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紀(jì)六十二(二)--五公第一 李德裕
 2016-11-22 15:38:57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祖父李棲筠,是御史大夫。父親李吉甫,受封為趙國忠懿公,憲宗元和初年(806)任宰相。李德裕少年即有壯志,苦心致力學(xué)業(yè),尤其精通《西漢書》、《左氏春秋》。羞惡同眾儒生參加州縣的舉薦,不喜歡科舉考試。剛二十歲,就立志功業(yè)大有成就。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因其父被貶官到南方蠻荒之地,他在父親身邊侍奉,不求做官發(fā)跡。元和初年,因其父再度主持國政,他避嫌不任中央官署的官職,多次應(yīng)征擔(dān)任各幕府的從事官。元和十一年(816),張弘靖罷相,鎮(zhèn)守太原,李德裕應(yīng)征為他掌管文書。后由大理寺評事獲得殿中侍御史官職。元和十四年(819),張弘靖幕府撤銷,他隨張弘靖進入朝廷,實授監(jiān)察御史官職。次年正月,穆宗登基,召他入翰林院任學(xué)士。穆宗為太子時,已久聞李吉甫之名;見到李德裕后,對他尤為器重。宮中的詔令文書,涉及朝廷大事的大多詔命李德裕草擬。本月,穆宗在思政殿召他應(yīng)對策問,賜給他標(biāo)示三品以上官級的金符紫服。一個月后,他改任屯田員外郎。

  穆宗不按法度辦事,遇事多予寬免,致使外戚眾親屬,不正當(dāng)?shù)厍蟾妫瑐鬟f宦官旨意,與權(quán)臣相交往,李德裕憎惡這種現(xiàn)象。長慶元年(821)正月,他呈奏評論說:“臣恭聞本朝陳例,駙馬原是皇帝親密的人,不應(yīng)當(dāng)與朝廷顯要官員往來。玄宗開元年間,禁止尤其嚴(yán)厲。臣訪察得知,近來駙馬動輒去到宰相及要官私宅,這類人物沒有別的才能用來接待,惟以泄露宮中機密,交結(jié)宮廷內(nèi)外人士,各種情況多所告知,臣以為弊害極大。如果現(xiàn)任朝廷官員為雜職一類,則不妨礙交往。倘若任職清貴,掌握機要,哪能交好、互通音信?敬祈陛下向宰輔大臣宣示:駙馬等皇親,今后凡屬公務(wù)就在中書省會見宰相,懇請不要讓他們造訪私宅。”穆宗認(rèn)為對。不久李德裕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誥。長慶二年(822)二月,他調(diào)升中書舍人,依舊充任學(xué)士。

  當(dāng)初,李吉甫任憲宗朝宰相時,牛僧孺、李宗閔應(yīng)考制科選士的直言極諫科。牛、李二人應(yīng)對詔問時,痛斥當(dāng)朝施政的失誤,李吉甫向憲宗哭訴。因此,考核策對的官員全部遭貶。此事載于《李宗閔傳》。元和初年(806),朝廷派兵討伐叛逆,始于杜黃裳征討蜀州。李吉甫負責(zé)策劃,打算平定兩河,正要出兵,李吉甫逝世,由武元衡、裴度繼續(xù)出兵。但韋貫之、李逢吉反對,極力認(rèn)為出兵不對;爾后韋貫之、李逢吉相繼罷相,因此李逢吉總是惱恨李吉甫、裴度。因而李德裕在元和時期(806~820)久不提升,并且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總是挾怨排斥他。

  當(dāng)時李德裕與李紳、元稹都在翰林院,因?qū)W問見識才華名聲相近,彼此感情誠摯親密,而李逢吉一黨的人痛惡他們。本月,李德裕被免去學(xué)士,調(diào)出宮廷任御史中丞。這時元稹從宮中調(diào)出,授官工部侍郎、平章事。三月,裴度自太原回朝主政。同月,李逢吉亦自襄陽入朝,便秘密賄賂小人,陷害構(gòu)成于方訟案。六月,元稹、裴度同被罷相;元稹調(diào)出朝廷任同州刺史,李逢吉替代裴度任門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獲得權(quán)位后,一意報復(fù)泄怨。當(dāng)時李德裕與牛僧孺都有任宰相的聲望,李逢吉想引薦牛僧孺,害怕李紳與李德裕在宮內(nèi)阻止,九月,調(diào)出李德裕任浙西觀察使,不久舉拔牛僧孺為同平章事。由此彼此怨恨更深。

  潤州丞王國清兵變之后,前任使官竇易直傾盡官府財物賞賜供給軍用,軍隊日漸驕橫,官府財物耗盡。李德裕節(jié)省自己的日常供養(yǎng),將本州財賦的留用部分,全部供養(yǎng)軍隊,盡管所給不甚豐足,將士并無抱怨。兩年之后,軍隊重歸安定。李德裕壯年獲得官位,銳意布施政教,凡損害百姓的舊有習(xí)俗,盡都革除其弊端。長江、五嶺之間信奉巫師,深受鬼怪之說迷惑,父母兄弟感染疫病,全家拋棄病人離去。李德裕打算改變這種風(fēng)氣,選擇有見識的鄉(xiāng)民,對他們曉之以理,繩之以法,幾年之間,弊風(fēng)盡除。所轄郡縣的祠廟,依據(jù)方志,是前代的名臣賢妃才供奉;諸郡之內(nèi),拆除濫設(shè)的祠廟一千零一十所。又毀除私家城邑、山中房屋一千四百六十處,以肅清盜賊。百姓樂于接受他的政教,朝廷特行詔書給予嘉獎。

  昭愍皇帝———敬宗童年即位,頗好辦奢侈浪費的事,登基這年(824)的七月,詔令浙西制造銀梳妝匣子二十件進獻內(nèi)宮。李德裕呈奏說:

  “臣一生多有幸運,得遇昌隆時期,受職著名藩鎮(zhèn),常憂荒廢職分,朝夕勤勉奉公,報答皇上恩德。就任數(shù)年以來,水旱災(zāi)害不斷,臣下竭盡綿薄心力,略能免除百姓逃荒,物資財力方面,尚未完全恢復(fù)。臣下敬遵今年三月三日赦文:例常貢賦之外,不使另有進獻。這是陛下極其圣明,洞察秋毫,一則擔(dān)心橫征暴斂的官吏假借進貢行詐,一則憂慮受災(zāi)凋敝的黎民不堪身受弊害。陛下在上弘揚節(jié)儉美德,對下普施哀憐仁心。萬方百姓,振奮不已。臣日前敬奉五月二十三日詔書,命臣訪求茅山的真正隱士,讓臣效法其處世謙遜堅行儉約的準(zhǔn)則,發(fā)揚講求務(wù)實擯棄浮華的美德。盡管無人進獻酬報皇上的敕令,實際四海之內(nèi)已息玄談的風(fēng)氣。豈止微臣一人,獨懷鼓掌慶賀之情?

  “況且進獻之事,臣下常掛在心;縱有命令不許,亦當(dāng)竭力上貢。只是臣所在的浙江西道,空有富饒之名,近年以來,異于往日。貞元年間(785~805),李钅奇任浙西觀察使時,兼管鹽鐵,除百姓按慣例繳納酒業(yè)稅外,又設(shè)官辦酒業(yè),雙重征收酒稅,獲利極為豐厚。臣還察訪得知,當(dāng)時浙西進獻朝廷,又兼用鹽鐵經(jīng)營的盈利,因此進貢名目繁多,此后再莫能及。至薛蘋任浙西觀察使時,再次奏請設(shè)置酒業(yè)專營稅收,進貢朝廷之外,所余錢財頗多,軍費財用之中,實為優(yōu)裕豐足。自元和十四年(819)七月三日朝廷下令,業(yè)已停止酒業(yè)專營稅收。又據(jù)元和十五年五月七日赦文,各州財政結(jié)余,不讓繳送使府;鎮(zhèn)使僅有各州賦稅自留使用的五十萬貫錢。每年開支用度,尚欠十三萬貫空缺,凡事常須節(jié)儉,千方百計填補,財政經(jīng)費之中,仍然不免長期空欠。至于采綾輕綃等物,尚屬本州出產(chǎn),容易變通行事。金銀本州不產(chǎn),全須外地購回。

