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麗奇特的漢代釭燈 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史新知網www.lishixinzhi.com)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瑰麗奇特的漢代釭燈
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的詞作《鷓鴣天》中有這樣的詞句:“今宵剩把銀照,猶恐相逢是夢中。”對于其中的“釭”字,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著名的《康熙字典》解釋說,“釭”不是燈,是詩人的誤用。但事實上,釭燈是漢代創制的一種有中空導煙管的新燈型。它以精美的鑄造工藝,科學的構造設計,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環保意識,展現了漢代燈具發展的杰出成就。最初的“釭”指的是車輛的構件和建筑上的飾件。到了漢代,工匠結合“釭”的實用和裝飾功能,在以往燈具的基礎上,給燈裝上了彎形的中空導煙管,如同車,這樣造型的燈就被定名為釭燈。下面,筆者結合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對我國現已出土的燈進行淺顯的概述,以期對其內涵有進一步的了解。
一、釭燈形制
迄今已發現的11件燈皆為漢代墓葬出土,筆者根據造型的不同,將它們分為:類物型、人俑型、動物型三類燈。
類物型燈有兩件,分別為南京 京大學歷史系收藏的1件雙管鼎行燈和滿城漢墓一號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1件爐型燈(圖1)。人俑掣紅燈有1件,即滿城漢墓二號劉勝妻竇綰墓出土蜚聲中外的長信宮燈。動物型釭燈為數最多,共8件,又可分為雁魚型、牛型、鳳型三種。雁魚型釭燈3件,分別為山西朔縣西漢墓出土1件,山西襄汾西漢墓及陜西神木漢墓各出土1件。牛型釭燈也有3件,分別是長沙北門桂花園西漢墓出土1件,江蘇雎寧劉樓東漢墓和江蘇揚州邗江甘泉二號墓東漢墓各出土l件。鳳燈2件皆出土于廣西合浦望牛嶺西漢木槨墓中。
這些釭燈雖然在外形上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在使用功能上有著一致的共同點。它們的燈體上安有圓形燈盤座,帶手柄的圓形燈盤置于燈盤座上并可轉動改變照明方向。將膏脂溶入轉動的燈盤里并設置燈芯,便可點燃照明。燈罩屏板為兩片弧形翳板嵌插在燈盤凹槽上,可以隨意開合,改變開門大小,用以調節照明亮度。燈罩—正部為覆缽狀,頂部中央有導煙管汗與燈體相通。燈體為帶空腔的容器,有的內部可盛清水,導煙管將燈罩里煙氣中的灰炱導入燈體或溶于水中,從而凈化空氣。
二、釭燈特點
晉代的夏侯湛在《釭燈賦》中稱釭燈,“取光藏煙,致巧金銅”,“融素膏于回盤(盤),發輝于綺窗”,簡明地概括了釭燈的特點和功能。下面.筆者從燃料、造型、審美特征三方面,簡要分析釭燈具有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藝術性。
1.科學性
從考占資料和出土實物看,漢代之前的燈具燃料多為油脂燃料,動物油以牛油居多。植物油則多用麻籽油、白蘇籽油、烏桕籽油等。例如滿城漢墓一號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卮燈中的殘留物,經檢驗屬動物油脂,應為點燈用的燈油。動植物油料在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煙灰,并伴有腥臭氣味。再加上漢代之前的燈具多為整體鑄造,不設燈罩,油脂和燈心同在一個燈盤里面。雖然點燈時燈盤里面的油脂沿著燈心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會有一些沒完全燃燒的炭粒和燃燒后留下來的灰燼,隨著油面的上升和熱氣流揮發,從而造成室內煙霧到處彌漫,污染室內空氣和環境。
釭燈是一種設有煙道的燈具,燈火燃燒時的煙氣和煙灰,可沿著煙道排出或存儲到體內。避免了點燈造成的環境污染這一問題。防止環境污染是漢代釭燈在功能方面最先進的發明創造,說明我國是最先發明和使用燈罩最早解決燈煙污染的國家,在世界燈具史上處于領先地位。
