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山 神游古國
——甘肅華夏春秋(天水·鐵籠山)文化旅游影視產業基地巡禮
文 / 李文祥(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甘肅草圣張芝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書畫評論委員會主任)
武山,不是一座山,是一個縣;武山,不只是一座山,武山盡是山,其中鐵籠山最為著名。這座山由中華中央之山秦嶺與甘肅黃土高原交錯相融形成的山峰,山之險,地之要,謎之多,讓武山成為渭河上游、古絲綢之路南線、秦州西部一個最具古老歷史、傳奇故事和濃郁文化色彩的縣份。
“不到鐵籠山,難解三國謎。”一座山,在歷史的滄桑中被定格為今人仰望的地理高度;一座山,在歷史的追索中被演繹為今人難解的無盡謎團;一座山,也為武山續寫了歷史文化的精彩華章。走進武山,進入鐵籠山,踏巡三國古戰場,尋覓一幕“三國鼎立,王朝興替”的歷史傳奇,諦聽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千古絕唱,感受一縷“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人生況味,歷史的片段伴隨著后世不盡的言說被反復地記憶和懷想。
2016年5月19日,甘肅華夏春秋(天水·鐵籠山)旅游影視文化基地暨三國文化產業園區奠基典禮在武山縣鐵籠山隆重舉行。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由甘肅天水市武山縣春秋園林科技有限公司與華夏凱歌(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袂斥資打造建設,這讓美麗的鐵籠山再度聲名鵲起,名揚四海,讓三國英雄的故事再度傳揚,更讓世人仰慕的三國文化和英雄的故事走向輝煌。
山之魂——觀武山山之巉危
是自然的造化,是上蒼的眷顧,抑或是秦嶺挺起的脊梁,造就了山的雄壯,賦予了山的氣魄。
假如沒有秦嶺,何以挺起中華大地錦繡山河的脊梁。秦嶺,是中華中央之山,是中華龍脈,險象環生的奇峰溝壑,橫亙在陸地中部,將中國分為南北兩方,構成了千百年來諸侯爭鋒、王朝興替的地理傳奇;
假如沒有黃土高原,何以彰示中華大地茫茫地理的厚重。黃土高原,是中華母愛之土,是中華沃地,博大厚實的層層黃土,養育了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厚重品格。
假如沒有鐵籠山,何以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也就沒有了司馬之困厄敗北,也就沒有姜維之萬世英名,也就沒有諸葛之精囊妙計,那“魏、蜀、吳”三國的歷史真的要重寫嗎?
武山皆山,山山有魂,山山有景,山山有傳奇。走進武山,你會真正感知山之壯偉,山之奇崛,山之魂魄,在這里真正領略山之于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格局產生何等的魅力!
隴阪蒼山望無極。華夏古國最美、最險要、最有傳奇故事的山在武山。
鐵籠山,位于甘肅天水市武山縣西南70公里處的高樓鄉境內,相傳三國時大將姜維圍因司馬昭于此,置于絕境,因此得名鐵籠山。
鐵籠山主要由堡子溝、燈籠縫、大士庵、水簾洞、姜維飲馬井等景點組成,以山巒疊嶂,奇峰環峙,溝壑幽深,林木繁茂,奇珍異獸,奇花異草而聞名于世。
堡子溝,一名曲城。蜀漢延熙十二年,由姜維所筑,今古跡猶存。這里四面環山,陰翳避日,中間有片開闊的草場,是一處幽靜避暑之地。陽春三月茵茵牧草勃生,猶如綠色的地毯向遠方伸展,金黃的蒲公英,鮮紅的山丹花,淡藍的馬蓮花,象一枚枚精致的紐扣,相綴其間。草場上空、山中林間成群的燕子自由飛翔,啁啾宛囀鳴叫,詩意畫境般呈現在藍天白云之下。清馨的空氣,清澈的山泉,多彩的山花構成了一處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燈籠縫在堡子溝的南面之懸崖上,因形似燈籠而得名。