  “去年二月間臣奉內(nèi)宮詔令,進獻梳妝匣子,共用白銀九千四百余兩。當(dāng)時官府貯備總共不足二、三百兩,去往各方收購,才得制成進貢。日前又奉詔令,責(zé)成進獻妝具二十件,預(yù)計需用白銀一萬三千兩,黃金一百三十兩。臣立即命令合并四節(jié)進奉本道的金銀,造成兩件獻到宮中。今又派員到淮南收買金銀,隨到隨選,連夜不停;臣雖竭力謀求,仍然深深憂慮達不到詔令要求。臣若依舊不奏明實情,將辜負陛下任用臣的恩典;臣若額外苛求百姓,又將損害陛下仁慈儉節(jié)的美德。敬祈陛下過目臣下前回所呈關(guān)于以往專營酒業(yè)利稅及各州贏余的賬目,即知臣之軍費財用的短缺,及其前因后果的緣由。敬料陛下見到臣的奏議,定會賜恩詳察,明白臣下竭誠愛君守職的節(jié)操,極盡獻忠直言的誠意。敬乞圣上賜以慈愛,明令宰輔大臣商議:教臣怎樣能對上不違背詔令的索取,在下不空缺軍費儲備、不使黎民艱難貧困、不招致人心怨沸,那么先后索貢的幾個詔令,臣一并皆可遵旨奉行。每每冒犯圣上威嚴(yán),不勝恐懼之至。”

  當(dāng)初按照赦令不許進獻,當(dāng)月一過,征貢的使臣,一路相繼而至,因此李德裕隨同呈訴一并勸諫。進奏之后,不予答復(fù)。

  接著,又詔索滿幅盤絳繚綾一千匹,李德裕再次奏議:

  “臣日前依據(jù)詔令所索,已具辦本道按年度計算的軍費及近年物資財力報表呈奏,敬料圣上慈愛,必已惠覽詳察。臣又恭奉詔旨,命臣織就羅紋輕絹袍片和滿幅盤絳繚綾一千匹,敬讀索貢詔書,倍增惶恐焦灼。

  “臣敬聞太宗時,朝廷使臣至涼州發(fā)現(xiàn)名鷹,示意都督李大亮進獻。大亮密呈奏表力陳拒獻之真情,太宗皇帝賜詔說:‘使臣派獻,盡可不從。’嘉許贊嘆再三,此事載于史書。又,玄宗派宦官到江南捕捉池鷺等鳥,汴州刺史倪若水上呈奏論,玄宗亦賜詔嘉許、納諫,所捕珍禽當(dāng)即全部放掉。玄宗又命皇甫詢在益州制造半臂背子、琵琶扦撥、象牙雕合等,蘇廷頁不受詔令,即自令停織。太宗、玄宗都不加罪于他們,反而欣然采納其意見。臣暗想:池鷺牙雕,事極細微,若水等人尚且認(rèn)為勞民損德,進言竭誠效忠天子。在圣明先祖朝代,有臣子如此忠誠;難道當(dāng)今英明王朝,偏會沒有這樣的人?想是有權(quán)位者隱瞞不講,定非陛下拒諫不納。

  “又,敬睹陛下四月二十三日的恩詔稱:‘方叔、召虎那樣的中興重臣,不要有誰拋棄我、認(rèn)為我不可教誨。若朕有違背天道傷害天理、曲從私欲貪圖安逸之事,望當(dāng)面批評,朝堂指責(zé),不要有所隱藏忌諱。’這正是陛下納諫從善,教導(dǎo)臣子光大祖風(fēng)的表現(xiàn);若不盡忠規(guī)諫,過失在于臣下。況且玄鶴天馬,蓅豹盤絳,文彩珍奇之物,只該圣上自用。今命織選盤絳繚綾千匹,費用極多;臣下對圣上一心盡忠,對此也有不可理解之處。昔日漢文帝穿著粗質(zhì)黑綈衣物,漢元帝取消輕柔纖美服飾,他們的仁愛恩澤慈善節(jié)儉,至今為人稱頌。敬祈陛下近觀太宗、玄宗皇帝的寬容納諫,遠思漢文帝、孝元帝的嚴(yán)肅克己,將臣前回所上奏表向群臣公布考察為臣所轄區(qū)域物力所能承擔(dān)的限度,對貢賦再加以節(jié)減,那么沿海地區(qū)的百姓,就將無人不受陛下恩惠。臣不勝誠摯、惶恐之至。”

  朝廷以特異于眾的優(yōu)詔答復(fù),取消進獻繚綾。

  元和(806~820)以來,朝廷多次詔令全國各州府,不準(zhǔn)私自度人離俗為僧尼。徐州節(jié)度王智興搜括錢財貪得無厭,借敬宗出生之月為名,奏請在泗州設(shè)置僧壇,度人出家積福,以此牟取厚利。江、淮一帶民眾,盡都結(jié)伙渡過淮河。李德裕上呈奏議道:“王智興在隸屬的泗州設(shè)置僧尼傳戒的法壇,自去冬起在江、淮以南,處處張榜招設(shè)僧壇。江、淮一帶自元和二年(807)后,無人再敢私自度人出家。自從聽說泗州設(shè)有僧壇,每戶有三個成年男子的必讓一人削發(fā)出家,意在逃避徭役,隱瞞糧產(chǎn)。從正月以來,削發(fā)為僧者無以數(shù)計。臣這次在蒜山渡查點渡河人員,一日一百余人,經(jīng)訊問僅十四人為舊日出家受戒者,其余盡是蘇、常二州百姓,亦無該州所發(fā)文書,臣當(dāng)即強制他們返回原籍。訪察得知泗州所設(shè)戒壇的情形是:凡有僧徒去到僧壇,每人繳錢二千文,發(fā)給度牒即回,別無任何法事。若不特令禁止,等到陛下華誕節(jié)日,總計江、淮以南,將失去六十萬壯丁。此事非同小可,關(guān)系到朝廷法度。”奏章呈上后,不幾天朝廷即詔令徐州取消僧壇。

  敬宗荒誤朝政日甚一日,出游沒有定規(guī),疏遠賢能人士,親近一幫小人。每月上朝處理政務(wù)沒有二、三次,大臣極少能夠進言。國人憂懼不安,擔(dān)心宗廟、社稷轉(zhuǎn)移。李德裕身居偏遠藩鎮(zhèn),一心向往王室。派遣使者呈獻《丹..箴》六首說:“臣下聽說‘心存敬愛,遠莫能助’,這是古代賢人專一侍奉君主的心意。那些行事與君主相距甚遠而言語親密的人危險,地處遠方而心志忠誠的人言不順耳。但臣暗自考慮:臣由先朝圣君選拔,備受恩寵榮耀,若不忠心愛君,這就有負皇上明察。臣剛侍奉先朝皇帝之初,接連發(fā)生許多昏暗不祥之事,曾獻《大明賦》諷諫,皆蒙先帝贊許采納。臣今日盡心竭力保全臣子節(jié)操以侍奉明主,亦出于這一意念。以往漢宣帝時,張敞出守遠鎮(zhèn),梅福身處僻壤,尚能竭誠效忠進言,不避個人受過遭禍。何況臣下曾學(xué)史書,略知規(guī)諫之義,即使遠離陛下,仍想諍言進諫。敬獻《丹..箴》六首,圣上天聰明鑒,臣下惶恐不已。”

  他的《宵衣箴》說:“先王處理政務(wù),拂曉待赴朝廷。金雞報曉完畢,日出臨朝聽政。夏禹人間至圣,珍惜點滴光陰。光武皇帝至仁,兇日依舊親政。不使皇后姜氏,獨自孤身就寢。史筆直書所言,心中銘刻古訓(xùn)。”

  《正服箴》說:“圣人創(chuàng)制服飾,效法天象示意。縱然宴飲游樂,仍不貪圖安逸。汲黯氣度凜然,糾正著冠不合王禮;楊阜性格剛毅,譏刺服色不合定制。帝王四季所用,各有一定法則。不合法度不用,以期避免災(zāi)異。”

  《罷獻箴》說:“西漢文帝取消進獻,詔令退還駿馬馬錄耳。帝王車駕緩慢行駛,何須駿馬日行千里?此后歷代明君,亦能嚴(yán)于律己。皮裘羽衣焚毀,細布美服廢棄。王道德政為善,慈愛仁義為美。不悖天意法則,這是根本道理。”

