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
梅,開于冬春之交,最能驚醒人們春的意識,萌發生機。
而蠟梅金黃似蠟,迎霜傲雪,歲首沖寒而開,久放不凋,比梅花開得還早,為百花先。
蠟梅并非梅類,兩者親緣甚遠。在植物分類學上,蠟梅屬蠟梅科,落葉灌木,而梅花則是薔薇科植物。
蠟梅,釋名黃梅花,此物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一一 巜本草綱目》
一代文豪蘇東坡和黃山谷,因見黃梅花似蜜蠟,遂將它命名為“蠟梅”,說它“香氣似梅,類女工捻蠟所成,因謂蠟梅”。
雖然蠟梅從來不以色入人眼,然而誰又能無視這骨格清奇、剪雪裁冰的疏枝玉萼傲骨仙姿。
墻角數枝梅 一一小蕊亦驚艷
含苞未吐,冷香銷魂
疏影橫斜,暗香浮動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點綴瓊枝膩
剪雪裁冰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后春。
發布于 2016-03-21
每當梅花進入盛開期,“梅柳爭春”“紅梅傲雪”“梅花香自苦寒來”都會成為人們吟詠梅花的動人意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植物學分類上,蠟梅與梅花并非同一植物。蠟梅屬于蠟梅科,花色以黃色為主調;梅花屬于薔薇科,花色從白、粉紅至暗紅呈現一系列變化。
△左圖為臘梅 右圖為梅花
為凸顯其開花時序之早,人們吟詠梅花時常緊扣“臘”字。如: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庾信《梅花》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杜甫《江梅》
“臘后寒梅發,誰人在故山。”——溫庭筠《途中有懷》
“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杜牧《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這些詩句中的“梅”和“臘梅”指的是冬季開花的梅花,但是否為我們現在所說的“蠟梅”還未可知。
△梅花
唐代以前,未見“蠟梅”的用例,“蠟梅”之名應是北宋京洛一帶的人所起,經蘇東坡、黃庭堅的闡釋定名而流傳至今。
蘇軾在《蠟梅一首贈趙景貺》一詩中寫道:“天工點酥作梅花,此有蠟梅禪老家。蜜蜂采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其物。”黃庭堅《戲詠蠟梅》詩自注:“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南宋王十朋的《蠟梅》則記載了蘇軾和黃庭堅(號山谷道人)的定名之功:“蝶采花成蠟,還將蠟染花。一經坡谷眼,名字壓群芳。”(按:“坡谷”即蘇東坡和黃山谷)
△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宋代詩詞“蠟梅”的得名之由“蠟”成為一個常見意象被反復吟詠,如“剪蠟成梅天著意。黃色濃濃,對萼勻裝綴。”(王安中《蝶戀花·高奇是蠟梅》)、“氣韻楚江,顏色中央,數朵巧镕香蠟。”(王詵《花心動·蠟梅》)因此,“蠟梅”的用例占了絕對優勢,《全宋詞》中“蠟梅”出現50例,而“臘梅”僅8例。
△《全宋詞》中“蠟梅”出現50例,而“臘梅”僅8例
但在宋代以后,“蠟梅”的用例遠不如“臘梅”普遍,如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水滸傳》沒有“臘梅/蠟梅”的用例,《西游記》《紅樓夢》中只有“臘梅”。考察現代用例也是如此,如1946年至2017年2月的《人民日報》中,“臘梅”314例,“蠟梅”僅22例。
△《紅樓夢》中的臘梅
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在于名物詞得名之由的凸顯程度。“臘梅”的“臘”得名于其開花時序,“臘”指寒冬臘月,臘梅和梅花都具有傲雪迎春的風骨,這種得名之由與人們對梅花古已有之的認知相符。“蠟梅”的“蠟”僅從花的顏色上命名,雖經蘇軾、黃庭堅的闡釋定名,但在得名之由的相關聯想上終不及“臘梅”的“臘”豐富自然、根深蒂固。因此,第1至第4版《現代漢語詞典》僅收“臘梅”詞條而未收“蠟梅”詞條。
△“臘梅”的“臘”得名于其開花時序,“臘”指寒冬臘月
從科技名詞命名的角度看,“臘梅”在古代指稱兩種植物:一是蠟梅,得名于臘月開放;二是臘月開的平常梅花。而“蠟梅”專門為蠟梅這種植物命名,具有指稱的單一性。根據這一情況,《現代漢語詞典》從2005年出版的第5版起,增收了“蠟梅”并作為推薦詞形,釋義后附注“也作臘梅”,把“臘梅”詞條處理為非推薦詞形。《中國植物志》和目前通行的《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均以“蠟梅”作為詞形立條。
△《中國植物志》《中國大百科全書》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過程中“臘梅/蠟梅”詞形選用的變化,反映了在詞形選擇原則中通用性和理據性、語文性和術語性之間的取舍,各有其依據。
臘梅是臘月開的梅花嗎?臘梅和蠟梅到底哪個名字更準確?
