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一元、一氣)
一元者,大始也。就是天地還是混沌的狀態,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太極。無極化生天地萬物,其時間與空間原是無窮無盡,空間的總集稱為「宇」;而時間的總集則稱為「宙」。為便于紀元,乃在無窮延伸的時間中,取天地循環終始為一巡,稱為「元」,以「元」作為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其下又分有「會」、「運」、「世」、「年」、「月」、「日」、「時」、「分」、「秒」等單位。《皇極經世》: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當一元會數盡,天地結束,大混沌以后,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子會再開天,丑會再辟地,寅會再生人,又開創新紀元。如此周期性之循環,乃是宇宙間自然規律的功能。
“玄而玄之,眾妙之門”,如果摒棄迷信錯誤的思維,用道德經本來的意思來解釋,玄這個字就是有和無的銜接點。
若時間是一條X軸線,存在一個人為定義的零點(實際上是無極點),那么借鑒smith圓圖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正無窮大和負無窮大銜接。這個時候就產生了 兩個玄點,等價于∞這個符號。
從有變無,由無窮大到無窮小的玄點成為太極,人為定義的零點變成有極點(因為原先是射線,沒有終點,故為無極點,而現在經過模型變化,已經是可被觀測的線段了,故稱為有極點)。
兩儀— 陰陽兩極
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周易.系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有七種說法:天地,陰陽,奇偶,剛柔,玄黃,乾坤,春秋。
將宇宙按照正負時間劃分,得到一個兩儀,陰指向過去,陽指向未來。古人稱為“一畫開天”。故而,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三才---天、地、人
即天格,地格,人格,《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而兩之。”《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為三個系統之間的關系,第一個系統是供能系統,第二個系統是儲蓄供能系統,第三個是吸能系統。按照能量流通的角度,任何宇宙中運動的載體,都會存在三種對應關系,供能,儲能,吸能。天,地,人和日、月、星都是同類的能量流通系統。供能吸能都是針對關注的對象討論的,在三才的系統中,我們觀察的目的是人。人是如何吸收儲蓄和供能位置的能量的,從而促進人的成長,即生生之氣增加。
四象—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從卦象上:分別稱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一般指天象中的四象: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
物質本身擁有的能量劃分了陰陽,物質能量流動的方向劃分了趨勢,用老少區分,老為衰老下降趨勢,少為生氣上升趨勢:故,兩儀生四象。
五行— 金、木、水、火、土
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元素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道德全義:木為仁,火為智,土為信,金為義,水為禮。
人有五元,即 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
還對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稱之為“五星”。對應一年中的春、夏、長夏、秋、冬“五季”。
對應一日中的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時”。對應新年、上巳、端午、七夕、重陽“五節”。對應東、南、中、西、北“五方”。對應青、赤、黃、白、黑“五色”。對應“五獸”: 青龍 、朱雀、 黃麟/螣蛇/勾陳、 白虎 、玄武。對應“五畜”: 犬、 羊、 牛、 雞、 豬。對應“五蟲”: 鱗蟲、 羽蟲、 裸蟲、 毛蟲、 介蟲。
對應“五谷”: 麥、 黍、 禾、 米、 豆。對應“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對應“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對應“五惡”(或稱五氣): 風、 熱、 濕、 燥、 寒。對應“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等等。
