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封字本立,兗州人。祖父張仁范,洪州南昌縣令,貞元初追贈鄭州刺史。父張
玠,年輕時豪爽俠義,輕視錢財,看重士人。安祿山謀反時,命偽將李庭偉率領藩鎮軍隊威脅治下城邑,至魯郡,太守韓擇木備禮在郊外迎接,將李庭偉安置于客館。張..率領鄉間豪士張貴、孫邑、段絳等聚集兵卒打算殺死李庭偉。韓擇木怯懦,十分恐懼;惟有員外司兵張孚贊同這個辦法,于是殺了李庭偉及其同黨幾十人,韓擇木這才派遣使者向朝廷奏明。韓擇木、張孚都受到升官的獎勵,張
玠因到江南游歷去了,未提及他的功勞。后因張建封官職顯貴,追賜張..為秘書監。
張建封年輕時頗善做文章,好發議論,慷慨激昂,不甘居于人下,以建樹功名為自己的目標。寶應年間,李光弼鎮守河南,當時蘇州、常州等地草寇劫掠郡縣,代宗派遣宦官馬日新與李光弼率領兵馬一同去征討。張建封便去拜見馬日新,請求自己前去勸說賊徒歸降,馬日新同意了他,張建封便進入虎窟、蒸里等處賊營,向他們說明福禍利害。一天晚上,數千名賊人一起前往馬日新處請求歸降,于是將他們全部放歸鄉里。大歷初,道州刺史裴虬向觀察使韋之晉舉薦張建封,韋之晉召聘他為參謀,奏請朝廷授他左清道兵曹,張建封不樂意擔任這種小吏差使而離去。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聞知他的名聲,征用了他;令狐彰未曾入朝晉見,張建封心中不悅,便到轉運使劉晏處投名帖自薦,自己陳述志向,不愿在令狐彰那兒任職。劉晏奏請試用他為大理評事,處理軍務;一年多以后,張建封再次罷職歸家。
張建封素來與馬燧相友善。大歷十年(775),馬燧任河陽三城鎮遏使,征聘張建封為判官,并奏請朝廷授予他監察御史,賜緋衣銀魚袋。李靈曜在梁州、宋州間謀反,與田悅互相策應,同為叛逆之臣,馬燧與李忠臣一同討伐平定了他們,在軍務方面多向張建封咨詢。及至馬燧任河東節度使,再次奏請張建封為判官,特拜為侍御史。建中初,馬燧向朝廷舉薦他,楊炎擬用他為度支郎中,可盧杞厭惡他,派他出任岳州刺史。
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乘破梁崇義的局勢,逐漸驕橫跋扈,同壽州刺史崔昭有好幾次書信來往,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將此事奏報朝廷,皇上立即召見宰相,令他另選壽州刺史。盧杞本來厭惡張建封,這天倉皇失措,便薦舉張建封替代崔昭任壽州刺史。李希烈起兵,攻陷汝州,擒獲李元平,擊走劉德信、唐漢臣等,又在襄城摧毀哥舒曜的軍隊,連續攻陷鄭州、汴州等地,李勉棄城逃走。涇原軍內部反叛,圣駕臨幸奉天,叛賊鋒芒更盛,淮南陳少游暗中勾結李希烈,不久李希烈自建偽朝名號,更改年號,派遣叛將楊豐攜帶偽赦書兩道,令他送交陳少游和張建封。楊豐抵達壽州,張建封將他綁縛起來在軍中示眾。適逢從皇上行宮來的宦官和出使江南返回的宦官同時來到,張建封召集部眾,當著宦官的面,在通衢大路上斬了楊豐,并密封偽赦書送至皇上行宮,遠近之人對此事均感震驚。陳少游聞知此事,既惱怒又害怕。張建封便將陳少游和李希烈往來的情況全部奏報皇上。李希烈又非法任命他的黨羽杜少誠為淮南節度使,命他先平定壽州,再進兵江都。張建封令其部將賀蘭元均、邵怡等防守霍丘的秋柵。杜少誠終究不能侵犯壽州,便向南劫掠蘄州、黃州等地,又被伊慎挫敗。不久加授張建封兼御史中丞和本州團練使。皇上返回京師,陳少游憂憤而死。興元元年(784),又加授張建封兼御史大夫,充任濠壽廬三州都團練觀察使,于是大規模修葺城池,悉心安撫百姓,遠近人民都樂于依附,從此威望更高。李希烈挑選黨羽中精悍者率領強兵攻打張建封,曠日持久地對峙,終于無所獲取而離去。及至李希烈被平定,張建封升官晉級,并賜其一子以正員官職。
