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祖國的土地遼闊廣大,最南端的南沙群島曾母暗沙位于北緯四度左右,最北端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則位于北緯五十三度多,南北跨有緯度約五十度;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位于東經一百三十五度多,最西部帕米爾高原位于東經七十三度多,東西共跨經度六十多度。土地總面積約共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整個歐洲的面積稍小些,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
我國的地形復雜,西北高、東南低。各類地形中,山地約占全國總面積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約占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約占百分之十九,平原約占百分之十二,丘陵約占百分之十。一般所說的山區,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其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地及其水利特點
在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中,按一定的方向有規律地排列著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其中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最普遍。東西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山勢高峻雄偉,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我國東部,山形秀麗多姿。
我國這種山地面積多、大小山脈縱橫全國的地形特點,使得我國歷史上不少水利工程,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常常受到山脈布局的影響。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改造山地的斗爭中創造了劈山引水的水利施工方法。大禹鑿龍門的歷史傳說,寄托著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力還是相當原始的情況下,就敢于藐視人間困難的英勇斗爭精神。在秦代興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棗靈渠,是在山巒起伏的南嶺地區開鑿的,當時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南嶺山脈山嶺各自分立、山口隘道較多的地形特點,打通山隘,接通湘漓二水,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航道。在西漢時期,為了打通秦嶺以南的漢水與秦嶺以北的渭水之間的運道,就曾經進行過異常艱苦的開鑿褒斜道的嘗試。這些例子足以說明,我國各族人民很早以來,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描繪出一幅又一幅戰勝高山阻隔,改造大自然的美麗圖畫。
河流和水利
我們祖國的大地,既有許多崇山峻嶺,又有許多源遠流長的河流。根據我國地理工作者統計,流域面積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五千多條,全國大小河川總長度超過四十二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十圈半,我國不少著名河流如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遼河、海河、淮河、怒江、錢塘江、雅魯藏布江等,水量豐盛,水利資源十分豐富,為水利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水利事業,在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就是興利除害,使水利資源按照人們的意志為工農業服務,造福于人民。所以,了解河流的情況和特性,對水利事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我國歷史上有關水利事業的記述和專著,大都命名為《河渠書》或《溝洫志》,是有道理的。我國較早的有關水利方面的著作如《管子·度地篇》、《尚書·禹貢》、《水經》及《水經注》等,都曾不同程度地記錄和描述了我國河川的情況和特性,尤其是《水經注》一書,就記錄了我國主要河流的流經路線和有關情況,它是一部極為珍貴的古代地理名著。從一系列的史籍中,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們中華民族從古以來,一直是非常重視對河流情況的研究工作。這也是我國古代許多著名水利工程之所以卓有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江是我國第一條大河,居世界第三位。干流長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積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長江水量極為豐富,每年入??偹考s達一萬億立方米。它擁有七百多條大小支流,浸潤著中國近五分之一的土地。