對人類社會而言,五行對應“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對應“五政”: 寬、 明、 恭、 力、 靜。對應“五祀”: 戶、 灶、 溜、 門 、井。對應“五經”: 《詩》、 《禮》、 《春秋》、 《書》、 《易》。等等。
對于人體而言,木火土金水五行對應“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對應“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對應“五體”: 筋、 脈、 肉、 皮、 骨。對應“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對應“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無名指、 小指。對應“五覺”: 色、 觸、 味、 香、 聲。對應“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對應“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對應“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對應“五氣”: 筋、 血 、肉、 氣、 骨。對應“五榮”: 爪 、面、 唇、 毛 、發。對應“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對應五種情志,分別為 怒、 喜 、思、 悲 、恐。等等。

五行和三才一樣,同樣為系統關系。也許有人會說它在四象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中”放入空間中,但我并不這么認為。五行是獨立的,它并不是從“單體能量”變化狀態的角度看的陰陽變化,五行是從“系統”與“系統”交互能量的角度看待的。可以說五行是器能系統觀,它聯通了物質世界與理論世界。世間萬物的本質結構存在五種,三才的供能,儲能,吸能關系都是屬于“生”的關系,表征如何促進系統生長。而自然界天然存在矛盾關系,抵抗著無限的生長,最終讓系統達到飽和穩定化的狀態,這就是“克”的關系,表征如何抑制系統無限生長的力。克制存在兩種關系,它克制的和克制它的。如果轉換理解思維,克制和被克制的,實際上就是一個是主控源,一個是受控源。故而結合在一起,五行表征了一個大系統內各個子系統能量運轉的方法,通過這個可以預測真實的大系統的走向,而不是僅僅有生長關系存在,僅有生長關系存在的系統是開放的,將會走向加速的崩潰。(五行演化的是環境能量,八卦演化的是本體能量)這樣五行模型結構實際上表示了一個穩定系統中,可以被劃分為五個部分子系統,并且每一個子系統都擁有不同的狀態,按照能量流通關系來看,存在五個維度,吸收能量,存儲能量,釋放能量,主控能量,受控能量。其中主控和受控是同時的,即無法被解耦的關聯狀態。主控受到影響的同時,受控也被影響,最后就趨近與電路反饋后的平衡狀態。可以理解主控和受控單元間存在一個內應力,抵消了外部系統流對內系統的拉扯和破壞。按照這個角度從自然界提煉出了五個基礎子系統的結構,按照“質”接近而分為一類的辦法,將所有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分為五類。如同兩儀中蘊藏兩儀的分法,五行中同樣蘊藏五行,故而子系統同樣可以進行五行的分類,金的大系統中藏著土的中系統,土的中系統中又藏著水的小系統,可以把這個過程看成遞歸,最后遞歸回到金的大系統中綜合顯現出來,即是反應物質結構的本質的完全對應了。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形象生動,古人攫取自然界中的客觀物質的名詞幫助人理解虛擬化的系統之間的關系,此方法為“藏象”。藏象于邏輯結構中,能便于人理解虛構的結構,這是現代建模精神的核心,同時也是周易中“簡易”的核心。若是將五行理解成單向的能量傳遞是不正確的,應將五行理解成承載對應“屬性元器件”的“子系統”相互演化關系,“對立統一”是五行的根本表現。
六合 — 體、心、意、氣、精、神
六爻之數,發展變化,六合的說法比較多,一般有:
1、地支相合,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十二地支六合;2、另有六儀,是奇門遁甲里的,分別是戍、已、庚、辛、壬和癸六天干;3、上、下、左、右、天、地,泛指宇宙空間;4、鼠與牛為合,虎與豬為合,兔與狗為合, 龍與雞為合, 蛇與猴為合, 馬與羊為合,為十二生肖六合。
5、中醫里的六氣:是指自然界的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包括風、寒、暑、濕、燥、火。若這六種氣候變化太過或不及,就有可能導致人體發病。6、五體啟示錄認為的六合是:體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氣、氣合于精、精合于神、神合于空。
六合代表空間坐標,通過劃分空間宇宙,得到六合。結合四相的平面坐標(東南西北),六合加上了上下之分,就代表六合指代全部空間宇宙.
