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婺源縣北部清華鎮的彩虹橋,有近千年的歷史,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2020年7月8日20時20分許,洪災侵襲,由上游順勢沖下的大樹直接撞擊橋面上的磚木結構,致使彩虹橋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的橋面(兩廊一亭)部分被沖毀。當地立即發布“彩虹令”,尋找被洪水沖走的彩虹橋原木構件。“婺源人民對于彩虹橋感情深厚,熱心搜尋散失的木制構件,還有人自己開車將木制構件送回。”當時被沖走的4根大梁已找到3根,其中2根破損,并且已不適再做彩虹橋的大梁,該縣文物局按要求新置大梁投入到彩虹橋的修復工程中。除了3根大梁,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已找回彩虹橋遺失的木制構件有70余件,涵蓋梁架、穿枋、平盤、橋面板等。經過5個多月的努力,12月29日,“廊橋圓夢·彩虹再現”婺源縣清華彩虹橋修繕工程開工儀式舉行,著手對橋面磚木結構進行全面維修,對橋墩及周邊河床進行加固,爭取在明年油菜花開之季,讓這座有歷史、有文化的古橋重新煥發往日風采。
災情發生后,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億萬網民的持續關注,國家、省、市相關部門都很重視,先后派員到現場察看指導。婺源縣隨即啟動了彩虹橋搶救性修繕工程項目的申報工作,對橋體進行全面檢測,編制搶救性修繕設計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國家文物局多次組織專家論證,并批復。根據批復,婺源縣按照要求確定施工單位,啟動修繕工作。
▲彩虹橋主體部分已修復完成
彩虹橋的修復保留了原本的建筑風格,做到“修舊如舊”
2021年4月,“國寶”婺源彩虹橋即將完工,該橋體主體部分已修復完成,碧波蕩漾的水中浮現橋體的倒影,形成唯美的“雙橋”,昔日美景終于重現。彩虹橋各段橋面連通,橋體倒影在碧波蕩漾的水中,形成唯美的“雙橋”,古橋重現昔日美景。
為開展系統的修復工作,經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2020年12月29日在婺源彩虹橋景區舉辦開工儀式,正式啟動了清華彩虹橋修繕工程。彩虹橋的修繕采用傳統工藝,對橋面磚木結構進行全面維修、局部復原,對橋墩等進行加固。盡量采用原木構件,用最為恰當的方式,最小的干預,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從而確保彩虹橋本體結構體系的完整性及原真性。4根被沖走的大梁只剩下1根可繼續使用,“利用現代木材打造了3根與原來大致相仿的大梁。其他找回的木制構件,經過專業檢測,留下能繼續使用的材料,再打造新的木制構件投入修復工程當中。”由于3根大梁受損導致不能繼續投入使用,不少市民為此表達了惋惜,認為百年古建筑“缺失”它原本的模樣。現在很多人存在誤解,認為彩虹橋的全部材料都始于南宋。事實上,經歷數百年風霜洗禮的彩虹橋,在修繕中已經更換過部分構件了。“橋體上的木制構件會在保留建筑風格不變的前提下,進行不斷地維修更替。”
歷時數月修繕,“橋梁主體的修復工程已經完成,現在對橋周邊附屬工程進行完善升級。”由于近期降雨較多,河面水位上漲,影響了施工進程。為了抵御以后的汛期來臨,本次維修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已經對橋墩和橋體上的木制構件進行了加固。進入汛期后,工作人員會對橋體進行每日巡查,加強觀測,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處置,與氣象部門加強配合,對汛情及時預警等方法。如今,“國寶”婺源彩虹橋修繕即將完工,橋體主體部分已修復完成,行人可以安全地行走在橋面上“打卡”拍照,體驗久違的彩虹橋之旅。
婺源彩虹橋,建于南宋(1127-1279年),橋身宛若一道跨越時空的彩虹,全長一百四十米(橋身105米),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
7月9日,婺源旅游景區官方微博回應“只是部分橋面受損了,故事和歷史都刻在橋墩里,洪峰退去后他依然堅挺。”隨后,當地及時發布“彩虹令”,全網尋找被洪水沖走的古建筑原木構件。10日,據婺源旅游景區官方微博發布,彩虹橋被洪水沖走的第一個原木構件已經找到。