當初,建中年間李洧率徐州歸附朝廷,不久李洧去世,此后高承宗父子、獨孤華相繼任徐州刺史,因被賊軍侵擾掠奪,百姓貧困無以為生;又因徐州是咽喉要地,處于江淮航運的要沖,朝廷早就想挑選權位尊寵的大臣去鎮守。貞元四年(788),任命張建封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節度使、支度營田觀察使。創設軍隊以后,張建封遇事皆親自處理,他性情寬厚,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而依據法律行事,不隨意枉法寬免,每談及事理,總是以忠義感動激發人,人們對他又敬畏又愛戴。貞元七年(791),晉封檢校禮部尚書。貞元十二年(796),加授檢校右仆射。貞元十三年冬,入京覲見皇上,德宗對他加等給予禮遇,特地在雙日開啟延英殿召見應對,又令他上朝參見時入大夫班行列,以示特別恩寵。張建封賦《朝天行》一章奉獻,皇上賜給他名馬珍玩等厚賞。
當時宦官掌管宮中采購事務,稱為宮市,他們壓價購入貨物,比原來的售價稍低一些。后來每年不再頒行公文敕書,而派遣“白望”數十百人,在東西兩市及要沖熱鬧的坊曲,看見人家所賣的貨物,只稱“宮市”,對方就要恭敬地奉上,真假也分不清楚,也不敢問他是從哪里來的和論價錢的高低,大多用只值一百錢的東西換取別人值幾千錢的貨物,還要索取進奉門戶和腳價錢。人們把貨物拿到市場上,甚至有空手而歸的,名為“宮市”,其實是搶奪。曾有一農夫用驢馱柴去集市上賣,宦官買柴,付給他幾尺絹,又馬上索取門戶錢,并要他用驢將柴送至宮中。農夫啼哭流淚,把所得的絹付給宦官,宦官不肯受,說:“須得你的驢才行。”農夫說:“我有父母妻兒,等我賣柴換錢才有飯吃,現在把柴給了你卻不拿錢回去,你還不肯罷休,我只有性命一條。”便揍這宦官。街使抓了農夫向皇上奏報,皇上罷黜宦官,賜給農夫絹十匹。然而宮市并未因此改變,諫官和御史上表章一一論說,都不聽。吳湊作為外戚擔任京兆尹,深刻分析了宮市的弊端。張建封入朝覲見,詳盡稟奏此事,德宗深表贊許而采納;而戶部侍郎、判度支蘇弁逢迎宦官心意,因入宮奏事,皇上詢問他的看法,蘇弁回答道:“京師游手好閑的失業者有成千上萬家,在本地均無謀生之業,仰賴宮市為生。”皇上相信他的話,凡奏諫宮市的都不聽納。下達詔書憐憫百姓減免其拖欠未交的賦稅,皇上詢問張建封的意見,張建封回答說:“所有拖欠的賦稅殘額,都是累積多年無法征收的,雖蒙陛下哀憐體恤,百姓還是得不到什么好處。”那時河東節度使李說、華州刺史盧征都患中風,口不能言,腳不能行,只聽任左右親近胥吏裁決處事。張建封都一一稟奏,皇上表示贊同。又有金吾大將軍李翰喜歡窺探城中瑣事,加在奏章中稟告,希望求取皇上恩寵,人們對他既畏懼又厭惡。張建封將此事也稟奏皇上,皇上降詔說:“近來朝官有時與各處往來,金吾大將軍皆向皇帝奏報。這當中,如果向來是親戚老友,或曾為同僚,冬夏年節,時有往來,也是通常禮教,人情所通達的。從今以后,金吾不必上奏。”
貞元十四年(798)春,三月初一,皇上在曲江亭向宰臣和百官賜宴,特別令張建封與宰相同座而食。貞元以后,藩鎮將帥入朝和返鎮,如馬燧、渾王咸、劉玄佐、李抱真、曲環這樣品級極高的勛臣,沒有一個能得到皇上御制詩為其送行。張建封將要返回藩鎮時,皇上特別賜詩道:“牧守寄所重,才賢生為時。宣風自淮甸,授鉞膺藩維。入覲展遐戀,臨軒慰來思。忠誠在方寸,感激陳清詞。報國爾所尚,恤人予是資。歡宴不盡懷,車馬當還朝。谷雨將應候,行春猶未遲。勿以千里遙,而云無己知。”又令高品宦官帶了自己所執的馬鞭賜給張建封,道:“因卿忠貞節義,如松柏歲寒不移,這支馬鞭為朕長久所執用,故爾用以賜卿,以表彰卿之忠節。”張建封又向皇上獻詩一篇,以督促勉勵自己。
競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張建封在彭城十年,軍鎮和州府均治理有方。加之又禮賢下士,無論賢達還是平庸的,只要來到他的門下,均以禮相待,天下名士聞風向往,如歸家一般迅速前來投奔。貞元年間,文人如許孟容、韓愈等人,都做過他的僚屬。貞元十六年(800),患病,接連上表奏請迅速派員替代自己,剛任命韋夏卿為徐泗行軍司馬,人未到職張建封便去世了,時年六十六,冊命追贈司徒。有子名張愔。
