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大堤肇始于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年),桓溫命陳遵主持修建的金堤。《水經·江水注》中記載:“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堤自靈溪始”。經唐、五代的續修,到北宋中期時荊江北岸堤防已基本形成。但在南北宋之交戰亂時破壞極大。南宋稍安后,大力恢復并增修荊江段堤防,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曾在南北岸修堤防水。在下荊江,則還有北宋熙寧前后縣令謝麟在石首縣西五里處修筑的“萬石堤”。陸游在《入蜀記》中記述說:乾道六年(1170年)“九月八日……入石首縣界;……十四日次公安,……堤防數壞,歲歲增筑不止”。這反映了南宋時期荊江堤防興筑不斷的情況。到了明代后期,長江水災不斷發生。特別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大水災后,沿岸潰決多處,“荊岳間幾為巨浸。嘉靖四十五年又大水,水后曾有大修。并定“堤甲法”。北岸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入江陵城,撥款修筑沿江20多處潰口,并把原有堤防加高培厚。從得勝臺至萬城加高二、三、四尺,頂寬四、五、六、七丈不等;自萬城至劉家巷,加高四、五、六尺,頂寬八丈;自劉家巷至魁星閣加筑土堰,高三、四、五尺;自魁星閣至塘樓橫堤加筑土堰,高三、四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培修千里長堤”,“建豐城東西堤石工”。乾隆五十九年,又加固荊州沙市大堤。道光四年(1824年),“修培荊州萬城大堤橫塘以下各工,及監利伍家口、吳謝垸漫決堤勝”。次年,又“修監利江堤”,“筑荊州得勝臺民堤”①[注:俱見《清史稿·河渠四》]。所以,清代中期以后,荊江大堤就日臻完善和堅固。
除了荊江大堤歷代興筑、加固不斷外,從明代前期起,長江中下游其它河段也逐步開始筑堤,這主要是湖北武漢一帶,黃梅、廣濟一帶,安徽的宿松、望江、懷寧一帶,無為、和縣一帶。江蘇沿江各縣也修筑一些堤防。長江支流漢江下游堤防建設發展電很快。明初開始筑武漢附近江堤,正德年間開始在城區沿江段建筑駁岸,崇禎年間修筑漢口沿江堤防,明初還修建了漢陽的街堤鸚鵡堤。明永樂二年(1404年),修筑長江中游北岸黃梅、廣濟兩縣境內的黃廣大堤,上起廣濟盤塘,經武穴、龍坪、蔡山至孔龍鎮,沿驛路堤達清江鎮,經段窯而與同仁、馬華堤相連,永樂四年竣工。永樂三年,又在長江下游北岸安徽無為、和縣境內開始筑江壩,以后連成今無為大堤。②[注:以上史料見《續行水金鑒》卷155]清代又在這些堤工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接筑、加固。漢江等支流筑堤記載也不少。特別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堤工興筑之役迅速增多,在乾隆后期到道光末年的86年中,就有22年大修堤工,平均每4年就進行一次大規模堤防工程,有的工程還要跨年度。這雖不及黃河堤工那樣頻繁,但從整個長江堤防建設史來看,這一時期無疑是一個高潮。經過明清二代的努力,特別是解放后發動組織沿江群眾大力整治加固長江堤防,才最后形成了目前的長江堤防系統:上起湖北江陵縣棗林崗,下至長江三角洲一帶,縱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全長3100多公里。其中,主要有荊江大堤,從湖北棗林崗起至監利縣城南止,全長182公里,是長江堤防中最為險要的堤段,武漢市堤,總長300多公里,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大堤防系統;黃廣大堤,長87公里,同馬大堤,長175公里;無為大堤,長152公里。此外,還有漢江堤防南岸從荊門縣沙洋鎮至漢陽,北岸從鐘祥縣上羅漢寺至漢口,共長約600公里。長江下游江蘇沿江各縣歷代也修筑了不少江堤。長江與漢水的支流也修筑了許多堤防。
責編: 魏永平 2010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