長江流域歷來就是我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生活的極為主要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長江流域有著多樣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氣象特征。它的正源沱沱河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的西南側。那里有著終年積雪的巨大雪山和冰川,是長江重要的水源之一,長江上源不少地方日照充足,水草茂密,森林廣闊。金沙江河段地形險陡,水流湍急,總落差約達四千米之多。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控制著長江上游約一百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來水,約占全江總水量的一半,三峽山勢高峻,地形險要。整個長江上游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其他物質資源。
長江出三峽后進入荊江河段,這是長江流域有名的險段,是歷史上決堤泛濫,災害頻繁的地段。
長江的中下游還有眾多的支流和湖泊,我國著名的淡水湖,如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都位于長江水系,特別是洞庭湖和鄱陽湖,湖面廣闊,容水量大,是調節長江洪水的天然水柜,給長江防洪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長江中下游和上游的四川盆地等地區處于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長,年平均雨量在一千毫米左右,土地肥沃,十分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流域內著名的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區、蘇皖平原、長江三角洲等都是我國歷代聞名的農業發達地區。這些地區,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祖先為開發長江流域而建設起來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了長江流域地區的經濟發展。早在先秦時期興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卓越的布局、高超的施工技術和廣闊的受益面積著名于世,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修建,歷時兩千多年而日益顯現其生命力,它象一座壯麗的豐碑記錄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光輝代表。由歷代勞動人民興建起來的眾多的灌溉系統,溝通長江水系與其他各水系之間的水上運輸的人工運道,克服洪水泛濫的防洪工程,以及利用河流水利資源而逐步發展的水力機械,是我國水利發展史的極為重要的內容。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它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占宗列渠,干流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七十五萬余平方公里。黃河哺育著兩岸勞動人民,億萬人民在這里世代生存和勞動,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
黃河從河源以下到內蒙的托克托,稱為上游段。黃河上游在甘肅瑪曲以上一段是高山草原區,地勢高峻,河水較清,流量亦較均勻。從甘肅瑪曲到寧夏青銅峽一段以及中游陜晉峽谷段,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峽谷眾多,水利資源豐富。
黃河從內蒙古的托克托到河南的孟津縣,是黃河中游段。黃河中游段是黃河來水和來沙的重要河段,它流經我國著名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水位漲落變化大。中游段匯集的窟野河、無定河、延河、汾河、北洛河、涇河、渭河等主要支流,也都是含沙量較大的河流,大量泥沙由此帶到下游,造成下游段的嚴重淤積。據現代的實測記錄,黃河在洪水期含沙量最大時每立方米河水可達六百五十公斤,平均每年從黃河中上游帶到下游及出海處的泥沙總量達十七億噸的驚人數字,這是黃河最突出的特點。在地質年代里,黃河的巨量泥沙造就了廣闊的華北大平原。
從孟津到??谑屈S河的下游段。黃河下游堤防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黃河兩岸筑堤后,中下游下泄的水流被約束于兩堤之間,洪水受到控制,而泥沙除大部分輸送入海外,也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數量淤積在下游河床,泥沙日益淤淀,河床與堤防逐漸抬高,成為著名的地上河。黃河下游河床往往高出兩岸地面達數米之多,難免潰決和改道。在歷史時期中黃河下游或東北入渤海、或東南人黃海,在廣大的華北沖積平原上往返擺動,南北泛濫。歷史上巨量泥沙下泄是黃河下游頻繁決溢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黃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約四百毫米左右,僅及長江中游地區降水量的三分之一,但是,整個降水量的三分之二卻都集中于六月至九月份,并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當暴雨面積大,幾條支流同時漲水,洪峰相遇時,黃河的流量比平常大十幾倍,甚至上百倍,下游河床不堪承受,這是黃河水災頻繁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黃河流域雨量不多而且比較集中,加以水土流失、所以,除了水災以外,還經常出現旱災,在清代,平均一年多便發生一次旱災。清光緒三年到五年(公元一八七七至一八七九年)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省大旱三年,僅饑餓而死的達一千三百萬人。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九二九至一九三零年陜西大旱,餓浮遍野,千里無人煙;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三年春大旱,河南一省就餓死數百萬人。
