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由房縣、興山、巴東三縣邊緣地帶組成,面積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蓋率69.5%,區內居住著漢、土家、回等民族,人口近8萬。由天燕景區、古犀牛洞景區組成,是以原始森林風光為背景,以神農氏傳說和純樸的山林文化為內涵,集奇樹、奇花、奇洞、奇峰與山民奇風異俗為一體,以反映原始悠古、獵奇探秘為主題的原始生態旅游區。總面積13333.331公頃。建于1983年,為"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神衣架自然保護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加入世界生物保護區。
位置
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由房縣、興山、巴東三縣邊緣地帶組成,面積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蓋率69.5%,區內居住著漢、土家、回等民族,人口近8萬。 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最低處海拔398米,平方海拔1700米,3000米以上山峰有6座,被譽為"華中屋脊"。
地貌
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從印支運動末至燕山運動初,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大面積的掀斜,奠定了區內的地貌骨架。第四紀氣候的冷暖變化,在部分地段殘留了冰川地貌,致使區內陸貌復雜多樣。林區山巒迭嶂,溝壑縱橫,河谷深切,山坡陡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神農架山脈近東西向橫垣于神農架林區西南部,以神農頂最高,高程為3105.4m,也是華中地區最高點;林區最低點為下谷坪鄉的石柱河,高程為398m,相對高差2707.4m。根據區內陸貌形態特征和成因類型,可分為構造溶蝕地貌、溶蝕侵蝕地貌、剝蝕侵蝕地貌、堆積地貌等四種類型的地貌單元。
氣候
神農架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為亞熱帶氣候向溫帶氣候過渡區域。全年輻射103.7千卡/m2,全年日照時數1858.3 h,日照時數及總輻射量隨著海拔的增高而減少,年均氣溫無霜期因海拔不同相差很大。年降水量在800-2500mm之間,水量隨海拔的增高而增加。春夏之交常有冰霜發生,一般從9月底至次年4月底為冰霜期。區內平均年蒸發量500-800mm,干旱指數為0.50-0.53。全年80%的時間盛行東南風。
主要物產
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農作物品種繁多,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大豆、紅薯、南蕎、苦蕎、南麥、蕎麥、小豆、豌豆、四季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等。近幾年來,由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糧油種植面積銳減,產量大幅度下降,小雜糧生產萎縮。
動植物
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有高等維管束植物199科872屬3183種,真菌、地衣共927種;其中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76種,如珙桐、光葉珙桐,連香樹、水青樹、香果樹等;屬于神農架鄂西特有植物42種,如漢白楊、紅坪杏等。藥用植物超過1800多種,以"天然藥園"馳名中外。神農架現有脊椎動物493種,占湖北省脊椎動物總種數的57.5%。其中哺乳綱7目22科75種,鳥綱16目48科308種,爬行綱2目8科27屬40種,兩棲綱2目7科23種,魚綱4目10科32屬47種,分別占湖北省同類總數的61.9%、71.5%、68.9%、50.0%、23.4%。神農架蘊藏著豐富的昆蟲資源,計有28目157科4143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3種。此外,還先后發現了30多種白化動物,如白林麝、白鬣羚、白蛇、白熊等。白化動物多也是區內動物資源的一個鮮明特點。