盈珍又言于上曰:“南仲惡政,皆幕僚馬少微贊之也。”詔貶少微江南官,遣中使送之,推墜江中而死。
黔中觀察使韋士宗,政令苛刻;丁亥,牙將傅近等逐之,出奔施州。
新羅王敬則卒,(金敬信,新羅元圣王(?—798年);是新羅第三十八代君主,一吉飡金孝讓之子,奈勿王的十二世孫,母繼烏夫人樸氏。)庚寅,冊命其嫡孫俊邕為新羅王。(新羅(英文音譯: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公元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的樸赫居世居西干創建。歷史上曾經長期被來自日本的倭人勢力控制,更一度向日本稱臣納貢。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后滅亡百濟和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侵奪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屬于中國后為高句麗(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政權)奪取的的漢樂浪、帶方故地(當時唐軍主力用于其他地區,后來新羅向唐朝請罪并且稱臣,唐朝不再追究),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后三國"。935年,"后三國"被高麗統一。新羅發展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統一了百濟。后來新羅被高麗取代,經過漫長歷史形成了韓國,朝鮮。)
韓全義素無勇略,專以巧佞貨賂結宦官得為大帥,每議軍事,宦官為監軍者數十人坐帳中爭論,紛然莫能決而罷。天漸暑,士卒久屯沮洳之地,多病疫,人有離心。五月,庚戌,與吳少誠將吳秀、吳少陽等戰于溵南廣利原,鋒鏑纔交,諸軍大潰;秀等乘之,全義退保五樓。少陽,滄州清池人也。
山南東道節度使于頔因討吳少誠,大募戰士,繕甲厲兵,聚斂貨財,恣行誅殺,有據漢南之志,專以慢上陵下為事。上方姑息藩鎮,知其所為,無如之何。頔誣鄧州刺史元洪贓罪,朝廷不得已流洪端州,遣中使護送至棗陽。頔遣兵劫取歸襄州,中使奔歸。頔表洪責太重,上復以洪為吉州長史;乃遣之。又怒判官薛正倫,奏貶峽州長史;比敕下,頔怒已解,復奏留為判官。上一一從之。(昏君·)
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鎮彭城十余年,軍府稱治,病篤,請除代人。辛亥,以蘇州刺史韋夏卿為徐、泗、濠行軍司馬。敕下,建封已薨。(張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鄧州南陽人,寓居兗州。唐代中期著名大將,于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少喜文章,慷慨尚武,能文能武,常以武功自許。建封少好屬文,慷慨負氣。有《張建封集》,已佚。《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收2句。)夏卿,執誼之從祖兄也。徐州判官鄭通誠知留后,恐軍士為變,會浙西兵過彭城,通誠欲引入城為援。軍士怒,壬子,數千人斧庫門,出甲兵擐執之,圍牙城,劫建封子前虢州參軍愔令知軍府事,殺通誠及大將段伯熊等數人,械系監軍。上聞之,以吏部員外郎李墉為徐州宣慰使。墉直抵其軍,召將士宣朝旨,諭以禍福,脫監軍械,使復其位,兇黨不敢犯。愔上表稱兵馬留后,墉以非朝命,不受,使削去,然后受之以歸。
靈州破吐蕃于烏蘭橋。
丙寅,韋士宗復入黔中。
