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白龍江流域(徽成)
userphoto

2023.02.16 江西

關注

      白龍江,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發源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縣交界的郎木寺,流經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四川省若爾蓋縣、甘肅省甘南州的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市的宕昌縣、武都區、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河道全長576千米,流域面積3.18萬平方千米。河道穿行于山區峽谷,平均比降為4.83%,天然落差2783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白龍江沿岸多峽谷,灌溉功能很弱,但水能蘊藏量432萬千瓦,沿干支流已經實現了多梯級開發,擁有嚴厲碧口、寶珠寺等大中型水力發電樞紐。 白龍江迭部、舟曲縣段水土流失嚴重,加上各種人為因素,經常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2010年8月7日,舟曲縣特大泥石流,流經區域被夷為平地,遇難1557人,失蹤284人,累計門診治療2315人。白龍江流域內多民族雜居,主要有漢、藏族、回、羌、蒙古、苗等民族。歷史上,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重要區域,是漢蜀之間的戰略要地,中國工農紅軍過川入隴的重要通道,流域內歷史戰爭遺跡遍布。有陰平古道、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俄界會議"會址、天險臘子口戰役遺址等知名歷史遺跡。

歷史沿革

明代開始,為了鞏固邊關,教化"異族",政府開始了往白龍江流域大規模地遷徙漢人的"工程"。加上明清兩代的軍屯、民屯,更為重要的是兩次流民高潮,使漢民逐漸成為流域的主體居民。第一次流民高潮出現在明末清初數十年的戰亂期間,川蜀移民大量涌入白龍江流域。第二次流民高潮出現在清朝同治年間的陜甘回民大起義的十多年間,陜西移民大量涌入本流域。

       前者是因為明代后期及清初,農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流民。由于白龍江流域山大溝深,林密流急,較少遭遇苛政和兵燹,因而吸引了大批流民。尤其加上地域因素,四川、湖北涌來的流民更多。今隴南各地普遍流傳著其祖先是由"四川大槐樹"下遷來的說法。根據民國時期編纂的《徽縣新志》和《西和縣志》(徽縣、西和兩縣現均屬隴南地區,與武都縣毗鄰)和現今能見到的一些家譜材料,證明這些說法是確實的。

發源地

     發源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縣交界的郎木寺,流經甘南州的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市的宕昌縣、武都區、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在甘肅境內流長381.5公里。白龍江流域在甘肅省境內的部分是北緯32.60-34.40,東經1030-105.50,流域面積17846.3平方公里(白龍江流域還包括定西地區岷縣東南的一部分)。白龍江流域以主干流流經之地為主,也包括主要支流流經之地。主要支流流經之地有甘肅隴南地區的宕昌縣,武都縣的洛塘區,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流域北面及東北面跟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縣、定西地區的岷縣、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縣、成縣、康縣接壤,南面跟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若爾蓋縣、九寨溝縣、平武縣及廣元市的青川縣相連。整個流域山巒起伏,江河縱橫,上游屬岷山山脈,中游屬秦嶺山系,白龍江沿岸的開闊區域不多,大部分地方都是高坡陡崖,居民絕大多數散居在河谷或半山坡上,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艱苦。也正因如此,民風淳樸,方言有一定的特色。