按照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神農架屬東洋界、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通過對75種獸類、236種鳥類和63種兩棲爬行類的成份分析,東洋種占優勢,占總種數的64.97%。廣布種其次,占總種數的17.65%。古北界種占總種數的17.38%。可發現南方和北方物種混雜現象,表現出過渡性特征。
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金絲猴主要分區。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自然分布于四川、陜西、甘肅的部分地區和湖北省的神農架。主要棲息在海拔1700-3100m之間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集中分布在保護區西片的東部區域,有金絲猴種群1200余只。
特色景觀
神農架素除舉世聞名的"野人"之謎外,還有神奇的白化動物,吸引著科學考察人員和海內外游客。神農架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風景埡、板壁巖、大九湖、神農頂、植物園、炎帝祭壇、千年古杉、香溪源、天門埡、燕子埡、植物標本館、紅坪畫廊、古犀牛洞等。
風景埡
風景埡又名"巴東埡",在神農架主峰西側,距松柏鎮117公里、木魚鎮30公里。最高處海拔2950米,有"神農第一頂"之譽,為神農架主要風景區之一。
奇云疊谷神農谷,因風景迷人被稱為“風景埡”。這里山嶺縱橫、云霧蒸騰、陽光炫麗、風景奇秀,既有黃山之險,也有張家界之靈秀,同時還充滿著變化莫測的神秘,可謂“神農第一景”。
太子埡,因唐中宗李顯曾游歷此處而得名。太子埡屬高山暗針葉林帶,漫步林間,冷杉參天,箭竹蔥蘢,杜鵑芳菲,海棠嬌艷。
風景埡名躋“神農第一景”;紅坪峽谷、關門河峽谷、夾道河峽谷、野馬河峽谷雄偉壯觀;陰峪河、沿渡河、香溪河、大九湖風光綺麗;
萬燕棲息的燕子洞、時冷時熱的冷熱洞、盛夏冰封的冰洞、一天三潮的潮水洞、雷響出魚的錢魚洞令人叫絕;泉飛瀑、云海佛光皆為大觀。
這里還有古老的傳說和古樸的民風民俗,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中國內陸的高山原始生態文化圈。神農氏嘗草采藥的傳說、“野人”之謎、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川鄂古鹽道、土家婚俗、山鄉情韻都具有令人神往的誘惑力。
不到風景埡,枉到神農架。通往神農架的線路主要有四條,一是武漢至宜昌到神農架木魚鎮;二是武漢至十堰到神農架木魚鎮;
三是重慶至巫山到神農架木魚鎮;四是重慶至巫溪到神農架大九湖。
香溪源
香溪源是長江的支流,因哺育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和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而聞名于世。香溪源發源于神農架內,水質純凈,古木參天,有古代冰川的遺跡。相傳王昭君在出塞和親之前,曾回故鄉省親,她路過溪邊,在溪流中洗臉時,將一串珍珠失落其中,從此,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芳香撲鼻,故名香溪。
板壁巖
板壁巖位于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距木魚鎮45公里余,離瞭望塔5公里,素以"野人"的出沒地和石林倍受游人注目,板壁巖上下箭竹林漫山遍野,密不透風。這一帶是神農架野人經常出沒的地方,箭竹林中經常發現野人的遺跡,毛發,糞便和竹窩,野人的毛發,無論表皮 ,還是髓質形態,或是細胞結構均優于高等靈長目動物。
神農壇
