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繪畫之美女篇【下】

  

  

  

四季仕女圖 仇英 長卷 絹木 水墨 設包 縱29.6厘米 橫300.9厘米 (日)大和文華館藏

這是一幅表現宮女們四季游樂的畫卷,圖用春、夏、秋、冬四個場景畫出。以樹石相隔巧妙地連接在一起。作者畫法以唐宋為宗,尤擅青綠山水和仕女圖。呈泫精致,畫風優美,極具功力。

  

修竹仕女圖 仇英 立軸絹本設色 縱88.3厘米 橫6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仇英(約1482—1559),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寓居蘇州。工匠出身, 曾從周臣學畫,天賦不凡,深得理法,設色、水墨、白描,無所不精,知名于時。尤擅作仕女,精工艷逸,端莊華貴,有“周防復起亦未能過”之評。與沈周、唐寅、文徵明被稱為“明四家”。 傳世作品有《右軍書扇圖》《修竹仕女圖》、《人物故事圖》、《桃李園圖》等。 此圖工整纖麗,飄逸優雅。庭院內修篁疏淡,奇石臥立,一仕女,寬袖長裙,信步閑踱,凝視遠方。畫家用細膩的筆墨,刻畫仕女脈脈含情的心理狀態,也透露出其空虛、無聊的精神面貌。此圖吸收唐宋仕女畫的技法,人物線條用蘭葉描而又稍細,勁挺流暢。高聳的發髻,豐滿的體態,似周防筆下的唐代貴族婦女形象。

  

人物故事圖 仇英 冊頁絹本重設色 縱41.1厘米 橫3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冊十頁,所繪人物、仕女,多屬傳統題材。表現歷史故事的有“貴妃曉妝”、“明妃出塞”、“子路問津”;屬于寓言傳說的有“吹簫引鳳”、“高山流水”、“南華秋水”;描繪文人逸事的有“松林六逸”、“竹院品古”;取之古代詩詞的有“潯陽琵琶”、“捉柳花圖”。各圖在擷取典型情節、形象來表現題意方面,顯示出縝密巧思。這里所選一幅,為《貴妃曉妝》,以晨起聽樂、梳妝、采摘鮮花、簪頭等情景,集中再現了楊貴妃等后宮嬪妃奢華的宮中生活

  

紅拂圖 尤求 立軸紙本墨筆 縱122.8厘米 橫4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尤求,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字子求,號鳳山,江蘇蘇州人,移居太倉。工寫山水,兼人物,學劉松年、錢舜舉,又擅仕女畫,繼仇英以名世。傳世作品有《紅拂圖》《人物山水圖》。紅拂女是隋朝權貴楊素的侍女,原名張出塵,因手執紅拂而得名。李靖以布衣求見楊素,紅拂女見他氣度不凡,遂夜奔歸李。這一美人慧眼識英雄的故事,后世廣為流傳。畫中所繪正是李靖求見楊素場面。人物用白描法,線條流暢,仕女體態優美,生動傳神。人物眾多,神態各異。

  

  

人物山水圖 尤求 冊頁紙本墨筆設色 縱25.8厘米 橫21.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全冊共十二幅,此選人物二幅。之一為仕女倚柳遠思;之二為青瑯萬竿之瓊畔,仕女漫步凝眺。其筆墨或工整,或粗放,或干枯,或滋潤,設色或青綠,或淺絳,稱而不俗,淡而不薄,足見作者多方面的才能。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閑情生活,成為明代文人畫家的創作之源,以寄托寧靜曠遠的胸懷。此圖具有明中期繪畫風格特點。

  

芭蕉美人圖 姜隱 立軸絹本設色 縱105.1厘米 橫51.8厘米 (美)私人藏

姜隱,生卒年不詳。字周佐,黃縣(今屬山東)人。工人物仕女,細潤工致,得古人之妙。花果也精雅。構景蕭疏,寄情凝遠,時稱能品。傳世作品有《文石甘蕉圖》《芭蕉美人圖》此圖芭蕉蒼翠濃郁,湖石雄古奇崛,地面芳草萋萋。石案之上,棋局已開,一位女子坐于案旁,正等同伴洗手之后對弈。人物用線勁利細健,多以“折蘆描”繪出,工寫兼備。人物色彩清雅恬淡,與背景的沉郁濃重,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人物秀美的姿容得到很好的襯托。

  

對鏡仕女圖 陳洪綬 立軸絹本設色 縱103.5厘米 橫43.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號老蓮,甲申(1644)后自稱老遲,又稱悔遲、弗遲、云門僧、九品蓮臺主者,浙江諸暨人。書法遒逸,擅山水,尤工人物,與崔子忠齊名,號“南陳北崔”。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清圓、細勁,兼有李公麟、趙孟煩之妙,設色學吳道子法。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間作花鳥、草蟲,無不精妙。傳世作品有《陶淵明故事圖》《唏發圖》《摘梅高士圖》《南生魯四樂圖》等。此圖是作者中后期的佳作。畫中一位恬靜、娟秀的仕女,兩手托鏡自照,神態悠閑。上衣短而下裙長,袖口窄,下角圓,反映了明代仕女流行的衣著特點。畫面環境樹石相伴,泉水隱現,人景切合。用筆細勁流暢,設色清新淡雅。人物描繪略有夸張,上整細致,而環境卻簡括疏朗,從而形成人和自然之間的節奏變化,在藝術處理上別具匠心。

  