干流概況

白龍江 嘉陵江支流。曾名桓水、羌水、白水。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四川省北部,源于甘肅省碌曲縣西的郭爾莽梁北麓.東流經四川若爾蓋縣北,復入甘肅省迭部縣,匯達拉曲、脂子曲。再東流人舟曲后,轉東南流,至宕昌縣兩河口有岷江由北匯人,到武都縣兩水鎮又有拱壩河從西注人。再東南過武都縣城南,至透防街折向西南,匯羊湯河后。又東南流,匯五庫河、白水江、讓水河,經碧口水庫。至雄子溝東人四川省青川縣,再東南至昭化北人嘉陵江。全長576公里,流域面積3.1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8億立方米。甘肅省境內長475公里,流域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93.8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840萬噸。流經隴南山區,森林茂密,河谷峽窄,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嘉陵江右岸支流白龍江,白龍江屬于嘉陵江的一級支流,流域面積31800余平方公里,河長570余公里,天然落差約278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約430余萬千瓦。流域處于青藏高原與川西北高原交錯地帶。干流發源于甘肅省碌曲縣郎木鄉,于四川廣元縣昭化鎮匯入嘉陵江。流域內高山起伏,水系不對稱,支流大部分布在右岸,干流河道平均坡降約為4.8‰。兩河口以上屬山原地區,北面上段以迭山山系與黃河支流洮河分水,西南面與黃河支流黑河相鄰,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南面以岷山山系與岷江、涪江分界。河道蜿蜒于高山峽谷之中,平均坡降超過10%,最陡處接近30%。中段兩河口至碧口以高山為主,有部分高原和少量河谷平壩,河段平均坡降約3.0%,武都水文站河寬約80~150米,枯水時平均水深約0.6米;碧口以下,屬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丘陵過渡地帶。干流右側有白水江、清江河等支流匯入。白龍江下游河段河谷開闊,間有較寬的河谷平壩,水流減緩,平均坡降約1.5%,在廣元縣三磊壩水文站河寬約110~160米,枯水時平均水深約1.5米。

白龍江古名"桓水"、"羌水"和 "白水"。《尚書·禹貢》中 "西頃因桓是,浮于(嘉陵江),逾于沔(漢水)"的"桓水",即指今白龍江。《漢書·地理志》記載:"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過郡三,行六百里。"

       作為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河流,白龍江還是中國西部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與秦嶺、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線。白龍江長約600公里,其中甘肅境內450公里,流域年降水量600-900毫米,年徑流量約87億立方米,5-10月流量大,占全年的75%左右,也是地質災害容易引發的月份。

主要支流

白龍江水系呈不規則的樹枝狀分布,支流大部分在右岸匯入。主干及主要支汊向西北伸展。白龍江流域面積大于3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有13條;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有11條。

北峪河 長江水系,嘉陵江二級支流。在武都縣北部,發源于武都縣北安化鎮瓦房山,西南流經安化、柏林、馬街,至武都縣城匯人白龍江。河長44公里,流域面積432平方公里。流域呈掌網狀形。長度15公里以上支流有四家溝、馬家溝、安坪溝等40條。年均徑流量0.32億立米,平均比降17.7樂。流域內由于長期毀林開荒,加上山高坡陡,滑坡和水土流失嚴重,是聞名的泥石流溝。水土流失面積為374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86.7%。1949年以來,下游河床淤積抬高5.2米,武都縣城形成水高城低之勢,洪水時嚴重危及城區安全。

岷江 白龍江支流。曾名白龍江,乾江。宕昌縣內又名宕昌河。因宕昌縣古屬岷州,故名。源于宕昌縣與岷縣之間分水嶺南側,東南流經哈達鋪、宕昌鎮,至兩河口注人白龍江。全長100公里,流域面積223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07億立方米。支流有理川河、南河、油房河、官鵝河、大河壩河,東拉河等。流經隴南山區,河床比較大,水力資源豐富。上游多森林、草原;中下游河谷兩岸陡峭,常有泥石流發生。

白水江 白龍江支流。曾名羌水。因在甘肅省文縣,故又名文縣河。上游名黑河,源于四川省南坪縣崛山中段郎架嶺東北,東南流至黑河塘后始稱白水江。再東南流至柴門關人甘肅省文縣。東流有中路河、馬蓮河由北岸注人,南岸又有白馬河、丹堡河匯人。再東至關頭壩人白龍在。全長295,6公里,篙坪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積8134平方公里,甘肅境內長107公里,流域面積303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4.7億立方米。以降雨補給為主,河床比較大、水力資源豐富。