溝內有一石洞,洞內常年山泉叮咚,悅耳有聲,復行百余步,可見終年不化的冰川,或消暑,或飲困,或洗濯,似一座天然的冰庫。從燈籠縫西行數百米,就到了大士庵。這是一座天然石窟,高數十丈,占地約百余平方米,庵前樹木森森,修竹芊芊,似一道綠色的簾子遮住了庵門。庵內有大大小小石凳數十張,或黃或黑,或紅或白,均光滑細膩,蒼苔見古。四壁的裂縫里,是飛禽的樂園,成群的燕子,數不清的百靈鳥,還有那已不多見的麻雀,繞古寺廟庵而鳴,似與游人同樂。從大士庵南行數百米,沿蛇行小道,經石棧,可至水簾洞。洞前有一廟宇,內有姜維塑緣,其形態逼真,英俊可人。像前香火不絕,時有人燃香祭祀。廟后的水簾洞中,溪水汩汩,晝夜流淌,在艷陽照射下閃閃爍爍,明明滅滅,讓人神秘莫測。從水簾洞西行,可至姜維峰。這里有石井一處,相傳為當年姜維將士飲馬處。從姜維峰遠眺,藍天如洗,無邊無際,朵朵白云仿佛放牧在天空的羊群,在輕輕地飄浮之下,黃土高原那數不清的山山茆茆、溝溝壑壑,波峰浪谷涌向天際,給人以無盡的險峻奇異之感。
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證,鐵籠山確為是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的山名也多與軍事有關。山北有“泄兵山”,傳說是姜維屯兵布陣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叫“八營坪”,傳說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明朝萬歷《寧遠縣志》記載:“鐵籠山,又名斗底山,其狀如斗,依山立案以避兵,有古跡龍山、空禪、觀音三寺。”鐵籠山絕壁峭峙,孤險云高,望若垂壺,急流翻滾,谷轉雷鳴,其山狀如鳥籠,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里姜維三戰鐵籠山的戰事就發生在這里。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姜維與魏將在此爭戰的故事,隨近村民在耕作田間時或撿到漢時的五銖錢和戈、劍、刀等古代兵器。山因人增色,人因山傳名。因此,多年來這里就成了人們憑吊古跡,發思古之幽情,緬懷三國戰事之所在。從八營、馬跛、斗敵等坐落在鐵籠山周圍村莊的名字中,我們還能依稀聽到三國古戰場嘶叫的馬鳴和激越的戰鼓聲。“蜀川尖遠等寒煙,渡隴維余伯約賢。試看青青山上草,春來猶獻五銖錢。”武山賢達李克明先生的《鐵籠山》一詩,為鐵籠山的三國古戰場的歷史地位和研究武山戰事提供了重要文獻資料依據。鐵籠山,確為美麗而具神奇文化底蘊的山。
武山還有一些山,眾多山峰造就了武山的魂。諸如臥牛山、魯班山、太皇山、老君山等,山與水相依,山水與人文相映,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化了武山的大美境況。
臥牛山,景色優美,奇峰絕石為一奇景,怪石奇巖,絕壁生松,蒼松如海,構成奇石蒼松奇觀;臥牛山石峽飛瀑又為一景觀,山峰嶙峋,勢如天險,飛瀑高掛,如天注水,滾銀濺珠,聲振天壑。臥牛山主要有將軍古廟、七女峰、五子登科、駱駝峰、南天門、廉貞峰、太極峽、龍泉等,草原風光更是絕美如畫,牧歌陣陣,煙云變幻,水天一色,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天然美景。臥牛山的雄、奇、險、峻、秀名播隴上,這里群山環抱,蒼松環合,溝壑縱橫,山山帶水,崇嶺起伏,林海波涌,猶如天界仙山。
魯班山,座落在武山縣城北20公里處,與水簾洞相連的一處隴上名山,是古今兵家重地,中原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要道,為古寧遠勝景之一。走進勝景峽谷,相傳魯班用一把利斧把一座大山劈成三段的險崖絕壁之間,透過茂密的叢林,露出一線天色。這里崖壁危聳,峽壑險邃,全域內“魯班試斧”、“松林曉月”、“仙人送子”、“五虎出山”、“東坡夜游”、“李白醉酒”、“筆峰獨秀”、“駝群遠行”等組成,每個景點都各具特色。