神農壇分天、地二壇,依山而建。天壇正中聳立著炎帝神農巨型牛首人身雕像。天壇之下為地壇,辟有可容數千人之眾的廣場。廣場大圓圖案,代表天;圓心處設正方形,代表地,方形圖案中,五彩石分列表示木、火、土、金、水五行。地壇廣場的前端,兩根高10米的如華表般的圖騰柱分立兩邊,柱上雕塑也是牛首。圖騰柱和浮雕之間設有祭壇。祭壇完全按古天子祭壇的規格設置,青銅鑄就的祭器九鼎八簋正中排放,香爐、香案、金鐘、法鼓壇前排列。從地壇到天壇要經過243個臺階,計分五級,自下而上,第一級為9步,稱"明九";其余四級依次為72、63、54、45步,皆是九的倍數,稱"暗九"。這種"九五至尊"的設計,暗含著神農的至尊地位。
天門埡
天門埡海拔2328米,距紅坪12公里,西南瀕東溝、號房,東北與燕子埡對峙,埡兩側危崖疊石,青松、紅樺、紫杉、山花雜生其間。 209國道從埡口穿越南北,是湖北省境內國道公路的最高點。由于時常云遮霧繞,登臨此埡如上云天,得名"天門埡"。
燕子埡
燕子埡地理位置在大神農架東北約35公里。燕子埡高峻橫衍,蒼翠如繪,海拔為2400米。其與天門埡南北相望,下臨紫竹河谷,扼鄂西江漢間交通的咽喉要道。
大九湖
由9個湖泊連接而成,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中緯度高山濕地。神農架大九湖分布著華中地區最完好的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大九湖距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所在地105公里,西南與重慶市巫溪縣雙陽鄉及巫山縣當陽鄉接壤,是林區通向小三峽的必經之地,東南與林區下谷土家族自治鄉、房縣九道鄉毗鄰。
紅坪
紅坪景區位于新旅游開發鎮紅坪鎮內,包括十里畫廊和古犀牛洞兩部分。十里畫廊為一峽谷,潺潺小溪,流貫其間,鬼斧神工,三十六峰,天然形成一道畫廊。綿亙15公里的狹長畫廊,兩排秀峰峭拔攢蹙、像潑墨國畫掛在清溪兩旁,分為三瀑四橋、五潭六洞、七嶺八寨互相搭配、布局緊密,其中又分一奇、二怪、三險、四秀,在70年代,著名畫家張步曾在此寫生,在北京、東京、加拿大展出中獲得成功。紅坪畫廊因此得名天下。
神農頂
神農頂風景區位于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為小龍潭、金猴嶺、風景埡、了望塔和板壁巖五個景點。神農頂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3105.4米,是"華中第一峰"。神農頂終年霧靄茫茫,巖石裸露,長有苔蘚和蕨類植物,山腰上則分布著箭竹林帶、冷杉林帶和高山杜鵑林帶,關于這些植物,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
神農架與神農山
從地理位置來講,不是一個位置。神農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北40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屬于典型的北方山岳型景區。神農架是位于湖北省西部邊陲,東與湖北省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三峽,北依房縣、竹山且近武當。神農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點,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神農架風景區,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
神農山有一株白皮松曲干虬枝、蒼勁挺拔,植根于崖壁石縫之中,是為“拜客松”也,曾聞此山有白皮松一萬余株,皆長于懸崖峭壁之上,此松頗為罕見,乃世界五大“美人松”之首。還有生活在神農山的大山精靈---太行獼猴。站在海拔1028米高的紫金頂,極目四望,天地合一,萬山渺小,水如彩練,徑如絲線,白云裊裊,氣象萬千。
冷暖洞
神農架有好幾個山洞,其中最大的一個,當地人給它起名為"冷暖洞"。山洞里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石柱、石筍、石簾和石鼓。洞中的面積很大,可以同時容納幾千人。大自然中有這樣的山洞并不稀奇,令人奇怪的是口處有一條非常明顯的冷暖分界線。站在冷的一邊,人們會感到寒風颼颼,直打寒戰,而站在另一邊,卻會覺得暖意融融,如沐春風。兩處距離相近,然而溫度卻相差℃以上。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大的溫差呢?有人認為,洞中的溫度低是正常的,而溫度高的一側可能是因為下面有溫泉,使上面的土地受熱而散發熱量,因而溫度較高。還有人對洞口的結構產生了興趣,他們認為,由于洞口的構造比較奇特,冷熱空氣在洞口處相交,混雜在一起,構成了一道空氣屏障,因此產生了這種奇特的現象。目前,這兩種觀點各執一詞,但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熊山的傳說