眷秋圖 陳洪綬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37厘米 橫51厘米 (美)私人藏

圖中畫一仕女手執菊花信步于庭院林石間,后有一侍女舉扇,扇面上畫有梅花圖,前有一侍女捧盤,盤中有壺和秋葉。由題記可知,此圖為仿唐人同題畫。其中石頭濃墨粗點為陳洪緩所作,而構圖、人物、梧桐樹則為其弟子所作。

  

授徒圖 陳洪綬 立軸絹本設色 縱90.4厘米 橫46厘米 (美)加州大學美術館藏

圖中畫一位學士據案而坐,石案為太湖石制成,案上置有書畫、茶壺、杯等物。學士手執如意,前視二位女弟子。二位弟子坐于圓凳,一位低頭凝視案上的畫(竹石圖),另一位正往瓶中插花。此圖表現的是學士向女弟子傳授技藝的情景,或許是陳洪綬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畫面用細筆勾線,造型嚴謹,真實自然。

  

寇湄像圖 樊圻 吳 宏 立軸 紙木 縱79.3厘米 橫60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作于清順治八年(1651),樊圻白描肖像,吳宏補景??茕?,宇白門,為明末清初金陵秦淮名妓,善鼓琴,能度曲,工畫蘭竹。此肖像畫其濃妝安坐,娟娟秀美,穆然恬靜。細草參差,綠水無波,一派幽逸景致,靜穆中又寓勃勃生機,與人物的處境、身份、儀表密相呼應,是中國傳統肖像的佳作。

  

  

  

  

千秋絕艷圖 佚名 長卷絹本設色 縱29.5厘米 橫667.5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卷在6米多長的畫面上,繪寫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從秦漢到明代各個朝代中比較著名、見諸于史實或傳說并在社會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女性,所以稱作“千秋絕艷”圖。畫中女子采用工筆重彩寫出,多用鐵線描鉤勒衣紋。服飾敷彩妍麗鮮明。每個人物都手持或配有最能代表和體現她們身份的配物,或琵琶,或花藍,或筆碩紙墨,或書卷,或銅鏡等,并在右上方,各題有七言絕句一首。畫中人物相對獨立,或坐或立,神態萬千,通過飄逸的裙擺,招展的披帛,將人物統一聯系在一起。但人物面部略顯雷同,皆為鵝蛋圓臉,長眉細眼,個性不強。

  

  

  

  

仕女圖 之一 陳字 屏風絹本設色 縱158厘米 橫4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陳字,生于1634年,卒年不詳。初名儒禎,宇無名,又字“三白”號小蓮,又號酒道人,小名鹿頭,浙江諸暨人。擅書人物、花卉。畫承家學,亦擅書。傳世作品有《雪景人物圖》《仕女圖》。這套仕女屏風共十二開,皆以貴族婦女閑適安逸的生活為題材。在此選其中四開:之一為《梧葉驚秋》、之二為《竹蔭鉛槧》、之三為《閬苑采芳》、之四為《玉局敲閑》。畫中人物神態舒雅娟秀,畫風承襲老蓮,有奇傲古拙的意味,造型夸張,但較其父略有收斂,頗具情趣。

  

歷朝賢后故事圖 焦秉貞 冊頁紙本設色 縱30.6厘米 橫37.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冊共十二開,取材于古代賢后順妃故事。此選二開,之一為《孝事周姜》、之二為《麟趾貽休》。圖中作者參酌西法,注重明暗暈染和遠近透視,使人物富有立體感,環境有縱深感,形成別具一格的工筆重彩畫風。仕女形象多纖弱瘦削,已呈現清代仕女畫的主要特色。筆法工整細膩,氣息華貴。

  

仕女圖 焦秉貞 冊頁絹本設色 縱30.2厘米 橫21.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焦秉貞以擅畫供奉內廷,花卉、山水、人物、界畫樓觀,不論位置遠近,人物大小,不爽毫發,都能采用西法入畫。此仕女畫冊共二十頁,現選二開。之一為仕女開軒卷簾,薰沐春光,觀賞垂柳新綠,少女拂袖起舞,女主人怡情自得;之二為梧桐樹下,芙蕖出水,綠葉如蓋,湖山春色中,美女乘船悠游,良辰美景,其樂融融。此圖冊均為工筆重彩,勾繪精微,兼用西筆,十分華麗,但脂粉氣較重且人物面目雷同。

  

朝妝緩步圖 王樹轂 立軸絹本設色 縱83.8厘米 橫3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王樹轂,生于1649年,卒年不詳。清代畫家。字原串,號無我、鹿公,一作麗公,又號方外布衣,一作文外布衣,晚號栗園叟、慈竹君、一笑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工寫人物,筆法出陳洪綬,所作衣紋秀勁,設色古雅。傳世作品有《學士校書圖》《弄胡琴圖》《煮茶圖》《人物圖》。此圖中一名仕女身裹披風,一手支頤,一手執扇,婷婷娜娜,緩步而行,一邊回頭觀看,似被什么所吸引。背景不置一物,卻通過人物的裝束和動態,體現出早晨清露未退、涼風微動之感。用筆圓潤細勁,得陳老蓮之筆意。圖上方有另一名清代畫家張庚所題詩跋。

  

李清照像 崔錯 軸絹本設色 縱56.7厘米 橫5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崔錯,生卒年不詳,字象九,一作象州,三韓(今內蒙古喀喇沁旗)人。曾官同知。工人物、仕女,擅寫真,宗法焦秉貞,受宮廷西法影響,描染凈麗,格調婉約。亦能畫梅。與黃鼎友善,時常合作。此圖畫的是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像。畫中描寫李清照淡妝素服,斜倚奇石而坐,右手托腮,左手撫膝,默默無聲作沉思狀。人物神情刻畫入微,衣紋體態,平緩自然,線條流暢工細;奇石勾染皴斫,用筆粗簡。背景不落一墨,大片空白烘托出一種虛空渺茫、寂寞無主的情緒,可謂簡潔素凈,主體鮮明突出。作者師承焦秉貞畫法,擅寫真,格調婉約,在人物立意傳神上有獨到之處。此畫是其一幅佳作。