  《納誨箴》說:“帝王納諫,求其言中。從善如流,方能成功。漢成帝劉驁縱酒,干杯滿盅一空。魏明帝曹睿又奢侈,建宮聳入云中。忠言不覺逆耳,善言亦不聽從。規(guī)諫視為珥飾,此即所謂塞聽。”

  《辨邪箴》說:“身居帝王深宮,貴在調(diào)察微萌。縱有讒言惡語,不能蒙蔽圣聰。西漢有位昭帝,盛德勝過成王姬通。奏章知其偽詐,明察奸邪得其真情。燕公、蓋公去世之后,王道依然協(xié)和穩(wěn)定。雖已經(jīng)歷百代,至今美譽流行。”

  《防微箴》說:“天子孝順先帝,貴在謹(jǐn)遵法度。安樂必須思危,謀慮方無失誤。作亂臣子猖狂,難以遽然覺出。病害一時莫辨,遇風(fēng)自會倒仆。漢武帝微服出行柏谷,兇徒、愚人橫梗擋路。察顏觀色取悅,此應(yīng)引起警懼。”

  敬宗親筆詔復(fù)說:“卿為崇尚禮制的大臣,身負重任的一方藩鎮(zhèn)。以身作則統(tǒng)率各部,治理江南一派清平。善施教化如行春風(fēng),民風(fēng)清明公務(wù)輕松。回顧卿的妥善施政,朕懷念贊嘆在心。卿的親族,屢建顯功,兩代居官內(nèi)廷重臣之首,六代承襲侯伯封爵。進言確能激揚摯愛君主的忠誠,顯示詩人諷喻的深意;身處遠方卻不忘忠告朝廷,婉言勸戒而謀慮深遠精微。以自身的正直擴大我的眼界,以遵循禮法來約束我的言行。你的再三勸戒,使我夜夜贊嘆。將其置于案頭,可受隨時自警之益;銘刻在心,何止良藥療疾之功?卿致以誠心之后,朕常思廣開言路。若朕舉止失當(dāng),莫忘及時陳奏。山川遙遠,眷念不已;朕定當(dāng)克制自己,以與卿誠意相符。”

  李德裕意在懇切規(guī)勸,不想直接明言,因此假托箴言盡傾心意。《宵衣》暗示敬宗上朝既稀又晚;《正服》暗示敬宗服飾不合禮制;《罷獻》暗示濫征玩賞物品;《納誨》暗示輕棄正直之言;《辨邪》暗示信任眾多小人;《防微》暗示輕率外出游歷。敬宗雖然不能完全采用他的意見,仍命學(xué)士韋處厚代擬殷懇的復(fù)詔,十分嘉許容受其良苦用心。李德裕長期留任長江一帶,心中依戀朝廷,借事寄托情懷,以期得到皇帝的推重。但因李逢吉當(dāng)政,設(shè)置重重障礙,終于不能調(diào)回朝廷。

  寶歷二年(826),亳州傳言涌出圣水,飲用它即能病愈。李德裕呈奏說:“臣訪察得知,所謂圣水本系妖僧謊言騙人,施用狡計弄錢。數(shù)月以來,江南百姓,競相奔往,塞滿一路。每二、三十家,都派一人取水。將去取水之時,患者停食葷腥,飲水之后,又素食兩個七日;危重病人,坐等病愈。那水每斗價錢三貫,而取水的人又摻進別的水,沿途轉(zhuǎn)手倒賣;沉疴痼疾患者飲后,大多病情更加危重。日前查點兩浙、福建過江取水的百姓,每日三、五十人。臣在蒜山渡已行捉拿。如不斷其根本,終將損害黎民。以往吳國時傳言有圣水,宋、齊時傳言有圣火,其實都是妖異妄言,古人業(yè)已非議。敬祈下詔本道觀察使令狐楚,火速令其填塞,以求斷絕妖源。”朝廷依從他的奏請。

  敬宗被兩街道士趙歸真用神仙法術(shù)之說游說:應(yīng)當(dāng)訪求有仙術(shù)的異人學(xué)習(xí)他的仙術(shù);僧人惟貞、齊賢、正簡則以建廟祭神祈福游說敬宗,以求長壽。這四個人都能進出內(nèi)宮,天天進演邪說。方士杜景先呈文朝廷,請派他在江南求訪異人。他到了浙西,聲稱有個隱士周息元年壽已數(shù)百歲,敬宗立即命高人薛季眣前往潤州迎接,還下詔給李德裕派軍車送他。李德裕趁宦官返回京都,呈進奏疏道:

  “臣聽說道行至高者莫過于廣成、玄元,人間至圣者莫過于軒轅、孔子。當(dāng)初軒轅黃帝詢問廣成子,養(yǎng)生的精要是什么,怎樣才能長生?廣成子回答說:‘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靜心守神。身軀自會完善,心神自必純凈。不要勞損肢體,不要搖蕩精神,便可長生。謹(jǐn)慎固精守一,以使身心和順。因此我修養(yǎng)身心一千二百歲了,形體從未衰老。’又說:‘獲得我的道術(shù),上可為皇帝下可為王侯。’玄元對孔子說:‘去掉您的驕氣與多欲、故作姿態(tài)與過分追求,這些都無益于您的身體。我能告訴您的就是這些了。’因此軒轅黃帝發(fā)出以廣成子為神的贊嘆,孔子產(chǎn)生玄元如神龍高深莫測的感慨。先圣們關(guān)于養(yǎng)生之道的見地,難道不是至理嗎?

  “臣敬思太宗皇帝陛下,取用玄元祖師老子的教誨修性,遵循軒轅黃帝的道術(shù)養(yǎng)生,凝神于靜舍,訪求異人,是借以神遇肌膚冰雪的神人,竭盡順應(yīng)時尚的真情。臣敬思:受到圣上感召,必有真仙降臨。假若廣成、玄元掩藏本相而來,告訴陛下的養(yǎng)生之道,傳授陛下的長生真言,據(jù)臣料想,不會超出以上所講的道理。臣憂慮的是應(yīng)召者,必是迂闊怪誕之士,隨便附合之徒,用藥物消融厚冰,以他的區(qū)區(qū)小技,炫耀邪門左道,蒙蔽圣上視聽。就像漢朝方士少翁、欒大所當(dāng)?shù)奈某纱髮ⅰ⑽謇麑④姡撏詿o一可以驗證。臣之所以在三年之中,四次接到詔書,不敢推薦一個所謂的異人以搪塞詔令,實在是為臣有所憂懼。

  “臣又聽說前代帝王,縱然喜愛方士,卻沒有服用方士藥物的,因此《漢書》僅稱:黃金可以煉成,用它制作飲食器皿便會延年益壽。又,高宗朝的方士劉道合、玄宗朝的方士孫甑生,都曾煉成黃金,二位皇祖終究不敢服用,難道不是因為宗廟社稷事關(guān)重大,不可輕視?這些事在國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據(jù)臣淺見,倘若陛下明智謀慮精誠求索,定能招來真正的隱士,只問保真養(yǎng)和的方法,不求服藥長生的功效,即使終于煉成黃金,也只供觀賞把玩。那么九廟供奉的歷代皇祖在天之靈有鑒,定當(dāng)歡欣喜悅;海內(nèi)萬民,誰不歡心?臣謁盡愚誠,以期補助教化,不勝憂懼之至。”

  周息元來到京都,敬宗讓他居住在山亭中,向他詢問方術(shù)。周息元自稱認(rèn)識二百多年前的張果老、中宗時期的葉靜能;敬宗下詔給寫真待詔李士日方,詢問周息元的形貌,并將其繪制成圖進獻。周息元是鄉(xiāng)野之民,本來就沒有道行學(xué)問,論事荒誕虛妄,不近人情。待到敬宗遇刺身亡,文宗將周息元放回江左。李德裕見識深遠篤守正道的言行,都與此類似。

