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水 災 年 表(1980-1992年)
(2011-09-27 21:11:43)
中 國 水 災 年表
災情等級說明:A-特大水災B-大水災 C-一般水災
編制說明年份
災 情 等 級
災情
統計
(農田
受災面積)
災 況 舉 要
珠
江
長 江
淮
河
黃
河
海
灤
河
遼
河
松
花
江
上
中
下
1980 BC 914.6長江三峽區間、嘉陵江、清江、漢江和澧水先后大水,長江中游干流連續出現6次洪水,漢口站最高洪水位27.76m(凍結吳淞基面),最大流量60100m3/s。澧水津市站最高水位43.22m,為1949年以來最大值,相應最大流量15100m3/s,湘、鄂、贛、皖4省267萬hm2農田受淹,死亡1339人。淮南山區史、潢河7月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大洪水。淮河干流中上游和珠江支流北江先后出現較大洪水。廣東雷州半島風暴潮災,傷亡700余人,經濟損失4億元。
1981 A C B862.57月岷江、沱江、嘉陵江特大洪水,嘉陵江北碚站出現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洪峰,流量44800m3/s,長江干流上游同時大水,宜昌洪峰流量70800m3/s,8月嘉、涪、渠江再次大水,四川省138個縣市受災,農田受災117.1萬hm2,死亡1369人,倒房13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漢江上游大水,石泉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6000m3/s,為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陜西漢中地區水災嚴重。渭河出現1949年以來第2位大洪水,咸陽洪峰流量6210m3/s。9月黃河干流上游發生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洪水,唐乃亥站最大流量5450m3/s,蘭州站洪峰流量5600m3/s。陜、甘2省洪澇災情較重。松花江大水,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大澇,全省農田受災299萬hm2,占該年播種面積的34%,死亡266人。遼東半島沿海部分河流暴發山洪泥石流,淹死664人,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此外,福建九龍江上游發生近60年最大洪水,閩南5座縣城被淹。
1982C CCB 836.1黃河干流三花區間發生1949年以來第2位大洪水,花園口洪峰流量15300m3/s。下游灘區普遍受掩,農田受災17.3萬hm2。贛江、撫河發生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洪水,贛江外洲站洪峰流量20400m3/s,撫河李家渡站洪峰流量8480m3/s。湘江及北江先后均出現1949年以來第2位大洪水,湘江湘潭站洪峰流量19300m3/s,北江橫石站洪峰流量18000m3/s。閩江出現1949年以來第3位大洪水,閩江十里庵站洪峰流量24600m3/s。湘、贛、粵、閩4省部分地區嚴重水災。淮河干流中游大水,高水行洪時間長,使用了濛洼蓄洪區分洪。此外,浙東及四川部分地區水災。
1983C BC 1216.2由于川水與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洪水遭遇,長江干流中游出現2次較大洪水,部分河段水位超過或接近1954年最高水位,漢口站洪峰流量65000m3/s,最高水位28.11m。湘、鄂、贛、皖4省部分地區水災嚴重,合計農田受災333.4萬hm2。漢江上游8月特大洪水,安康站洪峰流量達31000m3/s,約200年一遇。淹沒安康老城,死亡870人,經濟損失5億多元。漢江10月又發生全江性大洪水,沙洋站洪峰流量21600m3/s,沿江部分地區受淹。淮河中上游大水,運用了部分行蓄洪區。淮干王家壩洪峰流量7250m3/s,最高水位29.44m。廣東珠江口風暴潮,許多潮位站出現1949年以來最高水位,10多個縣市受災。此外,閩江、錢塘江上游大水,沿江水災較重。遼寧大連、丹東一帶沿海風暴潮災。
1984 C C1063.2長江下游支流滁河和太湖水系東、西苕溪大水,杭嘉湖平原河網區出現接近或超過歷史最高記錄的洪水位,造成較嚴重澇災。淮河上中游大水,啟用了部分行洪區,皖北、豫東地區水災較重。黑龍江中下游大水,烏云站以下河段均超過歷史最高水位O.36m以上,沿江10余縣市受淹。嘉蔭縣城被淹,水深2-3m,黑龍江省澇災較重。閩江、灤河和冀東沿海各河以及大凌河、鴨綠江先后大水成災。此外,湘江、贛江流域局地山洪災害較重。