黃河雖然災害嚴重,對兩岸勞動人民造成很大的威脅,但是,它擁有極為豐富的水利資源。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同黃河災害英勇斗爭的過程中,用黃河之水淤灌著兩岸土地,開辟出億萬畝膏腴良田,并且利用其天然河道以及利用其豐富的水量接濟人工運道,使黃河成為溝通全國的水上交通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堵口復堤、整治河床、水土保持、引黃淤灌等方面,歷代勞動人民都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在我國水利發展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淮河發源于河南與湖北交界的桐柏山,歷史上淮河下游經安徽、江蘇注入黃海。至清代后期,淮河受黃河壓迫,入海尾閭淤塞,由洪澤湖改道向南輾轉入江?;春痈闪髂媳钡淖匀粭l件有比較顯著的差別,是我國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線。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的河流水量豐富,季節變化小,河流含沙量也小,冬季不結冰;以北的河流水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水量小且有結冰現象。
淮河流域由于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富饒,又位于黃河與長江之間,它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原始氏族社會,淮河流域就與黃河流域的氏族文化競相發展。此后,淮河流域在各個歷史時朝都出現過眾多的水利工程。文獻記載較古的灌溉工程棗期思雩婁灌區,在公元前六零五年前后,就首先出現在淮河流域上。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開鑿的分別溝通江淮、黃淮水系的兩條人工運河邗溝和鴻溝,是我國人工運河的先導。我國早期著名蓄水灌溉工程棗芍陂(后稱安豐塔),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淮河流域興建的。西漢以后,淮河流域水利事業更加發展,成為我國水利發展史上的重要地區。
在金、元以后,由于黃河水滾滾南下,侵奪淮河下游,淮河河床逐漸抬高,泄水不暢,加上歷代反動統治階級人為的破壞,淮河流域便成為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直到解放以后,才得到比較根本的治理,重新造福于勞動人民。
海河是我國北方的重要水系。它流經河南、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我們偉大的首都北京位于海河流域之內。海河流域支流繁多,南北方向較寬,而東西方向較窄,形成源短流急的特點。海河流域由于有北部燕山和西部軍都山、太行山的屏障,每年夏秋二季,來自太平洋的暖濕空氣便受阻而較易形成暴雨。流域內平均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八百毫米,其中百分之七十集中于夏季,后以常常發生春旱夏澇。加上河道上大下小,尾閭不暢,洪水時期,極易發生洪災。
海河流域由于受泥沙淤淺,河床不斷升高,有的河段形成地上河。流域內陸下水位高,土壤鹽堿化也很嚴重。
我國各族人民為開發海河流域,治理海河水系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創建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早在先秦時期,海河流域就曾修建過漳水十二渠這樣著名的大型灌溉渠系。這里有歷代勞動人民不斷修建的渠系工程,井灌也較發達,加上開鑿了溝通江淮河海的人工運道,使華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從遼金開始建都北京,元代以后更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對海河水利均有經營,但在封建社會,海河流域水害始終無法控制。解放后海河才得到基本的治理。
珠江流域包括東江、西江、北江,按長度為我國第五大河。三江之中以西江最大,為珠江干流,全長二千一百二十九公里,發源于云南東部山地,經貴州、廣西等省區,在廣東注入南海。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流域下游靠近海洋,年平均雨量達一千六百毫米,全流域年降水量均達三千二百億立方米,相當于長江的二分之一和黃河的八倍。珠江水系水清沙少,河流淤積不嚴重。由于珠江流域的自然環境特別優越,成為我國重要農業經濟區,珠江三角洲更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珠江流域勞動人民根據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創造的,具有本流域特點的圍田等水利工程,在我國水利發展史中別具一格。