  文宗登基,李德裕就原職加任檢校禮部尚書。太和三年(829)八月,被召回朝廷任兵部尚書,裴度舉薦他任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閔得到宦官幫助,同月授職平章事,害怕李德裕受重用。九月,李德裕以檢校禮部尚書職位,調(diào)出朝廷任鄭滑節(jié)度使。李德裕被李逢吉排斥,在浙西八年,雖遠離朝廷,仍常常上奏議政。文宗一向知道李德裕竭忠盡心,采納朝臣議論召他回朝。回到朝廷不到十天,又被李宗閔排斥出京;他心中抑郁,無從自辯。仰賴鄭覃在內(nèi)宮給皇帝講學(xué),不時地稱道李德裕的美德,盡管李宗閔一黨散布流言,文宗征召李德裕回朝任職的心愿未斷。不久李宗閔引薦牛僧孺一同主持政務(wù),再次結(jié)怨,凡與李德裕友好的人,全被貶斥出朝廷。太和四年(830)十月,委任李德裕為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管內(nèi)觀察處置、西山八國云南招撫等使臣。裴度曾對李宗閔有恩,裴度征討淮西時,請求朝廷任用李宗閔為彰義觀察判官,從此以后李宗閔名聲、地位日益上升。到這時卻懷恨裴度舉薦李德裕,罷免了裴度的宰相職位,逐出朝廷任興元節(jié)度使,牛、李權(quán)勢一時天下顯赫。

  西川遭南方外族搶劫后,郭釗安撫治理無方,民不聊生。李德裕便整頓關(guān)隘邊防,修理完善防守陣地。又派人到南詔,尋找被虜去的工匠,尋得僧人、道士、能工巧匠四千余人,回歸成都。太和五年(831)九月,吐蕃的維州守將悉怛謀請求獻城歸降。維州南接江陽,岷山連綿向西,不知其邊界在哪里;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眺成都,如在井底。背倚孤峰,三面臨江,這是西蜀控制吐蕃的要地。肅宗至德(756~757)以后,河右、隴西被吐蕃攻占,僅維州尚存。吐蕃覺得維州險要,對它有利,將婦女嫁給此州守城門的人。二十年后,這個婦人所生二子長大成人。待到吐蕃軍攻城,此二人做內(nèi)應(yīng),維州因此失陷。吐蕃得到維州,稱其為“無憂城”。德宗貞元年間(785~804),韋皋鎮(zhèn)守蜀州,經(jīng)管西山八國,用盡計謀仍無法奪回此州,直至這次悉怛謀派人致以歸附誠意。李德裕懷疑有詐,派人送錦袍金帶給他,假托說是聽候皇帝決定,悉怛謀便帶領(lǐng)全郡人眾歸附成都。李德裕這才派兵鎮(zhèn)守維州,并就占據(jù)此州向朝廷陳述出兵攻打吐蕃的重要性。這時遭到牛僧孺反對,說是剛與吐蕃結(jié)盟,不應(yīng)毀約,語載《牛僧孺?zhèn)鳌贰S谑浅⒃t令李德裕將悉怛謀統(tǒng)率的部從全部退回維州,吐蕃首領(lǐng)得到他們后,全都施以酷刑。李德裕于太和六年(832)重修邛峽關(guān),將..州州治遷至臺登城以抵御異族進犯。

  李德裕歷任方鎮(zhèn),均以政績聞名。他治蜀時,西邊抵御了吐蕃的進犯,南方平定了南蠻、譙人地區(qū)。數(shù)年之間,夜無犬驚,遭受創(chuàng)傷的黎民,民生略有恢復(fù)、充實。適逢監(jiān)軍王踐言入朝主管樞密院,曾對文宗言及捆送悉怛謀使吐蕃首領(lǐng)快意稱心,而斷絕了對歸降者的恩義,文宗頗為怨怪牛僧孺。這年冬,召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牛僧孺罷相,調(diào)出朝廷任淮南節(jié)度使。太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以本職位任平章事,晉封為贊皇伯,食邑七百戶。李宗閔亦罷相,李德裕代任中書侍郎、集賢大學(xué)士。

  同年十二月,文宗暴發(fā)風(fēng)疾,一個多月不能說話。太和八年(834)正月十六日,才強撐病體到紫宸殿接見百官。宰輔大臣在退朝后詢問病好沒有,文宗嘆息已很久沒有名醫(yī),于是王守澄舉薦鄭注。當(dāng)初,鄭注誣陷宋申錫的事,使文宗痛惡他,打算命京兆尹以杖刑將他殺掉。這時因鄭注下藥漸漸見效,才善待他。王守澄又舉薦李訓(xùn),稱其精于《易》學(xué)。這年秋,文宗想授予李訓(xùn)諫官之職,李德裕進言說:“李訓(xùn)是小人,不可在陛下身邊。他近年惡行累累,天下人都知道,平白無故任用他,必定驚擾人們對朝政的看法。”文宗說:“人誰無過,望其悔改。朕因李逢吉托請,不愿食言。”李德裕說:“圣人有教人改過的訓(xùn)義。李訓(xùn)天性奸邪,沒有悔改的必然趨勢。”文宗對王涯說:“商量一下,另給他一個官職。”于是授予李訓(xùn)四門助教之職。制令發(fā)出后,給事中鄭肅、韓亻次封存不下達,王涯召鄭肅面告其下達制令。不久鄭注也從絳州至京,李訓(xùn)、鄭注憎恨李德裕排斥自己;九月十日,從興元再將李宗閔召回朝廷,授官中書侍郎、平章事,替代李德裕,將李德裕調(diào)出任興元節(jié)度使。李德裕進宮謝恩時,自陳眷戀朝廷,不愿出任藩鎮(zhèn);朝廷追發(fā)詔書任命他代理兵部尚書。李宗閔上奏說:詔令業(yè)已發(fā)出,不應(yīng)聽其自便。旋即改任李德裕為檢校尚書左仆射、潤州刺史、鎮(zhèn)海軍節(jié)度、蘇常杭潤觀察等使,替代王..。

  李德裕到任后,奉詔令在道觀安頓宮女杜仲陽,給她供給。杜仲陽是漳王李湊的養(yǎng)母,漳王獲罪,因此將杜仲陽放逐到潤州。太和九年(835)三月,尚書左丞王..、戶部尚書李漢呈進訴狀,給李德裕定下在藩鎮(zhèn)厚贈杜仲陽財物、結(jié)交投身于漳王、圖謀不軌的罪名。四月,文宗在蓬萊殿召見王涯、李固言、路隨、王..、李漢、鄭注等人,當(dāng)面對證此事。王..、李漢虛構(gòu)誣陷,言語非常密合。路隨進言說:“李德裕決不至于到此地步。果真像王..、李漢所說,微臣也該有罪。”眾人的議論旋即平息。不久,任李德裕為太子賓客,分管東都洛陽。同月,又將他貶為袁州長史。路隨因替李德裕質(zhì)證獲罪,被罷相,調(diào)任鎮(zhèn)守浙西。這年七月,李宗閔因救楊虞卿獲罪,貶官到處州;李漢因與李宗閔結(jié)黨,貶至分州。十一月,王..與李訓(xùn)作亂伏法處死,因而文宗深深省悟上述事件,明白李德裕是被朋黨誣陷。次年(836)三月,委任李德裕為銀青光祿大夫,就近調(diào)任滁州刺史。七月,升任太子賓客。十一月,任檢校戶部尚書,復(fù)任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共三次鎮(zhèn)守浙西,前后十余年。

  開成二年(837)五月,授李德裕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使事之職,替代牛僧孺。起先,牛僧孺一聽說李德裕替代自己,便把軍府事務(wù)交給了副使張鷺,即刻入朝。這時揚州府庫有錢帛八十萬貫匹,待李德裕到任,奏報朝廷:他僅領(lǐng)得四十萬,另一半全被張鷺支用。牛僧孺上奏章訴訟此事,朝廷詔令李德裕重新核查,果然是牛僧孺所報的數(shù)字。李德裕申說:“初到鎮(zhèn)職即生病,被吏屬隱瞞欺騙,請求處罰。”文宗下詔寬免。補闕王績、魏..慕、崔黨、韋有翼,拾遺令狐腍、韋楚老、樊宗仁等,連上奏章非議李德裕謊報錢帛之?dāng)?shù),以此傾軋牛僧孺,文宗始終不予追究。開成四年(838)四月,就李德裕原職加任他為檢校尚書左仆射。開成五年(839)正月,武宗登基。七月,朝廷從淮南召回李德裕。九月,任命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當(dāng)初,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五十一歲被貶官鎮(zhèn)守淮南,五十四歲恢復(fù)相位。現(xiàn)今李德裕鎮(zhèn)守淮南,到再入朝任宰相,年歲與他父親完全一樣,也是件奇事。