  

孝莊文皇后朝服像 佚名 立軸絹本設色 縱155.5厘米 橫11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孝莊文皇后,姓博璽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后金天命十(1625)二月,被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聘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改元,五宮并建,被冊封為永福宮莊妃。順治元年尊為圣母太后,在清初順治、康熙兩朝曾參與政事多年。圖中孝莊文皇后身著華麗的服裝,坐在寶座上,莊重威嚴。面部吸收西洋畫技法,立體感較強,鳳椅及地毯尚無采用焦點透視。筆法精工,設色富麗,是一幅肖像畫佳作。

  

  

  

豳風圖 吳求 冊頁絹本設色 縱26.5厘米 橫2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豳風”是指今陜西及鄰近地區的民風民俗,作者據此畫出了很多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在此選其中二幀,之一為《八月剝棗》,寫幾位農婦正在打棗的情景,人物有老有少,姿勢有動有靜,情趣盎然。之二為《縫衣圖》,幾位仕女憑案圍坐,手中飛針走線,正在縫制衣服,人物裝束華麗,環境幽雅,當是富貴人家的場景。二幅圖中人物姿態自然,用線輕細,設色淡雅,背景用筆較為粗放。

  

  

  

  

月漫清游圖 陳枚 絹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31.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枚,生卒年不詳。字載東,號殿掄,晚號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松江)人??滴?、雍正時供奉內廷,官內務府員外郎。工山水、人物,追宗宋元,具有傳統功力,并參用西法,所作山水、人物形色俱備,用筆精妙。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鴉飛馬健圖》《月漫清游圖》等。此圖冊共十二幅,描繪宮廷仕女尋梅、賞花、吟詩、玩月的深閨享樂生活。每對開均有梁詩正七言詩,更臻詩情畫意。筆法精工,仕女秀雅,面部刻畫皆參用西方暈染,設色妍麗,是陳氏人物畫代表作。此選四幅,之一為《月下賞梅》,之二為《秋庭觀繡》,之三為《青桐聚戲》,之四為《游湖賞荷》。畫中人物比例勻稱,動態自然,衣紋線條流暢。不同的場所,布景皆不一樣,山石多以方帶折筆寫出,界畫技法精良。

  

雙英圖 禹之鼎 立軸絹本設色 縱136厘米 橫56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禹之鼎(1647—1716),字尚(上)吉,一字尚其,號慎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滴蹰g供奉內廷。擅畫小像,亦能山水、花鳥,,幼師藍瑛,后出入宋、元。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時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傳世作品有《王原祁藝菊圖》《王世禎放鷴圖》《喬元之三好圖》《女樂圖》等。此圖以工筆重彩描繪兩位仙女飄逸脫俗之姿。圖中人物用線多為鐵線描,細勁有力。細節的刻畫非常精細,敷色沉穩清麗,沒有沉重之感。筆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

  

  

喬元之三好圖 禹之鼎 卷紙本設色 縱36.5厘米 橫107.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主要表現學者喬元之的生活意趣。畫中喬元之踞榻而 坐,后面的案幾上書卷堆積如山;左邊三個女樂人正吹拉彈唱,而右側他的妻子和女仆抬出一甕新酒。書籍、酒壇、女樂寓意著書、酒、音律“三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豪宕放縱,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喬元之的面部用寫真法繪出,勾染細膩,具肖像效果。仕女用筆也較工整,設色清麗,反映出作者另一種秀媚古雅的風貌。

  

華清出浴圖 康濤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20厘米 橫66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云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后。人物用筆工整細致,有院體之風。線條多用鐵線描,流暢圓潤,飄逸不凡。敷色十分講究,體現出不同衣料的質感。人物造型準確, 雖用筆細致,卻無媚俗之感。

  

三娘子圖 康濤 立軸絹本沒色 尺寸不詳 首都博物館藏

三娘子為蒙古韃靼部的女首領,于萬歷十五年,受明政府加封為忠順夫人。一生歷配三代首領,掌握部族軍政大權二十余年,積極與明政府修好,使兩族最終停止戰爭,互開貢市,促進蒙漢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深受明政府的器重。圖中三娘子容貌娟秀,體態端莊,身著漢人服飾,似是大家閨秀。眉宇間略帶惆悵,眼神卻果斷、堅定。畫面不著背景,使人物更有呼之欲出之感。線條流暢不滯,筆簡意足,造型生動傳神,是一幅優秀的人物畫作品。

  

賢母圖 康濤 立軸絹本設色 縱136.7厘米 橫67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從此圖的題款“臨民聽獄,以莊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則忠”,可以推知此為賢母向即將離家仆任的兒子所作的教誨。畫家以高超的筆法將賢母嚴肅訓誡卻又暗含離別傷感之態、兒媳恭順侍立而又對丈夫依戀不舍之情、兒子恭敬聆聽卻躊躇難離之意,刻畫得極其生動傳神。人物在構圖上呈一斜線排列,目光或低垂,或凝望,各自不同,表現出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配景的案幾、床榻、屏風形成由近及遠的層次感。畫風嚴謹,設色清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婕妤擋熊圖 金廷標 立軸紙本設色 縱150厘米 橫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取材于漢劉向《列女傳》,表現馮婕妤擋熊的歷史故事。馮婕妤是漢元帝的妃子,一次隨帝觀看斗獸,熊從獸圈跳出,左右侍從皆驚走,馮婕妤臨危不懼,以身擋熊。圖中以工筆設色為主。筆法流利勁健,人物動作、神態描繪細膩,衣紋細致飄灑??坍嬃水斝艹霁F欄的一剎那,在場的人均驚惶躲閃,只有婕妤毫不猶豫走下平臺前去擋熊的情景,十分生動逼真。平臺、坡石、草坪、柳樹,用筆挺健勁秀,樹葉點染精細,敷以花青色。結構嚴謹,具有生活氣息。