生長在懸崖絕壁石縫中的白皮松更為出奇,有的枝干長得像長臂伸出丈把遠;有的技干卷曲拐扭甚至繞過旁的桿支斜刺住上長;有的倒懸下垂至數丈之外,在空中探頭探腦的作態;有的枝干挺拔扶搖直上,凌空展開它的綠臂,遠眺像個美麗的姑娘,顯現秀麗活潑峻美。駐足魯班山,放眼望去,但見渭河如練,蜿蜒蛇行,朵朵蓮花般的群山,溫順的相遇在此山的周圍,不但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詩情畫意,而且亦有“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的豪邁氣概。登上“駝群遠行”景點觀之,面前橫亙著無數大小不等的山脈系并立,層層云霧回環纏繞,陽光在遠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層上涂上濃淡不等的光彩;近處藍得透明,遠一點灰得發黑。再回首遠望,便挨次地由深灰、淺灰、甚而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無不吸引游人流連忘返,不知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秀。魯班山上有石窟二百余處,據考證建于北魏時期,五代、唐宋時期時增建,元、明以后屢有興廢,清乾隆、嘉慶年間二次增建,有大小廟宇31座,現雖僅有斷垣殘壁,但有資料記載,當年確有大佛祖師殿、下佛歷斗母宮、三宮殿東側有祀伽藍、關帝諸佛像,南下側則瑤池,有五潭,水清碧,潭上菩薩龍神祠各三間,其北崖鑿石洞,西洞有佛,高枕甜眠,俗名睡佛。傍開雪山、藥王諸佛仙洞。東側山洞塑傍翁古而樸,相傳為開山陳爺云。洞口架木為閣,翅然若飛。西嶺頂為玉皇閣,閣后橫崗樓棱如菱背,讓膽小者望而卻步。閣之下部為白衣地藏諸殿宇偎依相抱峰腰。鹿苑秀樓,古殿參差,歷歷在目,此西嶺頂,又名四方景。歷代騷人墨客之吟詠,名流碩彥之品題諸多,現舉明代舉人李克明一首詩佐證:濃翠磨天石徑斜,巋然佛殿著籠紗。蜉游影動寰中物,雞犬聲聞世外家。幾處去峰驚鬼斧,萬年木屑比靈花……
老君山,老君山與魯班山以滔滔渭水相隔北南,同為武山兩大名山而馳名隴上。老君山位于武山縣城南五華里處,是西秦嶺山系大皇山脈蜿蜒至武山縣城南面的主峰。老君山以其山勢雄偉,峰巒秀麗,湍流波涌,古木參天,花繁錦簇,自古就享有“君山獨秀,俯瞰渭水”的美譽,為武山縣城南自然生態屏障和古寧遠八景之一。 老君山的景觀有太清勝境、石峽飛瀑、棋盤仙跡、雞冠疊翠、朝陽古洞、鍋底煙云、幽谷神泉、瞭臺瞰渭八景,還有懸崖白松、老君古殿、飛云峰、攀天梯等二十多個名勝景點。老君山亦有優美的神話傳說,太清勝境,石映飛瀑,棋盤仙跡、雞冠疊翠、朝陽古洞、福底煙云、幽急神阜、瞭臺瞰渭八景,處處充溢著古老而美麗的神話傳說,處處蘊含著多姿多彩的人文歷史,更增添了老君山的神秘莫測。
走進歷史的遠處,鐵籠山,我一生是仰望著的、膜拜著的、神往著的。
恰逢陽春三月一夜的春雨,雨后初晴,朝陽新沐,滿山山花薇薇舍露待綻,也為一段一段延綿不盡的巡訪增添了幾許古國神游的壯懷。
武山諸峰,環峙如蓮,座座山峰以蓮的品性盡顯其圣潔和肅穆;座座山峰以史的典藏盡顯其杜鵑啼血的殷紅。
水之韻——品渭河水之清冽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一級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烏鼠山,橫跨甘肅東部和陜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4766平方公里。渭河自東南蜿蜒曲折流入武山縣,在此地形成了眾多小河支流,緩緩流淌,分布均勻,水質清澈,養育了武山生生萬民,也孕育了著名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仰韶文化。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渭河,千百年來在寧靜中蘊藏著奔騰氣勢,在奔騰中滋養著武山。時如斯水,歲月悠悠,歷經千年風霜雨雪,武山仍靈秀燦爛如初。紅色,是她激情四射的張揚;黃色,是他不卑不亢的姿態;綠色,是她謙謙有禮的品格;藍色,是她堅韌不拔的風骨;墨色,是她幽古靜謐的神韻!