  武宗會昌元年(841),李德裕兼左仆射。在開成末年(840)時,回紇遭到黠戛斯進攻,戰(zhàn)敗,部族離散,其首領(lǐng)烏介可汗送和親的唐朝大和公主南歸。會昌二年(842)二月,他在邊界上設(shè)立衙署,派使臣向唐朝求助軍糧,以收復(fù)本國,并暫借天德軍鎮(zhèn)以安頓大和公主。這時的天德軍鎮(zhèn)守使田牟,呈請朝廷借助沙陀、退渾諸部落的軍隊攻打烏介可汗。武宗主意未定,下詔群臣商議此事,參與商議者大多主張照田牟的奏請辦。李德裕說:“近時正當(dāng)國家艱難之際,回紇連立大功。現(xiàn)在他國破家亡,無處投身,自居邊界,未曾滲進擴張。他窮途歸附,即行殺伐,這不是漢宣帝善待呼韓邪的辦法。不如姑且接濟他軍糧,慢慢觀察他的變化。”宰相陳夷行說:“這如同借給暴徒兵器、資助盜賊食糧,是失策,不如攻打他有利。”李德裕說:“田牟、韋仲平稱沙陀、退渾一致表示愿意攻打賊軍;到情勢急迫時這是不可依賴的。見利則爭先,遇敵即離散,是部族混雜的胡人的常態(tài),決不肯為我國捍衛(wèi)邊境。天德全城,守軍兵少勢弱,要與強敵結(jié)仇,必定失陷。不如按名份撫恤他,等到他越軌了,再使用武力始為有利。”武宗認(rèn)為這一主張對,準(zhǔn)許借米三萬石給回紇。

  不久,回紇宰相..沒斯殺了赤心宰相,帶領(lǐng)他的部眾降唐。赤心的部族又投奔幽州,烏介可汗勢力孤單,又不給他米,他統(tǒng)率的部眾饑鋨困乏,漸漸推進到振武的保大柵、杷頭峰,突襲進入朔州州界。沙陀、退渾都以險要山勢自保其部族,云州張獻節(jié)則加固城防以自安。烏介寇軍大肆劫掠,始終沒有抵御者。武宗憂心忡忡,與宰輔大臣商議對策。李德裕說:“杷頭峰北面便是沙漠,在那里野戰(zhàn),須用騎兵。若以步兵對陣,難有必勝之理。現(xiàn)在烏介倚仗的是大和公主在他手里,若派勇將出奇不意地奪得公主,他就不攻自敗了。”武宗認(rèn)為有理,當(dāng)即責(zé)成李德裕草擬詔令部置代北諸軍,加固城防,將出奇制勝的布陣權(quán)力授予劉沔。劉沔命令大將石雄在殺胡山迅疾襲擊烏介可汗,將其擊敗,迎接大和公主回宮,事見《石雄傳》,接著,李德裕職位晉升為司空。

  會昌三年(843)二月,趙蕃奏報黠戛斯攻打安西和北庭都護府,該出兵救援。李德裕上奏說:

  “據(jù)地理志,安西離長安七千一百里,北庭離長安五千二百里。太平時由西路從河西、隴右出玉門關(guān),連綿不斷盡是本國州縣,處處都有重兵駐守。安西、北庭要兵,宜在附近征集。自國勢艱難以后,河西、隴右盡都失陷于吐蕃,若要通往安西、北庭,必須取道回紇前去。現(xiàn)今回紇破滅,又不知它是否確已歸屬黠戛斯?即令能援救二地,也必須再設(shè)都護,需派漢族軍隊鎮(zhèn)守。每處不下萬人,上萬的人從哪里征集?運送糧餉取哪條道路?眼下天德、振武二地離長安極近,尚且常常苦于兵力不足,無事故時貯糧不足支用三年,朝廷對它們還力所不及,何況保全七千里外的安西呢?因此臣以為即使得到它們,實際上也毫無用處。以往漢宣帝時,魏相請求取消在東師國的墾田;漢元帝時,賈捐之奏請放棄珠崖郡;本朝賢相狄仁杰亦曾奏請朝廷放棄四鎮(zhèn),在當(dāng)?shù)亓Ⅴ_為可汗;又請棄安東,仍然立高氏為王。都是因為不想貪占外域而使內(nèi)部空虛,黎民耗損殆盡。這三位大臣,在自身富有時,尚且要舍棄外域地盤,以使中國富足;何況遠隔萬里之地,怎么能去控制它呢?臣下?lián)奈魅址獓幱嫸喽耍髦页瘒Σ荒苓_到那里,以此騙取援助,希求中國的金銀財帛,屆時陛下又不能中途反悔,這將是拿實財去換取虛功,這就是滅掉一個回紇卻又使它生存下來,恐怕出兵之計不利。”武宗準(zhǔn)奏,阻止了出兵。

  李德裕又以太和五年(831)吐蕃的維州守將獻城歸降,被牛僧孺阻止,終于失掉維州,上奏議論道:

  “臣在前代王朝,出任西蜀鎮(zhèn)守。那時,吐蕃維州首領(lǐng)悉怛謀,雖是部族混雜的胡人,卻久已喜好天朝的風(fēng)范教化,將他的堅固守城,歸附于為臣鎮(zhèn)守的劍南道。臣旋即差遣兵馬,進駐該城,并將其事急奏朝廷,先帝聞知驚喜贊嘆。那時對臣不滿的人,窺察勢頭嫉妒為臣,急忙進獻疑言,惑亂了先帝的英明決斷,誤以為與吐蕃已訂盟約,不能違背,惟恐吐蕃以此作為借口,侵犯我朝都城近地。詔令臣下退還此城,并將悉怛謀等人捆送吐蕃,讓其自行懲處。又派宮中使臣,前來急催送還。昔日秦國白起坑殺降卒,終于招致在杜郵被迫自殺之禍;漢朝陳湯被貶戍邊,這是被殺的郅支單于向他報仇。感嘆捆送降將之事,臣下整日心中羞愧。現(xiàn)今幸逢英明君主,愧列宰輔之位,特冒昧追論往事,敬祈陛下明察。

  “維州占據(jù)高山頂峰,三面臨江,地處西戎平川的要道,這是入侵我國的通路。當(dāng)初,河西、隴右地區(qū)全部失陷,惟有維州得以保存。吐蕃暗將該族婦人嫁給此州把守城門的人,二十年后,此婦人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暗地打開軍堡的城門,夜間引進吐蕃軍隊,維州因此失陷,吐蕃稱其為‘無憂’城。憑借此城在我西部邊界集結(jié)兵力,在其南路再無后顧之憂,從而侵?jǐn)_我朝都城近地,我朝數(shù)代先皇為此日夜操心。貞元年間(785~805),韋皋曾籌劃治理黃河、湟水地區(qū),須從維州開始,竭盡精兵萬人,猛攻此城多年。吐蕃首領(lǐng)極其珍惜此城,因而派其舅父論莽熱前來援助。維州城墻高峻,我方戰(zhàn)車難達高聳入云的山城;一路險道盤曲,攻城猛士大多在滾石下碎骨粉身。無從施展魯班似的巧技,僅只擒獲論莽熱而回。

  “及至南方諸族首領(lǐng)忘恩背義,將我民驅(qū)趕劫掠殆盡。臣初到西蜀之時,人心仍未安定;臣正對外張揚國威,在內(nèi)治理邊防。那維州的主將篤誠向善,便致臣以歸附誠意,臣以尚待奏報朝廷相告,想試探其真?zhèn)巍Oも蛑\不久便率領(lǐng)全城兵眾,隨帶州印、兵器,結(jié)隊塞途而來,空其城堡歸順。臣派出大批衙府士兵,接受其歸降禮儀。降者在隊列中,不敢仰視。況且,西山八國,隔有維州,胡人封予的鎮(zhèn)使名位,此后都成一句空話。羌族各部久受吐蕃的征稅與服役之苦,愿做有功于大唐的臣民。自維州歸降以后,都表示只要得到臣給予委任名義的證書,便都仿效維州歸屬我朝。與維州交界的合水、棲雞等城,失去險固關(guān)隘,自必脫離吐蕃來歸,這樣便可減少八處鎮(zhèn)守兵力,自然而然收回千里舊有土地。臣見此莫大的利益,實是恢復(fù)疆土的基業(yè)。接連呈奏朝廷,請求賞賜降將;臣自己贈予錦袍金帶,企盼詔書下達。而吐蕃在維州未降之前一年,仍在圍攻魯州。以此而言,難道它信守盟約?何況臣未曾用兵攻取維州,是它的守將自受感化來降。況且,反對者不知事實。西戎人行動遲鈍,地廣人稀,每次想乘秋季犯我邊境,都須移兵糧多地區(qū)數(shù)年。臣得到維州后一個多月,吐蕃無一使臣入境。從此以后,它當(dāng)喪膽,哪有擔(dān)心它以后生怨之理,而鼓吹這種不實之詞?