七星 —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即北斗七星,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
前四顆為魁,勺柄為斗。斗柄指東為春季,斗柄指南為夏季,斗柄指西為秋季,斗柄指北為冬季。中醫中有七情之說,指人的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也可致病,是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七星是和八卦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是看卦的列(爻),一個看卦的行(運)。七星是把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六爻按照需要在時間軸上排開,查看人的狀態變遷的。七星主要研究一個人的慣性命運的變化規律。當然,可能的變數也是存在的。
八卦 — 乾、坤、坎、離、震、艮、巽、兌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 。另有奇門遁甲里的八門一說: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開門 。
在四相中,雖然表征了能量屬性和能量運動方向,但是并沒有表征能量本身聚散的屬性,因為之前四相中,我們只是假設物質是單體物質,而實際的物質是一個攢聚的粒子群落,所以作為粒子本質屬性還有一個維度,即粒子聚合和分散的角度,又因為粒子承載能量,故能量也呈現同樣的屬性。這個屬性就是三才中的儲能屬性,可以這么認為,儲能是聚集能量,儲能后釋放能量則為擴散能量。在半導體系統中同樣存在此濃度梯度的擴散效應,這個因為是物質本質屬性,故而聚散等同于天地人三才中的“地”。則八卦的三才分別用來表征如下:
從三才的陰陽,得到了八卦,為了更加形象生動得表征不同卦象和卦象的演化方向,人們從五行中獲得了靈感,攫取自然界存在的模型,用客觀事物表征了八個卦的能量傳遞方式。
于是,得到了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兌代表澤。
其中,乾卦炁向上漂移,陽氣擴散,坤卦炁向下漂移,陰氣聚集。巽是炁向上漂移,陰氣擴散氣化。艮卦炁向上漂移,陰氣聚集液化……故而,所有的卦象都是基于炁形態的變化而產生的狀態。
而其中流動的空氣成為了表征地球這個系統的能量傳輸媒介,所以人們給這個持續運轉著的能量取了一個“炁”的名,并且采用“氣”的音,表示它們的形式結構是一致的,不過一個代表具體事物,一個代表能量(炁拆字為有無相生)。
六十四卦(六爻)
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礎上疊加了“里”和“外”的維度,即考慮了如五行般的“環境”因素。而八卦是演化的系統內部因素造成的表象,六十四卦是結合系統外部因素造成的表象一起。這樣就將能量結構系統內外統一,更加細化了演算的精度。
所以才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為事物固有屬性,后天八卦為事物受環境影響的屬性。
一個是主卦,一個是客卦,加在一起,縱向的六爻就是一個狀態,稱為一個象,也就是我們的某個時間點的狀態模樣。如果在電路中,電流經過不同node點的時候卦象也是不同的,node1{i1,v1},node2{i2,v2}則device=node1-node2={i1-i2,v1-v2},我們可以把node1{i1,v1}稱為node1處的卦象。
橫向擺放幾個象,它們的關系稱為“運或率”,代表不同時間點事物的各個狀態模樣的綜合,運卦是一個循序漸漸的過程。
就像編程,存在輸入-過程1-過程2……過程N-輸出,運卦的最后也會給出一個輸出卦,這代表某個被關注的時間點,最后得到的結果。
再簡單點來說就像我們模電中的瞬態測試一般。
九宮 — 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
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寄于坤),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北),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
河圖洛書的旋機與卍字符(圖)
十方 — 天、地、東、南、西、北、生、死、過去、未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一元兩儀三才天,四象陰陽五行間 六合七星八卦現,九宮有中十方仙
十方是在六合的基礎上發展的,總共考慮了五個維度:
x軸(東西)y軸(南北)z軸(上下)
客觀時間軸(過去-現在(中)-未來)
虛時間軸,或者稱為因果導向軸(生-死)
注意這里的虛時間軸是和因果邏輯緊密結合的,這點尤其體現在影視藝術,小說等媒介中,影視藝術并不是記錄每時每刻的,而是將其中具有因果關聯的時間片段進行剪輯,最終變成了可以被人理解的故事。所以虛時間是對實際時間的一次結構重組,它是基于人的意識的時間定義方法,而不是客觀時間。
無極 或稱“混沌”,非空非實,無始無終。也指代佛家和道家的“道” 用數字“0”表示
太極 或稱“元始”。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用數字“1”表示,對應零維(一個點)
兩儀 陰、陽,代表任意兩極。 用二進制數字“10”表示,對應一維
三才 任意兩極加上中和,即為“三才”。通常三才指天(上也)、地(下也)、人(中也)。 用二進制數字“11”表示,還是一維