  

蓮塘納涼圖 金廷標 軸絹本設色 縱56.9厘米 橫65.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唐杜甫五律《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的詩意。原詩中有“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兩聯句,圖中景物與詩意相吻合。筆墨工細,人物動態悠閑自在,衣褶用濃墨鉤勒,略似折蘆描法,筆勢流暢;布景簡潔,設色雅淡。山石用小斧劈皴,鋒楞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

  

連生貴子圖 冷枚 立軸絹本沒色 縱95.5厘米 橫43.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冷枚,生卒年不詳。字吉臣,號金門外史,膠州(今山東膠縣)人。畫學焦秉貞,康熙后期進入宮廷供職。擅長畫人物、仕女及山水樓閣。畫風工細,色彩濃麗。傳世作品有《萬壽圣典圖》《連生貴子圖》。 這是一幅寓意畫,以桂樹、婦人手中的蓮花、蘆笙以及膝下的幼兒,組成“連生貴子”的吉祥含義。人物刻畫十分工細,勾線填彩,設色濃麗。婦人的疼愛愉悅之情與小兒活潑可愛之態,刻畫得十分準確。

  

紈扇仕女圖 閔 貞 立軸紙本墨筆 縱113.8厘米 橫45.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閔貞,生于l730年,卒年不詳。字正齋,江西南昌人,僑寓漢口,一作漢陽人。擅山水,工寫意人物,兼精寫真。所作山水,運筆沉雄,頗得巨然神趣。所畫人物,筆墨奇縱,衣紋流暢,頓挫有法。亦工篆刻。傳世作品有《紈扇仕士圖》《八子觀燈圖》《蛤蟆仙人圖》等。此圖仕女神態嬌弱,流露出一種夏日疲困的氣息。樹干的蒼老虬蟠與女子的嫵媚身姿,曲線交叉,相映相稱,構成新穎別致的格局,著意刻畫仕女輕揮紈扇,脈脈含情之態。從圖中可以窺見當時人對于仕女的審美情趣。閔貞傳世的人物畫以粗放寫意者居多,此幅用筆嚴謹,人物線條的鉤勒較為流暢自如,是風格清麗的上細之作,為作者五十歲時的作品。

  

落花獨立圖 余集 立軸絹本設色 縱93.1厘米 橫34.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畫中雨意朦朦,桃花嫣紅,點點飄落,簾櫳高卷的檐下,一位少婦正依門而立,注視著細雨中匆匆歸來的雙燕,神態凄清孤寂。畫面用筆疏簡,設色清淡,烘托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歸”的詩意。

  

弄鶯圖 王學浩 立軸絹本設色 縱100.3厘米 橫39.4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王學浩(1754—1832),字孟養,號椒畦,江蘇昆山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山水得王原祁正傳,結構整密,筆力蒼勁。初受業于李豫德,中年兼涉寫生,敷色淡雅,自言能得元人逸趣。論者謂:“深得畫禪精蘊,所嫌用力太猛,未免失之霸悍。”傳世作品有嘉慶七年(1802)作《溪山野屋圖》《文選樓圖》《山南老屋圖》《弄蔦圖》。此圖寫古詩之意境。春天柳樹新綠、黃鶯雙鳴,一位正思念遠方丈夫的閨中少婦, 因恐 鶯啼撓亂她與丈夫夢中的相會,拿著枝條去驅 趕黃鶯。神情凄婉含愁。畫面構圖疏朗,用線簡潔松秀,人物內心情感的刻畫十分到位。

  

小青小影圖 顧洛 立軸絹本設色 縱99厘米 橫39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顧洛(1763—約1837),字西梅,號禹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擅書畫。畫工人物、山水、人物古雅,山水蒼潤;花卉、翎毛亦見生動。仕女工致妍麗,尤為著名。生平作畫未嘗重稿,亦未授一弟子。傳世作品有《仿元人仕女圖》《撫琴圖》《美人春愁圖》等。此畫以淡墨寫意繪庭院中的樹木竹石,點撇隨意,韻味清冷。圓月窗內,一女子瘦影獨坐,正在閱覽案幾上的一紙薄箋。面容略帶惆悵,似有萬般心事。此畫以景襯人,以景托情,將主人公的孤單、寂寞的心境表露無遺。

  

梅邊吟思圖 顧洛 立軸紙本沒色 縱134.3厘米 橫33.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湖石奇立,梅枝虬曲盤折,小枝縱橫,枝頭冰葩寒蕊,繽紛似雪。一位女子立于梅樹下,正在看一卷素箋,若有所思。作者以工整細致的筆法寫人物,設色素雅,與環境的清寒冷艷協調一致,又能從筆法簡逸的背景中襯現出來。

  

李清照小像 姜埂 立軸紙本設色 縱115.8厘米 橫26.7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此圖李清照云鬢蓬松,身著綺服,手持花枝,正陶醉于花香之中。構圖上以上方大面積的空白來襯托下方人物主體,營造出一種意味深長的境界。此圖與清代另一畫家改琦的《惜花圖》,從構圖到人物姿態上,都極其相似,只是此圖用筆工整,刻畫精細,暈染更富有質感,兩畫是否有同一范本尚待查實。作者生平不詳。

