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散文大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河水》“孟門山”一節中有這樣一段: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傾崖返捍”一句的解釋,現有如下諸說:
1、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云:“夾岸四句,意謂兩岸危石似將傾墜入河,其實山崖高峻,捍衛著河道。崇深,高深。”
2、劉盼遂、郭預衡編注《中國歷代散文選》(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版):“傾崖,水勢傾動山崖。返,回沖。捍,搖動。這句說水勢洶涌沖起山崖,又復折回。”
3、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室編《歷代游記賞析》(山東少兒出版社,1985年2月版)云:“傾斜欲下的巨石又穩當地停在那里。返,復,又。捍,止住,捍衛。”
以上諸家所云,似乎也可講通。但學習、研究古籍,只求“通”是不夠的,還要求“真”。此句如何解釋才“真”?。
首先,從詞義和語法上談。傾.照劉盼遂、郭預衡二先生對此句的解釋看,應是“傾動”的意思,且此句是省略了主語“水”的連動式謂語句。此段文字開頭所云“此石經始禹鑿”句,是統領全段的一句。石.指的就是孟門山。從此句可知,
在本段中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山,而不是水,說此句省略了主語“水”,恐怕不確。此句的主語應是“崖”,“傾”在此句中只起修飾限定“崖”的作用,并非是謂語動詞。
《說文》日:“傾.仄也。”仄即傾斜的意思。崖.有人解釋為“巨石”。古籍中“崖”無當“巨石”講之例。《說文》日:“崖,高邊也。”《集韻》日:“崖,岸上也。”《辭海》日:“山石或高地陡立的側面。”把“崖”釋為“巨石”者,恐怕是把《辭海》的解釋理解錯了。其實,《辭海》的意思是山石的側面或高地陡立的側面叫崖,并非山石叫崖。崖在此句中可釋為崖岸或山崖。返,《說文》日:“返,還也。”
《玉篇》日:“返,還也,復也。”此詞易懂,無分歧。捍,劉盼遂、郭預衡二先生釋為“搖動”。這恐怕是與“傾”釋為“傾動”相配套的一種解釋,此句中既然釋“傾”為“傾動”不妥.那么,和它相配套的“捍”釋為“搖動”自然也不妥。還有人釋“捍”為“捍衛”。但“捍衛”是及物動詞.后應有賓語,而此句無賓語,“捍衛”什么呢?
“捍”在古文中雖有“搖動”、“捍衛”之義,但把這些意思放在此句中都是不妥當的。《集韻》日:“捍,止也。”這才是此句中“捍”的正確詞義。根據以上對詞義、語法的分析,此句的合適解釋應是:傾斜的山崖卻又很堅實地止在那里。
其次,從文意上談。“孟門山”一節,主要描寫黃河經過孟門山這一地段時,兩岸山峰的險峻,河水的急流洶涌。對這些,作者主要是從三方面著筆表現的,一是概括介紹孟門山;二是寫孟門山兩岸山勢;三是寫孟門一帶的水勢。以上所引原文.即是此節中的第二層。在這層中.作者先寫河道寬閑:“河中漱廣”。繼寫山谷幽深:“夾岸崇深”。這兩句表面寫的是河寬、谷深,實際表現的是山的廣闊、山的高聳。因孟門“經始禹鑿”而成。河從孟門穿過,河寬,門自闊,孟門兩框,即是河的兩岸,孟門一帶的河岸就是山,山也就是岸,這里的門與岸,岸與山是統一的。作者這里不言山闊山自闊,不言山高山自高。作者接下去又寫山險:“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最后,作者又以“水非石鑿而能入石”的古語,揭示孟門兩岸山勢奇險形成的原因,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描寫水勢。此層是作者在上文總括盂門山的基礎上對孟門兩岸山勢的具體描寫。作者這層中對山的描寫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的。遠望“河中漱廣”;俯察“夾岸崇深”;仰視“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行文層次清晰,井然有序。如把“傾崖返捍”解釋為“水勢洶涌沖起山崖,又復折回”.顯然是在描寫山勢的一段文中,半腰里突然殺出一個與上下文皆不銜接的水勢描寫句來,這樣不僅打亂了此層的描寫順序,而且也打亂了此節文章的行文章法,這恐怕就辜負了酈道元的良苦用心。又如把“傾崖返捍”解釋為“傾斜欲下的巨石又穩當地停在那里”,顯然是與下文“巨石臨危.若墜復倚”重復。酈道元的文章,是以語言簡潔著稱的,在此,不會如是羅嗦!如若把“傾崖返捍”解釋為“傾斜的山崖卻又很堅實地止在那里”,不僅和此層文章相符,而且更能顯示出文章層次的井然,色彩的濃烈,更能使孟門一帶山勢的峻險形象地矗立在讀者眼前。崖岸欲倒,但又是堅實的,其上危石欲落,但又是可靠的。作者行文用筆,從大處到小處.動中見靜,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解釋古文中的詞句,不僅要使其孤立地看能講通,而且要使其和上下文結合起來也能講通。如果孤立地講能通,而結合文意講就不通,恐怕這個解釋就不“真”了。“傾崖返捍”一句,從詞義、語法、文意上看,解釋為“傾斜的山崖卻又很堅實地止在那里”才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