關于熊山的傳說由來已久,《山海經》上也曾有過記載。然而熊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卻是大家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1986年,有關專家指出,熊山可能就是神農架地區。這種說法是很有根據的,不僅神農架在地圖上的形狀像一個站立著的熊,而且它的山深處到處都有熊的蹤跡。神農架地區的熊如果按毛色和外形劃分,大致可分為狗熊、馬熊、棕熊、白熊、花熊和人熊等幾類。其中最有爭議的就是花熊,而最神秘的就是人熊。有人認為花熊就是大熊貓,還有人認為花熊就是狗熊和白熊交配生出的后代。關于人熊,人們的說法就更多了。有人說它是野人,不是熊;也有人說它是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的另一個人種。人熊能夠直立行走,能用手抓東西,據說還長著一張酷似人的臉。直到今天,人們也沒有抓到一只活著的人熊。所以人熊究竟是人還是熊,仍然是一個謎。神農架真的是古書上所說的那個"熊山"嗎?沒有人敢下一個肯定的斷言,人們期待著熊山之謎能被早日解開。
野人之謎
神農架的奇幻、神秘、引人入勝還在于它可能擁有一種傳奇性動物--"野人"(稱"雪人"或"大腳怪")。20世紀50年代以來,神農架不時有"野人"存在的報告傳來。1976年5月中國科學院組織了"鄂西北奇異動物考察隊"深入神農架原始林區,探杳 "野人"足跡。收集到了"野人"的烘便、毛發等實物,測杳了"野人"腳印。經初步鑒定,"野人"是一種接近于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近幾年來,又有多名考察隊員和游人目睹了"野人"的存在。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捕獲到一個活的"野人",因此神農架"野人"仍是一個謎。1977年至1980年,有關部門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野外考察,搜集到野人毛發數百根,發現野人腳印數百個、糞便多處,還發現野人住過的竹屋。考察結果昭示:神農架的確存在未知的奇異動物。歷史的長河在不斷流動,地球上的萬物也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2500多年來,曾經有過許許多多關于"野人"的報道和傳說。
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有關"野人"的傳說,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我國古代的書籍中曾有過許多關于"野人"的記載和描述,僅"野人"的外號和別名就有幾十種之多,如"山鬼"、"毛人"、"羆"、"擂"、"狒狒"等。當然,人們很難判斷在眾多的民間傳說和民間神話中,哪些是純粹的信口開河,哪些是有根有據的事實。
我國關于"野人"的記載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古書上曾這樣說過,周成王時,西南一相蕃國有人捉到一只狒狒(古代對"野人"的稱呼之一)獻給相蕃國國王。古書中對"野人"的描述與現代"野人"十分相像。 著名詩人屈原也曾以酷似"野人"的動物為素材,寫了一首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藶兮帶女籮, 即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的老家就在現在湖北神農架南的秭歸縣,屈原筆下的"山鬼"與神農架的"野人"是一種巧合呢?還是真實的 記錄?唐朝、清朝也都有過關于"野人"的記載。神州文化,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對"野人"的記載和傳聞也都不一樣。在西方,自古羅馬時代就有關于"野人"的描繪。