  

摹方椿年松下仕女圖 湯杼木名 立軸紙本水墨 淡沒色縱98.4厘米 橫29.4厘米 (日)私人藏

湯杼木名,生卒年不詳?;顒佑诘拦狻⑾特S、同治三朝。字右民。江蘇武進人,湯貽汾次子。曾官廣西巡檢。幼承家學,擅長工筆淡彩之花卉、仕女,筆調清雅秀逸。與其弟湯祿名齊名。圖中巖畔水際,有松樹三株,清矍高朗。一仕女坐于石上,懷抱一琴,手執團扇,回眸左盼;另一仕女倚松而立,目光仰視。二人皆若有所思,仕女氣質高雅,面貌清秀,身姿纖弱,與作為背景之松石完美融合。畫風明朗峻潔,幽雅清逸。

  

梧桐仕女圖 王素 立軸紙本設色 縱134.6厘米 橫30.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寫李清照詞意。畫中以粗筆大寫山石及梧桐樹葉,點葉勾花寫秋菊數叢,筆法縱逸,意境冷峭。倚窗而立的女子纖弱秀美,用線細勁。以人物之實與景色之虛相映襯,烘托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意境。

  

湔裙圖 王素 扇面紙本設色 縱18.7厘米 橫5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寫意筆法繪遠近樹叢抽條返青,溪水宛轉之景,一女子正在溪畔洗衣。畫面只施淡彩,以水墨展現空間的延伸和空寥幽遠的意境。人物以細秀的線條描出,造型準確,富有生活氣息。

  

  

聽阮圖 劉彥沖 卷紙本設色 縱207厘米子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劉彥沖(1807—1847),初名榮,字詠之,四川銅梁人,僑寓江蘇蘇州。朱昂之弟子。工詩文,擅繪事,山水、人物花卉師古有深造。潑墨作小米云山,蒼郁可觀。傳世作品有《柳燕圖》《群峰秋翠圖》《松陰高士圖》《聽阮圖》圖中款識可知此畫是劉彥沖以其八兄為描繪對象繪出的。圖中文人身著高冕寬服,抱膝而坐,正聽一位歌女彈奏阮琴。阮音清揚,四處芳草如茵,梧桐枝葉繁茂,又配以湖石、芭蕉、翠竹,清幽異常。圖中人物用線細勁圓潤,頗有古意,設色妍麗明快。草地以大面積花青渲染,以重色細筆根根繪出,間以濃淡的變化,形成霧動云涌之感。梧桐近乎淡墨白描,更有幽深清麗之意。整個背景有一種縹緲空靈的虛幻意味,襯托出人物筆墨的寫實生動;畫中人物的表情動態,又反襯阮音的悠揚動聽。虛實相輔,以有寫無,形成脫俗越塵的藝術效果。

  

元機詩意圖 改琦 立軸絹本設色 縱99厘米 橫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改琦(1773—1828),字伯蘊,號香白,又號七薌,別號玉壺外史。其祖先西域人,家松江(今屬上海市)。工人物、佛像、仕女,筆意秀逸。山水、花草、蘭竹小品,師前人而又獨具面貌。傳世作品有《錢東像》《元機詩意圖》《宮娥梳髻圖》《靚妝倚石圖》等。這幅作品畫的是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像。魚玄機是個很有才華,而遭遇卻很不幸的人,她大約生于844年,卒子871年,字幼微、蕙蘭,清代時因避康熙玄燁的諱改稱為魚元機。嫁給李憶為妾,因受李妻的妒忌,被迫出家,在長安咸宜觀做了女道士。由于喜讀書,有才思,擅作詩,受到當時文人們的重視,溫庭筠等名家常與她作詩唱和。后因忌妒笞殺侍婢綠翹,被判死刑,其時年僅二十多歲。留有詩文一卷。此圖設色古雅,衣紋秀勁,玄機倚坐展卷。姿容秀美,含蓄深思,刻畫傳神。

  

宮娥梳髻圖 改琦 立軸紙本設色 縱88.2厘米 橫20.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改琦的仕女畫形象纖細俊秀,用筆輕柔流暢,落墨潔凈,敷色清雅,創造了清代后期仕女畫的典型風貌。此圖就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特點。畫中寫清晨曉妝的情景,一個宮娥披發而坐,另一宮娥正幫她梳頭,從自題中可知是坐者嘗試新的發式,正讓別的宮娥幫忙。人物的造型、神態活靈活現,富有生活情趣。設色素凈,雖有紅、綠、黑等重色,卻更添清麗,是一幅意境醇美的仕女佳作。

  

靚妝倚石圖 改琦 立軸絹本設色 縱83.2厘米 橫27.1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中奇石厚重、翠竹青郁,一個面容姣好的少女,手里持著玉簫卻無心吹奏,心事重重的倚在石上出神。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少女的云鬢姿容。線條流暢圓潤,設色清雅。構圖簡潔,意境空遠優美。

  

  

仕女圖

此《仕女圖》冊共十二開,每開俱有題名,圖中以簡逸的初石為背景,只寫片花數蜂,人物造型纖弱秀美,衣紋細柔,設色清雅,具典型“改派”的仕女風格。此選二開,之一為《曉寒圖》之二為《桃林伴鹿圖》,均以點筆寫意繪花草,意境優雅,云霧或虛寫,或實描,各得天趣。

  