經濟文化

       白龍江流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全流域有近130個鄉鎮,藏族鄉鎮占1/6。據甘肅省統計局1999年的統計,白龍江流域總人口約120萬人,其中漢族約108萬人,藏族約11萬人,占總人口數接近1/10。其余還有回族、氐族、蒙古族等,但數量不多。居民來源與語言.在元代以前,白龍江流域的主體民族一直是羌、氐、藏等少數民族。漢族雖然陸續有進入該流域落業的,但數量很少。盛行佛教、道教,境內沿白龍江有郎木寺、武都龍華寺、武都通化山普化寺、武都城關蓮華山寺、武都龍鳳山寺院、武都龍鳳佛堂寺、隴南漢王寺、萬象洞寺院、廣嚴院、琵琶寺、鄔金寺、武都坪牙喇嘛廟等數百座佛教寺廟,使得白龍江成為中國西部的佛教文化圣河。

從廣元到青木川的國道沿著白龍江河谷而行。蜿蜒千里的白龍江,發源于景色秀美的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處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 郎木寺附近,是嘉陵江最大、武都郡最西的支流,又被稱為中國西部的佛教文化圣河。屬長江水系。

白龍江,原先不叫白龍江,古名桓水、羌水。之所以稱“羌水”,是因為古時候沿江兩岸居住著古老而赫赫有名的羌氐民眾而得名。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青木川就是一座羌族古鎮。 之所以被改稱白龍江,源自于民間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最寵愛的小兒子小白龍,桀驁不馴,趁看管它的蟹將不備,偷偷地遛出東海,駕云騰霧,飛上藍天。自由自在地在藍天翱翔,小白龍好不快活,忘乎所以,一回頭,東海已不見蹤影,心中一慌,不由低頭向下一看,只見奇峰秀嶺綿延不斷,林海蒼茫松濤翻滾,翠綠群山之間,一條白練般的大江,浩浩蕩蕩,蜿蜒穿梭在蒼山翠谷之間。小白龍頓時心曠神怡,離水已久的他,不由地一個猛子扎入江中,便再也沒有離開。

      青木川古鎮坐落在一個山間盆地,傍山依水,幽靜肅穆,金溪河繞著古鎮轉了個彎,古街被小河拉成了弧,形似一條臥龍。登高俯視,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夜間燈光綻放,群山環抱中的古鎮更是美輪美奐。可惜的是,當時正值枯水期,若滿河豐水穿鎮而流,景觀會更美、氣韻會更足。古鎮內古建筑保存較為完好,與常見的官府、縣衙、城邑構成的古城不同,這里完全是民間民用建筑,更具街肆生活氣息的古舊老宅260多間,但不失古樸獨特、雕梁畫棟、風格典雅。

納摩大峽谷

        位于若爾蓋縣北部納摩格爾底寺所處地帶,距縣城90公里。納摩大峽谷緊鄰四川境內的郎木寺,沿著小路向白龍江上游走,沒多遠就能看見。峽谷入口處掛滿了彩色的經幡,向上仰望,有著坐井觀天的幽雅,亂石嶺峋的小路往峽谷深處延伸,兩側則是突兀的巖石。 進谷口的右面懸崖下有一個洞穴,洞口扁平低矮,洞口前經常有信徒燒起柏香,這就是傳說中的仙女洞。從仙女洞出來,在洞口的懸崖上,還有神仙拴鹿的石孔、老虎縱身跳越山洞留下的三個爪跡、蓮花佛的腳印、消災三角匣、求子求女投石孔等等,整個懸崖上刻滿了神奇的故事。仙女洞對面是盤龍洞,洞不大,洞內石板上清晰地浮著一條白龍,龍態習騰,溫順而祥和。從盤龍洞下來再向前,一個堤壩將溪流攔成一個小小的湖泊,湖內碧水如藍,輕風徐來,微風不起。沿湖岸款步前行,越來越窄,轉過峽谷就看到小溪的源頭了。源頭從崖兩邊幾眼泉眼中潺潺涌出,當地百姓管這泉水叫“乃溪”(圣水),是白龍江的源頭。站在石灘上向左上方看去,在險峻的山坡上有一個洞穴俯視著泉眼,居高臨下,虎踞雄威,這就老虎洞。跨過源頭再向里走,峭壁懸巖,危峰兀立,直沖云霄。石峰形態萬千,有飛鷹崖、有鴿子洞等。 峽谷里面景色很不錯,難度也不高,適合各種年紀和體力的人進行短線的徒步。

