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花間集》中南方地名折射出的南方形象
userphoto

2023.01.14 江西

關(guān)注

南方地名的運用是花間詞人心中南方形象的折射。從地名的分布區(qū)域看, 楚地地名、 吳越地名之和占了南方地名的大多數(shù), 這說明在地域上, 南方以吳越地名。楚地為主, 這也是自 古以來南方地區(qū)的基本組成部分。另一方面, 從南方地名的屬性、 地名與作品內(nèi)容的關(guān)系方面, 可以看出花間詞人的南方印象。 總體而言, 花間詞人將地理上的“南方” 構(gòu)建成為一個充滿文化色彩以及艷情色彩的文學(xué)“南方”。

一、 文化意義的南方

花間詞人選取的地名多與南方文化有關(guān), 如作為古今紐帶的地名體現(xiàn)了南方的歷史文化、 仙異文化; 作為文化符號使用的臨江地名。 漁唱地名包含了行旅文化、隱逸文化元素。 地名在充當(dāng)?shù)涔蕰r, 其文化指向意義當(dāng)然是主導(dǎo); 可即使是作為地理背景, 其中蘊含的空間指示意義也比較模糊。 含混, 往往與文化意義混雜。 相應(yīng)地, 具有“純粹” 的空間指示意義的地名所占的比例較小。 它們出現(xiàn)在蜀地風(fēng)情詞、 嶺南風(fēng)情詞中, 兩組詞作一共不過十幾首, 其中的地名加起來也不過十個。

“文化南方” 形象的構(gòu)建方式, 或許帶有虛擬的成分。 作為文化符號的地名自然是虛稱, 是作者有意設(shè)置的地理場景、 特意選取的地名典故, 而有些作為古今紐帶的古跡、 仙事地名也不一定為作者親臨。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牛希濟的《臨江仙》 組詞。 全詞共七首, 涉及到巫山神女、 謝女、 弄玉、 湘妃、 洛水女神、 羅浮仙子七位女仙, 出現(xiàn)“十二峰”、“謝家仙觀”、“君山”、“洞庭”、“羅浮山” 等南方地名。

結(jié)合詞當(dāng)時的地位考慮,作者不大可能為了創(chuàng)作一組詞而跑遍大江南北; 更何況當(dāng)時時局動蕩、 社會混亂, 大范圍壯游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因而帶有虛幻色彩。

“文化南方” 的形象具有理想化、 符號化的特點, 是作者內(nèi) 心寄托的外在體現(xiàn)。 下以“江南” 為例說明該問題。 在花間詞人心中, “江南” 是一個小而美的地方。

“小” 是相對唐代江南道, 以及唐詩中江南的地理范圍而言的。 溫庭筠《菩薩蠻》 ( 寶函鈿雀金鸂鶒 ): “沉香閣上吳山碧” 之“吳山”, 《夢江南》(樓上寢): “夢見秣陵惆悵事, 桃花柳絮滿江城” 之“秣陵”, 孫光憲《河傳》(柳拖金縷): “桃葉江南渡” 之“柳葉渡”, 毛文錫《柳含煙》(隋堤柳): “因夢江南春景好, 一路流蘇羽葆” 相關(guān)的江都(揚州)是涉及到江南地理位置的地名。 其中,揚州在唐代屬于淮南道, 并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江南”。

唐詩中, “江南” 包含了廣大的南方地區(qū), 可以稱得上是南方的“泛稱”, 它不僅包括吳越一帶, 也包括楚地。 像顧況《憶鄱陽舊游》: “悠悠南國思, 夜向江南泊”、 張祜《夢江南》: “行吟洞庭句, 不見洞庭人。 盡日碧江夢, 江南紅樹春”,詩句中, “鄱陽”、“洞庭” 就屬于江南的范疇。“美” 是因為花間詞人筆下的江南始終籠罩在一種溫和、 恬靜的文化氛圍中, 具有水鄉(xiāng)文化的靈秀感。 如皇甫松《夢江南》(樓上寢) 中的“雙髻坐吹笙”、 韋莊《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 中的“滿樓紅袖招”: 這些女子或溫柔婉美、 或熱情妖冶, 都與周圍如畫的風(fēng)景相映成趣, 充溢著柔美與靈動。