  “臣受降之時,曾指天盟誓,豈忍心犧牲三百多人的性命,背信偷安。臣屢屢奉表上陳,敬乞下文憐恤寬赦。但答詒嚴(yán)厲,竟然命令拘捕降將送還吐蕃;加之他們身戴枷鎖,畚箕抬著,將上路時,呼天喊冤。降將降吏對臣,無不流淚。那些被送還的人,立即遭到吐蕃主帥的譏嘲說:‘既已投降他人,何必又送回來?’隨即將這些降順我朝者,在我邊界上殺戮,恣意進行殘害,用以禁錮叛逆。甚至于拋擲其嬰孩,用長矛戳殺。臣聽說楚靈王誘殺蠻人,《春秋》直言譏刺;周文送出鄧叔,書冊極其鄙夷。何況天朝大國,背棄異邦小族,堵絕真誠效忠者之路,快慰兇殘暴虐者之心,自古以來,從無此事。臣實在痛心悉怛謀全城遭受慘禍,系由為臣坑害了這些無辜;乞請告慰忠魂,特予褒獎贈封。”

  武宗感到傷痛,不久賜贈官銜。

  這年(843),李德裕兼任司徒。四月,澤潞節(jié)度使劉從諫亡故,軍眾推其侄子劉稹統(tǒng)兵留后,三軍請求朝廷賜予軍權(quán)。武宗與宰輔大臣商議是否可以,李德裕說:“澤潞在國家內(nèi)陸,不同于河朔邊防;前后任命主帥,全用文儒大臣。往時李抱真成立此軍,死后,德宗尚且不許其后嗣繼位,命令其子李緘返回洛陽治喪。自從劉悟任方鎮(zhèn),穆宗長慶年間(821~823)他又非常擅自專斷,適逢敬宗遇事拖沓從舊,于是準(zhǔn)許劉從諫承襲父職。文宗開成初年(836),劉從諫在長子駐扎,想發(fā)動晉陽軍隊,以清君側(cè),與鄭注、李訓(xùn)交結(jié)極深,表面假托效忠朝廷,實地心中有所圖謀。自病重之初,他便讓劉稹掌管兵馬。若不加以討伐,朝廷還如何向天下傳布命令?如果再依舊例授任劉稹承襲叔父之職,各藩鎮(zhèn)競相效法,自此朝廷的權(quán)威、命令就廢棄了!”武宗問:“卿謀算過用兵必勝嗎?”李德裕回答說:“劉稹所依賴的,不過是河朔三鎮(zhèn)而已。只要使魏博和鎮(zhèn)冀不與劉稹協(xié)同,打敗他是肯定的了。請派一位重要大臣,傳達圣旨,講明澤潞主帥的委任,不同于河朔三鎮(zhèn)。自國難以來,歷代皇帝都準(zhǔn)許三鎮(zhèn)的軍帥以嗣子承襲,已成慣例。現(xiàn)今朝廷打算派兵誅除劉稹,京城禁軍不準(zhǔn)備派出山東。山東的三個州,委派鎮(zhèn)冀、魏博二鎮(zhèn)出兵攻取。”武宗同意此計,便命御史中丞李回出使三鎮(zhèn)宣旨,賜給魏、鎮(zhèn)藩鎮(zhèn)的詔書稱:“卿等不要為子孫謀慮,想與劉稹形成相依之勢。”二鎮(zhèn)的節(jié)度使何弘敬、王元逵收到詔令,肅然從命。初議出兵時,朝官相繼上疏,請朝廷依從劉從諫襲職的舊例,允許劉稹承襲繼職,而宰相四人中,也有認(rèn)為出兵不利的。李德裕上奏道:“如果出兵無功,臣請自擔(dān)罪責(zé),不連累李紳、李讓夷等人。”待到何弘敬、王元逵出兵后,李德裕又進言說:“貞元(785~805)、太和(827~834)之間,朝廷討伐叛逆,詔令各道集結(jié)軍隊,才出轄區(qū)邊界便計劃支用供餉,緩慢行軍、避敵觀望,以致國力疲憊;有的人還暗地與叛賊商量,把攻占一縣一壘作為取勝告捷,所以出兵無功。現(xiàn)請吩咐元逵、弘敬,只許占領(lǐng)州城,不要攻打縣邑。”武宗同意。當(dāng)初王宰、石雄進討時,連年未攻下澤潞。待到何弘敬、王元逵攻占了邢、洛、磁等三個州,劉稹一伙便分崩離析,直至被平定消滅,全都與李德裕的謀算一樣。

  正當(dāng)官軍討伐澤潞時,會昌三年(843)十二月,太原府駐守橫水的士兵因移防榆社,竟倒戈攻入太原城,驅(qū)逐了節(jié)度使李石,推舉其部將楊牟為留后官。武宗因叛賊劉稹未滅,又發(fā)生太原之亂,心里非常憂愁。派宮中使臣馬元貫赴太原宣布詔諭,以觀察他們的所為。馬元貫受楊牟賄賂,想庇護他。會昌四年(844)正月,馬元貫返回,奏報說:“楊牟兵馬極多,從衙署列隊到柳子,十五里多路,明光錦甲拖至地面。”李德裕進言說:“李石近因太原無兵,抽調(diào)橫水的士兵一千五百人赴榆社駐防,哪能朝夕之間便弄來列隊十五里路長的士兵和錦甲呢?”馬元貫說:“晉民驍勇,都可以當(dāng)兵,重賞招募來的。”李德裕說:“招募士兵要有錢,日前橫水兵變,僅僅因為欠每人絹一匹。李石無從得到,楊牟從何處弄到的呢?而且太原府若有一副鎧甲,也全在行營之內(nèi),怎能弄到列隊十五里長的士兵所穿的錦甲呢?”馬元貫理屈詞窮。李德裕進言說:“楊牟是卑賤的叛賊,決不可寬恕。如果國力不夠,寧可放棄平定劉稹。”當(dāng)即請下詔書,命令王逢調(diào)動榆社軍隊,又命令王元逵的部隊從土門入境,在太原會合。河?xùn)|監(jiān)軍呂義忠得知詔令,當(dāng)日召集駐扎在榆社的本道軍隊,殺了楊牟后奏報朝廷。

  自從開成五年(840)冬,回紇軍到達天德軍,至?xí)哪?844)八月平定澤潞,前后五年,朝中適時籌謀決策,選拔任用將帥,擬制軍中文書、詔令,奏請調(diào)集四方兵力,起草指揮調(diào)度指示,全由李德裕獨自決定,其他宰相皆不參與。論功兼任更高官階的太尉職務(wù),晉封為衛(wèi)國公,食邑三千戶。會昌五年(845),武宗加徽號后,李德裕屢屢上表請求告老還鄉(xiāng),武宗不同意。李德裕臥病一個多月,堅持請求解除軍政要務(wù),才獲準(zhǔn)以本官平章事兼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幾個月后又被召回朝廷,再度主持政事。宣宗登基(846)后,李德裕被罷相,調(diào)出朝廷任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御使。