出浴圖 李育 扇面紙本設色 縱17.8厘米 橫5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以楊貴妃出浴為畫題,?。喊拙右住堕L恨歌》的詩意,表現楊貴妃嬌美、動人的體態,畫中人物有聚有散,姿態刻畫準確到位。線條近蘭葉描,宛轉曲折。敷色講究,以艷麗的色彩突出主要人物。

  

李香君小像 陳清遠 立軸絹本設色 縱115.5厘米 橫35.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名妓,才學卓然,同時又是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一代奇女子。本圖旨在突出李香君的才華與氣質。畫中李香君繡衣緗裙,正專心致志的捧讀書卷。衣紋多用釘頭鼠尾描,畫風近似改琦。

  

仕女圖 張淇 立軸紙本設色 縱104厘米 橫48.1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作者在自題中稱此畫是仿改琦筆意,畫中仕女寬袖長服,手持帛巾,正回頭顧望。人物的刻畫雖近似改琦,但卻少了幾分靈潤和變化,略顯呆板,尤其頭部。衣紋用筆粗放,以淡墨渲染,形成質理的變化。

  

羅浮夢景圖 費丹旭 立軸紙本設色 縱143.5厘米 橫47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晚號偶翁,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擅畫人物、花卉,尤精仕女。其山水畫,清靈雅淡。所作肖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傳世作品有《東軒吟社圖》《紈扇倚秋圖》《仕女圖》《姚燮懺綺圖》《月下吹簫圖》等。此圖寫夢境,萬玉競艷之中,美女睇盼有情。作者以縱放的筆意寫梅,枝條紛披,曲折縱橫,冷葩寒萼,暗香浮動。仕女面容嬌俏,具典型的費氏風格,柳眉細眼,臉龐長圓。梅花純以水墨寫成,仕女卻設色妍麗,二者相為映襯,產生玄虛夢幻的效果。

  

  

  

  

仕女圖 費丹旭 屏風絹本設色 縱133.5厘米 橫30.3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此四幅仕女圖為條屏。分別為《吟詩圖》《游春圖》《采梅圖》《濯衣圖》。 以四時不同之景來映襯烘托人物。作者的仕女形象多為典型的鵝蛋臉、柳眉細眼、身材修長,是當時文人理想中的美女形象。作者的補景仕女圖,被認為是瀟灑至致,極其自然。此四屏補景清雅疏秀,梅、桃、桐、柳,各取其姿,搖曳生輝;小橋流水、青石響泉,顧盼含情,與人物的舉止心緒融為一體

  

月下吹簫圖 費丹旭 立軸紙本設色 縱136厘米 橫56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此圖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煙籠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簫。美奐美侖的意境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來。畫面工寫結合,疏密并存,濃淡相宜,人物神態形象的刻畫是作者一貫畫風的體現。

  

  

姚燮懺綺圖 費丹旭 卷紙本設色 縱31厘米 橫128.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姚燮,是清代后期的詩人和畫家,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圖是描繪姚燮與家中諸侍姬真實的生活情景。畫中姚燮端坐于蒲團之上,怡然微笑似有所悟,身邊諸姬環繞,或解書囊,或鋪帛紙,或輕聲對語,或倚樹觀望,或正結伴趕來,神形各異,儀態萬千。加之空中明月高懸,夜色如水,桃林煙彌霧漫,竹林枝葉蕭蕭,構成一幅清逸出塵的畫面。作者對姚燮面部細加渲染,有肖像寫實效果,而其他人物則是以作者一貫的纖弱美女的形象寫出,設色清淡,面目雷同,只在衣著發飾之上有所變化。此圖名為“懺綺”,是指姚燮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虛度年華的懺悔之意,旨在刻畫“羅綺叢中悟此身”的禪學意境以及“鬢絲禪榻心暗傷,年華似水不可恃”的感觸。但從畫面來講,不過是士大夫階層一個生活場景的描繪而已。

  

  

十二金釵圖 費丹旭 冊頁絹本設色 縱20.3厘米 橫2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冊共十二頁,分畫《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F選其中兩頁,之一為《黛玉葬花》,之二為《史湘云醉臥芍藥圃》,畫面人物纖細嬌弱,娟秀清麗,刻畫細致工整,具典型的費氏風格。環境則以逸筆寫出,淡彩暈染,墨筆勾皴,空靈秀潤,以襯托出中心人物。

  

  

  

  

仕女圖 包棟 屏絹本設色 縱90厘米 橫21.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包棟,生卒年不詳。字子梁,子良,號近三、苕華館主,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劉詠弟子,工畫人物。衣折古雅,神態生動,在改琦、費丹旭兩家外,獨樹一幟。兼擅山水、花卉,筆意秀麗,蘇、浙詩箋,多出其手。傳世作品有《人物仕女圖》《理鬢圖》《采菱圖》 此為仕女圖四條屏。以湖光山色、亭臺樓閣與纖秀動人的仕女形象組合在一起,形成清麗的視覺效果。圖之一為《投壺圖》,兩個女子正在亭院之中投壺取樂。之二為《尋梅圖》,寫月光如水,梅花似雪,幾個未能入眠的女子正結伴前去擷取梅枝。之三為《鼓瑟圖》,古藤飛花,松泉相映,一女子臨水鼓瑟,引起旁人無限暇思。之四為《簫韻圖》,煙波江上,柳色青翠,小船之上,一女正吹簫抒懷,驚起一行白鷺疾飛而去。四個畫面,人物各異,背景不同,但繪景多用寫意筆法,勾染點皴,雋永秀麗。人物則刻畫工整,線條宛轉飄逸,有“吳帶”之風。

  

  

