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又稱“四性”,指寒、涼、溫、熱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中藥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用以說明藥物作用的性質。四性之外還有一類平性藥,它是指寒熱偏向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的一類藥。
如甘草:有補有瀉,能表能里,可升可降。(《本草備要》)補與瀉相對,升與降相對,甘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功效呢。甘草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本草備要》)如綠豆:甘寒,瀉熱解毒。如巴戟天:辛甘、微溫無毒。如阿膠味甘平,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等。(《本草擇要綱目》)。
寒涼與溫熱相對立。《素問》“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本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指出了如何掌握藥物的四氣理論以指導臨床用藥。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水、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如病人表現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等病癥,用石膏、知母、梔子等寒涼藥物治療。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源、回陽救逆等作用。如病人表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等病癥,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藥物治療。總之,寒涼藥用治陽盛熱證,溫熱藥用治陰盛寒證,此為臨床必循之原則。反之,如果陰寒證用寒涼藥,陽熱證用溫熱藥必然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引起死亡。李中梓《醫宗必讀》云:“寒熱溫涼,一匕之謬,復水難收。”
寒與涼之間,溫與熱之間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涼次于寒、溫次于熱。有些本草書籍對藥物的四性用“大熱”、“大寒”、“微溫”、“微涼”來描述,此為“四氣”程度的進一步區分。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易損其陽。至于寒熱錯雜的復雜病證,則當寒、熱之藥并用,使寒熱并調。尤其要辨清寒熱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熱之證,則當用熱藥治療;真熱假寒之證,又當選用寒藥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四氣藥性也和五味一樣,寓有陰陽屬性,即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平性屬陰,能健脾開胃、強壯補虛。其功效主要通過五味和其他藥性來反映出來。
二、四氣運用原則
病證有寒熱之分,藥性有溫涼之異。“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神農本草經》)。“治寒以熱,治熱以寒”(《素問》),此為臨床用藥必循之原則,決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素問》)。
1、辨證施用。寒熱溫涼四氣是根據藥物“入腹”后機體的客觀反映來確定的,四氣運用指征是疾病的“證”,而不是“癥”。因此,必須通過辨證,明確疾病的陰陽盛衰和寒溫性質,具有針對性地選用寒性或熱性藥物,逆病情而治。尤其對真寒假熱證或真熱假寒證,當明察秋毫,辨其真假,從其表象而治,“熱因熱用,寒因寒用”。
2、寒熱并用。疾病復雜多變,表寒里熱、上熱下寒,寒熱中阻等寒熱錯雜的證候更為多見。因此必須是證用是藥,寒藥與熱藥并用,使寒熱并除。如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就是寒溫并用的典范。對于寒熱(陰陽)格拒的病證,“藥用反佐”:用熱藥治寒病,少加寒藥;用寒藥治熱病,少加熱藥,同氣相求,順其病氣而無格拒,如白通加豬膽汁湯。
3、擇時應用。“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素問》)。即在炎熱的季節要避免使用熱性藥,在溫暖的季節要避免使用溫性藥,在寒冷的季節要避免使用寒性藥,在清涼的季節要避免使用涼性藥,此為依四季不同而用藥的一般規律。“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 (《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