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宣防宮遺址,漢代古遺址,宣防宮歷史悠久,是西漢武帝時為抗擊黃河決口水災,赴黃河金堤堵決而興建的。據《史記》記載,瓠子堤始建于秦,西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決于瓠子堤,水浸溢十六郡。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復堵瓠子堤決口。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皇帝親臨一線指揮治水,漢武帝劉徹是唯一的一位。(摘自百度百科)
《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記的西漢宣防宮位置
宣防宮又名“宣房宮”,位于滑縣城北苗固村,剛到村口就看到高峭的瓠子堤,詢問過好幾位村民后才找到宣防宮遺址,宣防宮遺址尚存有幾間廟宇,蒼松翠柏碑碣眾多。因破壞而形成的瓠子堤橫切面:
歷史名著《史記》對漢武帝塞瓠子堤決口、筑宣防宮、作《瓠子歌》均有明確記載,“宣防塞兮萬福來”詩句感人猶深。《河南通志》、清《滑縣志》、民國時期《滑縣志》對宣防宮在滑縣城北十里苗固村均有記載,宣防宮在苗固村西側瓠子堤上應無可質疑。當代立漢武帝瓠子歌碑:
苗固村歷史悠久,在宋代以前村名為“宣房”,后因宋朝軍師苗訓(字光義)辭朝后隱居于此,故更名“苗固”,沿襲至今(苗固村沒有“苗”姓人的原因既此)。2008年4月,中國水利考古專家盧躍剛,在翻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有關漢武帝在滑縣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駐宣防宮親臨堵決治水的記載,專程從北京趕來,在滑縣文化局負責同志陪同下,到苗固瓠子堤宣防宮遺址實地考察。盧躍剛說:“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封建帝王親臨治水第一線,漢武帝是唯一的一個。宣防塞決是我國古代治黃史上的壯舉,其意義不亞于大禹治水。”他認為保護好現存的瓠子堤和宣防宮遺址,對宣防宮歷史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探索古代治水的經驗教訓,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最后他還建議將其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在保護文物遺址的基礎上恢復重建宣防宮。滑縣文化局立宣防宮遺址碑:
明代滑縣牡丹街人、陜西臨洮通判李嘉臣(字龍衢)退職后在苗固村居住養老,生活儉樸將一生積蓄捐給在宣防宮遺址上興建的玄武宮。他的好友滑縣南耿莊進士、南京工部主事耿隨朝,蘇州刺史、順天巡撫耿隨卿,滑縣進士陜西寶雞縣令鄭蓬山離職退休后,常來苗固集與李嘉臣聚會聊天。李嘉臣死后,由耿隨朝撰文,耿隨卿書寫,鄭蓬山篆字,長達1500字的墓志銘文,表達了對摯友的懷念之情,葬與玄武宮附近。宣防宮遺址出土的乾隆十九年李嘉臣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