除了上述各流域外,在我國西部和北部還有不少大小河流。生活在這些河流兩岸的勞動人民,都注意引用河流來水從事農業灌溉和畜牧飲用,創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由于我國主要河流大都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水系分隔,這種地理條件是我國隋唐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必然出現的客觀條件,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流域,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
湖泊和水利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除了源遠流長的大小江河之外,還有分布在全國各地區的二千多個大小天然湖泊,其中以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湖泊最多。在這些眾多的湖泊中,有的是淡水湖,有的是咸水湖。東南地區主要是淡水湖。
我國淡水湖以洞庭湖、鄱陽湖、洪澤湖、太湖和巢湖最著名,稱為我國五大淡水湖。
洞庭湖在湖南東北部,面積三千九百多平方公里,枯水期則只有三千平方公里,但據史書記載,洞庭湖原來的面積遠遠不止現在這么大,直至一八二五年,洞庭湖面積仍達六千三百平方公里,差不多比現在大一倍。只是由于后來被長江來沙不斷淤積,出現不少沙洲,將洞庭湖分隔成東、西、南洞庭湖、大通湖及許多小湖,加上歷代不斷進行人工圍湖墾殖,湖面才逐漸縮小。目前仍有繼續縮小的趨勢。洞庭湖象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容納著湖南境內湘、資、沅、灃四水的水量和起著吞吐長江洪水的作用,對于調節長江洪水有很重要的意義。宋元以后湖區坑田水利發達,成為重要的稻米產區。
鄱陽湖,古稱彭蠡,在江西北部,現在面積為五千零五十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它匯集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等河流,經湖口注入長江。鄱陽湖由于地勢比長江略高,在正常水位時期,江水不能倒灌入湖,不受長江泥沙的作用,而江西幾條大河入湖后,又經過一條狹窄的水道轉流入江,將大部分泥沙帶走,所以鄱陽湖淤積比較緩慢。鄱陽湖由于接納長江及幾條大河的水量,在洪水時期,就能有效地減輕長江下游洪水的壓力。
太湖,古稱震澤,是古代濱海瀉湖的遺跡,位于江浙交界處。在長江三角洲發育時期面積很大,后經不斷淤積縮小,分成現在的太湖、淀山湖、陽澄湖等湖群。太湖現在的面積為二千二百一十三平方公里,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太湖既接納營溪和荊溪的水量,又接納部分長江水,并受黃浦江潮汐影響,所以每當洪水時期上游來水量大,下游及受潮水倒灌,沿湖一帶低洼地較易受澇。唐代以后,太湖圩田水利迅速發展。
洪澤湖位于江蘇西部,原來是小湖群,自黃河奪準入海后,淮河下游淤塞不暢,加以人工蓄積就形成了今日廣大的洪澤湖,現在面積三千七百八十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洪澤湖由于面積大,對調節淮河洪水,蓄水灌溉起著重大作用,在黃、淮、運交匯于清口的明清兩代,洪澤湖曾起過“蓄清刷黃”的特有作用。有關經驗的總結對于黃河下游防洪有參考價值。
巢湖在安徽中部,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屬長江水系,面積約達八百平方公里。巢湖地區農業發達,是我國有名的稻米產區之一。遠在秦漢三國時期,巢湖就曾作為溝通江淮水上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五大淡水湖地區,處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下游,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地區。由于水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加上農業發展的需要,水利事業十分發達,以圩田、灌溉、排澇等農田水利為代表的湖區水利,豐富了我國水利發展史的內容。
我國領土約有百分之十二屬于平原地區。這些平原地區主要由江河湖海沖積而成,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量豐富,是我國歷代重要農耕地區。廣大平原地區人口較為集中,為了發展生產和促進社會的繁榮,平原地區以人工灌溉渠道和人工運道為代表的水利工程相當發達。幾個平原地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開鑿了人工運道, 并逐漸形成運河網,成為我國歷代溝通各地的重要運輸線。著名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以及關中平原、河套平原、江漢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是我國歷代水利工程集中的地區。
由于平原地區主要由江河湖海沖積而成,那里有不少低洼地帶,不僅易受澇害,且易發生土壤鹽堿化,對農業生產的威脅甚大。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北方平原地區興修灌溉工程時,在有鹽堿的地方,又注意引泥沙淤灌。在三角洲地區的水利工程,有不少則是灌溉與排澇相結合的水利系統。
