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部落(為山東、河北、河南三省接界處的一個部族),原屬東夷集團,相傳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合稱九黎或九夷。后來的九黎君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國(冀國)(今山西長治縣西南)是三苗九夷的統一聯盟國,當時與黃帝族炎帝族同為方國,直至商末才被周并吞。
“蚩”是貶詞,釋為“蟲也”。“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大由,大農也”。“尤”是部落名稱,與“由”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古代對氏族及部落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不加區別地稱呼。“蚩尤”為該部落,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蚩尤,漢語稱九黎蚩尤,苗語叫太黎·仡戎(大戎),中華民族三大人文始祖(炎帝、黃帝、蚩尤)之一。蚩尤三大發明創造:煉鐵術、創巫教、定刑律。其部落起于西南武陵崇山,后出苗河、下崇山,到洞庭、踞君山(昔為苗山),聯九凝、蒼梧的黎、瑤先民組成九黎三苗部落聯盟,北上涿鹿中原,戰敗后退回崇山苗河。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是部落聯盟軍事首領的共同稱號。既是炎帝后繼,又是兩皞集團首領,也是九黎之君,后三苗集團也加以襲用。據苗族史詩、歌謠、傳說,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地位崇高。蚩尤敗后,部分族人融于炎黃集團,從而成為部分華夏族。三苗部分族人向西遷徙,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伏羲、女媧、神農皆從東夷九黎出。九黎在涿鹿大戰中失敗,經過長期斗爭,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黎國,后來滅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參加黃炎部落聯盟,可能即“黎民”,逐漸融合于華夏族。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漢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有人認為,戰國時的荊楚與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
《太白陰經》說:“伏羲以木為兵,神農氏以石為兵,蚩尤以金為兵。是兵起于太吳,蚩尤始以金為之。”《尸子》指:“造冶者,蚩尤也。”據考古發現,當時已出現金屬冶煉和金屬制造技術,與蚩尤、炎黃時代相當的龍山初期文化遺址中,已出土了刀、匕、環、斧等青銅、黃銅制品。蚩尤“造冶作兵”的記載應當可信。
《尸子》卷下明確指出的:“造冶者,蚩尤也。”從而確立了蚩尤在中華民族冶金技術發展史上的地位;所謂"作兵杖刀戟大弩,威行天下",看來,蚩尤軍隊已裝備了當時種類齊全的最先進的杖、刀、戟、大弩等金屬兵器和遠程兵器,這些都是屬于進攻型的兵器;從防御性裝備來看,蚩尤的將士們的配備也很先進。
《龍魚河圖》所說的"銅頭鐵額",就是頭盔甲胄之類。上古時代,蚩尤軍隊達到了如此的裝備水平,并不奇怪。由于蚩尤軍隊的裝備水平、戰爭手段和戰爭藝術都比較高明,其在與炎、黃兩大部族集團的戰爭中,展現出極為強大的戰斗力,從而哪怕在最終失敗后,他還被自黃帝起的歷代帝王作為"戰神"來祭祀。
炎帝部族集團主要活動于黃河上游的今陜甘地區,黃帝部族集團主要活動于黃河下游以北的今山西河北地區,而蚩尤部族集團則主要活動于黃河下游的今濟、淮流域一帶地區。后來炎帝、黃帝兩大部族集團開始向東向南發展,蚩尤集團也正開始向黃河上游及黃河以北發展,三大部族集團之間的沖突戰爭就在所難免了。
蚩尤集團在打敗了炎帝集團占領炎帝集團原有的地盤并進而自己號稱"炎帝"之后,其實力已大為增強,并已對黃帝集團的利益形成了威脅,加上炎帝在與蚩尤的戰爭中失敗后,"大懾,乃說于黃帝",終于說動黃帝向蚩尤又發動了進攻。蚩尤與黃帝兩大集團發生了直接的利益沖突,從而兩者之間的大決戰已是不可避免。
這場戰爭雙方動員之廣,投入之多,戰法之繁令今人也要為之贊嘆,是上古時代一場水陸空立體戰。經此一戰,顯赫一時,威震天下的蚩尤戰敗被殺。失去首領蚩尤的蚩尤部族集團逐步退出在中原的角逐。但蚩尤在戰爭中威風赫赫的英雄形象卻長久留在后世人們的記憶之中,這在各種古籍和民間的傳說中都有所反映。