1985 BC1419.7遼河流域大水。遼河干流洪峰雖不大(鐵嶺站洪峰流量1750m3/s),但由于河道人為設障阻水等原因,造成高水位行洪時間長,下游堤防多處決口泛濫,遼寧省遭受嚴重水災,農田受災162.4萬hm2,直接經濟損失約47億元。松花江中下游大水,部分堤防潰決,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嚴重水災。西江支流桂江、郁江大水,廣西部分沿江縣市受淹。山東青島、煙臺地區臺風暴雨成災。
1986 CC915.5遼河、松花江流域相繼發生較大洪水,遼河干流鐵嶺站洪峰流量2220m3/s,松花江干流哈爾濱站洪峰流量8510m3/s,部分河堤決口泛濫,遼、吉、黑3省部分地區水災較重。廣西北部灣嚴重風暴潮災,經濟損失3.9億元。川、粵等省局地水災。
1987 C 868.6長江上游干流、漢江上中游、皖河及淮河中游先后出現較大洪水,川、黔、鄂、皖等省部分地區水災。浙、閩沿海臺風暴雨成災。太湖流域及廣東、廣西等省部分地區澇災。
1988C C1194.9西江上中游大水,干流梧州站洪峰流量42500m3/s。柳州、梧州等沿江城市被淹,桂北、桂中地區嚴重水災。嫩江大水,齊齊哈爾洪峰流量9160m3/s,黑龍江、內蒙古2省區部分地區受災,大慶油田部分被淹,濱洲鐵路一度中斷。浙江寧海、奉化、嵊縣一帶洪水暴發,寧海、奉化縣城被淹。湘西、湘北、鄂東和江漢平原及閩、贛等省部分地區水災。
1989 C C 1132.8長江、黃河、淮河的上游干流先后發生較大洪水,川東、皖北及陜、甘部分地區水災。嫩江、東遼河及閩江、錢塘江上游大水成災。浙東沿海風暴潮,海門站出現200年一遇的高潮位6.98m,臺州、寧波地區損失嚴重。廣東珠江口風暴潮,有8個潮位站出現有記錄以來最高潮位。
1990 1180.4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嘉陵江上游、漢江上游、沅江、資水和清江及渭河先后大水,川、陜、湘、鄂等省部分地區水災較重。浙、閩沿海屢遭臺風暴雨襲擊,許多中小河流洪水暴發,部分沿河地區受災嚴重。此外,嫩江上游及魯北地區水災。
1991 CBB B2459.6本年全國氣候異常,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滯留在長江以南,江淮流域入梅早,雨勢猛,歷時長,淮河發生了自1949年以來的第2位大洪水,3個蓄洪區、14個行洪區先后啟用;太湖出現了有實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4.79m,蘇、錫、常地區工礦和鄉鎮企業損失嚴重;長江支流滁河、澧水和烏江部分支流及鄂東地區中小河流舉水等相繼出現近40余年來最大洪水;松花江干流發生兩次大洪水,哈爾濱站最大流量10700m3/s,佳木斯站最大流量15300m3/s,分別為1949年以來第3位和第2位。據統計,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同程度遭受水災,農田受災2459.6萬hm2,成災1461.4萬hm2,倒房497.9萬間,死亡5113人,直接經濟損失779.08億元。其中皖、蘇2省災情最重,合計農田受災966.5萬hm2,成災672.8萬hm2,死亡1163人,倒房349.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84億元,各占全國總數的39%、46%、23%、70%和62%。
1992 942.3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受92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作用,8月末9月初,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范圍最廣,損失最嚴重的一次風暴潮災。閩、浙、滬、蘇、魯、冀、津、遼等省市沿海地區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高潮位。據統計,僅閩、浙、蘇、魯、冀、津6省市受災人口2000多萬,毀壞海塘1170km,受災農田193.3萬hm2,死亡193人,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閩江發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十里庵站洪峰流量27500m3/s,竹岐站洪峰流量30300m3/s。閩江流域遭受較嚴重水災。錢塘江上游出現1949年以來第2位大洪水,蘭溪站洪峰流量12l00m3/s,沿江縣市受災較重。此外,大渡河、湘江、信江、漓江及黃河中上游部分地區也發生了較大洪水,造成了較嚴重的洪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