神農架"野人"神農架是一個原始神秘的地方。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區域氣候,造就了神農架眾多的自然之謎。"野人"、白化動物、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奇洞異穴等無不給神農架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野人"之謎是當今世界未被破解的四大謎之一。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發現過"野人"的蹤跡,而且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其有著不同的稱呼,如北美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分別被稱為"沙斯夸之"和"大腳怪"。神農架是發現"野人"的次數最多、目擊者人次最多的地方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初來,這里已有近400多人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看到近100多個"野人"活體。神農架可能有"野人",有四方面的依據:一是史書有記載。《山海經.海內南經》、屈原的《山鬼》、明代《本草綱目》、清代神農架周邊的房縣、興山等縣縣志都有關于"野人"的記載。《本草綱目》上記載:"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長丈余,黑色,赤目黃發,深山樹中作窠……描述的就是"野人";二是民間有傳說。民間關于"野人"的傳說歷史悠久,上自遠古,下至當今。從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逃跑的民夫躲進深山老林變成"野人"的傳說,到今天神農架周邊地區流傳的進深山雙臂套竹筒防"野人"的傳說,有許多的版本;三是科考有發現。人類從何而來?是猴子、猩猩,還是類人猿變來的嗎?為什么現在的猴子等站起來不能變成人?這個課題一直是人類學家、遺傳學家關注的問題。中國野考協會曾幾次組隊到神農架進行科學考察,發現了大量"野人"的腳印、毛發和糞便。鑒定結果表明,神農架確實存在一種介于猿和人之間的靈長類動物;四是有大量的人證和物證。神農架及其周邊地區有許多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到過"野人",特別是最近的1999-2003年、2005年及2007年在神農架境內均發生目擊"野人"事件。目擊者中有公務員、學生、游客和農民。他們對目擊物的描述基本相似:身材高大魁梧,面目似人又似猴,全身棕紅或灰色毛發,習慣兩條腿走路,動作敏捷,行為機警,有的還會發出各種叫聲。這和史書的記載及世界許多其它地方對"野人"的描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中國科學院從1977年開始對神農架人形動物進行科考和研究,30年來也接到過上百宗曾經見過"野人"的各界人士的反映,同時也收集到不少有關人形動物活動的證據,但是30年來始終都沒有過與人形動物的正面接觸。
田地光束:比太陽光還亮
神農架老君山腳下有一座戴家山。每逢2月和8月晴天的中午,這兒的一塊田里會發出一道強烈的白光,人眼不敢正視。這束光像手電筒一樣聚光射出,可照到對面200多米遠的山上,比太陽光還亮,每次約2~3分鐘。當地群眾有一半人親眼見過這種神奇的白光。同樣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塊田里,農民曾挖出一個奇異的洞。洞的直徑約40~50厘米。洞內有一堆雞蛋形的土蛋,每個土蛋約有4個雞蛋大,砸開一看,里面全是土。更為奇特的是,頭天挖開的洞,過了一夜又神秘地被堵塞了。
古怪蛇:身斷幾節能復原
地球上的蛇有數千種。但是,最奇特最古怪的蛇,還在神農架內。神農架的一個野生動物考察隊員就有過一段奇遇。有一次,他到段江坪勘察公路線。走著走著,突然從巖石上掉下來一條蛇,摔成四五節,每節都跳動著,向蛇頭靠近。不一會兒又成了一條蛇,然后鉆進了草叢。據說,這種蛇是貴重藥物,當時若撿了其中的一節,這蛇就不能活。如撿回泡成藥酒,可以治碎骨病等頑癥。誰敢相信這是事實呢?可是,這種古怪之蛇,畢竟是考察隊員提供的,人們沒有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
