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
后晉的滅亡的時候,契丹和后晉在澶淵大戰了一場,那一次契丹沒有撈到什么便宜,灰溜溜的撤軍了。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么是澶淵?澶淵所處的位置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的都城都在開封。開封地處平原,從軍事上看,并不利于防守。如果沒有燕云地區的屏障,北方的騎兵很容易兵臨城下。怎樣在平原地區保衛首都的安全?怎樣構筑起堅固的防線,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雖然先天不足,但是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好在開封在面對北方的入侵時,并不是一無是處。我們看看華北平原的地形,越往南其實有慢慢收窄的趨勢。到了黃河附近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左邊有太行山,右邊有泰山山脈。如果沿著黃河構建一道防線,還是有可能阻擋北方騎兵的前進步伐的。
黃河防線
古人就利用了這一條件,在黃河沿線設立了幾個大的州縣。到了后晉的時候,有名的州有鄆州,濮州,澶州,滑州,衛州。這幾個州連起來就是首都開封的最后屏障。其中,鄆州附近有著名的楊劉渡口;澶州挨著德勝渡口。滑州附近有白馬津。衛州附近有石濟津。
黃河防線
我們接著說說后晉時期發生在澶州的戰爭。后晉惹惱了契丹以后,契丹發動了第一次進攻。順利的拿下了貝州以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當時有兩個進攻方向可攻選擇:
一是打鄆州,然后往西進攻開封;二是打澶州,然后向南進攻開封;因為這兩個方向的渡河條件都比較好。不選擇滑州、衛州,是因為它們太靠西邊,加上相州還沒拿下,背后也不安全。
此時的耶律德光比較自信,想一鼓作氣滅掉后晉。所以一開始他將主攻方向選在澶州,因為渡過黃河以后離東京更近。等到在澶州受挫打不下來,耶律德光又想嘗試從楊劉渡河,無奈又被擊敗,只好退兵。
契丹進攻后晉
對于追求速戰速決的北方騎兵來講,要求快的話,就攻打澶州,渡過黃河,直搗對方都城。后晉的時候,契丹失敗過一次,后面北宋的時候,契丹又失敗過一次。
對于定都在開封的后晉來講,
抵御契丹,有兩條策略擺在面前。
第一條是將重兵擺在第一線,也就是易州,定州,恒州一帶。好處就是將契丹防堵在國境線附近,這樣使得戰事不必波及華北腹地,有利于減輕戰爭對于農業生產的破壞。壞處就是:一旦前線戰敗,首都兵力空虛,國家基本上就亡了。
第二個策略就是將重兵擺在澶州,滑州一線。這樣做的話,可以將契丹的后勤補給線拉長。如果契丹分兵防守,那么勢必減少契丹的機動力量,等到契丹打到澶州附近,勢頭必定減弱。此時遇到后晉主力的話,契丹也不一定能有好果子吃。壞處就是太過冒險,在首都附近開戰,稍有不慎也就亡國了。
后晉防線
契丹第一次進攻,后晉集中重兵在首都附近決戰。契丹受挫以后,并不敢過多停留就退兵了。為什么耶律德光急著撤退呢?因為孤軍深入,后方威脅太大了,很容易被切斷后路。
當時后方的易州,定州,恒州都還在后晉手中。這幾個大的州位置優越。背靠太行山,面臨華北平原,居高臨下,虎視眈眈,很容易切斷契丹的北歸之路。可以說,如果不拿下這幾個州,契丹的每次南下都是一次冒險。
耶律德光也深知這一點,所以第一次冒險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進攻都選在邊境附近。
契丹第三次進攻后晉為什么成功?
雖然后晉統帥杜威的投降起了很大的作用,不過耶律德光的正確謀劃也很重要。這一次契丹選擇在后晉邊境作戰,并且沒有速戰,而是讓后晉不斷增兵,后晉禁軍主力以及大河南北的軍隊都被吸引到了恒州附近。這就造成了首都防守力量的空虛。
添油戰術-后晉
在恒州附近決戰,契丹即使敗了也可以迅速的逃回老巢。如果勝利了,后晉就沒有了可戰之兵。契丹的第二次進攻失敗過,但是他迅速的逃回了老家。但是這一次,借助后晉主帥杜威的神助攻,耶律德光一舉吞并了后晉的大部分軍隊,南下就再無阻礙了。
這一次南下,耶律德光沒有走澶州,而是走的滑州。當時河北的州縣已經投降了,他可以從容的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因為這個渡口離開封更近。渡過黃河以后,不日就滅掉了后晉。
宋真宗時期,國家有錢,所以即在國境線上布置了重兵,又在首都布置了重兵。契丹即使繞過了北方大部分州縣,直抵澶淵,仍然需要面對宋軍主力。當然,澶淵之盟的達成也有賴于宋朝自身的強大,沒有軍事后盾,你連談判的資格都不會有。
契丹進攻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