四象 兩儀再分所得,即太陽、少陰、太陰、少陽(認識進步,發現新的維次) 用二進制數字“100”表示,對應二維
五行 木、火、土、金、水,對用五方東南西北中,由四方加“中”得 用二進制數字“101”表示,還是二維
六合 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另解 體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氣、精合于動、神合于動、動合于空;《淮南子·時則訓》:“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 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含義很多,不一而足。用二進制“110”表示,對應三維
七星 同“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 七星;北斗七星,即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
用二進制“111”表示,維數不詳
八卦 乾、坤、巽、兌、艮、震、離、坎,依次對應自然之 天地風澤山雷火水。依八卦推八門。用二進制“1000”表示,對應三維。
九宮 乾九,坤一,巽二,兌四,艮六,震八,離三,坎七,中央為五。用二進制“1001”表示,還是三維。
十方 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Z軸空間維)、東西(X軸空間維)、南北(Y軸空間維)、生門&死位(虛時間維)、過去&未來(實時間維),即五維。
也指東南西北及四維(四隅)上下,三維。(四隅即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佛教也稱娑婆世界為十方世界:
一、東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鮮少。
二、西方 離垢。 七、東北方 攝取。
三、南方 豐溢。 八、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豐樂。 九、上方 振音。
五、東南方 饒益。 十、下方 關龠。
眾生所在的“大千世界”稱作娑婆世界,一般認為是四維。用二進制“1010”表示。
無極生太極,“沒有意義”的“宇宙大爆炸以前”。從0到1,“道生一”、“無中生有”。
太極生兩儀,時間零點,宇宙大爆炸。從1到10,“一生二”。
兩儀合三才,從10到11,“二生三”。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三生萬物”。
閉宇宙也有成住壞空,上面說的是“成”。
住——相對穩定
壞——盛極而衰
空——重歸寂滅
閉宇宙收縮的時候,就是“壞”的時候。收縮到極致,復歸太極;甚至復歸無極,“有歸于無”。
另一種模型 開宇宙 則由于斥力始終大于引力,會一直膨脹。
近年,有人提出“宇宙無始無終”的理論,即宇宙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只是在一次次的大爆炸中運動,至于無窮。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
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是137億年前從一個極小的點誕生的,從那里誕生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從而由物質小微粒聚集成大團的物質,最終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發生前,宇宙中沒有物質,沒有能量,甚至沒有生命。
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沒有開端。它只是一個循環不斷的過程,便是宇宙創生與毀滅并再創生的過程。
這只是一個設想,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
宇宙質能運動有三種形式:即零質量運動、化阻為動的零質量運動、質能等價運動。人造衛星、宇宙飛船、隕石、流星、慧星等所進行的運動,是零質量運動;光子、中微子、球形天體以及UFO所進行的運動,是化阻為動的零質量運動;我們現有的運輸工具所進行的運動,都是質能等價運動。
順便說下佛家的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我曾經試圖納入五行,結果看了渾身都不舒服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印度人和咱的切入點不同,思路也不同;兩個體系的獨立性太強了,很難糅合在一起
我這次嘗試納入四象。
首先,給四大 分陰陽。地大、水大為陰,火大、風大 為陽。
接著,定四極。火大性熱燥,太陽;水大性寒濕,太陰;地大性堅忍,少陰;風大性催動,少陽。
而五行與四象的對應關系:木對少陽,火對太陽,土居中,金對少陰,水對太陰
喲西,不拿地大對五行之土,而是納入四象,這樣看起來舒服多了.先天八卦講“對待”、后天八卦講“流行”
1、先天八卦講的“對待”,即是對立統一。先天八卦體現宇宙萬事萬物陰陽雙方的對立統一規律,天地、水火、山澤、雷風八方四組既對立又統一,強調陰陽雙方對立的一面。
2、后天八卦講的“流行”,即是運動變化。后天八卦體現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變化規律,包含四方、四時、五行、八節的推移、生長、收藏,強調陰陽雙方轉化的一面。
“勞乎坎,致役乎坤,帝出乎震,齊乎巽,戰乎乾,說言乎兌,成言乎艮,相見乎離”