金絲猴:"舍生護子"
神農架的金絲猴有黃、灰、黑、白等多種,以金黃色為主,因它的背部毛長達一尺左右,金黃耀眼,華麗柔美,故而得名。它們的尾巴粗而長,臉面呈藍色,頭圓耳長,嘴巴凸出,鼻孔朝天仰,是一種古老的靈長目動物。它們不僅漂亮非凡,活潑可愛,而且通靈聰明。尤其它們所反應出的思維和情感,有時真讓人難以置信。神農架千家坪林業實驗站負責人譚站長曾向古人類研究員黃萬波等人講述了一件他獵殺金絲猴的奇異經歷。上世紀50年代的一個冬天,譚站長將一群金絲猴攆進事先挖好的大雪坑里。他用半自動步槍打死了幾只金絲猴后,一些身強力壯的金絲猴逃掉了,雪坑里剩下了一大一小兩只金絲猴沒逃掉。那只大的是母猴,小的是嬰猴。當譚站長用步槍瞄準它們母子倆時,母猴抱著嬰猴淚流滿面地跪在雪地里,朝著譚站長磕頭求饒,哀求譚站長放掉它們。它們喉嚨里還發出各種不同而又悲慘的乞求聲。譚站長從未碰到這種場面,頓時驚呆了,但仍未放下手中的槍。母猴見大勢已去,便一邊嘩嘩地流淚,一邊摟緊嬰猴喂奶,生怕自己死后嬰猴無奶可吃。直到嬰猴吃飽了,母猴將奶頭從嬰猴嘴里抽出來,將嬰猴甩往遠處逃生。然后,母猴"撲通"一聲跪倒在槍口下,并且用前肢朝它的胸口指了指,意思是愿意用自己的死換取嬰猴的生。譚站長的步槍響了,母猴栽倒在鮮血染紅的雪地里,那只嬰猴一邊逃命,一邊痛苦地哀叫,還不時地回頭望了望已死的母猴。這件事,在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早已家喻戶曉。金絲猴何以有如此與人相似的情感?在它們的世界觀中,是怎樣一個神秘的天地?它們有著怎樣的社團組織,日常生活是怎樣棲息、迎敵和團結互助的?這些,我們知道的實在太少了。
奇特大雞:馱著小孩走
你見過雞馱著小孩走嗎?神農架石頭屋地區,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這里風光宜人,農家都喜歡喂養一種體大如鵝、腿長似鶴的大雞。這種雞身高都在1米以上。3歲的小孩,往往騎在大公雞的背上,拿著樹枝趕著走。大公雞昂頭擺尾,格格叫著,全不當一回事。雞雖大,但吃的并不多。一出雞籠,它就漫山遍野找食吃。這種雞下的蛋有拳頭大,4個左右就有0.5公斤,而且常有雙黃的。和普通雞一樣,開春母雞抱窩,20多天后小雞出殼。2年之后,公雞重5~6公斤,母雞也有4~5公斤。這種雞的怪異之處是一離開石頭屋,它就活不好。1978年,外地辦了一個養雞場,試養神農架雞。可是,雞一搬遷就整天不吃不喝,而一送回原地,馬上就有了生氣。
"蟾"還是"水獺"
在神農架新華鄉貓兒觀村附近,有3只大型水怪棲息在深水潭中。這種水怪的皮膚呈灰白色,頭部像巨大的蟾蜍,兩只圓眼比飯碗還大,鼻孔猶如兩只大黑洞,嘴巴張開很長,有發達的前肢,膀子粗壯長滿黃色毛,前肢上有5個粗長的手指,指間有蹼還有爪,嘴里會噴水吐霧,多發現于人煙絕跡的原始森林大峽谷中,生活在有流動水的深潭內,而且往往上半身浮于水面,下半身看不見,如往水潭中丟下石塊,它經常會伸出前肢晃動。這種水怪一般春、夏、秋3個季節活動,到冬天則蟄伏水底洞穴之中。當地群眾稱它為"蟾",說它的樣子有點像魚類,但四肢有利爪,身上有毛。這真是聞所未聞的怪物,從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看,它究竟該屬于哪一類動物呢?科學家指出,大約7億年前,"神農架群"地層開始從海洋中崛起,幾經沉浮,大約1億年前,才變為陸地。所以從神農架地質變遷來看,在古生代,那兒是一片海洋,到中生代變為低洼陸地,到處是湖泊沼澤,這樣的生態壞境為古代大型動物后代的幸存提供了可能性。到目前為止,對神農架水怪的科學考察,還只是處在一個粗淺階段,除了目擊者的證詞和生態環境的實地考察以外,還沒有任何實物證據,"神農架水怪"仍是一個有待于深入探討的問題。
與重慶巫山相鄰的神農架金絲猴在1978年的時候被發現,當時只有500多只,2005年統計時已經增長到1280只。
群猴們撒著歡在樹梢樹干上跳來跳去,嘴里發出嬰兒般的“吱吱”聲。小猴顯得特別靈活好動、特別萌態可掬。
神農香菊
在神農架境內的小龍潭,生長著一種秋季開小黃花的野生花卉--香菊花,就目前而言,唯神農架獨有,所以又叫神農菊。神農香菊全株(根、莖、葉、花)都散發著一種濃烈的香甜味,一間16平方米的房屋只要放置一盆,把門窗緊閉幾分鐘后再打開,滿屋飄香,半天不散。這種香菊是制作天然香精的上等原料,食用也可。然而,這種奇特的香菊,凡移植于外地栽培,香甜味逐漸消失,效果不佳,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