甘南風景

天下黃河第一彎旅游風情線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發源,一路浩浩蕩蕩東下,在甘南瑪曲縣形成了一個423公里的“天下黃河第一彎”,形成了許多壯麗的自然景觀、孕育出了諸多引人入勝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七仙女峰、西麥朵合塘、采日瑪灌木林、貢賽爾喀木道、格薩爾發祥地瑪麥哲木道、首曲第一橋等獨特秀美的草原生態旅游景區。這塊寶地曾被十一世班禪大師題詞為“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發祥地興旺發達”。

洮河民族民俗旅游風情線

領略遺世獨立的自然風光和燦爛悠久的民俗文化,在碌曲感受“中國鍋莊舞之鄉”的熱情,聆聽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洮州花兒”在臨潭大地唱響。這里還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新城鎮孕育的江淮遺風,有安多古剎禪定寺守望的藏王故里,勒秀洮河的婉約動人和美仁草原的遼闊獨特,每一步都是美景,每一處都是故事。

大夏河宗教文化旅游風情線

這里充滿了神秘色彩,連綿不絕的大夏河從這里起源,深厚涵養著藏漢走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傳承,神秘詮釋著“世界藏學府.中國拉卜楞”的慈悲與肅穆。在這條風情線上,有在300年風雨里見證了甘南的滄桑巨變和宗教興衰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向西可以到桑科草原,體驗純正高原游牧文化;向北到甘加古城,感悟古城遺跡的滄桑歷史;向東至云上天池達爾宗湖,欣賞高原圣湖的秀麗景致;東北至熊貓溝自然景區享受天然氧吧的靜謐。

白龍江高山峽谷旅游風情線

跌宕起伏的白龍江在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上,完美勾勒出迭部大峽谷的磅礴身軀和舟曲小江南的靚麗姿顏。

順著白龍江的流向,能看到素有“東方小瑞士”之稱的“中國魅力名鎮”郎木寺;人間秘境“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扎尕那、云遮霧掩的甘南第一高峰措美峰、高原神山拉尕山等諸多美景。

213國道草原濕地旅游風情線

一條道路貫通西藏與內陸,串聯了圖畫一般美麗的風景,繪就了夢境一般極致的人文。

行走213線,看尕海湖若東方神女,看則岔石林的陡峭嵯峨,看尕秀村在晨曦里把炊煙升起,看郭莽濕地慢慢拉開晨霧,看夕陽下的米拉日巴佛閣灑滿一地,佛的金光,聽鷹笛被牧人吹響。這一路還有很多不同的美景等你去尋覓。

紅色旅游風情線

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在甘南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革命遺跡,璀璨生輝的甘南紅色旅游資源無疑是一曲壯美的歌,是一支攝魂的曲。

追尋先烈的足跡,觸摸天險臘子口的碑石,聽當地人講述長征于此的崢嶸往事;走進茨日那毛澤東故居,感動于昔日偉人的艱苦不屈;亦或思想跟隨迭山的云,回憶俄界會議召開的歷史時刻;腳步跟隨長征的足跡,走進洮州衛城厚重的城門,蘇維埃舊址在歷史的風雨中搖動檐角的風鈴,向前來瞻仰的人們講述著卓尼土司楊積慶對中國革命做出的偉大貢獻。