山,賦予了武山人忠勇的剛毅;水,給予了武山人忠貞的柔情;山水,寄予了武山人美好的向往。
巡游武山,隨處可遇見水源奇觀,亦隨處可窺見歷史的斑駁痕跡。渭河水,流淌著漢唐的輝煌;風雷壇,吟唱著宋明的風采。登老君山之巔,遠眺北望;拜石窟古佛,撫今思古;流萬畝花海,肆意徜徉,蒼山云海,讓人心馳神往;湯池溫泉,令人心曠神怡;馳聘草川,使你信馬由韁,放飛思想。
楓林盡染的火紅,小簾洞天的苔綠,龍臺花海的金黃,湯池溫泉的清藍,歷史遺存的青墨,天下最亮麗多姿的色彩,盡染武山的層巒疊嶂。五彩四季,人間最柔美熾烈的情感,滋養了武山兒女迷人的風情。
水簾洞水簾洞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樓山魯班峽谷中。這里山勢挺拔,突兀壯觀;綠樹成蔭,山花爛漫;洞中泉水奔涌,山間溪流潺潺,景色幽靜宜人。 水簾洞在形似斧劈的試斧山東側之峭壁上,是一個約50米長、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逢雨季,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洞內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殿等多座建筑,各殿、臺、亭、閣依自然山勢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湛。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美觀。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塑當地民間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整個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相輝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世人曉得《西游記》中所稱水簾洞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的花果山上,然走進武冊,游歷武山水簾洞,發現此處也有一座山堪稱花果山,與《西游記》中花果山可媲美。這里不僅有武山龍口四大觀賞梨花之地,而且山腳下種植著桃、杏、蘋果等各式各樣的水果,而且在冊腰龍灣瀑布下面有一棵老山桃樹,神似傳說中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后,將桃核扔下凡界,生而成樹。萊山放馬嶺南側上有塊飛來石酷似石卵,亦似孫悟空出生時崩裂的那一半石卵飛落于此。在萊山西麓東空周圍有一塊石頭,俗稱老豬窯,活像一個八戒頭,當地人稱作八戒石。
武山溫泉武山溫泉是古寧遠八景之一,歷史悠久,是全國礦泉療養向往地之一。現有蘭州鐵路療養院、甘肅省衛生廳直屬療養院和鄉建療養院、農家樂等,集療養、休閑、娛樂為一體,服務周到、功能齊全。武山溫泉療養區東南西三面群山環繞,安靜幽雅,空氣潔凈、無噪音污染,年溫差小,每逢春、夏、秋季,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是療養康復的最佳期。療養康復區的布局依自然地形設計,呈南北長廊式分布,其位置錯落有致,所有建筑古樸、典雅,與療養地自然景致融為一體,給人以濃郁的鄉土氣息;新型療養院氡泉水療樓在溫泉水池塘中亭亭玉立,把療養地裝點得更富有勉力和新意,給人以強烈的時代感。武山溫泉水質清澈透明,浴時有潤滑舒適感,天然氡泉礦水因子,適應癥廣泛,放射性元素作用人體,可有效的改善和加強中樞神經的功能,用來治療各種皮膚病,心血管病,運動系統疾病,神經緊張癥,風濕性病和各種功能障礙性牢疾病,能增強體質的抵抗能力,對人體代謝、免疫系統都有重要生物學作用。武山溫泉,以其水質優良,位置理想,物產豐富,周邊風景名勝眾多而居西北之首,是人們療養、康復、保健、旅游的理想之地。
從武山溫泉繼續向前行10公里左右便是草川大草原,這里空氣潔凈、無噪音污染,年溫差小,每逢春、夏、秋季,鳥語花香,綠垠無限,氣候宜人,湛藍的天空白云悠悠,五顏六色的野花隨風飄曳,游動的牛羊像飄落在綠波里的琥珀白云,好像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圖畫,令游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峰疊嶂覓天路,亂石開經別有天。武山水簾洞石窟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石窟亭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歷代要有修建。有小窟洞、拉稍寺、千佛洞、顯圣池等著名景觀,尤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等最為珍貴。每逢雨季,武山水簾洞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洞內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殿等名座建筑,各殿、臺、亭、閣自然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湛。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塑當地民間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崖上面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整個洞內樓臺、泉石、雕塑、壁畫相輝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拉稍寺創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與水簾洞隔山相對,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40余米,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待菩薩。