充滿文化色彩的江南形象, 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江南地名文化內(nèi)涵的關(guān)注, 這種關(guān)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文學(xué)與現(xiàn)實的裂縫。 地名文化意義的興盛, 反映了地名“文學(xué)化” 過程中對原有語境、 功能的偏離, 它或許是地理要素進入文學(xué)領(lǐng)域時某種必要的犧牲。

二、 艷情色彩的南方

花間詞人筆下的南方, 還充溢著艷情色彩。“艷情”包含了美貌佳人、 愛情故事、 閨中相思等成分。

體現(xiàn)在南方地名上, 一方面, 作者設(shè)定了許多與艷情有關(guān)的地名。 風(fēng)情詞中的地名多與愛情故事、 美麗女子有關(guān)。 如李珣《南鄉(xiāng)子》(攏云鬢) 中的“越王臺”、 歐陽炯《南鄉(xiāng)子》(路入南中) 中的“南中”, 就都是美麗女子出現(xiàn)的地方; 而張泌《江城子》(浣花溪上見卿卿) 中的“浣花溪”、 李珣《南鄉(xiāng) 子》(相見處) 中的“越臺”,則見證了有情男女的調(diào)笑嗔罵、 含情脈脈。 另一方面,地名文化意義中的艷情內(nèi)涵也得以突出。 臨江地名多出自思婦之口, 丈夫所在之地、 將至之地是空閨中女子的期盼, 更是她們心中的擔(dān)憂所在。 地名用作典故的, 孫光憲《酒泉子》(曲 檻小樓): “展屏空對瀟湘水, 眼前千萬里”、 魏承班《虞美人》(卷荷香淡浮煙渚): “九疑黛色屏斜掩, 枕上眉心斂” 等句以“瀟湘”、“九疑” 等喻男女歡好后別離, 指出女子的孤單處境。 韋莊《浣溪沙》(綠樹藏鶯鶯玉啼): “弄珠江上草萋萋” 以“弄珠” 代指漢江, 以鄭交甫與神女相遇相悅之事暗示筵席有女子陪伴, 歡悅開懷。

艷情色彩的“轉(zhuǎn)喻” 是古跡地名的獨有之處。 地名將自身的艷情色彩轉(zhuǎn)嫁于無情之物, 使艷情風(fēng)格更廣泛地彌散開來, 如溫庭筠《楊柳枝》:

御柳如絲映九重, 鳳凰窗映繡芙蓉。 景陽樓畔千條路, 一面新妝待曉風(fēng)。

稱柳為“御柳” 暗示柳之地位“尊貴”、 姿態(tài)不凡。

景陽樓為齊武帝宮人所居, 樓畔千條巷陌之中, 柳樹以綠綺金絲為衣裙, 顧盼有情, 搖曳生姿, 只為等待春風(fēng)的吹拂。 就如同樓上的妃嬪, 描眉畫鬢、 凝妝盛飾, 只為君王回首一顧。 詞將柳置于景陽樓畔, 將景陽樓承載的艷情色彩賦予楊柳, 使柳之風(fēng)姿與宮人之美貌婀娜二而為一。 讀者在對佳人的遐想中, 充分感受到了柳的柔美、 多情。 而除此作之外, 溫庭筠的《楊柳枝》(蘇小門前柳萬條)、 牛嶠的《楊柳枝》(吳王宮里色偏深) 二首作品, 將詠柳的背景設(shè)為“蘇小門前”、“吳王宮” 兩處佳人曾居住的地方, 以佳人風(fēng)姿喻楊柳, 讀者通過對人風(fēng)姿氣度的想象實現(xiàn)對垂柳風(fēng)神的體悟, 以達到不凝滯于外形的效果。

南方形象的艷情色彩, 與花間“鼻祖” 溫庭筠的文化示范作用, 以及西蜀文化對花間詞人的影響有關(guān)。 溫作的十二首南方地名詞皆與艷情有關(guān), 地名或充當(dāng)艷情事的地理背景, 或以其文化內(nèi)涵喻艷情。《花間集》 以溫飛卿作品為首, 標(biāo)榜溫為“鼻祖”, 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 便或多或少受到溫氏的影響, 將南方地名與艷情聯(lián)系在一起。