臘子口戰役

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此次戰役,紅軍突破了長征中的最后一道關口,為順利進入陜甘地區開辟了通道。臘子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東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臘子口周圍是崇山峻嶺,東西兩側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間是一個寬8米左右的隘口,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抬頭望去,只見一線青天,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此時,紅軍面臨的形勢比背水一戰還嚴峻。背水一戰尚可渡水而退,但紅軍已無路可退,四面受敵:前有甘肅軍閥,后有從四川追來的劉文輝部,周邊還有卓尼楊土司的隊伍,以及胡宗南部的主力,若不能盡快拿下天險臘子口,不但無法實現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張,紅軍還將會面臨被敵人合圍的危險,甚至連掉頭南下、重回草地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毛澤東果斷下達了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的命令。當時,駐守在臘子口的敵軍有兩個營,其中一個營扼守隘口,另外一個營配置在隘口后邊的谷地。守軍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筑碉堡,形成交叉的火力網。此外,敵人在臘子口附近地區還配置了兩個師,可隨時增援,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的去路。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于9月12日,到達臘子口。甘肅國民黨沿朱李溝口、臘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帶分點布設了數道防線。尤以臘子口為其防守重點,在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軍需倉庫,敵人妄圖憑借天險把紅軍扼阻在臘子口以南峽谷中。是時,紅軍左側有卓尼楊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后側有從四川跟來的劉文輝的川邊軍側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四面合圍的危險。毛主席毅然決定立即奪取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通道。紅軍將士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迂回包剿的戰術,經過兩天的激烈的浴血戰斗,英勇善戰的紅軍出奇制勝,擊潰甘肅省軍閥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軍,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臘子口天險,使國民黨企圖阻擋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徹底破產。1935年9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先頭部隊到達甘肅省岷山縣以南的哈達鋪。紅軍各部先后在哈達鋪一帶休整。21日,中共中央進駐哈達鋪。22日,毛澤東等在哈達鋪期間,通過國民黨的報紙了解到陜北紅軍的大致情況。是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布要到陜北去,那里有劉志丹的紅軍。并宣布陜甘支隊下屬3個縱隊。第一縱隊林彪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委;第二縱隊彭雪楓為司令員,李富春為政委;第三縱隊葉劍英為司令員,鄧發為政委。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正式決定以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臘子口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企圖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臘子口也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此役也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天險臘子口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馳名中外。突破天險臘子口后,紅軍主力從朱立溝(朱李溝景區)翻山越嶺到達哈達鋪,紅軍余部從牛路溝(即一線天景區)翻山到達岷縣,沿途有當年紅軍走過的木橋和棧道。從這里可以緬懷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為了建立新中國,歷經千辛萬苦,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的情景,也可以重走長征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仗紅軍打出了軍威,打開了進軍甘肅的大門,為后續部隊開辟了道路。英雄的紅四團以自己英勇頑強的戰斗,在臘子口樹立了與日月同輝的歷史豐碑。為了紀念臘子口戰役,甘肅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臘子口戰役紀念地修建了紀念碑。1993由迭部林業局出資重建。紀念碑南、西兩面鐫刻著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字"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北面鐫刻著省人民政府對臘子口戰役的簡介和對革命烈士仰慕緬懷之碑文:"臘子口戰役的輝煌勝利將永遠彪炳我國革命史冊;在臘子口戰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下辨之戰

下辨縣,秦置,屬隴西郡。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北三十里。西漢改置下辨道,東漢復為下辨縣,移武都郡治此。《三國志·魏書·曹休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辨,太祖遣曹洪征之”。《宋書·氐胡傳》:西晉建興五年(317),“戊搜卒,(楊)難敵襲位。與堅頭分部曲,難敵號左賢王,屯下辨”。皆此。北周省入修城縣。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三月,曹洪率軍進攻蜀下辨守軍吳蘭部。此時,張飛、馬超屯兵于固山(約今甘肅成縣境)。揚言欲切斷曹軍后路。曹軍分析認為,此乃虛張聲勢,遂堅定決心,突襲吳蘭,將吳蘭擊殺,張飛、馬超退走。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年),曹劉爆發漢中之戰,下辨之戰乃是此役的前哨戰。由曹洪以及實習生曹休對陣一路破西川敗張郃勢頭正勁的三國名將張飛。此役曹休識破張飛詭計,速戰速決擊破吳蘭,迫使張飛退軍,贏得了漢中之戰的開門紅。此役彰顯出曹休的名將潛質,奠定了曹休未來在曹營當中的地位。《三國志集解》:張飛屯固山,曹洪破吳蘭,飛退走。是飛雖勇猛,亦時為強敵所敗也。