佛座蓮臺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準較高。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桅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當作響。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從拉稍寺沿溝進1華里處便是千佛洞,因壁畫繪千佛而得名。洞內厚有7窟,現殘存崖面雕像和壁畫,選像豐滿,神態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秀美,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我國中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小簾洞分為崖面壁畫和洞內壁畫兩部分,壁紛巖面500多平方米,洞由壁畫多為吳帶當風盛行時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雙飛天繪畫風格,因避光作畫,至今色澤鮮艷,線條流暢,給人們臨風飛舞,形態奔放,滿壁風動之感。拉稍寺 ,拉稍寺創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與水簾洞隔山相對,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40余米,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佛坐蓮臺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鐺作響。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
從拉稍寺沿溝進1華里處便是千佛洞,因壁畫繪千佛而得名。洞內原有7窟,現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秀美,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木梯寺木梯寺坐落在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馬力柏林山山腰,山勢險峻,茂林疊翠,石窟、寺廟宛如顆顆明珠,掩映在綠蔭之中,石窟四周懸崖峭壁,僅有北側一山門可入寺內。相傳入寺無路可走,在山門口絕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們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據代重建木梯寺序記載:“龍川東北有名山曰木梯寺,初建于漢,自唐迄今,歷代經營,內有“十殿九洞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較伏羌大佛略小。寺內現存窟龕18個,殿堂四座,造像80余尊,壁畫234幅2100平方米。內容廣,碉飾多變,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規模最大,保持原作風貌。造像有魏唐遺風,其中,宋代作品為全寺精華。
武山水簾洞石窟有七寺(圣寺、、拉稍寺、千佛寺、粉團寺、磚瓦寺、硬山寺、觀音寺)五臺(清凈臺、蓮花臺、說法臺、釧樓臺、鳴古臺)之規模,堪稱石窟藝術中的明珠,只因藏在深山,至今尚未被世人所知。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瓦,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讀《武山雜記》,才知道渭河上游的武山是一塊福地。古老的渭河自渭源、通渭南下轉向東流之際,首先選擇了武山。高山呼應,丘谷相擁,不晝夜的渭河便舒緩慢流,穿谷越峽,一路悠閑地向東滾滾而去。
渭河在武山東流,形成以漳河、榕沙河、南河等支流水系,是渭水養育了武山萬民,是渭水孕育了武山文化,而人類祖先們曾經一路走過的古老足跡,以仰韶、馬家窯和齊家等上古文明為代表,文明的燭光火焰,都在這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跡和歷史傳奇。
文之脈——解武山之文化蘊含
武山是華夏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以武山人頭骨化石的出土地狼丘山為標志。有風格剽悍粗獷絢料多姿的旋鼓舞,使人隱約里煥發出記憶里史書上所載的藏羌等民族的古老信息,由此而生發出對這些古老民族神秘文化生活的好奇與探究之心。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天水市,地處秦嶺山地北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位于東經104o34′25″一105。8′30″,北緯34o25′10″一34o57′16″之間。海拔在1365—3120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渭河及其5條支流分布均勻。東漢置新興縣,宋改寧遠縣,1914年改武山縣。以縣西有武成山而得名。
秦漢時期,縣境大部屬豲道,洛門鎮以東屬冀縣。
東漢中平五年(188),析襄武、豲道地置新興縣,址設今縣城西15公里新興川(今廣武坡西頡家門一帶),屬南安郡。
三國魏更名武城縣,不久即廢,復名新興縣。置中陶縣,故址在今鴛鴦鎮附近。
