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城北長江中,全長1600米,鐫刻有歷代題刻165段,記載了自唐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對研究長江的水利綜合開發、內河航運、橋梁建設、農田灌溉等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是長江上游修建現代水文觀測站前,枯水水文信息的主要來源,為葛洲壩電站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設計建設提供過重要的水文資料參考。因其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2012年兩度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一)建筑方面
2009年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落成竣工,它創造性地將古代水文科學和現代科技完美結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2015年水下工程獲得 FIDIC(菲迪克)國際年度工程項目優秀獎。水下博物館占地面積11333㎡,建筑面積8433㎡,展陳面積共計4580㎡。
(二)展覽方面
展陳區分為地面陳列館(含序廳、展廳和科普互動區)和水下參觀區。
地面陳列館以“水、石、詩、館”為主題,分別介紹了“生命之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觀測”、“長江之尺——白鶴梁題刻的科學價值”、“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三峽明珠——世界首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除白鶴梁題刻及水下博物館本身知識外,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識鏈接。
水下參觀區為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參觀廊道三部分。斜坡廊道運用“聲光電”多種科技手段,“天幕”復原白鶴梁題刻原址場景,藍色燈光營造亦真亦幻的水下氛圍,在電扶梯緩緩前進中播放水浪擊石、流水、鶴鳴等聲效,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穿越千年回到古時的白鶴梁;水平廊道采用視頻、展板、3D畫作等方式,介紹了“生態長江”——魚類、“航運長江”——船舶等水文化知識;參觀廊道觀眾可通過23個圓形觀察窗,借助水中照明系統一睹白鶴梁題刻的原貌,并運用電子投影展示題刻拓片,對重要題刻進行輔助說明,方便觀眾直觀的對比題刻。
(三)教育方面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教育內容豐富,重點介紹世界大河文明水文觀測;白鶴梁題刻水文科學價值、歷史人文價值;水下工程科技;長江淡水魚種、長江船舶等。集水文科學、歷史、文化、旅游等多種屬性,通過館校共建第二課堂、“四進”巡展、互聯網+博物館等形式,開展了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的科普活動形成了白鶴梁“國之瑰寶”四進巡展、“人日修禊”等在當地具有品牌影響的科普活動。
自開放以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98萬余人次,在社會各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美國、歐洲、日本、臺灣、香港等國內外數十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相繼榮獲“'2009年度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一等獎”、全國水情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5·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新三峽30佳旅游新景觀、重慶市科普教育基地、涪陵區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基地等殊榮,成為重慶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知名文化旅游景點和重要的科普教育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