雍正妃行樂圖 佚名 立軸絹本 設色 尺寸不詳 私人藏

宮廷生活即森嚴又枯燥,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嬪妃,都想方設法取樂解悶。清庭之內不僅雍正帝或扮高人雅士、或作山林野夫以取樂,嬪妃也紛紛效仿,多扮成才女仙人,并由畫家作畫寫之,《雍正妃行樂圖》正是由此而來。畫中女子皆以明清美女模式繪出面容,但在暈染上加入明暗的肌理變化,質感及立體感突出,配景描繪十分詳盡寫實,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畫法。但由于畫家拘于院畫體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畫中人物多嬌柔造作,表情呆板雷同。濃艷工整之中,少了一些精神及氣質上的表現。在此選其中二幅。

  

送子得魁圖 任淇 立軸絹本設色 縱97.6厘米 橫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任淇,生年不詳,卒于1861年。字竹君,號建齋,浙江蕭山人,任熊族叔。工書法,精篆刻,擅畫花鳥、人物、界畫。畫風工細。這是一件臨摹之作。圖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紋線條、甚至右上角“老蓮洪綬畫于獅子林”九字,都仿陳洪綬的藝術風貌。從自題中可知此畫是作者的早期作品,雖神不足而貌尚在,可以看出他的臨摹態度還是比較認真的。從中國近代繪畫史的角度來看,這件摹本自有其特定的藝術研究價值。

  

瑤宮秋扇圖 任熊 立軸絹本設色 縱85.2厘米 橫3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熊(1823~1857),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曾至上海賣畫。工人物、山水和花鳥。人物學陳洪綬,風格有所變化。筆力雄厚,氣韻靜穆,富有裝飾趣味。傳世作品《瑤宮秋扇圖》《于越先賢傳》《四紅圖》《高士傳》《人物圖》等。此圖工筆寫一仕女手執鸚鵡紈扇,姿容秀麗。衣紋線條剛勁、飄灑,時出方折之筆,筆致細膩,設色濃麗,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寫著重刻畫動態。造型略帶夸張,風格近似陳洪綬,是任熊傳世杰作之一。

  

麻姑獻壽圖 任薰 立軸紙本沒色 縱172厘米 橫81.5厘米 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任薰(1835—1893)字阜長,又字舜舉,浙江蕭山人,任熊之弟。長期在蘇州、上海等地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尤工花鳥。人物取法陳洪綬,具有獨創一格的精神,在用色方面尤見濃淡相間的匠心。傳世人物作品有《瑤池霓裳圖》《人物圖》《麻姑獻壽圖》等。此幅為工筆重彩佛道人物畫。據葛洪《神仙傳》,麻姑修道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萊仙島。三月三日,王母壽辰,麻姑用靈芝釀酒作壽禮,后來民間多畫此以賀女壽。此畫仿陳洪綬筆意,用鐵線描,卻又多方折之筆,筆意新穎。仙女造型皆作凡人,富有天上人間的變幻,引人入勝。

  

瑤池霓裳圖 任薰 立軸紙本設色 縱243.5厘米 橫122.2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中瑤池之上云霧彌漫,眾仙女正吹奏各種樂器,仙樂裊裊中,王母乘著彩鳳,從云端徐徐降落。畫中人物造型各異,設色十分清淡,人物的面部略加暈染。線條多為宛轉回旋的行云流水描及飄逸的蘭葉描,畫風獨特。構圖以下方之密相對于上方之疏,從而突出整幅畫的中心人物王母。畫面淡雅空靈,雋永秀美。

  

芭蕉美人圖 沙馥 立軸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圖雖以詩意入畫,卻更接近于人物肖像畫。畫中女子發髻高盤,面部五官比例恰當準確,有寫生的效果。不著痕跡的淡彩暈染,突出人物肌膚的質感和結構的明暗變化。蕉葉及衣紋皆以墨筆勾畫,運筆迅疾,頓挫宛轉,流暢自如。此圖雖未脫離美女細眼長眉的標準,但仍有別于當時面目千篇一律的仕女畫風潮。

  

撲蝶圖 費以耕 立軸絹本設色 縱91厘米 橫3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費以耕,生卒年不詳。費丹旭長子,畫承家傳,工仕女畫。風格清麗。春柳新綠,已有雙蝶翩躚;石橋回折,浮萍點點,一位女子正執團扇去撲捕雙蝶。背景以水墨疏筆簡寫,調以汁綠寫出柳技垂曳之態;幾筆朱砂勾出橋欄;人物近似白描,線條細柔秀逸,飄舞輕靈,只在扇柄垂纓及耳后發髻敷以淡彩設色,更將人物襯托的素雅清秀,嫵媚動人。

  

柳下曉妝圖 陳崇光 立軸紙本設色 縱127厘米 橫4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陳崇光(1838~1896),原名熠,字若木、櫟生,江蘇甘泉(今揚州)人。初為雕花工人,后拜虞蟾為師。二十歲前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隨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從事繪制壁畫。太平天國失敗后回揚州,從洪福祥至各地畫土地廟。山水、花卉、人物俱能,尤擅雙鉤花卉。吳昌碩評其“筆古法嚴,妙意從草篆中流出”。傳世作品有《麥間野雉圖》《柳下曉妝圖》。圖中楊柳低垂,桃紅點點,清寒未退。一位仕女手持銅鏡,正整理晨妝。作者以小寫意花鳥畫法寫景,點葉皴干,勾草染石。人物則筆法細致,注意設色的搭配協調。整幅畫面清新動人,婉約脫俗。

  