東晉十六國時期,為前趙、后趙、前涼、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國先后爭占,歷時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中陶并入新興,隸渭州廣寧郡。隋開皇十年(590),新興并入隴西縣,隸隴西郡。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縣境淪于吐蕃,歷時78年。咸通七年(866)收復,屬隴右道渭州。
五代時期,縣域為羈縻地(授予歸附的吐蕃族居住),歷53年。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在今縣城北建寧遠寨,屬秦鳳路秦州。熙寧五年(1072),以古渭寨地(今隴西)建通遠軍,寧遠寨屬通遠軍。徽宗崇寧三年(1104),升寧遠寨為寧遠縣,屬鞏昌路鞏州。
金天會九年(1131)正月,寧遠陷金。泰和七年(1207)又降為寧遠寨,屬臨洮路通遠軍。
金天興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國太宗六年(1234),宋蒙聯軍滅金,寧遠寨歸屬蒙古汗國。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復置寧遠縣,隸屬鞏昌路鞏州。
明、清沿襲寧遠縣制,屬鞏昌府,縣域包括現有地域和馬塢、新寺兩鎮。清代末年,馬塢劃歸岷縣。
民國2年(1913),因與湖南省寧遠縣重名,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決定更名武山縣,屬渭川道。
民國17年(1928)7月廢道,設渭川行政區,不久即撤銷。
民國23年(1934)設天水行政督察區,轄武山等15縣;民國24年(1935)7月,改甘肅第四行政督察區,武山屬之。
民國29年(1940)4月,縣西邊境駱家溝、駱家鎮、牟家窯、川口下、川口峴、何家坡、淡家溝、蔡家坪、黃家里、伍家山、瓦窯下、柳樹溝、石板上、銓莊下、單道下、丁家咀上、樺林河17村及插入漳縣的王家坪、爺池下、新咀里3村劃歸漳縣,漳縣插入武山境內的徐家門劃歸武山。民國31年(1942),漳縣孫家門劃歸武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用武山縣名,屬甘肅省天水分區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4月,屬天水區。
1958年4月、12月漳縣、甘谷兩縣先后并入武山,縣境總面積達5368平方公里。1961年12月,三縣分置,恢復原武山縣域。至1989年全境東西寬51.5公里,南北長59.5公里,周長200公里,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合301.65萬畝)。其中山區1700.95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4.58%;川區310.04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42%。
踏上這片神奇而又古老且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土地,穿行于渭河之畔的歷史文化長廊里,我作了一次有備而來的采風之旅。這里的每一條河,每一座山,每一個集鎮和村落,都是一處處蘊藏著和流溢著人文氣息與天然美景的人文大觀,讓人有無限的遐想與探究之思彌漫了心頭,聯想翩翩。然我最心儀和神往于源自漳河以及木梯寺所在的鐵籠山;由此而讓人神游三國古戰場和這里更為悠久厚重的歷史。
武山旋鼓,武山旋鼓是原流行于武山縣灘歌、龍泉鄉一帶的漢族民間舞蹈,俗稱“羊皮鼓”、“點高山”。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改良,天水旋鼓已成為代表地方特色的慶典舞蹈,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贊賞。
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鐵圈為箍,鼓面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徑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僅1毫米。鼓面上繪有花紋圖案,下置一柄,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镲,用藤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時,震動鐵環與小銅镲頻頻作響。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表演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鼓點變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技巧復雜,旋轉自如,隊形縱橫穿插自如,形如風,聲如雷,充分顯示出天水兒女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武山旋鼓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的大型藝術表演,多次獲不同級別的獎項,為天水贏得了極大聲譽。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山秧歌,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其廣泛流行于天水城鄉。每年春節期間,村村鎮鎮,城里城外,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非常熱鬧。