2.合理性
首先,釭燈的高度適宜。我國至兩漢時期,人們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俗。所謂坐,實如今日之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枉腳后跟上。體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幾、案、床、榻、屏風、燈具等都比較低矮。1973年戰國中山國王陵中出土的屏風只有1.1米高,四龍四鳳方案高僅36.2厘米。另據史料記載,漢魏的獨坐式小榻高度一般也只有12~18厘米。為了充分發揮燈具的照明功能,燈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以適合人的視覺空間。目前已出土的釭燈高度一般都在20—60厘米,精致的燈座上設有燈罩,燈光從一側照出,與人們跪坐時眼睛的視線基本適宜。
其次,在擋風調光方面,釭燈設有反射和聚光的裝置——燈罩,特別是由燈罩的開合來調節燈光的照度與照射角度,可見,當時人們就已注意到控制照度的問題。釭燈的煙道,還起著加強空氣對流,使燃燒充分,增高溫度,增大發光強度的作用。
此外,釭燈的燈體還采用了分鑄套合組裝的構造,便于拆洗和攜帶。
3.藝術性
這些釭燈器形寫實生動,裝飾富麗,紋飾繁多。縱觀釭燈外形:長信宮燈,樸素典雅的宮女,安詳雍雅、樸實無華,蘊含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雁、魚、牛、鳳等形象的釭燈,則被人們寄予了太平盛世、繁榮昌盛、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釭燈紋飾有卷云紋、流云紋、三角云紋、鱗紋、夔龍紋等,靈巧優美,生動活潑。裝飾手法則采用了當時銅器上比較普遍運用的錯銀、鎏金、漆彩繪、透雕等,充分體現了漢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青銅技藝。藝術的構思不僅使釭燈的造型充滿親切感,而且使釭燈與人們視覺空間的統一,達到了與居住環境的和諧。
融合各種美好物象的釭燈,靈巧生動,集科學、實用、藝術和歷史價值于一體,可謂是“乃珠珍寶器,奇像妙工”,形象地展示著中華古燈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釭燈經典介紹
1.長信宮銅燈(圖4),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二號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此燈通高48厘米,外表鎏金。外形是一宮女跪地持燈,宮女左手持燈挽而右臂高高舉起垂下的袖管成為燈罩。燈盤鑄有短柄并且轉動,中心設有燈釬,邊緣有凹槽一周,有兩片弧形擋板嵌于凹槽中,可以自由轉動開合,便于調節燈光亮度和角度。宮女的體內中空,燈火燃燒時產生的煙灰會沿著宮女的右袖進入到宮女的體內,室內即免受煙灰的污染。這件燈由頭部、身軀、右臂、燈盤等六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能拆卸,便于清理宮女體內的煙灰。宮女體內不貯水,但燈體底部有大孔,可以彌補作為單管煙燈空氣
環流不好的缺陷,對氣壓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長信宮銅燈造型生動,用極其簡單的線條,將樸素典雅的宮女形象,附著在富麗豪華的鎏金銅燈上,顯得金光燦燦,和諧而統一。宮女神態悠然,端莊安詳,衣紋疏密有致,簡捷流暢。在燈火的映照下,增添了宮女形象的美麗,達到了使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
此外,長信宮燈還有著重要的史學價值。這件燈的燈座、燈盤、弧形擋板、宮女右臂及衣角等處刻有“陽信家”、“長信尚浴”、“今內者臥”等銘文九處,共65字,記載了這盞燈的來歷。據考證最初該燈屬于陽信夷侯劉揭家,后因劉揭子中意“有罪國除”,此燈被沒收進少府,歸長信宮尚浴府使用。長信宮是當時皇太后竇氏居住的地方,竇氏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祖母,漢代盛行姻親,竇太后可能跟中山王后竇綰有著親緣關系,因此這盞燈很可能是竇太后送給竇綰的,并在竇綰死后隨葬入墓,兩千年后我們得以見到這件無價之寶。
