攝氏度。而這里過去12月的平均氣溫是零下10攝氏度。這是自1982年以來最冷的冬天。
接下來會變得暖一點嗎?雖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是美國國家氣象局在未來的三個月的預報中,認為阿拉斯加會有一個“比正常的冬天更冷”的冬季,起碼到2013年3月份的趨勢如此。
因此,《阿拉斯加信使報》發表文章《別提全球變暖了吧,阿拉斯加正走向冰川時代》。
B、嚴寒肆虐北半球
遭受嚴寒的并非只有阿拉斯加。近幾年來,在全球人們習慣了“全球正在變暖,減排刻不容緩”的警告時,全球各地卻不斷傳來“嚴寒來襲”的驚呼。
僅就這個冬天來說,從韓國、朝鮮、蒙古、中國,到俄羅斯、烏克蘭、巴爾干半島諸國,無不遭受嚴寒襲擊。其中俄羅斯和蒙古遭受嚴寒襲擊造成的后果最為嚴重。
2012年12月中旬到下旬,冷空氣襲擊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及中部地區,這些地區氣溫較多年平均氣溫低7至15攝氏度,首都莫斯科氣溫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遠東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氣溫更是低至零下40多攝氏度。這是自1938年以來俄羅斯經歷的最寒冷天氣。
網上流傳一個視頻,可以讓人們看到俄羅斯的寒冷。視頻中,一名俄羅斯男子將一鍋滾燙的開水從自家陽臺傾倒出去,開水在空中瞬間變成一條冰霧帶,隨即飄散開來。
這次嚴寒襲擊,在10天內,俄羅斯就有56人被凍死,700多人凍傷,其中300多人需住院治療。西伯利亞和遠東一些城市已經被“凍僵”,當地學校停課、一些住宅水管破裂、車輛無法行駛、建筑施工延誤。列寧格勒州和弗拉基米爾州也有數千人的供暖系統出現故障。僅19日一天,就有約25萬俄羅斯人的水暖電系統出現故障。
而蒙古國的嚴寒也不遜色。該國水文氣象院2012年12月23日說,22日白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最高氣溫為零下29攝氏度,而夜間氣溫最低驟然降至零下42攝氏度,西部某些地區降至零下50攝氏度。氣溫驟降,導致蒙古國大量牲畜死亡,危及成千上萬戶牧民家庭的冬季安全。
此外,朝鮮和韓國的寒冬也提前到達;中國南北都普遍降溫;烏克蘭嚴寒之下,道路封閉,人員傷亡;巴爾干半島諸國遭遇雪災和嚴寒的襲擊,也都是2012年底的重要氣象新聞。
剛進入2013年,又傳來印度北部遭遇嚴寒襲擊的新聞。《印度時報》1月5日報道,印度北部被極端嚴寒天氣所籠罩,導致一天時間內就有16人被凍死。報道稱,印度的寒冷天氣目前已致上百人死亡。
印度地區氣象局稱,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5日的最低氣溫為2.1攝氏度,比該季度的平均氣溫低了5攝氏度。印度當局要求勒克瑙8年級以下的所有學校學生停課,停課時間將一直持續到1月13日。
從這些新聞中,哪里能看到氣候變暖的影子?
C、禍首仍是“氣候變暖”
雖然歐亞大陸民眾感到陣陣寒意,但絕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這幾年嚴寒不斷來襲,罪魁禍首仍是全球變暖。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雪融化。2010年12月,當時歐洲遭遇嚴寒襲擊時,歐洲就有科學家認為,歐洲的嚴寒和北極冰面消融有聯系。
英國政府曾委托一些科學家,就氣候變化給英國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一些英國科學家從2009年開始著手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北冰洋冰面在過去30年里快速消失,影響了北半球的風向,導致寒冷的極地寒流南下,改變了英國冬季的溫和。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專家們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用計算機模擬后還得出結論,北冰洋的冰塊的迅速消融,不僅造成了2010年的歐洲嚴寒,而且可能導致更多的極端天氣出現。
這個研究所的專家弗拉基米爾·佩托科夫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連續幾個冬天出現的極端氣候現象,與全球變暖的情況不僅不沖突,而且還有力地說明全球變暖的影響。”
在談到上個月襲擊歐亞大陸的嚴寒時,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周波濤也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北極海冰融化加劇,其海冰面積減小是影響東亞及我國冬季氣候的主要因子之一。”“研究揭示,秋季北極海冰面積變化對東亞冬季地表氣溫具有顯著的影響。秋季北極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增強和歐亞大陸北部西風減弱,利于冷空氣南下。”
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北極附近冰層覆蓋面積“創新低紀錄”,2012年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里,大于美國國土面積。
科學研究者認為,海冰融化直接導致北極海域裸露出了大片的水域。深色系的海水顯然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熱,因此北極海域上空的空氣也變得更加溫暖。裸露的水域會比冰凍時蒸發更快,而溫暖的空氣也能藏匿更多水分。富含水分的空氣移動到西伯利亞地區,導致了強降雪。
而且,北美、歐亞這幾年的嚴寒,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人類正處于極端天氣的適應期,除了嚴寒,還會遭遇炎熱的酷暑、狂暴的颶風、滔滔的洪水等極端氣候現象。
也有一些學者和社會活動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一些人認為,所謂“全球正在變暖”,實際上是西方一些國家所鼓吹的論調,并且帶有借此打環境牌、催生碳交易等政治和經濟目的。他們稱,地球氣候有自己的規律和變化,人類活動影響并不大。無論是北冰洋冰塊融化,還是阿拉斯加“走向冰川時代”,和人類活動關系都不大。
當然,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許不一樣。不過人類活動即便影響不到氣候,但對自然破壞和環境的污染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影響不到氣候,人類也應該保護環境,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