武山秧歌中以打擊樂伴奏或以民間小樂隊伴奏的秧歌,主要有耍龍燈、耍獅子、高抬、腰鼓、跑驢、竹馬燈、大腦殼等;邊歌邊舞的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高搖傘、臘花、打虎、火龍等。天水秧歌題材廣泛,包括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也有些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戲劇故事。在市區流行的“夾板”、秦安的“臘花舞”、“十里亭”以及武山的秧歌“四大景”、“四小景”,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武山玉雕,武山素有“眾山皆藏玉”的稱譽。成書放1712年的《寧遠縣志》(今武山縣)中,就有“峽谷蘊玉”的記載。此峽谷就是指武山的鴛鴦峽,因而武山玉也稱之為鴛鴦玉。鴛鴦玉學名“蛇紋巖”,由于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形成斑斕的色彩,有翠綠、墨綠、淡綠以及古褐紅色等。這種堅硬而細膩的玉石在鴛鴦峽儲藏量甚大,據地質部門勘測,其儲藏量達3.24億立方米。
武山雕琢玉器的歷史悠久。據考察,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等都為鴛鴦玉琢成。以前居住在鴛鴦峽一帶的群眾,把鴛鴦玉整塊整塊地搬到院子里當飯桌、凳子,夏天吃飯乘涼清沁爽人。一些老人還把它當枕頭,據說這“玉枕”可清火、醒神、降血壓、治頭痛;還有人把玉磨制成旱煙嘴、茶碗、香爐等工藝品。把鴛鴦玉大批量生產成產品,并打人國內外市場,還是從1978年創辦了縣工藝美術廠后開始的。
武山玉雕在以“夜光杯”為主的同時,還生產玉雕人物、花鳥山水、飛禽走獸、爐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紀念品和實用工藝品。武山縣工藝美術廠生產的系列酒具,造型別致,雕工細膩,曾在甘肅省首屆旅游商品、紀念品評比中獲旅游產品優秀獎。武山的玉雕現已名揚海內外,以絲綢之路為題材,結合西北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凹角獅蓋方爐”、“古道石窟”、“伏羲”、“馬踏飛燕”、“三足爐”等產品,深受絲路觀光游客的青睞。
當然也與藝有緣、與文有緣,三年前,我在蘭州與武山人雷雙得先生相識,他是甘肅天水市武山縣春秋園林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他也正是開發鐵籠山,挖掘三國古戰場歷史,弘揚武山歷史文化,發展武山文化產業的創始人,他是我的第一位向導,讓我知道了武山,知道了鐵籠山,知道了三國古戰場在武山。他以豪情滿懷的擔當精神和大義這舉書寫了一個民族,一個王朝曾經的歷史傳奇,續寫了武山文化產業的華美篇章。
武山看山,看的原本就是一種積淀著厚重與博大的地域文化、驚心與動魄歷史傳奇。武山境內的冊,是一種迥異于秦州南北二山的氣象,沿著隴海線延伸的河流與川道走向,山形山勢帶給人的視覺沖擊和觀感,在沿雄厚重的景致里,好像更我兇一些摻雜有西部干旱地域色彩的別致,這就是武山,在我的記憶里留下的最初印象。
“千年蜀道話秦嶺,八條古道通川陜。”是中華秦嶺構造了中國南方、北方,也是富饒的關中平原,另一邊是富庶的漢中盛地和天府蜀國。千年來,歷代五朝與之爭鋒,先后利用冊中天然的河谷、地勢打通了穿越秦嶺的八條通道,演繹了無數血雨腥風的歷史傳奇。當年的三國古戰場,正是發生在地處秦嶺水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的武山縣鐵籠山,為今人留下了雋永的戰爭奇葩。
鐵籠山,在歷史狼煙消失的今日依然深深地吸引著無數探求者的目光,無論北國,還是江南的人們,都想探究三國古地,印證《三國演義》書中的故事。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游歷鐵籠山不禁讓人想起了蘇軾的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懷敘了故壘西邊三國周郎火燒營艦于赤壁之戰。我也極力搜尋古人述寫三國姜維圍困司馬昭于鐵籠山的詩詞文賦,誠如詩中所言可笑我多情善感,且于想象、夢境中的游歷一番,寄托自己的癡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古秦州天水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而在這個古戰場的集合中,武山鐵籠山之戰是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這里,發生了姜維大戰鐵籠山,鄧艾智敗姜維,姜維兩次北伐失敗的歷史故事。
據《甘肅新縣志便覽》載:武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跡遺存非常豐富。三國兩晉時屬南安郡。武山因城南有武城山而得名,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
鐵籠山是岷山在武山的余脈,距縣城30公里,山勢挺拔,雄偉峻險,地勢險要,峰回路轉,在古代具有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進則可攻,退則可守,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據《三國演義》109回所載,蜀漢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蜀國大將姜維起兵20萬伐魏,在董亭(今武山縣南)與魏大將徐質相遇,姜維用計節節敗退,司馬昭派徐質緊緊逼近,就在徐質偷襲蜀兵糧車之時,姜維率大軍左右殺出,魏兵大敗,大將徐質慘死于蜀軍亂甲之下,司馬昭被姜維困在鐵籠山中。鐵籠山只有一條路,四面險峻,山有一泉,僅夠百人飲用,而此時司馬昭有兵馬6000多人,被姜維圍困,山水泉水不夠,糧草不濟,人馬饑渴難忍,面對困境,司馬昭仰天長嘆:“吾死于此地也”。后因在甘谷、武山境內羌王的叛變,司馬昭反敗為勝,姜維逼迫返回漢中大營。