同時, 花間詞人多停留西蜀, 西蜀文化喜好歌舞、 偏重享樂。 正如杜佑《通典》 所說: “少愁苦而輕易淫佚” 。

五代時期, 此地相對安定, 戰(zhàn)亂紛爭稀少, 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示范作品等因素, 整個社會處在一種全民性的宴飲游樂氛圍中。“屯落閭巷之間, 弦管歌頌, 合筵社會, 晝夜相接” 。 這種文化氛圍直接影響到花間詞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痘ㄩg集序》: “則有綺筵公子, 繡幌佳人, 遞葉葉之花箋, 文抽麗錦; 舉纖懺之玉指, 拍案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 用助嬌嬈之態(tài)” , 這種詞在宴席之間演唱、 以艷情為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觀點正是蜀文化影響下的結(jié)果。

充滿文化意義和艷情色彩的南方形象體現(xiàn)了南方文化溫和婉約的陰柔氣質(zhì), 也是精美、 濃艷的花間“正調(diào)”。 它們與花間詞的產(chǎn)生環(huán)境、 娛樂功能, 以及花間詞人細(xì)膩的抒情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

論《花間集》的特征及意義

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部 文人詞集 ———《花間集》誕生于五代十國時期 。 后蜀廣政三年(940) , 蜀人趙崇祚收錄始自唐溫庭筠、 終至五代李 的十八家詞作 , 共得五百首詞 , 分為十卷, 總名為《花間集》 。

《花間集》的誕生 , 宣告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文人詞派———花間詞派的崛起,并向世人展示了這一詞派的創(chuàng)作成就。 花間詞上承民間曲子詞 , 下啟宋代婉約詞派 , 在詞史上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 對后代曾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 但是 , 自古以來, 人們對《花間集》往往以“ 艷詞” 、“艷曲”目 之, 并因其多寫艷情而加以貶斥 。 為了揭開籠罩在《花間集》上的這一層面紗, 本文擬從“ 艷”字的本義及其在晚唐五代時的特定含義出發(fā) , 對《花間集》“ 艷”的特征作一番具體的分析, 以求對其歷史功過作出科學(xué)的評價。

一 、“艷”概括了《花間集》的基本特征 , 它有著特定的歷史內(nèi)涵

前人評價《花間集》, 有言其“ 香軟”(孫光憲《北夢瑣言》)者 ; 有言其“香而弱”(王世貞《藝苑 言》) 者; 有 言其“婉麗”(劉熙載《詞概》)者, 而這一切都與花間詞人喜作艷語、多寫“ 艷情”的創(chuàng)作傾向是分不開的 , 故花間詞派的作品總是被人們以艷詞目 之, 如云其“ 絕艷” 、“側(cè)艷” 、“古艷” 、“ 芳艷”等 :

“ 使徒取絕艷于《花間》 , 挹余香于《蘭 畹》… …” 。 (明·孟稱舜《古今詞統(tǒng)》序)

“ 晚唐五季 , 柔曼綺靡之音化為側(cè)艷 。 … …迨《家宴》亡而《花間》為冠” 。 (清·秦恩復(fù)《元草堂詩余跋》)

“《花間集》所載南唐 、西蜀 諸人最為 古艷 。”(清·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卷一)

“《金荃》(溫庭筠詞集名) 、《蘭畹》之詞 , 概崇 芳艷。 ”(清· 田 同之《西圃 詞說》)

至于《花間集》中收入的十八位詞人, 更是人人都與“ 艷”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 例如 :

“ 溫韋 艷而 促。 ”(明·王世貞 《州山人詞評》)

“ 端己 詞 , 清艷絕倫。 初日芙蓉春月柳, 使人想見風(fēng)度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皇甫松)凄艷似飛卿 , 爽快似香山 。”(清·陳廷焯《白 雨 齋詞評》)

“薛 昭蘊 詞 雅近韋 相 , 清綺精艷。 ”(李冰若《栩莊漫記》)

“張(泌) 詞時有幽艷語 , ` 露濃香泛小庭花' 是也。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評》)

“ 毛文錫尤工艷語。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四一)

“(歐陽炯《浣溪沙》)自 有艷詞以來, 殆莫艷于此矣 。 ”(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卷二)

“晉相和凝, 少年時好為曲子玷之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

“ 顧 詞五十五首 , 皆 艷詞也 。濃淡疏密 , 一歸于艷。 五代艷詞之上駟也。 ” (況周頤《餐櫻廡詞話》)

