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曼,春秋時楚武王的夫人,以“知人”、“知天命”著稱。
《左傳》向來惜字如金,對這位大楚佳人,卻是不惜筆墨,詳加記載。
論歷史知名度,鄧曼也許難居榜單,但若論IQ,無人能出其右。她以過人穎慧,被歷史記住。
-01-說到鄧曼,先要說說她的丈夫楚武王。
楚國初封時只有50里地,爵位是很低的子爵(公侯伯子男)。就像現(xiàn)在全民黑處女座一樣,楚國歷來被中原諸國鄙夷不屑,買櫝還珠、狐假虎威、畫蛇添足、刻舟求劍等等,主角都是楚國人,天生招黑體質。
但這個國家,卻在群嘲中,不畏艱難困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將一個沒有背景、不受待見的弱小國家,建立為東周時疆域第一的諸侯國。楚國的發(fā)展史,是非常感人的一部勵志創(chuàng)業(yè)史。
勤勞努力,不代表憨厚老實,他們不安分得很。時不時的,會有一些驚人之舉,比如,僭越稱王。但周王室強勢的時候,他們又會撤去王號,很識時務。
楚武王繼承了先輩們的雄心壯志,“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我有實力,提提我的爵位唄。
周王室不同意,咱雖沒落了,但還是瞧不起你這蠻夷之國。
楚武王被惹火了,周天子你不封我,那我自己封自己。于是,自立為武王,這是一個還沒死,就給自己封謚號的奇葩。
自此,楚國開始了稱王的歷史。
而這樣一位有雄心壯志、為楚國步入強盛奠定堅實基礎的南蠻雄主,卻對自己的夫人鄧曼,特別看重,言聽計從。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有大志的君侯中,是極為少見的。
-02-鄧曼在歷史上正式出場兩次,都被原原本本記載在《左傳》上,她是《左傳》第一個有“話語權”的女性,總計讓她說了148個字,話語權之重,無其他女性與之比肩。
鄧曼第一次出場是在公元前699年,即魯桓公十三年。
《左傳·桓公十三年》記載,楚國以常勝將軍屈瑕為主帥,征討羅國。大夫斗伯比在屈瑕送行時,觀其趾高氣揚,心浮氣躁,就向楚武王建議:“一定要給屈瑕援兵,我擔心他會失敗。”
楚武王拒絕了,打那么個小國,傾全國兵力,已經夠夠的了。
但被斗伯比這么一說,心里還是有點不踏實。回到后宮,他就把這件事跟賢內助鄧曼說了,想讓夫人撫慰一下心靈。
于是,一篇對當時戰(zhàn)局非常經典的論述,誕生了。
鄧曼說:“斗伯比請求增援,不是單純說這場戰(zhàn)爭還需要多少人。他要表達的意思,是說君王要以信用來安撫百姓,以美德來訓誡官員,以刑法來震懾莫傲,使他有畏懼之心。
“屈瑕已經習慣了勝利,便會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必然輕視羅國。君王您如果不加整飭,恐怕他會輕率行事,不加防備,所謂驕兵必敗啊。
“斗伯比的本意,是請君王訓誡兵眾,好好督察他們,召集百官,用美德勉勵他們,見到屈瑕則告誡他,上天對他的過錯是不會寬恕他的。斗伯比難道不知道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派出去了嗎?”
斗伯比一句“必濟師“,被鄧曼解釋得如撥云見日,具有了跨時代的意義。(斗伯比內心OS:我要表達的原來是這個意思啊,我真是太最笨口拙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鄧曼夫人也。)
鄧曼首先闡述了治國之道,民眾是根本。
政府需要取信于民,國君要以身作則,要讓官員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恥辱,更要對他們有監(jiān)督,賞罰分明。最重要的,是要在官員的意識中,植入一種憂患意識。
大楚佳人鄧曼在這里所教的治國、統(tǒng)兵之道,放在現(xiàn)代都是非常上乘的,在兩千多年前,更是一盞智慧明燈,照亮了楚國的強盛之路。
楚武王是一個有為之君,智商杠杠的,在鄧曼的提示下,立馬派人前去追趕屈瑕。
但事情成敗,往往取決于那關鍵的一剎那,楚武王派出的人沒有趕上。
不出斗伯比和鄧曼所料,屈瑕驕傲恣意,不聽勸諫,悲劇如期發(fā)生,楚師大敗。
屈瑕無顏見楚武王,灰溜溜跑到一個山谷中,找了棵歪脖子樹上吊自殺了。(哦,這貨就是我們粽子節(jié)屈原的祖先,屈氏始祖。)
其他將領認錯態(tài)度良好,自覺地將自己囚禁起來,等候發(fā)落。
楚武王悔之莫及,但他是一個有胸懷、有格局的君主,把將領們都赦免了:“這是我的罪過。”
-03-以上故事,讓鄧曼在歷史上得到了“知人”的評價。八年后,鄧曼為我們展示了“知天命”的過人智慧。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
公元前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準備親自出征,討伐隨國,這些小國雖然已經不管心不心服,已經口服了,但能滅了,是最安心的。
出戰(zhàn)例行齋戒前,楚武王心兒老覺得慌慌的,就去找精神支柱夫人鄧曼:“余心蕩。”
于是,鄧曼又有了一番確定自己智慧女王地位的高端解釋:“君王的福祿盡了。物盛必衰,日中必移。盈而蕩,天之道也。這次出征,軍隊若沒有什么損失,君王您能在行軍途中,而不是戰(zhàn)亂中去世,就是國家的福氣了。”
鄧曼的話,中心思想是:物極必反,霸極必衰。
她的話,一聽像是詛咒。但她的目的,是勸誡楚武王不要再挑起戰(zhàn)端,并想讓他明白“天命”是不可違的。在楚國已經足夠強大的時候,先要停下來切實解決國內的民生和矛盾,而不是繼續(xù)擴張。
上次,楚武王聽從了鄧曼的,但這次,他沒有領會到夫人的苦心,毅然決然地出兵了,然后,很靈驗地死于出征途中。
天命這個東西,聽起來很玄乎,很迷信,不科學。
但是,你信,或者不信,他就在那里,不走不離,拒絕違背。
說白了,天命其實就是自然規(guī)律,理解他,就需要超人的智慧,
但智慧再高,也決然跳離不了他。
“知天命”,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容易,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行。懂得滿足、學會寬容、不貪婪。
鄧曼因為這兩番智慧言論,得到了“知人”、“知天命”的美譽。就連將女人貶低到塵埃里的《列女傳》,也評價她:“識彼天道,盛而必衰,終如其言,君子揚稱。”
她用智慧作為武器,成就了“春秋第一聰明女人”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