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手稿介紹 | ||||
遼寧省圖書館收藏的《聊齋志異》手稿本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蒲松齡生前手定的清稿本。《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它問世二百多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至今已被譯為多種文字,有諸多的版本流傳于世。特別是其中的篇章:《嶗山道士》、《畫皮》、《聶小倩》、《胭脂》等名篇先后被拍成美術片、電影、電視片而家喻戶曉。然而,《聊齋志異》這部手稿的流傳和收藏情況卻鮮為人知。這里面確有一段坎坷的經歷。 蒲松齡是清初時山東淄川人,《聊齋志異》一書的寫作大約在康熙前期,邊寫、邊講給村人、邊改,到康熙中期才完稿,歷時40余年。蒲松齡臨終時曾囑咐其兒孫“余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他之所以這樣囑咐,是有原因的,蒲松齡少年時就有文采,但屢試不第,到71歲才入貢生。因此著者在這部小說中借助談狐說鬼的方式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另外蒲氏家境貧寒,在蒲松齡去世的50年里這部書一直沒有刊布,只有抄本流傳于世。蒲松齡的手稿也一直存放在山東淄川蒲氏家祠。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有據抄本刊布的青柯亭刻本問世。大約在咸豐年間,蒲氏七世孫蒲介人因與家族發生爭執,便攜帶《聊齋志異》和《雜著》等幾種手稿遠走東北定居沈陽。此后,蒲介人將這二部手稿傳給其子蒲英灝。光緒二十年(1894)蒲英灝供職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依氏得知蒲英灝是蒲氏后代,藏有《聊齋志異》稿本,便商請借閱,蒲英灝無奈,只好先以半部借之,閱畢又以另半部相借。恰逢此時,依氏有事進京,不料染病去世,所借半部《聊齋志異》手稿從此不知下落。直到現在仍未有出世。 光緒二十六年(1900)蒲英灝奉命鎮守西豐,家屬隨其遷至西豐,這二部手稿也同時帶往。蒲英灝去世后將這二部手稿傳第五子蒲文珊。蒲文珊是一個讀書人,曾任西豐縣立圖書館館長,對《聊齋手稿》的珍視勝過其父。這期間有多人相借、預購,包括日本人出高價收買均遭到蒲文珊的拒絕。 1950年蒲文珊將這部手稿捐增人民政府遼東省文化處,1951年轉交東北文化部。由于這部手稿紙質變色、發脆,不宜保存,請當時在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周福成老師傅重新裝裱,宣紙加襯,作成金鑲玉裝,使這部書由原來的四冊改成現在的八冊。并轉交東北圖書館即遼寧省圖書館收藏至今。 現存的《聊齋志異》手稿是用竹紙抄寫,共收237篇,其中有31篇是他人代抄,其余的206篇均為蒲松齡手抄。尤其珍貴的是在卷前聊齋志自文后鈐有一枚松齡白文長方印,這是蒲氏手稿不可多得的佐證。 蒲氏《聊齋志異》半部手稿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坎坷磨難,最終能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實在是值得遼寧人慶幸的事。同時也被作為我館藏書中的鎮館之寶。目前這部手稿本的影印本已經出版,其他排印本和選印本多不勝數,僅遼寧省圖書館就藏有不下30種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