“ 魏承班詞濃艷處近飛卿 , 間有清朗之作 , 特不多耳 。 ”(李冰若《栩莊漫記》)

“ 尹(鶚)參卿詞多艷冶態(tài) ?!?清·張德瀛《詞徵》卷五)

“(毛熙 震《何滿子》) 艷麗亦復(fù)溫文 , 更不易得 ?!?明·湯顯祖評《花間集》)

……

前人評語甚多 , 不再一一列舉。 近人受前人評說之影響 , 對花間詞亦視為艷詞而多加貶斥 , 但是, “ 艷”字在古代文化中是有其特定的含義的 , 并非是個絕對的貶義詞 。

艷字本是個形聲字 , 《說文》解云 : “好而長也 。 ”在先秦時常用以特指女性美 。 如《左傳·桓公元年》 : “ 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 , 曰 : ` 美而艷 。' ”《詩經(jīng)· 小雅·十月之交》 : “ 艷妻煽方處” , 毛傳 : “ 艷妻, 褒姒,美色曰艷 ?!?/p>

漢魏至唐五代 , “ 艷” 字由美好艷麗的本意出發(fā) , 被引 申為多 種含義 , 主要有 以下三種 : ①一種仍與女性美有關(guān), “艷”字特指美貌的女子及與美女有關(guān)的事物 。 如南朝·梁·沈約詩云 : “ 朝日 出邯鄲 , 照我叢臺端。 中有傾國艷 , 顧影織羅紈。 ”(《日 出東南隅行》)唐·李白詩云 : “吳娃與越艷, 窈窕夸鉛紅。 ”(《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等 , 二詩中的“艷”字均為美女的代稱 。 而與美女有關(guān)的 ,艷麗的容貌可稱“艷色” , 如李白詩: “復(fù)攜兩少妾 , 艷色驚荷花” 。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艷麗的裝束可稱“艷妝” , 如南朝齊·王融詩:“薄粉艷妝紅。 ”(《春游回文詩》) ②一種與“ 美好”的本意有關(guān) , 凡華美的文辭或美好的音樂都可稱之為 艷” 。 六朝以來人們常用 艷 字形容文辭的華麗 , 如劉勰《文心雕龍· 通變》云 : “商周麗而雅 , 楚漢侈而艷。 ”用于音樂方面的則有晉· 左思《吳都賦》 : “ 荊艷楚舞” , 李善注 :“ 艷, 楚歌也 。 ”唐代大曲前的引 子亦稱為“ 艷” 。 ③還有一種則由女性美引 發(fā) , 特指男女之間的情愛及與愛情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 例如南朝梁武帝《 子夜歌》中的“朱口 發(fā)艷歌” , 即指情歌; 南朝宮廷詩人用艷麗輕靡的詞語描寫女性風(fēng)情體態(tài)的宮體詩, 被后 世目 為“ 艷詩” 。 唐朝人對涉及男女風(fēng)情的作品亦稱為“ 艷情” 、“ 艷詩” 等 , 如駱賓王有詩名《 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 元稹在《敘詩寄樂天書》中談到了中唐婦女在衣著上“ 尤劇怪艷” ,“因為艷詩百余首” 。 但是, 唐人所謂的“艷情”主要指丈人與妓女、姬妾之間的愛戀之情 , 而夫妻之情不屬此類。 故晚唐五代時 , 在曲子詞興起之后 , “ 艷”字已經(jīng)有了貶義 , 內(nèi)容淫蕩 、曲調(diào)淫靡的歌曲被稱為“ 艷曲” , 如李商隱《雜纂·惡模樣》 : “ 對文人丈母唱艷曲 。 ”《舊唐書·溫庭筠傳》載其: “ 能逐弦吹之音 , 為側(cè)艷之詞 。 ”

宋人晁公武亦謂其“ 薄于行 , 多作側(cè)詞艷曲”(《郡齋讀書志·別集類》) 。 側(cè)即是偏 , 不正之意。 “艷曲”與“ 側(cè)詞”相連 , 實已含有貶義了 ,這是因為這些曲子詞多是文人狎妓時為歌女填制的歌詞 , 出自秦樓楚館 、 歌臺舞榭 , 難登大雅之堂 。 因此, 自晚唐以后 , 當(dāng)人們用“艷”字評價《花間集》時 , 已具有多重內(nèi)涵 , 一方面是指其文辭的華美艷麗 ; 一方面是指其多繪女性的美艷之容、妖嬈之態(tài); 一方面是指其多寫男女情愛 、 閑愁綺怨的內(nèi)容 。 這三個方面構(gòu)成了《花間集》“艷”的特征的基本內(nèi)容 。