  李德裕特別受武宗的優(yōu)遇厚待,委以權(quán)力中樞的要職。決策用兵,舉措沒有遺憾,以身抗御國難,功勞流布國家。到武宗去世,那班不得志的同僚都嫉妒他的功業(yè)。白敏中、令狐腍,在會昌年間,李德裕不因他們是政敵的黨羽猜疑他們,將他們安置在臺閣任職,十分優(yōu)待他們。到李德裕失去權(quán)勢,他們拍手斥罵,同謀排擠貶黜李德裕;而崔鉉也因在會昌末年被罷相怨恨德裕。宣宗大中初年(847),白敏中再舉薦崔鉉在中書省任職,于是共同指摘構(gòu)陷,指使其黨羽李咸,指控李德裕輔政時的秘密行動,因而罷免了李德裕的留守職務(wù),以太子少保身份分管東都,時間是大中元年秋季。不久再將他貶為潮州司馬。白敏中又指使前永寧縣尉吳汝納呈狀,指控李紳鎮(zhèn)守楊州時錯斷刑獄。次年(848)冬,又將李德裕貶為潮州司戶。李德裕被貶以后,于大中二年(848),從洛陽水路經(jīng)江、淮赴潮州。這年冬,到達潮陽,再被貶為崖州司戶。至大中三年(849)正月,才抵達珠崖郡。同年十二月逝世,這年他六十三歲。

  李德裕以有才、建功自負,突出于眾,不甚合群。喜歡著書撰文,褒獎善良憎恨邪惡;雖居宰相之位,卻不中斷讀書。有個叫劉三復(fù)的人,擅長撰寫奏章,李德裕特別優(yōu)待他。自李德裕開始鎮(zhèn)守浙西,直到擔(dān)任淮南節(jié)度使,劉三復(fù)都是被禮待的幕僚。在軍政公務(wù)之余,李德裕便與他整日吟誦、推敲詩文。在長安的私宅里,李德裕另建有一座起草院;院內(nèi)有座精思亭,每當(dāng)朝廷用兵,草擬詔書制令,他就獨處亭中,凝神構(gòu)思揮毫,貼身侍者也不許干擾。在東都洛陽的伊闕南邊,他建有平泉別墅,其中清流涓涓,細竹翠綠,樹石清幽奇崛。尚未出仕之初,他在這里研習(xí)學(xué)問。到他做官擔(dān)任藩鎮(zhèn),出將入相,三十年間未再重游,但他所題寫的文字詩章,全部刻在這座別墅的石上。至今還有刻寫了《花木記》、《歌詩篇錄》的兩塊石頭保存。他有文集二十卷。說述往事的文字,則有《次柳氏舊聞》、《御臣要略》、《伐叛志》、《獻替錄》流傳于世。

  剛被貶至潮州時,雖在倉皇顛沛之中,李德裕仍然著意著述,寫有雜序數(shù)十篇,匯集總題為《窮愁志》。

 
 
 
 
 
 

        秋,七月,癸未,以張元益為左驍衛(wèi)將軍,以其母侯莫陳氏為趙國太夫人,賜絹二百匹。易定之亂,侯莫陳氏說諭將士,且戒元益以順朝命,故賞之。

       甲辰,以太常卿崔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鄲,郾之弟也。

        八月,辛亥,鄜王憬薨。

        癸酉,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上言:“蕭本詐稱太后弟,上下皆稱蕭弘是真,以本來自左軍,故弘為臺司所抑。今弘詣臣,求臣上聞。乞追弘赴闕,與本對推,以正真?zhèn)巍!痹t三司鞫之。

        冬,十月,乙卯,上就起居舍人魏謩取記注(歷史記錄。1、記錄史實。周 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且當(dāng)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書》:“而 漢 魏 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后世,無益當(dāng)時,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金史·孟浩傳》:“ 浩 對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
2、起居注;編年實錄。隋 牛弘 《請開獻書表》:“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 江左 。”《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記注觀之。” 胡三省 注:“記注,即起居注。”3、記述、注釋。清 尤侗 《余賓碩<金陵覽古>序》:“駕言出游,匝月而窮其勝,得詩六十首,首各記注。”4、掛懷,關(guān)注。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乃工科給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見,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頗蒙記注。”5、猶記錄。《后漢書·律歷志論》:“歷載彌久,暨於 黃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記註。”《舊唐書·柳登傳》:“然 芳 勤於記註,含毫罔倦。” 清 趙翼 《余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zhàn)再作長句報之》:“我將請司甲乙?guī)ぃ斐瞿霟┯浽]。”)觀之,謩不可,曰:“記注兼書善惡,所以儆戒人君。陛下但力為善,不必觀史!”上曰:“朕向嘗觀之。”對曰:“此向日史官之罪也。若陛下自觀史,則史官必有所諱避,何以取信于后!”上乃止。(看來當(dāng)朝歷史是不給皇帝看的。

        楊妃請立皇弟安王溶為嗣,上謀于宰相,李玨非之。丙寅,立敬宗少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丁卯,上幸會寧殿作樂,有童子緣橦(即緣竿。《魏書·樂志》:“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 宋 梅堯臣 《依韻和集英殿秋宴》:“獸躍緣橦地,旗開踏鞠場。” 明 唐順之 《韈架》詩之一:“卻訝緣橦諸侲子,倒投絶足試輕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緣橦技擊之術(shù),頗以關(guān)懷。”參見“ 緣竿 ”。),一夫來往走其下如狂。上怪之,左右曰:“其父也。”上泫然流涕曰:“朕貴為天子,不能全一子。”召敎坊劉楚材等四人、宮人張十十等十人,責(zé)之曰:“構(gòu)會太子,皆爾曹也!今更立太子,復(fù)欲爾邪?”執(zhí)以付吏,己巳,皆殺之。上因是感傷,舊疾遂增。(聯(lián)想到太子。

         十一月,三司按蕭本、蕭弘皆非真太后弟。本除名,流愛州,弘流儋州。而太后真弟在閩中,終不能自達。

         乙亥,上疾少間,坐思政殿,召當(dāng)直學(xué)士周墀chí,賜之酒,因問曰:“朕可方前代何主?”對曰:“陛下堯、舜之主也。”上曰:“朕豈敢比堯、舜!所以問卿者,何如周赧、漢獻耳。”墀驚曰:“彼亡國之主,豈可比圣德!”上曰:“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fù)視朝。

        是歲,天下戶口四百九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

        回鶻相安允合、特勒柴革謀作亂,彰信可汗殺之。相掘羅勿將兵在外,以馬三百賂沙陀朱邪赤心,借其兵共攻可汗。可汗兵敗,自殺,國人立{廠盍}馺特勒為可汗。會歲疫,大雪,羊馬多死,回鶻遂衰。赤心,執(zhí)宜之子也。(天災(zāi)人禍

        文宗開成五年(庚申、八四〇年)

        春,正月,己卯,詔立潁王瀍為皇太弟,應(yīng)軍國事權(quán)令句當(dāng)。且言太子成美年尚沖幼,未漸師資,可復(fù)封陳王。時上疾甚,命知樞密劉弘逸、薛季棱引楊嗣復(fù)、李玨至禁中,欲奉太子監(jiān)國。中尉仇士良、魚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乃言太子幼,且有疾,更議所立。李玨曰:“太子位已定,豈得中變!”士良、弘志遂矯詔立瀍chán為太弟。是日,士良、弘志將兵詣十六宅,迎潁王至少陽院,百官謁見于思賢殿。瀍沈毅有斷,喜慍不形于色。與安王溶皆素為上所厚,異于諸王。

        辛巳,上崩于太和殿。(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是唐朝的第十四代皇帝,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母貞獻皇后蕭氏。公元826年12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年僅18歲,公元826―840年在位,在位14年,執(zhí)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斗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zhuǎn)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甘露之變后,被宦官軟禁抑郁而死,終年32歲。葬于章陵。死后謚號為元圣昭獻孝皇帝。)以楊嗣復(fù)攝冢宰。

        癸未,仇士良說太弟賜楊賢妃、安王溶、陳王成美死。敕大行以十四日殯,成服。諫議大夫裴夷直上言期日太遠,不聽。時仇士良等追怨文宗,凡樂工及內(nèi)侍得幸于文宗者,誅貶相繼。夷直復(fù)上言:“陛下自藩維繼統(tǒng),是宜儼然在疚,以哀慕為心,速行喪禮,早議大政,以慰天下。而未及數(shù)日,屢誅戮先帝近臣,驚率土之視聽,傷先帝之神靈,人情何瞻!國體至重,若使此輩無罪,固不可刑;若其有罪,彼已在天網(wǎng)之內(nèi),無所逃伏,旬日之外行之何晚!”不聽。

         辛卯,文宗始大斂。武宗卽位。甲午,追尊上母韋妃為皇太后。

          二月,乙卯,赦天下。

          丙寅,謚韋太后曰宣懿。

        夏,五月,己卯,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楊嗣復(fù)罷為吏部尚書,以刑部尚書崔珙同平章事兼鹽鐵轉(zhuǎn)運使。