武山,蜀魏在此還有一次征戰。《三國志·姜維傳》記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春,姜維為大將軍,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天水,胡濟失約,姜維被魏大將軍鄧艾破于段谷,形散流離,死者甚眾,姜維北伐第二次失敗。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姜維在武山與司馬昭、徐質、鄧艾等魏將北伐大戰的歷史故事,雖然姜維兩次伐魏失敗,但他興復漢室、忠昭日月、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卻永遠激勵著后人。
來到鐵籠山,“姜維大戰鐵籠山”,當地的百姓幾乎會脫口而出。站在山巔,一覽眾山小,絕美的風景總在人跡罕至處。從這里的山勢猜想姜維在此建堡修案的艱辛,也可看出這里絕佳的地理地勢易守難攻。這里隨處可見的古堡,在茫茫群山之中籠罩著三國歷史謎團。鐵籠山下,可偶而撿到一些古代兵器,如刀、矛、弓、箭簇等,還有漢時的五銖錢幣等,你可遙想當年魏蜀安營扎寨、交兵激戰的壯烈場景。
尋夢鐵籠山,千古三國情。據明萬歷《寧遠縣志》記載:“鐵籠山,又名斗底山,其狀如斗,依山寨以避兵;有古跡龍山、空蟬、觀音三寺”,“山狀如鳥籠,易守難攻,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山因人增色,人因山留名。多年來,武山鐵籠山為人們憑吊三國古跡,旅游覽勝之所在。如今,走進鐵籠山,藍天白云,青山綠野;層巒疊嶂,絕壁峭峙;孤險云高,望若盤壺,這就是久負盛名的甘肅武山縣鐵籠山。
山高人為峰。路難行,人氣爽。醉臥鐵籠山,更覺自逍遙。這里不僅有高山特有的多姿秋景讓你留戀仰嘆,還有春天的炎黃、夏日的蒼翠、冬日的蒼茫,也有讓你心馳神往的歷史傳奇。一座山,一座令人望而卻步的探險尋古高地,于此留下了最輝煌的一頁。
“武山千年史,文傳世代新。”歷史有幸,武山有幸,中華有幸!2016年5月19日,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華夏春秋(天水.鐵籠山)旅游影視文化基地暨三國文化產業園區動工開掀,來自大陸各地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嘉賓揮揪鏟土,埋下基地奠基石,現場千余名觀眾見證了這一難忘的歷史時刻,武山從此揭開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建設的新篇章,走向了文化與旅游融合創新的發展之路。
鐵籠山文化旅游影視基地建設項目,位于今武山縣高樓鎮曳兵村,園區規劃總面積2萬余畝,項目總投資約17.65億元。一期工程建設完善、配套的影視基地,成為全方位、多功能影視攝制機構;二期項目建設以三國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影視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最終建成包括影視、娛樂、觀光、探險、養生、休閑、生態農業等多種經營的綜合性文化旅游產業園區。
鐵籠山文化旅游影視產業基地項目,以傳承與發展華夏文明為宗旨,以三國文化為精神紐帶,以天水境內豐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為依托,融三國文化、黃河文化、佛教文化等華夏多元文化為一體,通過影視攝制等多種形式,打造一個既有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又符合新時代人們對影視文化、旅游文化新的審美觀和休閑養生旅游的要求,逐步形成一個以三國文化為主題的新型文化旅游綠色生態景區。
鐵籠山文化旅游影視基地項目已列入華夏凱歌(北京)文化產業聯盟重點開發項目,聯盟將在資金籌措、產品開發、技術合作、人才支持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目前,已進入三部大戲的拍攝制作程序,60集電視劇《關公大帝之魂歸故里》及同名電影,42集電視劇《大將軍姜維》及數字電影《姜維大戰鐵籠山》,58集電視劇《絲路傳奇之張騫出使西域》及同名電影,緊張有序地推進。
在此不得不提及武山人雷雙得先生,他是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春秋園林科技有限公司掌門人,樸實無華,目光遠大,勇毅過人,敢做大事,是雷雙得先生給所有與他相識、相交的人們最初、最深刻、最持久的印象。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雷雙得先生懷揣夢想,志存高遠,見識不凡,他志將武山文化旅游打造成無所不可及、無有不可有、有所不可為的特大業體,讓旅游整合武山、整合甘肅、整合中國、整合世界,使武山相關相應的多種產業一俱騰飛,造福家鄉。
一個武山人民優秀的兒子,一個渭河水養育的壯漢,一個有志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志士,他正艱辛地行走在建設開發這一宏大工程的路上,預祝他一帆風順,讓這一流傳千古、造福華夏的德政工程盡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甘肅、讓天水、讓武山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最后,以武山人、原甘肅省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陳田貴先生的《武山頌歌》作為此篇的結語:
千年谷臺的彩陶,傳遞著祖先文脈;
拉稍寺的浮雕,展示著歷史襟懷。
威武的旋鼓,擂動開發豪情;
高亢的山歌,唱響建設氣派。
古老的土地,煥發蓬勃向上的風采;
神奇的武山,走向幸福美好的未來。
老君山的鐘聲,回蕩在翠云碧海;
渭河水的浪花,渲染出繽紛五彩。
著名的溫泉,洋溢無限溫馨;
儒雅的風情,孕育多少英才。
英雄的兒女,開啟加快發展的時代;
奮進的武山,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