二 、《花間集》“艷”的特征是晚唐五代社會背景與人文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花間集》所收的十八位詞人 , 并非同一朝代 、同一地域的作家 , 其中 , 溫庭筠、皇甫松為晚唐人 , 和凝仕于中原梁、唐 、晉 , 孫光憲仕于南平高氏, 除此之外 , 其余十四人均為西蜀的文人。 那么 , 為什么在晚唐五代時, 特別是在西蜀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以“ 艷”為特征的花間詞派呢 ? 任何文學(xué)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 因此 , 要弄清這一問題 , 也須從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huán)境中去找原因 。

晚唐時 , 鼎盛一時的大唐帝國已是江河日下 , 藩鎮(zhèn)割據(jù) , 宦官弄權(quán) , 加之牛李黨爭、勢同水火, 朝廷黑暗腐敗, 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 。 統(tǒng)治階級無力挽救日 頹的國運, 只知一味貪圖享樂 , 達官貴人們醉生夢死, 致使社會上政教廢弛, 風(fēng)氣淫靡 。 江南各郡 、都市之中 , 歌樓妓館林立, 詩人杜牧曾在《泊秦淮》中描繪了江南的夜生活: “ 煙籠寒水月 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边@簡直是南朝亡國一幕的再現(xiàn)。 這種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壓抑了大批有志向 、 有才華的文人 , 他們看不到國家的前途, 有志難騁,不少人受社會上享樂之風(fēng)的影響 , 唯有在酒色中麻醉自己 , 寫下不少艷情之作 , 遂使晚唐文壇開出“ 艷情” 一體 。 如杜牧曾浪跡江南,自稱“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幸名 ?!睖赝ン奘送究部乐幸唷?狂游狹斜” , 陷入溫柔鄉(xiāng)不能自拔, 寫下大量“側(cè)詞艷曲” 。 韓則寫下專言艷情之《香奩詩》。 這些“艷情”之作既出于詩人之手 , 故文辭華美精致, 格調(diào)委婉含蓄 , 亦使文壇同時出現(xiàn)了一種唯美主義的創(chuàng)作傾向 。

唐亡 , 代之以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 此時中原處于戰(zhàn)亂之中 , 而南方各國戰(zhàn)爭較少 ,經(jīng)濟逐漸上升 。 特別是西 蜀依恃山 川之險固 , 君臣偏安一隅 , 依舊是日日 笙歌 。 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都是奢侈無度、溺于聲色的亡國之君 。 今存王衍《醉妝詞》云 : “ 者(同“ 這”) 邊走, 那邊走, 只 是尋花柳 。 那邊走, 者邊走 , 莫厭金杯酒。 ”正是其荒淫生活的自白 與寫照。 孟昶亦有“欹枕釵橫云鬢亂”(《木蘭花》) 之類的輕艷之作 。 國君尚且如此, 官僚士大夫們更是弦歌飲宴、 晝夜不休?!痘ㄩg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他們在這種征歌逐舞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 正如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所云 : “則有綺筵公子 , 繡幌佳人 ,遞葉葉之花箋 , 文抽麗錦 ; 舉纖纖之玉指 , 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 , 用助妖嬈之態(tài)。 ”這樣 , 在晚唐五代的特定背景之下 , 在文人們追求世俗享樂生活的過程中 , 就出現(xiàn)了一個題材內(nèi)容相對集中 、審美趣味較為一致的文人詞派 , 西蜀的趙崇祚將這些花間月下的作品編輯成集 , 而總其名曰《花間集》 。 因此 , 《花間集》的誕生決非偶然 , 它是晚唐五代的社會背景 、文人生活 、以及文壇上出現(xiàn)的“ 艷情”題材 、創(chuàng)作中的唯美傾向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

