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嬴政“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郭沫若曾解釋:蜂準是塌鼻梁,長目是斗雞眼,鷙鳥膺是現在醫學里的“雞胸”,豺聲說明他患有氣管炎,長相實在欠佳。《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意思是額頭隆起,高鼻梁,留著帥氣的胡須。可以想象,劉邦還是相當帥氣的。《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意思是劉秀身高175厘米以上,須眉漂亮,高鼻梁、大嘴巴、寬額頭。三個開國皇帝長相各異,說明皇帝無天相,只不過劉秀最帥。
古人修史,寫到本朝的開國皇帝時,難免有諛辭,外在美不夠,便會以內在美來修飾。所以,氣質方面著墨太多的皇帝,一般不會很帥。史書上對劉秀的相貌著墨最多,樣樣都是實寫,且這些描述都是古代美男子的標配。
劉秀28歲前,是個干農活的“好把式”,一直在南陽郡老家種地,“性勤于稼穡”。史書記載,劉秀性格內斂謹慎,甚至有些沉悶。他的哥哥劉縯性情豪爽,并常自比漢高祖劉邦,廣交豪杰。當時,王莽的新政不得人心。天鳳年間,農民起義軍蜂起,其中以赤眉、綠林、銅馬等最為著名。
居住在南陽郡的劉縯、劉秀兄弟認為時機到來,舉兵響應綠林軍。這次起義,在南陽當地留下了最有名“賒旗”故事。
相傳,劉秀剛起兵時,曾逃到一個名為興隆店的小鎮,在一家酒館喝酒時,無意間看到酒旗上繡了一個大大的“劉”字(原因是酒館老板姓劉),便想買下作為軍旗。然而,他一摸口袋,別說買旗,連酒錢也付不了。好在店老板通情達理,不僅免了他的酒錢,還將旗子賒給了他。于是后來有了隸屬于南陽市的社旗縣。
據《后漢書》記載,“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因為買不起馬,劉秀第一次上戰場,是騎著耕牛沖鋒陷陣的,他也因此被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公元23年,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兵42萬,起義軍不過數千人,連同周邊幾座城池的駐軍,一共不超過2萬人。大軍圍城,當夜,劉秀率13人騎馬突圍,到附近城池調集援軍。回到昆陽,劉秀自率步騎兵1000多人為前鋒,并一馬當先斬殺新莽軍隊數十人。后來,劉秀使用“信息戰”,故意放出“宛城漢軍得勝”的消息、“攻堅戰”,率領3000人的敢死隊,斬殺了新莽的主力部隊近萬人,并斬殺新莽主帥王尋。
劉秀數次死里逃生,自收編了河北的銅馬等農民武裝30多萬人,才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不久,在河北鄗城(今河北柏鄉縣)稱帝,被稱為“銅馬帝”,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劉秀最終統一了中國。
與劉邦截然相反,劉秀稱帝后,并沒有誅殺一個功臣,當年跟著他打天下的“云臺二十八將”,除少數人意外病死,其余全部富貴善終,這倒與長相有些關系。毛澤東在筆記中評價劉秀時,用了三個“最”,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一代明君。
三年(壬午、22)[1]春,正月,九廟成,納神主。莽謁見,大駕乘六馬,以五采毛為龍文衣,著角,長三尺。又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尺,載以四輪車;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百官竊言:“此似車(靈柩車),非仙物也。”
[2]二月,樊崇等殺景尚。
[3]關東人相食。
[4]夏,四月,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東討眾賊。初,樊崇等眾既盛,乃相與為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其中最尊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史。及聞太師、更始將討之,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匡、丹合將銳士十余萬人,所過放縱。東方為之語曰:“守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卒如田況之言。
[5]莽又多遣大夫、謁者分教民煮草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費。
[6]綠林賊遇疾疫,死者且半,乃各分散引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號“下江兵”;王鳳、王匡、馬武及其支黨朱鮪 wěi、張等北入南陽,號“新市兵”;皆自稱將軍。莽遣司命大將軍孔仁部豫州,納言大將軍嚴尤、秩宗大將軍陳茂擊荊州,各從吏士百余人,乘傳到部募士。尤謂茂曰:“遣將不與兵符,必先請而后動,是猶紲xiè韓盧(戰國時韓國的名犬。色黑,故名盧)而責之獲(要求它去捉野獸呢)也。”
[7]蝗從東方來,飛蔽天。