雖然蠟梅和臘梅都指的是同一種花,但是這兩個名稱還是有所區別的。不管以前或是現在的課本上是怎么寫的,只要我們有心深究一下,便可知到底用哪個名字更貼切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都可以追根溯源的。
蠟梅的寫法以“蠟梅”為正,“臘梅”亦通。就好像一個人有大名和小名,大名是正名,而小名只是俗稱或別稱。
不論是蠟梅也好,臘梅也罷,其中的“梅”字絕非指它就屬于梅花,而是因為它具有梅花的某些特征,比如形、香和傲寒而立的品格。從植物學角度看,蠟梅與梅花也并非同一種植物,蠟梅,屬蠟梅科,落葉灌木;而梅花,屬于薔薇科,是一種落葉喬木。據查考,稱其為“蠟梅”,是因其花瓣色似蜜蠟,質感像捻蠟而得名。至于“臘梅”,是因為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這種花通常在每年的冬末開放,所以俗稱它為“臘梅”。
看古代詩詞,你會發現,詩人們多圍繞著“蠟”來做文章,從“蠟”字上抒發情思。可見如同蠟般的質感已經成為蠟梅的鮮明特質,這是“臘”所不及的。既然是花名,更需形象描述,而這“蠟梅”就比“臘梅”更形象,更具有深意。“臘”除了說明蠟梅是臘月開花之外,似乎無更深的含義了,如以其傳情,效果就遠不如“蠟梅”更貼人心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對蠟梅都有什么說法,以使我們更加明晰。
唐代詩人崔道融有詩云:“故里琴尊侶,相適近蠟梅。”杜牧也有詩“蠟梅還見三年花。”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住許昌時,在小西湖畔房前屋后廣植蠟梅,居室匾為”梅花堂”,其詩《蠟梅一首贈趙景貺》有“天工點酥作梅花”句。蘇東坡認為它的花色極似蜂蠟,應名為“蠟梅”。
宋代的《云麓漫鈔》上說得很清楚:“今之蠟梅,按山谷詩后云: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宋代謝翱有一首寫“蠟梅”的詩:“冷艷清香受雪知,雨中誰把蠟為衣? 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歸。”詩人說雨中的蠟梅以蠟為衣,以避雨雪的侵凌。詩人意猶未足,又進一步以“蜜房”來比喻蠟梅枝頭的花朵,并說這兒是蜜蜂躲雨避寒的好去處。詩人有此奇思妙想,當與“蠟梅”這一寫法有關。
宋代《云麓漫鈔》:“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尤其是元代耶律楚材的“枝橫碧玉天然瘦,蕾破黃金分外香”的絕句更是詠得出色,他把“蠟黃”升華到“金黃”的色調,使臘梅變得更加風姿綽約,孤芳超絕了。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也有類似的說法:“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明朝的《花疏》中寫道:“蠟梅是寒花,絕品,人以臘月開,故以臘名,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
清初《花鏡》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是名。”
可見自古以來,以“蠟梅”為正名,以“臘梅”為俗稱,已經是“鐵證如山”,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