三 、“ 花間”艷詞在文學(xué)史上的作用與影響

《花間集》作為第一部文人詞的總集, 曾被尊為“倚聲填詞之祖”(宋·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 , 它在當(dāng)代及后世的文壇上曾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及影響 。 現(xiàn)僅就其“ 艷”的特征而論 , 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花間” 艷詞的出 現(xiàn) , 使有關(guān)情愛的內(nèi)容由 詩歌中遷移到 了 詞中 。

從文學(xué)史上看 , 以華艷的文辭描寫女性風(fēng)姿與男女情愛的內(nèi)容 , 在齊梁宮體詩與唐代的“艷詩”中已經(jīng)大量存在了 , 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云 :

“自 南 朝之宮體 , 扇 北里 之倡風(fēng) 。 何止 言 之不 文 , 所謂 秀而 不實 。 ”

這就說明了花間詞上承齊梁宮體 、下附北里倡風(fēng)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基礎(chǔ) 。但是 , 從南朝宮體到花間詞人的創(chuàng)作, 有關(guān)艷情的 內(nèi)容從詩歌中 大量進入到曲子詞中 , 則是唐代文學(xué)發(fā)展的特定背景所決定的 。

自古以來, 在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與詩教統(tǒng)治下的文壇上 , 文人們對寫男女戀情的內(nèi)容遠不如民歌那么大膽開放 , 特別是對與妓女 、姬妾之間這類“ 在封建禮教眼開眼閉的監(jiān)視之下公然走私的愛情”(錢鐘書語 , 見下文) 。 即使是在較少禁區(qū)的唐代 , 文人們可以狎妓縱酒、寫詩贈妓, 但在公開的詩論之中對艷情之作從來都是加以貶斥的 。 初唐 , 詩歌革新的開山人物陳子昂曾大力掃蕩齊梁艷風(fēng); 盛唐時大詩人李白 亦云 : “ 自從建安 來, 綺麗 不足珍。 ”中唐時, 白居易提倡詩教 、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功能, 更是以“ 嘲風(fēng)雪 , 弄花草”對南朝詩風(fēng)作了徹底否定。 因此 , 在詩歌之中 , 艷情之作越來越不好公開露面了 。 但是 , 人有七情六欲, 對美的事物的渴求, 對異性的傾慕總是要尋找機會渲泄的 。 當(dāng)文人們在尋花問柳 、 征歌逐舞中發(fā)現(xiàn)了曲子詞這個俗文化的新形式時, 自然也就找到了情感的渲泄口 , 因為這種小詞登不上大雅之堂 , 寫寫艷情也就無妨了 。

結(jié)果 , 有關(guān)男女情愛的這部分內(nèi)容便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曲子詞中 , 此后便幾乎全部由詞承擔(dān)起來, 而在詩歌中較為少見了 。 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的序言中所云 :

據(jù)唐宋兩 代的 詩詞看來, 也許可以 說, 愛情 , 尤其是在封建禮教眼開眼閉的監(jiān)視之下的那種公然走私的愛情 , 從古體詩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體詩里 , 又從近體詩里大部分遷移到詞里 , 除掉陸游的幾首 , 宋代數(shù)目 不多的愛情詩都淡薄 、 笨拙 、套板 。

愛情題材由詩向詞的這一次遷移 , 是發(fā)生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件大事 。 恩格斯在論費爾巴哈哲學(xué)時曾經(jīng)說過: “ 人與人之間的 、特別是兩性之間的感情關(guān)系 , 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的 。 性愛特別是在最近八百年內(nèi)獲得了這樣的意義和地位 , 竟成了這個時期中一切詩歌必須環(huán)繞著旋轉(zhuǎn)的軸心了 ?!?所以, 寫愛情題材的作品未必都不如政治題材的作品偉大, 這要作具體分析 。 在封建禮教與傳統(tǒng)詩教監(jiān)視下的晚唐五代 , 花間詞人們的曲子詞中 , 為愛情題材找到了一塊生存與發(fā)展的園地 , 這不能不說是他們對中國文學(xué)史的貢獻 。