本次修繕歷時三個月,將于2021年3月底竣工,主要對橋面磚木結構進行全面維修,局部復原,對橋墩及周邊河床進行加固等。當地表示,彩虹橋的修繕將采用傳統工藝,對受損構件進行修復以及對結構弱點進行加固,盡量采用原木構件,用最為恰當的方式,最小的干預,確保彩虹橋本體結構體系的完整性及原整性。
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徐少平:“在汛期到來之前,到有可能造成自然災害影響的地方加強巡查,發現隱情、隱患要及時排除,對文物進行加固。管理要提前介入,預防災害造成的破壞。”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易有祿:“通過專門性的地方性法規來明確主管部門相關職責和古橋保護具體制度措施、經費保障、日常維護以及受到損害情況下的修復,還有針對古橋各種禁止性的行為及相應法律責任,通過這樣一部專門性的法規來給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橋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2020年7月以來,當地已出現兩輪強降雨。6月至8日,三天內全縣平均雨量295.5毫米,18個鄉鎮普遍受災。7月8日下午,婺源縣清華鎮出現山洪,河水上漲,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彩虹橋橋面被洪水淹沒超1米,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之間的橋面木結構(兩廊一亭)被沖毀,其余橋體基本完好,“燕嘴分水”橋墩安然無恙。
彩虹橋受災后,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時間會同縣文物部門協商并著手修復,通過互聯網發布“彩虹令”,全網搜尋橋身木制構件。撿到并歸還構件者,將被授予“彩虹之友”榮譽稱號,并終身享受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景區免門票待遇。
“彩虹令”一經發布,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1個億;國內多家媒體跟蹤報道;抖音平臺網民幫助收集線索,當地市民也踴躍響應參與。截至目前已接市民提供構件線索數十條,搜尋到大梁、枋等部分構件。
據悉,省文物保護中心正在進行資料收集,將于當地水位下降后,派出專業技術團隊對彩虹橋進行全面檢測,盡快完成修繕方案編制工作,第一時間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并爭取資金支持。方案審批后,將竭盡全力,爭分奪秒實施古橋搶救工程,力爭早日重現彩虹橋往日光彩。
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北部的清華鎮,以“清溪縈繞,華照增輝”而得名,素有“千年古鎮”之稱號,文化底蘊深厚,是江西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這里不僅有長壽古里——洪村、胡氏老街、岳飛方塘等古色古香的景觀,還有一座有著八百多歲的廊橋——彩虹橋。
彩虹橋歷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因襲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名,也有傳說是橋落成之日,有彩虹懸于藍天,故命名“彩虹橋”。橋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整座橋,為了便于維修,化整為零,每個亭、廊都是獨立的,這樣做不會因為一處壞而影響到整座橋。橋梁是用百年以上的四根老松樹加工而成,上面鋪上木板供人行走,但橋面的木質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橋歷代都維修過。
彩虹橋的魅力,不僅在于橋梁本身結構美感,而且更重要的體現在橋體與青山、碧水、古村、驛道的完美結合,行至此處,坐在橋中石凳上稍作休憩,瀏覽四周優美風光,青山如黛,碧水澄清,會讓人深深體驗到婺源之美。
由于受今年洪水沖擊,7月8日,洪水席卷著一棵大樹奔流而下,攔腰撞向橋身,彩虹橋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之間的兩廊一亭被沖毀,其余橋體基本完好。婺源已組織專家著手彩虹橋修復工作,不久后, 可以與彩虹橋“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