先天八卦反映“陰陽學說”的精義、后天八卦反映“五行學說”的精義
1、先天八卦中的相對之卦,卦的屬性及爻的屬性均相反,一陰一陽,對立統一。
2、后天八卦中除艮、坤兩卦(居于中央、運化四方)相比合外,其余相對之卦為相克關系;除坎、離不與其他卦相合外,其余兩兩相合,與鄰卦為相生關系。
先天八卦講天道、后天八卦講人道
先天八卦圖為天體運行周期圖,后天八卦圖為萬物變化規律圖;先天八卦揭示宇宙萬物本然的規律,后天八卦揭示人為利用自然的規律;先天八卦為心,后天八卦為跡;先天八卦是易之本體,后天八卦是易之運用。
后天八卦配地支:
后天八卦配九宮
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共同構成宇宙萬物的模式圖、時空合一的結構圖、天體運行的周期圖、人體煉養的線路圖。正如卲雍在《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所講的“先天非后天,則無以成其變化;后天非先天,則不能以自行也”。
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相輔相成、相反相合
后天八卦是由先天八卦交互、換位而成。
1、四正卦各以一爻互變而來。先天八卦圖中的乾坤兩卦中爻交互變化而成為后天八卦圖中的坎離兩卦;先天八卦圖中的坎卦初爻與離卦上爻逆交而成為后天八卦圖中的兌卦和震卦。
2、四隅卦各以兩爻互變而來。先天八卦圖中的巽卦中爻、上爻與艮卦的初爻、中爻交互變化而成為后天八卦圖中的坤卦和乾卦;先天八卦圖中的震卦初爻、上爻與兌卦的上爻、初爻逆交而成為后天八卦圖中的艮卦和巽卦。
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陰陽相交、陰陽轉換的規律。
先天八卦圖源本于《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后天八卦圖源本于《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兩種八卦圖的方位各有其本源。
有道是“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只是現在說真話的不多了。
本來“簡易”是“易”應有之意,“化繁為簡”才是正途;可有的卻熱衷于“化簡為玄”,似乎只有這樣留一手,他才有飯吃、他才能稱其為學者、他才能獨成為一派而得人推崇——這就是中華歷史上為什么學派多以致“百家爭鳴”的原因。
可問題是到什么程度為“簡”、到什么程度為“繁”。我的看法是:把“易理”講清又不畫蛇添足才是恰到好處。說不清楚不為“簡”,多此一舉則為“繁”。
河圖
據這個雙環河圖,其實可以推出洛書:把內圈順時針旋轉45度即得洛書變體(隱藏與5同位的10):
8 1 6
3 5 7
4 9 2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這就是現在傳世的洛書版本:
4 9 2
3 5 7
8 1 6
洛書是九宮的原型。
太極圖探源
中國古人用日晷測每天正午日影發現:一年從影長最長的那一天開始(冬至),漸漸的影長愈來愈短,天氣也愈來愈溫暖,直到半年后最短(夏至);之后影長一天天的變長,天氣也愈來愈冷直到半年后日中影長最長,又是另一個循環的開始。于是畫一個圓(代表一個循環,也就是一年)將圓周分為365份,代表365天。一年的第一天(冬至,正午影長最長)定在正下方,而根據這365天測影的數據一一描點畫圖,完成之后就是古太極圖。原來太極圖是古人根據觀測太陽在正午時圭影所得到的影長數據所畫出來的觀察記錄(陰魚截半徑的長度即為日影長;未能解釋魚眼,請忽視魚眼)。圖示如下:
結合下圖再看一下(周秦時代以冬至為歲首):
從內往外看,化生萬物(哲學上的“現象”);從外往內看,萬物同源(哲學上的“本質”)。
上面的太極圖是正體太極圖,還有錯體太極圖:
鴻蒙初判,清氣為陽,上升;濁氣為陰,下降;所以太極圖中陰魚是動力,正體太極順時針旋轉,錯體太極逆時針旋轉。
先天圖(先天太極八卦圖)講的是陰陽的對待與流行,后天圖(后天太極八卦圖)講的是五行的對待與流行。這是兩圖的主要區別,也是為何先天圖是“體”,后天圖是“用”的原因。應用后天八卦,需要代入五行、九宮的內容,及五行旺相休囚。
八卦相連復歸太極圖
先天(伏羲)八卦衍生次序圖:
上圖有點瑕疵:少陰居西,象秋;少陽居東,象春(“易以天地準”,無論是古籍還是當代名家所說,若與自然規律、普遍真理相違,都是值得商榷的。)
無極若有,便非無極。 無極只在思緒中,無形無相,卻又存在著。而太極是無極的實體化,陰陽是太極的變,變則生出不同,不同而求同。生生不息。(上圖中用空心圓表征無極,只是便于理解)。《道德經》說: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道是沒有規律可循的,或者說,它的規律就是沒有規律。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道家借“無極”指“道”。后佛學入華,沿用之。
先天八卦次第:
上圖如果理解為二進制,以白格為1,黑格為0,則從左往右一次是(換算為十進制):0,1,2,3,4,5,6,7
乾者,天也,為7;其余映射七曜?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日,又名“太陽”,映射離火;月,又名“太陰”,映射坎水;金星,五星中最亮者,映射艮山;水星,映射兌澤;土星,映射坤地;火星,映射震雷;木星,映射巽風。這是我亂猜的,值得商榷……
后天(文王)八卦衍生次序圖:
通常說的八卦,是指后天八卦;通常說的太極八卦圖,則是先天太極八卦圖;通常說的九宮八卦圖,是指后天九宮八卦圖。(即一般先天配太極,后天配九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