湖南觀察使河中呂渭奏發永州刺史陽履贓賄;履表稱所斂物皆備進奉。上召詣長安,丁丑,命三司使鞫之,詰其物費用所歸,履曰:“已市馬進之矣。”又詰“馬主為誰?馬齒幾何?”對曰:“馬主,東西南北之人,今不知所之;按禮,齒路馬有誅,故不知其齒。”所對率如此。上悅其進奉之言,釋之,但免官而已。
丙戌,加淄青節度使李師古同平章事。
徐州亂兵為張愔表求旄節,朝廷不許;加淮南節度使杜佑同平章事,兼徐、濠、泗節度使,使討之。佑大具舟艦,遣牙將孟準為前鋒;濟淮而敗,佑不敢進。泗州刺史張伾出兵攻埇橋,大敗而還。朝廷不得已除愔徐州團練使,以伾為泗州留后,濠州刺史杜兼為濠州留后,仍加佑兼濠泗觀察使。(無能)
兼,正倫五世孫也,性狡險強忍。建封之疾亟也,兼陰圖代之,自濠州疾驅至府。幕僚李藩與同列,入問建封疾,出見之,泣曰:“仆射疾危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棄州此來,欲何為也!宜速去,不然,當奏之。”兼錯愕出不意,遂徑歸。建封薨,藩歸揚州,兼誣奏藩于建封之薨搖動軍情,上大怒,密詔杜佑使殺之;佑素重藩,懷詔旬日不忍發,因引藩論佛經曰,“佛言果報,有諸?”藩曰:“有之”。佑曰:“審如此,君宜遇事無恐。”因出詔示藩。藩神色不變,曰:“此真報也。”佑曰:“君慎勿出口,吾已密論,用百口保君矣。”上猶疑之,召藩詣長安,望見藩儀度安雅,乃曰:“此豈為惡者邪!”卽除秘書郎。(真乃大難不死)
新羅王俊邕卒,國人立其子重熙。
秋,七月,吳少誠進擊韓全義于五樓,諸軍復大敗。全義夜遁,保溵水縣城。
盧龍節度使劉濟弟源為涿州刺史,不受濟命;濟引兵擊擒之。
九月,癸卯,義成節度使盧羣薨;甲戌,以尚書左丞李元素代之。賈耽曰:“凡就軍中除節度使,必有愛憎向背,喜懼者相半,故眾心多不安。自今愿陛下只自朝廷除人,庶無他變。”上以為然。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鄭余慶與戶部侍郎、判度支于{丕頁}素善,{丕頁}所奏事,余慶多勸上從之。上以為朋比,庚戌,貶余慶郴州司馬,{丕頁}泉州司戶。{丕頁},頔之兄也。
癸丑,吳少誠進逼溵水數里置營,韓全義復帥諸軍退保陳州。宣武、河陽兵私歸本道,獨陳許將孟元陽、神策將蘇光榮帥所部留軍溵水。全義以詐誘昭義將夏侯仲宣、義成將時昂、河陽將權文變、河中將郭湘等,斬之,欲以威眾。全義至陳州,刺史劉昌裔登城謂之曰:“天子命公討蔡州,今乃來此,昌裔不敢納,請舍于城外。”旣而昌裔赍牛酒入全義營犒師,全義驚喜,心服之。己未,孟元陽等與吳少誠戰,殺二千余人。
庚申,以太常卿齊抗為中書舍人、同平章事。
癸亥,以張愔為徐州留后。
冬,十月,吳少誠引兵還蔡州。先是,韋皋聞諸軍討少誠無功,上言“請以渾瑊、賈耽為元帥,統諸軍。若重煩元老,則臣請以精銳萬人下巴峽,出荊楚以翦兇逆。不然,因其請罪而赦之,罷兩河諸軍以休息公私,亦策之次也。若少誠一旦罪盈惡稔,為麾下所殺,則又當以其爵位授之,是除一少誠,生一少誠,為患無窮矣。”賈耽言于上曰:“賊意蓋亦望恩貸,恐須開其生路;”上從之。會少誠致書幣于監官軍者求昭洗,監軍奏之。戊子,詔赦少誠及彰義將士,復其官爵。(昏君)
己丑,河東節度使李說薨;(李說(740-800),唐代人。淮安王神通之裔也。父遇,天寶中為御史中丞。說以門蔭歷仕,累佐使幕。馬燧為河陽三城、太原節度,皆辟為從事。累轉御史郎官,御史中丞,太原少尹,出為汾州刺史。節度使李自良復奏為太原少尹、檢校庶子、兼中丞。貞元十一年五月,自良病,凡六日而卒)甲午,以其行軍司馬鄭儋為節度使。上擇可以代儋者,以刑部員外郎嚴綬嘗以幕僚進奉,記其名,卽用為行軍司馬。
吐蕃數為韋皋所敗,是歲,其曩貢、臘城等九節度嬰、籠官馬定德帥其部落來降。定德有智略,吐蕃諸將行兵,皆稟其謀策,常乘驛計事,至是以兵數不利,恐獲罪,遂來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