        秋,八月,壬戌,葬元圣昭獻孝皇帝于章陵,廟號文宗。

        庚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玨坐為山陵使龍輴陷(因擔(dān)任山陵使時,運載文宗皇帝靈樞的龍輴因故在半路失陷),罷為太常卿。貶京兆尹敬昕為郴州司馬。

        義武軍亂,逐節(jié)度使陳君賞。君賞募勇士數(shù)百,復(fù)入軍城,誅亂者。

        初,上之立非宰相意,故楊嗣復(fù)、李玨相繼罷去,召淮南節(jié)度使李德裕入朝;九月,甲戌朔,至京師,丁丑,以德裕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庚辰,德裕入謝,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辯羣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勢不相容,正人指邪人為邪,邪人亦指正人為邪,人主辯之甚難。臣以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蘿,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競為朋黨。先帝深知朋黨之患,然所用卒皆朋黨之人,良由執(zhí)心不定,故奸人得乘間而入也。夫宰相不能人人忠良,或為欺罔。主心始疑,于是旁詢小臣以察執(zhí)政。如德宗末年,所聽任者惟裴延齡輩,宰相署敕而已,此政事所以日亂也。陛下誠能慎擇賢才以為宰相,有奸罔者立黜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又曰:“先帝于大臣好為形跡,小過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積,以至禍敗。茲事大誤,愿陛下以為戒!臣等有罪,陛下當(dāng)面詰之。事茍無實,得以辯明;若其有實,辭理自窮。小過則容其悛改,大罪則加之誅譴,如此,君臣之際無疑間矣。”上嘉納之。(檢討先朝知人用人治人不足之過。

       初,德裕在淮南,敕召監(jiān)軍楊欽義。人皆言必知樞密,德裕待之無加禮,欽義心銜之。一旦,獨延欽義,置酒中堂,情禮極厚;陳珍玩數(shù)床,罷酒,皆以贈之,欽義大喜過望。行至汴州,敕復(fù)還淮南,欽義盡以所餉歸之。德裕曰:“此何直!”卒以與之。其后欽義竟知樞密;德裕柄用,欽義頗有力焉。(說人容易,自己做不到

        初,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有黠戛斯部落,卽古之堅昆,唐初結(jié)骨也,后更號黠戛斯。干元中為回鶻所破,自是隔閡不通中國。其君長曰阿熱,建牙青山,去回鶻牙,橐駝行四十日。其人悍勇,吐蕃、回鶻常賂遺之,假以官號。回鶻旣衰,阿熱始自稱可汗。回鶻遣相國將兵擊之,連兵二十余年,數(shù)為黠戛斯所敗,詈回鶻曰:“汝運盡矣,我必取汝金帳!”金帳者,回鶻可汗所居帳也。

        及掘羅勿殺彰信,立{廠盍}馺,回鶻別將句錄莫賀引黠戛斯十萬騎攻回鶻,大破之,殺{廠盍}馺及掘羅勿,焚其牙帳蕩盡,回鶻諸部逃散。其相馺sà職、特勒厖máng等十五部西奔葛邏祿,一支奔吐蕃,一支奔安西,可汗兄弟嗢wà沒斯等及其相赤心、仆固、特勒那頡啜各帥其眾抵天德塞下,就雜虜貿(mào)易谷食,且求內(nèi)附。冬,十月,丙辰,天德軍使溫德彝奏:“回鶻潰兵侵逼西城,亙六十里,不見其后。邊人以回鶻猥至,恐懼不安。”詔振武節(jié)度使劉沔屯云迦關(guān)以備之。

      魏博節(jié)度使何進滔薨,(何進滔(?-840年),字端公,唐朝靈州(今寧夏永寧縣西南)人。何進滔先祖定居靈武,家世軍籍,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馬使。進滔客居魏博,從田弘正為魏博將,元和十年(815年),田弘正奉詔討伐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王承宗派騎兵攻擊魏博兵營,田弘正派何進滔迎戰(zhàn),大勝之。記功衙內(nèi)都知兵馬使。)軍中推其子都知兵馬使重順知留后。

        蕭太后徙居興慶宮積慶殿,號積慶太后。

        十一月,癸酉朔,上幸云陽校獵。

       故事,新天子卽位,兩省官同署名(在冊書上共同署名)。上之卽位也,諫議大夫裴夷直漏名,由是出為杭州刺史。

        開府儀同三司、左衛(wèi)上將軍兼內(nèi)謁者監(jiān)仇士良請以開府蔭其子為千牛,給事中李中敏判曰:“開府階誠宜蔭子,謁者監(jiān)何由有兒?(宦官怎么能有兒子呢)”士良慚恚。李德裕亦以中敏為楊嗣復(fù)之黨,惡之,出為婺州刺史。

       十二月,庚申,以何重順知魏博留后事。

        立皇子峻為杞王。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元年(辛酉、八四一年)

         春,正月,辛巳,上祀圜丘,赦天下,改元。

        劉沔奏回鶻已退,詔沔還鎮(zhèn)。

        二月,回鶻十三部近牙帳者立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南保錯子山。

        三月,甲戌,以御史大夫陳夷行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初,知樞密劉弘逸、薛季棱有寵于文宗,仇士良惡之。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楊嗣復(fù)出為湖南觀察使,李玨出為桂管觀察使。士良屢譖弘逸等于上,勸上除之。乙未,賜弘逸、季棱死,遣中使就潭、桂州誅嗣復(fù)及玨。戶部尚書杜悰奔馬見李德裕曰:“天子年少,新卽位,茲事不宜手滑!”丙申,德裕與崔珙、崔鄲、陳夷行三上奏,又邀樞密使至中書,使入奏。以為:“德宗疑劉晏動搖東宮而殺之,中外咸以為冤,兩河不臣者由茲恐懼,得以為辭;德宗后悔,錄其子孫。文宗疑宋申錫交通藩邸,竄謫至死;旣而追悔,為之出涕。嗣復(fù)、玨等若有罪惡,乞更加重貶;必不可容,亦當(dāng)先行訊鞫,俟罪狀著白,誅之未晚。今不謀于臣等,遽遣使誅之,人情莫不震駭。愿開延英賜對。”至晡時,開延英,召德裕等入。(又開殺戒

       德裕等泣涕極言:“陛下宜重慎此舉,毋致后悔!”上曰:“朕不悔!”三命之坐,德裕等曰:“臣等愿陛下免二人于死,勿使旣死而眾以為冤。今未奉圣旨,臣等不敢坐。”久之,上乃曰:“特為卿等釋之。”德裕等躍下階舞蹈。上召升坐,嘆曰:“朕嗣位之際,宰相何嘗比數(shù)!李玨、季棱志在陳王,嗣復(fù)、弘逸志在安王。陳王猶是文宗遺意,安王則專附楊妃。嗣復(fù)仍與妃書云:"姑何不效則天臨朝!"向使安王得志,朕那復(fù)有今日?”德裕等曰:“茲事暖昧,虛實難知。”上曰:“楊妃嘗有疾,文宗聽其弟玄思入侍月余,以此得通指意。朕細詢內(nèi)人,情狀皎然,非虛也。”遂追還二使,更貶嗣復(fù)為潮州刺史,李玨為昭州刺史,裴夷直為驩州司戶。( 德裕積下功德,救幾人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黨爭亡國:說說唐朝牛李黨爭
這場科舉舞弊案,引發(fā)了四十年的朝堂爭斗,最終影響了大唐國運
唐文宗李昂資料簡介 唐文宗李昂人物傳記
南宋」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為政主張
名相李德裕在唐武宗時整頓朝政引起的風(fēng)波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喜德县| 定州市| 十堰市| 吉安市| 平远县| 长宁县| 岳西县| 东台市| 陕西省| 渭南市| 广灵县| 葵青区| 门源| 宣恩县| 顺义区| 靖江市| 乐清市| 玉山县| 桃园市| 乌鲁木齐县| 金平| 冀州市| 磴口县| 宁陵县| 乌拉特中旗| 贵阳市| 兴安县| 灵宝市| 娄底市| 资阳市| 介休市| 博兴县| 江永县| 霍城县| 金华市| 江门市| 桐城市| 富民县| 南雄市|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