2.“花間” 艷詞的出 現(xiàn) , 導(dǎo)致了 晚唐五代文壇在寫作題材上的詩詞分流 。

宋代陸游在閱讀《花間集》后 , 曾感嘆晚唐五代“天下岌岌, 生民救死不暇 , 士大夫乃流宕至此 !”(《花間集》跋一)作為一名愛國文人, 陸游嚴(yán)正地指責(zé)了士大夫的“ 流宕” 。 但是, 晚唐五代士大夫并非只有“ 流宕”的一面 ,他們也有憂愁國事的一面 。 只不過這另一面不是寫在詞中 , 而是寫在他們的詩中 。 在詩中 , 我們可以看到溫庭筠渴望報效祖國的壯懷: “ 經(jīng)濟懷良畫, 行藏識遠圖”(《病中書懷呈友人》) ; 可以聽到溫庭筠感傷身世的痛苦心聲 : “ 詞客有靈應(yīng)識我, 霸才無主始憐君”(《過陳琳墓》) 。 同樣, 在韋莊的詩中也有“如今暴骨多于土 , 猶點鄉(xiāng)兵作戍兵”(《憫耕者》)這樣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 而他們的詞則多為“流宕”之作, 即使有身世家國的感慨, 也是與個人感情的經(jīng)歷融合在一起寫的 , 韋莊的《菩薩蠻》五首便是例證。

這種在寫作題材上“ 詩詞分流”的現(xiàn)象 ,是晚唐五代文學(xué)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 陸游在《花間集》跋二中又云 :

唐自 大 中 后, 詩家日 趨淺 薄 。其間杰出 者亦不復(fù)有前輩宏妙深厚之作 , 久而 自 厭 , 然梏于俗尚 , 不能拔出 。 會有倚聲 作詞者 , 本欲酒間易曉 , 頗擺落故態(tài) , 適與六朝跌宕意氣差近 。 此集所 載 是也 。 故歷唐季、 五代 , 詩愈卑而 倚聲輒簡古可愛 。

這就是說, 詩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題材范疇和古 、近體的固定格式 ,而李白 、杜甫等宏妙深厚的作品也為后世樹立了楷模, 故后人很難在詩上超越前人。 詞則不同 , 文人填詞的目 的 , 本欲“ 酒間易曉” ,它本身就是一種娛樂性的文字 。 它可以在賓客宴集之時 , 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 所以娛賓而遣興”(宋· 陳世修《陽春集序》) ; 亦可以“以清商自 娛, 為之歌詩以吟詠情性”(同上引) 。 “ 娛賓”也好, “ 自娛” 也好, 總之不帶有任何政治的或社會的功利目 的 , 而是一種文人用以娛情的文學(xué)方式。 文人們可以在詞中“擺落故態(tài)” , 無拘無束, 自由抒情, 娛人娛己 。

《花間集》的誕生 , 表明詞已作為一種獨立的新形式登上了文壇, 同時也表明詩和詞已在寫作題材和社會功用上分道揚鑣 , 各自建立了自己的體系 。 詩歌句式整齊 、講究平仄、適于吟誦 , 按照傳統(tǒng)主要被用來抒懷言志 、反映現(xiàn)實 , 亦可用來求取功名 , 是官方所提倡的比較莊重的文學(xué)形式 。 而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是酒筵歌席上配樂的歌詞 , 故多被用來抒寫閨情 、冶游 、風(fēng)花雪月 、男女相思, 成為娛賓遣興的文學(xué)形式 , 為上層社會所輕視 。 當(dāng)時, 文人們寫這種應(yīng)歌的小詞 不僅名譽要受到影響 , 甚至?xí)斐墒送镜目部?。 溫庭筠屢試不第, 固因其恃才傲岸 、譏刺權(quán)貴 , 但行為放浪、寫作艷詞則是執(zhí)政者打擊他的主要借口 。 五代時被契丹稱為“曲子相公”的和凝 , 年輕時好作曲子詞 , “ 洎入相 , 專托 人收拾 , 焚毀不暇, 然相國厚重有德 , 終為艷詞玷之”(《北夢瑣言》卷六) 。 晚唐五代的統(tǒng)治者盡管個個追逐聲色、 喜好艷詞 , 公開言論卻總要貶抑詞作。 就連那位堪稱填詞高手的后蜀主孟昶,居常也要裝裝樣子 , 謂臣下說: “ 王衍浮薄而好輕艷之詞 , 朕不為也” (《十 國春秋》 卷四九) 。 在這種社會輿論之下 , 詞只能在人們的輕視與貶抑之下成長 , 唐至五代, 文人詞曾走過了漫長的道路 。 正是在花間詞派的不懈努力與大力創(chuàng)作之下 , 文人詞才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體, 終于由涓涓水滴積聚成了一股與詩歌相異的創(chuàng)作潮流 。 在宋以后就發(fā)展成了一股與詩歌齊頭并進的洪流了 。