[8]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乃置養贍官稟食之,使者監領,與小吏共盜其稟,饑死者什七八。
先是,莽使中黃門王業領長安市買,賤取于民;民甚患之。業以省費為功,賜爵附城。莽聞城中饑饉,以問業。業曰:“皆流民也。”乃市所賣粱飯(精米飯)、肉羹,持入示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官僚階層,道德淪喪。)
[9]秋,七月,新市賊王匡等進攻隨;平林人陳牧、廖湛復聚眾千余人,號“平林兵”,以應之。
[10]莽詔書讓廉丹曰:“倉廩盡矣,府庫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戰矣!將軍受國重任,不捐身于中野,無以報恩塞責!”丹惶恐,夜,召其掾馮衍,以書示之。衍因說丹曰:“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將軍之先,為漢信臣;新室之興,英俊不附。今海內潰亂,人懷漢德,甚于周人思召公也;人所歌舞,天必從之。今方為將軍計,莫若屯據大郡,鎮撫吏士,砥厲其節,納雄杰之士,詢忠智之謀,興社稷之利,除萬人之害,則福祿流于無窮,功烈著于不滅;何與軍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丹不聽。衍,左將軍奉世曾孫也。
冬,無鹽索盧恢等舉兵,反城附賊,廉丹、王匡攻拔之,斬首萬余級。莽遣中郎將奉璽書勞丹、匡,進爵為公;封吏士有功者十余人。
赤眉別校董憲等眾數萬人在梁郡,王匡欲進擊之;廉丹以為新拔城罷勞,當且休士養威。匡不聽,引兵獨進,丹隨之。合戰成昌,兵敗,匡走;丹使吏持其印、紱、節付匡曰:“小兒可走,吾不可!”遂止,戰死。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余人別斗,聞之,皆曰:“廉公已死,吾誰為生!”馳奔賊,皆戰死。
國將哀章自請愿平山東,莽遣章馳東與太師匡并力。又遣大將軍陽浚守敖倉;司徒王尋將十余萬屯洛陽,鎮南宮;大司馬董忠養士習射中軍北壘;大司空王邑兼三公之職。
[11]初,長沙定王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戴侯熊渠,熊渠生考侯仁。仁以南方卑濕,徙封南陽之白水鄉,與宗族往家焉。仁卒,子敞嗣;值莽篡位,國除。節侯少子外為郁林太守,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娶湖陽樊重女,生三男;,仲,秀,兄弟早孤,養于叔父良。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秀隆準日角,性勤稼穡;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秀姊元為新野鄧晨妻,秀嘗與晨俱過穰人蔡少公,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秀戲曰:“何用知非仆邪!”(“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九曲十八彎引劉秀出場,活現司馬光正統思想。稱綠林為賊,反應與農民階級的對立。)
宛人李守,好星歷、讖chèn記,為莽宗卿師,嘗謂其子通曰:“劉氏當興,李氏為輔。”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謂通曰:“今四方擾亂,漢當復興。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通笑曰:“吾意也!”會秀賣谷于宛(南陽最早的地名之一,既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態環境),通遣軼往迎秀,與相見,因具言讖文事,與相約結,定計議。通欲以立秋材官都試騎士日,劫前隊大夫甄阜及屬正梁丘賜,因以號令大眾,使軼與秀歸舂陵(今湖北棗陽市境內吳店鎮)舉兵以相應,于是召諸豪杰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眾皆然之。(成大事者一是敢作敢為,而是有精英團隊。)于是分遣親客于諸縣起兵,自發舂chōng陵子弟。諸家子弟恐懼,皆亡匿,曰:“伯升殺我!”及見秀絳衣大冠,皆驚曰;”謹厚者亦復為之!”乃稍自安。凡得子弟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秀時年二十八。李通未發,事覺,亡走;父守家屬坐死者六十四人。(歷朝皆有“圣地”,如秦在岐山,劉邦在沛縣,劉秀在南陽,以致共產黨在井岡山。風水輪流轉。)
使族人嘉招說新市、平林兵,與其帥王鳳、陳牧西擊長聚;進屠唐子鄉,又殺湖陽尉。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劉秀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眾乃悅。進拔棘陽,李軼、鄧晨皆將賓客來會。(農民起義總是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陳勝吳廣到赤眉綠林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