西狹篇

國家AAAA級景區—西狹頌,距成縣縣城約13公里,因歷經1800多年仍碑立原址,完好無損地保存有我國“漢三頌”之首的《西狹頌》摩崖石刻群而聞名于世。景區集幽深奇險的峽谷景觀、俊俏秀麗的自然風光和高古雄偉、傳神吉祥的《西狹頌》《五瑞圖》融為一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美麗的峽谷風光,再加上相映成趣的山、水、石、樹和亭、橋、廊、榭,使景區顯得神秘而有靈氣,其西狹頌碑的書法藝術被中國近代史名人康有為、梁啟超和當代國際知名學者霍松林譽為“天下隸書第一”,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名碑”。景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甘肅省十大名勝風景區和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十大景區。

《西狹頌》摩崖石刻,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稱《李翕碑》、《李翕頌》,俗稱《黃龍碑》。東漢靈帝(劉宏)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鐫刻,在甘肅成縣西狹中段青龍頭。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楊守敬評論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貴。”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西狹頌》鐫刻崖體為花崗巖,石質堅硬細密,其碑面向內凹進,上有天然石龕遮掩,崖面坐陰,相隔不足20米的單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潤。故《西狹頌》崖面風吹不著,雨灑不著,日曬不到,加之地處偏僻峽谷,山勢險峻,道路難行,人跡罕之,崖面陡峭,距地面較高,不易攀爬,錘拓難度很大,雖經1800余年之久,碑文等完好無缺。1982年修起碑亭和鐵柵以作保護。近年經政府修葺、曲徑通幽,棧道懸壁,古亭護于崖前,鐵柵欄阻人進前,但觀瞻碑文無礙。并不是訛傳的“碑石幾經刻洗,已貌存神遺”,而是古碑神采依舊照人,公元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狹頌》碑刻書法奇絕,畫藝精湛,文圖并茂,珠連壁合,在漢碑中別具一格,異采獨放,被國際知名學者霍松林教授評為“天下隸書第一”。它在我國金石學、文化史、書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

西狹奇在山、美在水。抬眼望去,一邊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邊是錯落有致的懸崖。山崖上綠樹層疊,其間亦或有古樹參天,老藤纏繞。兩山之間的響水河,或在峽谷中潺潺繞行,或在巨石間沖騰奔瀉,浪花激起的水聲,站在遠處也能聽到。更有意思的是懸崖上的水,或化成一條白練從高處垂落而下,或從棧道上方形成珠簾,飛濺滴注,蔚為壯觀。

西狹,永遠是您觸摸歷史、品味文化、游歷山水、感受風情,回歸自然的理想圣地。

雞峰山篇

成縣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縣城西南部,距縣城15公里。景區東接飛龍峽,西連五仙山,全長19公里,最大寬度9公里,總面積4200公頃,屬西秦嶺余脈,主峰海拔1917米。1999年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以“雞峰聳翠”名列成州十景之首,現為隴南市十大名牌景區。

雞峰山,史稱雞頭山,俗稱雞山,因“奇峰孤聳,直入云際,狀似雞首”得名,以氣候宜人,林木繁茂,景觀奇特而聞名遐邇。

徽成盆地

徽成盆地在甘肅省東南部,因大部在徽縣和成縣境內得名。西起西和縣成寨,東至兩當縣左家坪,北界西和縣石峽、王家磨、南抵成縣索池壩、徽縣何家溝、兩當縣西坡,呈北東東-南西西向伸展。東西長100千米,南北寬12~20千米。為南、北秦嶺間燕山期斷陷盆地。盆地中廣泛分布第三系紅色砂礫巖和第四系黃土,丘陵起伏,周圍山地海拔1700~2000米,西南部為成縣盆 地,一般海拔1500~1600米;東北部為徽縣兩當盆地,一般海拔l000~1200米。地勢南傾,有兩當河、水寧河、羅家河、洛河、青泥河等由北向南匯人嘉陵江。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溫12℃,年降水量746毫米,植被茂密,有棕柄、栓皮棟、竹、茶等亞熱帶樹種。徽成盆地境內陸域開闊,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種植水稻、冬小麥、玉米、豆米,為隴南主要產糧區。