3 .“花間”艷詞對后世的影響功過參半 。

“花間”詞作為一種歷史文化 , 對后世詞壇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 它直接開啟了宋以后的婉約派之先河 , 同時也哺育了歷代各個流派的詞人 。 宋代在詞的題材上有了極大的開拓 , 但《花間集》的影響也一直存在 , 正如清人謝章鋌所云 : “ 宋人亦何嘗不尚艷詞 , 功業(yè)如范文正 , 文章 如歐陽 文忠 , 檢其集, 艷詞不少 。 ”(《賭棋山莊詞話》卷十一)就是蘇軾、 辛棄疾一類的豪放派詞人, 也都從《花間集》中吸取過營養(yǎng), 創(chuàng)作了不少風(fēng)流蘊藉的婉約詞 。

自宋而下 , 歷代絕大多數(shù)的詞人及其作品 , 都可以說屬于婉約一派 。 其影響之大 , 由此可見 。但是, 花間詞對后世的影響并不都是積極的 ,《花間集》那種以寫艷情為主 、在題材上“ 狹”而“艷”的特征, 直接導(dǎo)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形成, 并在明清以后主宰了詞壇, 而成為詞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阻力 。 明代一些頗有影響的詞論家大都把綺艷之作視為“ 詞家當(dāng)行” 、“ 詞之正調(diào)” , 并以此作為評選詞集的標(biāo)準(zhǔn) 。 如明·王世貞《詞評序》云 :詞者 , 樂 府之變 也 。 ……故辭須宛轉(zhuǎn)綿麗 , 淺至 俏 。 挾春月 煙花于閨 內(nèi)奏之, 一語之艷 , 令人魂絕 ; 一字之工, 令人色 飛 , 乃為 貴耳 。至于 慷慨磊落、 縱橫豪 爽, 抑亦其次 , 不作可也。

明·茅 《詞的》序云 :

幽俊香艷為 詞家當(dāng) 行 , 而 莊重典雅者次之。所以 , 明代一般的文人詞 , 大都囿于閨情花草之間 , 豪放之作幾成絕響 。 清代詞壇雖再度復(fù)興 , 但“ 其學(xué)為詞者 , 又復(fù)極意` 花間' ,學(xué)步` 蘭畹' , 矜香弱為當(dāng)家 , 以清真為本色”(陳維崧《詞選序》 , 《迦陵文集》卷二) 。 這正是清詞意境不高的原因之一 。 因此 , 《花間集》對詞的發(fā)展雖起過巨大的作用 , 但是, 當(dāng)明清兩代將花間艷詞奉為正宗 , 借以排斥豪放之作時 , 它就成為詞壇進一步繁榮、發(fā)展的障礙了 。 同時 , 明清兩代詞論家關(guān)于“詩莊詞媚” 、“ 詞為小道” 、“詞為末技”的種種說法 , 也都是在花間艷詞的潛影響之下出現(xiàn)的 。 這些輕視詞體、貶詞揚詩的片面議論 , 同樣阻礙了詞的發(fā)展 ,是兩宋以后詞壇衰微的重要因素。

總之 ,《花間集》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亦是多方面的 , 既有積極的一面 , 也有消極的一面 , 可謂功過參半 。(王新霞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宋詞的境界之二 【藝術(shù)的拯救】
花間詞派為《花間集》選錄十八家詞的一致流派
花間詞派的特點是什么?
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二歷年試題及參考答案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fēng)空落眼前花——讀詩誦詞
溫庭筠和韋莊的花間詞風(fēng)格比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五大连池市| 江油市| 恭城| 长白| 原平市| 廊坊市| 运城市| 秭归县| 南昌市| 黄龙县| 星子县| 鄯善县| 福建省| 黄陵县| 平阳县| 玛曲县| 九寨沟县| 拜泉县| 子洲县| 宁安市| 沾益县| 三河市| 突泉县| 嘉禾县| 民乐县| 扎赉特旗| 鄱阳县| 尼玛县| 海淀区| 苏州市| 汶上县| 平乐县| 黔西县| 平罗县| 梁河县| 西和县| 尉犁县| 岳池县| 会理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