我國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中,還有廣闊的丘陵和盆地,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利用丘陵地區地理特點,興修了不少富于創造性的水利工程,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巧。例如浙東一帶利用沿江海的丘陵“山一原一?!钡呐_階地形特點興修水利,最有名的是鑒湖,它從漢代起,通過建造湖堤和斗門,閘、堰、涵管等一系列工程,把這里眾多的小湖泊聯系起來,用以蓄水,既可排澇又可御咸蓄淡,進行灌溉,使鑒湖附近近萬頃土地減少災害,增加收入,受益八百多年。又如元代興建的會通河,長三百余里,流經山東的丘陵地帶,根據以往創造的經驗,通過建造數十座閘、堰等渠系建筑物使船只逐級順利航行,這種由低處向高處過船的技術,對擴展人工航運地區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國盆地數量很多,面積在十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巨型盆地就有四個,這就是西部地區的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西南地區的四川盆地。我國西部地區雖然氣候干燥,但大盆地內水源豐富,盆地內常有不少的“綠洲”,那里土壤的礦物成分多,很適合于植物的生長,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新疆吐魯番地區和哈密地區創建的坎兒井,是根據當地地形特點進行地下取水的好形式;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特產豐饒。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密如蛛網的渠道,使四川盆地農田灌溉非常便利,成為我國著名的“天府之國”。
我國大陸東面和南面與渤海、東海、黃海、南海等相接,具有綿長一萬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生活在東南沿海的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與海潮侵襲作斗爭的過程中建設了規模壯觀的海塘工程,保護沿海地區的,生產發展,為我國水利發展史寫下重要的篇章。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我國江浙沿海地區海岸邊就已出現海塘工程。唐代以后,出現了石塘,使海塘工程技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明清間,海塘工程又不斷進步,技術日趨完善,成為我國古代水利技術的一項重要內容。
氣象條件和水利
我國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棗亞洲大陸的東南部,又瀕臨最大的海洋棗太平洋,南北跨有約五十個緯度,加上地形復雜,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差異大,因此,是個具有多樣氣候特征的國家。
我國氣候受季風的影響明顯。就全國范圍來看,廣東的雷州半島以南,臺灣和云南南部,終年都長夏無冬,樹木常青,一派熱帶風光;東北的黑龍江則是全年無夏,入冬以后,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江淮流域中下游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西北一帶的大陸性氣候地區,寒暑變化很大,南西南的云貴高原,則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的地方是“四季如春”。青藏高原西部則是終年積雪。
氣候對于水利最直接的影響是雨量的分布。我國每年平均降雨量分布隨著與海洋的距離加大而逐漸減少,大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由一千五百毫米以上逐漸減少到五十毫米以下。
從大興安嶺起,經張家口、榆林、蘭州、玉樹至拉薩附近的四百毫米等雨線,把我國劃分為兩大部分:東南為濕潤和半濕潤區,西北為干旱和半干旱區。東南半壁以秦嶺、淮河的一千毫米等雨線為界分成濕潤區和半濕潤區。西北半壁則以二百毫米等雨線作為干旱與半干旱區的分界線。
從歷史上各代水利工程分布可以看出,干旱區和半干旱區的水利主要是保水、蓄水、引水、提水的灌溉工程。如關中、河套平原的灌溉渠系,都是直接引河水解決大面積干旱土地的灌溉問題而著稱的。新疆的坎兒井,則是干旱地區利用地下水源解決土地灌溉問題的例子。半濕潤和濕潤地區的灌溉條件要優越的多,這些地區的水利工程,除了灌溉、航運以外,還必須注意解決由于水量過多可能帶來的危害。所以,這些地區的治河、防洪、排澇工程不斷在斗爭中得到發展。
從我國幾千年的水利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水利工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因地理環境的不同也顯出多種多樣的特點。同時,水利事業受自然環境的制約程度是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成反比的。隨著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一方面更加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使水利工程更顯示出不同地區的特點,同時,又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不斷吸取不同地區的經驗,克服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困難,使眾多的水利門類在各個不同地區普遍開花、結果。
水利是人們改造自然的一項重要斗爭手段,眾多水利工程的出現,也改造著地理環境,使其更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來源:水信息網
責編: 2009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