松溪吹簫圖 任頤 立軸紙本水墨淡設色 尺十不詳 (新加坡)私人藏

本圖是寫詩意之畫。詩意委婉清幽,含幾分傷感,畫亦隨之同調。任氏作畫用筆多激亢,節奏感強烈。本圖卻平和簡靜,人物動態十分入情,女子低唱的面部表情與手勢刻畫得尤其精微傳神。松姿的運筆也變以往常見的蒼勁奇崛為柔潤婀娜,更烘托出本圖所畫詩意的深沉情境,實為其晚期絕妙佳作,極耐人尋味。

  

人物圖 任頤 閉扇絹本設色 縱28厘米 橫28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作者早期的仕女畫多較工細。此圖中仕女以手支頤,眼望春柳,惆悵若失。構圖雖簡單,用筆卻十分細致。以細筆描繪青絲盤頭,淡墨寫面部、手指;衣紋線條流暢,起筆多頓點,用富有裝飾性的釘頭鼠尾描形成有節奏的白描效果。法自任薰,設色清淡,工寫兼備。

  

花容玉貌圖 任頤 團扇絹本沒色 縱25厘米 橫2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頤的寫意仕女畫開近代畫壇一代新風。圖中花人相對,顏容相映,突出了畫題。用筆簡練,墨彩揮灑自如,不拘成法,利用留 白構成畫面。可謂匠心獨運。

  

四紅圖 倪田 立軸絹本設色 縱122厘米 橫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倪田(1855~1919),初名寶田,字墨耕,號默道人、壁月盒主,江蘇江都人,僑居上海。初學畫于王小梅(素),人物仕女及佛像皆取景高遠,線條流暢。尤擅畫馬及走獸,能隨手揮灑,不用筆起稿。兼上山水。傳世作品有《寫吳昌碩六十六歲肖像》《鐘馗仕女圖》《三俠圖》《昭君出塞圖》。此圖中以古拙奇趣之筆意,塑造四個不同時期的女子。線條圓潤勁秀,設色妍麗,筆法工整細致。作者近學任伯年,遠效陳洪綬,得工筆重彩之神韻,卻又不拘成法。人物造型略有夸張,但比例大致準確,面部及目光的正側欹仰,自然生動,賦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現了人物或剛或柔,或外露或內斂的不同精神面貌。

  

鐘馗仕女圖 倪田 立軸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圖寫鐘馗與其妹倚石對坐,喝酒飲茶,似在談天說地,旁邊一小鬼卒端上新采的野果,氣氛平和輕松。人鬼兩界的兄妹倆倒都像是凡間的人物,加上瓶花、香爐,更添一些世俗化的氣息。作者以不同的筆法來體現不同的人物特征。鐘馗以大色塊渲染,粗筆干墨略加鉤勒,畫法粗獷有力,體現其孔武雄健之力;其妹用筆輕細,渲染較為細致,色調清雅,顯其嫻靜之態,,一剛一柔,一張一弛,構圖斜中存直,對比之中又協調統一,使畫面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

  

昭君出塞圖 倪田 立軸紙本沒色 縱105厘米 橫5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自題“一望關河蕭索”,寫王昭君的思鄉之情。畫面景色肅殺枯敗,塞外深秋,寒氣襲人。一身胡服穿戴的昭君,一手執馬鞭,一手執韁繩,似剛下馬背??罩袔字荒蠚w的大雁吸引了她的目光,讓她不覺黯然神傷,萌生故國千里、歸期如夢之感。畫家較少用線條鉤勒,以墨彩直接渲染。師法任伯年的小寫意人物畫,卻又獨具一格,筆法更為自由,寫中帶工,收斂自如。背景以淡彩渲染烘托,以紅、綠、黑等重色為主調,形成較為強烈的視覺效果。筆不顯而意滿,景不實而韻足,格調清新雅致,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王母慶壽圖(部分) 王文亭 通景屏金箋紙本設色 縱218厘米 橫40厘米 (美)圣路易斯美術館藏

王文亭,生卒年不詳,活動于光緒年間。蘇州人,移居上海,拜師任頤門下,力追陳洪綬畫法,得老蓮神髓而別出心裁,堪稱伯年高足,惜傳世之作甚少,故湮沒無名。西王母蟠桃會是清代繪畫常見的題材。此通景屏正是描寫這一盛會的。在此所選的六條屏中繪各路神仙云集,前來祝壽的情景。畫面色彩富麗堂皇而精致,木石花鳥的配景疏密有致,穿插于人物之間,起到很好的烘托及調節氣氛的作用。筆法多樣,游絲描、鐵線描、折蘆描等交互使用,或設色勾填,或沒骨暈染,畫面繁而不冗,雜而不亂,有陳洪綬之氣韻。此畫代表了清末至民國初年人物畫和花鳥畫的水平。從自題中得知,此圖為賀陳夫人六旬大壽而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代仕女畫欣賞之六
由世界杯想到的——黃慎書畫鑒賞
中國古代仕女圖賞析(多圖)
古代工筆人物畫家巡禮——康 濤
唐伯虎 ?畫
《中國傳世人物名畫——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察雅县| 疏勒县| 东港市| 玉屏| 清镇市| 山丹县| 无棣县| 井陉县| 金门县| 武穴市| 酒泉市| 乌兰浩特市| 天水市| 上高县| 理塘县| 桦甸市| 焦作市| 巩义市| 长岛县| 梅州市| 昭觉县| 泽普县| 久治县| 金平| 武安市| 辽宁省| 连城县| 新兴县| 开远市| 攀枝花市| 兴仁县| 凌云县| 彭州市| 黔江区| 若尔盖县| 巫溪县| 文安县| 聂荣县| 东阳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