徽成盆地位于甘、陜、川三省的交匯之處,北面毗鄰西隴海蘭新經濟帶,周邊圍繞天水、寶雞、漢中、廣元等中等發達城市,與蘭州、西安、成都和重慶等大城市遙相呼應,特殊的區位優勢以及長期以來與周邊城市千絲萬縷的聯系,為徽成盆地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徽縣位于甘肅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連成縣,南通四川,東鄰陜西,全縣總面積2772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49個行政村,總人口22萬人。徽縣轄7個鎮、8個鄉:城關鎮、伏家鎮、江洛鎮、泥陽鎮、柳林鎮、嘉陵鎮、永寧鎮、銀杏樹鄉、水陽鄉、栗川鄉、麻沿河鄉、高橋鄉、榆樹鄉、大河店鄉和虞關鄉。

成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秦嶺南麓徽成盆地、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東徑105°23′-105°57′,北緯33°29′-34°21′,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轄轄17鎮、13個居委會、245個村。成縣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為南北過渡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冷暖適宜,素有"隴右小江南"之稱。

祁山

      祁山位于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沖,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跡,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一事業表現的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著追求奮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征。祁山位于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沖,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南宋紹熙2年(1191)4月,野仙孫元明無疾而化,留偈([jì] 即佛經中的唱詞)曰:"佯狂八十六年,識得玄中又玄,今朝擺手歸去,笑徹蓬壺洞天"。棲真巖風景很美,古人有詩贊曰:"千層水墨林巒曉,一片丹青草樹秋"。為篆祁山書陽刻。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禮縣城25公里。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侯祠,歷有修復。現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為歇山式建筑。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后殿祀關羽,最后為起佛殿院。門外有照壁、戲臺,為建國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余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跡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宏,警句炙口,書藝精道。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文管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游者絡繹不絕。以武侯祠為中心,四周尚有點將臺、藏兵灣、九寨、上馬石、小祁山、鹵城鹽井、西縣、木門道、鐵籠山等十余處古遺址,可供人們參觀游覽。祁山已成了絲綢古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劉禪上《出師表》后,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亮只得撥西縣千余家還漢中。是年冬,諸葛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后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占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亮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附近,距祁山僅20公里)。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隴南一帶),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帶,被延擊敗。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麥積區)。由于李嚴假傳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于木門道(今禮縣羅家堡附近)。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今城固縣北)出發,進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東南),始以流馬運送糧草,八月卒于軍中。六役中,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與郭淮戰于祁山一帶),還有兩次未經祁山,總稱"六出",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全國唯一一條干流沒有支流長的河流
嘉陵江是長江的支流嗎?流經哪些省市?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地理環境
岷山山脈
發源于寶雞在重慶注入長江的嘉陵江還有兩個源頭,你都知道嗎?
甘肅水系—長江流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肥城市| 虹口区| 民和| 柏乡县| 淮阳县| 陈巴尔虎旗| 泾川县| 巴中市| 赤壁市| 涿鹿县| 古交市| 毕节市| 天峻县| 黄浦区| 科技| 康马县| 来凤县| 壶关县| 遵义县| 兰溪市| 多伦县| 连南| 靖安县| 拉萨市| 罗源县| 岑溪市| 宁河县| 武威市| 乌兰察布市| 牙克石市| 肇庆市| 游戏| 武清区| 自治县| 杂多县| 化德县| 纳雍县| 通海县| 灌阳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