初戰發生在"涿鹿",蚩尤最后戰敗被黃帝擒殺則在"中冀"。"中冀"在"涿鹿"之西位于今河北河南山西交界處。"中冀"地勢高于"涿鹿"。《夢溪筆談》說:"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解州在山西運城境內,"中冀"離此不遠。
黃帝擒殺蚩尤后,天下對黃帝的霸主地位也并不認同,以至"天下復擾亂"。為了平服人心,"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成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這天下的"八方萬邦",包括原參加黃帝陣營與蚩尤作對的"諸侯"。活黃帝的天下要靠死蚩尤畫像來"弭服",可見蚩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記憶。
文獻中只留下了蚩尤"身體分離"的記載,有關黃帝處置蚩尤遺體的精細方法已不可見到。黃帝對蚩尤的切齒痛恨,蚩尤被殺后其遺體被黃帝分割"身體異處"這事實是可以肯定的,即使被吃,也總還會剩下些殘骨。對這些被分割的肢體或殘骨當然也要進行處理,這樣就有了古代文獻和傳說中關于蚩尤冢墓的記載和敘說。
記黃帝墓說"黃帝冢在上郡橋山",記顓頊墓說"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記帝嚳墓說"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記堯墓說"堯冢在濟陰城陽",記舜墓說"舜冢在零陵營浦縣"。蚩尤墓亦稱"蚩尤冢",可見蚩尤也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一樣的"古天子",其冢墓也與他們同列而不分高下。
湖南境內的零陵和茶陵乃舜帝和炎帝之墳墓。舜"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而炎帝葬于茶陵見于記載則較為晚近,到宋代羅泌,才在《路史·后紀三》中說:"(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有唐嘗奉祀焉。""武陵"的出現應當在"茶陵"、"零陵"之前。他應該是兵主蚩尤的陵墓。
《詩》稱"高平曰陵",那就是高而平的土山。今湖南常德市西有武山,古名平山,或許武陵之"陵"由此而來。"武",有勇猛剛健之義,通常指軍事、技擊、強力之事,更是常指與軍隊和戰爭有關之事。看來,"武陵之得名,必與軍爭之事或剛猛之人有關。武陵,當與炎黃時代赫赫有名的東南部族集團首領"蚩尤"有關。
“武陵”,是被尊號為“武”的帝皇級人物之陵寢的意思。“武陵”得名甚早,周邊也沒產生過這個級別人物,這帝王是誰?“武”即蚩尤,戰敗后被分尸,其身體的四個部位,于幾百年間隨著苗族的遷徙,分別葬于北方的四個“蚩尤墓”中,其最后部分頭部于三苗時代被葬于沅水下游———這就是“武陵”的真相。
武陵蚩尤冢墓應在何處?據唐代武陵的地方志《朗州圖經》記載,古時武陵曾發現過一個神秘古大墓,云:"古層冢,在武陵縣北一十五里二百步。周迥五十步,高三丈,亡其姓名。古老相傳云:昔有開者,見銅人數十枚,張目視。俄聞冢中擊鼓大叫,競不敢進,后看冢土,還合如初。"這神秘大墓與蚩尤的特征相合。
蚩尤遺族從蚩尤戰敗被殺之地到武陵的遷徙路線了。"中冀"--涿鹿(戰勝炎帝地)--臺前(渡河西上第一站)--壽張闞鄉(宇于少昊,以臨四方發祥地)--巨野重聚(故地最后站)--長江中游洞庭湖鄱陽湖之間--武陵為起點的西南地區。蚩尤遺族從這條路線的起點走到終點,跨越了從黃帝時代到堯舜時代的好幾百年。
“九黎之君,號曰蚩尤,三苗復九黎之德”。說明九黎與蚩尤同時,而三苗當晚于九黎。貴州苗族說,他們的祖先是從江西彭蠡和湖南洞庭湖一帶遷徙來的。洞庭湖地區有“君山”(原名苗山)。巴人與蚩尤也有關:巴人稱祖先、首領為“君”,同于三苗、九黎稱蚩尤;巴人崇虎,也同于三苗、九黎(黎、虎相通)。
帝鴻指蚩尤。百民、防風、驩頭、出于帝鴻。帝鴻苗裔中有驩頭,即歡兜,是三苗首領,苗族至今仍認蚩尤為其祖,說明帝鴻就是蚩尤;防風古國在今浙江德清,良渚古城旁邊。防風和蚩尤同屬良渚文化集團,帝鴻應是蚩尤;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黃帝與帝俊分屬兩系統,帝俊后裔,帝鴻應是蚩尤。
后帝鴻又指黃帝。黃帝由西至東出兵伐蚩尤,所渡之江,是魯西地區含有的五大湖,蚩尤的核心地盤。江是大雁南來北往的年度遷徙路線,大雁就是鴻。帝鴻亦稱帝江,就江、鴻、蚩尤三者關系看,帝鴻應是蚩尤;黃帝勝蚩尤后,由于帝鴻含義頭雁,極正面,把它轉用新主人名號,很自然,這就是帝鴻即黃帝的原因。
苗蠻與東夷有共同的族稱:其先民在伏羲女媧時為句芒;神農時為耕甿;蚩尤之后的九黎;東夷時為根牟(根牟夷或句牟);三苗至荊楚時為荊(gen)蠻。荊蠻的下延,為近現代苗族的自稱“仡模、仡芒、仡貓”的同音異譯,省去有音無義的“仡”,即蠻為苗或蠻夷。這樣我們可得出結論,苗蠻與東夷為同一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