2.彩繪雁魚銅燈(圖5),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85年山西朔縣照十八莊漢墓出土。此燈長34.5厘米,高53厘米,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由雁首頸銜魚、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分鑄組合而成。雁頸修長,回首銜一魚,雁體肥碩,身兩側鑄出羽翼,短尾上翹,雙足并立,掌有蹼,背部開口,接一帶柄燈盤。燈罩為兩片弧形屏板,上部插入魚腹的開口,下部插入燈盤內的直壁圈沿中。這件雁魚燈的燈盤、燈罩可以隨意轉動開合,以調節光照和擋風。雁腹內可裝水,魚身、雁頸和雁體中空相通,用來吸納煙塵保持室內清潔,各部分也可拆卸清洗。此外。雁冠繪紅彩,雁魚通身施綠彩,并用墨線勾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燈體上遍施黑、白、紅、綠彩色紋飾.令人現之心動。實用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使其成為—件公認的藝術珍品。
3.錯銀銅牛燈(圖6、圖7),現藏于南京博物院。]980年揚州邗江甘泉雙山東漢廣陵王墓出土。整件燈長36.4厘米,通高46厘米,造型是一頭站立著的溫順馴服的黃牛形象,兩角上翹,雙耳豎起,低首,一嘴微張面部略顯憨態,下有四個蹄狀矮足。牛背負燈盞,盞上有兩片可以轉動的瓦狀燈罩,罩面有菱形格狀鏤孔和小環,罩上有穹頂形蓋。罩頂有彎管通向牛頭頂心,將煙灰收集到牛的腹腔內,且牛通體錯銀紋飾。造到雄渾厚重。角翹首低、挺胸提臀,使得整個牛的形象呈優美的S形,靜中有動,寓動于靜,產生和諧的韻律美。牛與燈體體積的對比、虹管的曲直、屏板的開合、三維空間的虛實,產生了具有節奏的變化和統—,動感、韻味十足。
4.鳳形扛燈(圖8),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1970年廣西合浦望牛嶺西漢晚期木槨墓出土。有雌雄兩件,大小器形完全相同。燈高33厘米,長42厘米,鳳鳥背部有一圓孔,放置一帶柄的燈盤,與燈罩相對。鳳鳥頭頂花冠,伸頸回首,嘴銜喇叭型燈罩,上裝飾有一只瑞獸。鳳尾下垂及地,恰與并立的雙足保持了器物的平衡。鳳的頸部做兩套管銜接,可以拆卸清洗。燈罩與頸部及身腔相通,可容納燈煙,保持室內清潔。鳳通體細刻羽毛,制作精巧,造型莊重美觀。
四、消失原因推測
據記載,直到十五世紀,西方國家才發明出鐵皮導煙燈罩。十八世紀時,進一步用玻璃燈罩代替鐵皮燈罩,從而初步解決了控制油煙污染的問題。而于公元一、二世紀出現的中國漢代釭燈,在世界燈具史上是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
但是遺憾的是,這種展示古代中國人環保意識、科學構造的燈型卻漸漸消失了。從文獻中記載看,釭燈往南北朝時還是仍為人們熟知的,經常在詩文中被提到,唐代時可能還曾使用。但到了宋代,釭燈就不怎么為人了解了,只是文學作品中偶爾還會用到,被冠以“金釭”、“蘭釭”的美名。
關于釭燈消失的原因,筆者根據考古資料,進行初步分析,認為其原因可能源于兩點:
其一,燈具燃料的改變。漢代末年燈具的燃料由油脂燃料轉為使用蠟,長沙楊家大山和沙湖橋漢墓均在銅燈內發現殘蠟,東漢晚期廣州漢墓發現蠟臺,說明細長柱狀的蠟燭這時已進入到照明用品的行列中了。到了晉代蠟燭普及開來,晉代堅所作《蠟燈賦》中記載:“爾乃旋閑房,升玉榻。列華盤,鑠凝蠟。浮炷其始燃,秘闈于是乃閩。旁映文楹,仰暉丹桷,赫如燭龍吐輝,爛若翳陽旭。”(《藝文類聚》卷八十)蠟燭燃燒時沒有油脂燃料產生的氣味和煙灰的弊端,正是由于蠟燭的普及,沒有必要再使用帶煙道的釭燈了,釭燈也就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其二,使用階層和制造階層的轉變。漢代經濟發達,統治階級安于享樂,生活奢華。上文提到的已出土的釭燈無一不是出自漢代的諸侯王、達官或地方豪強等社會上層的墓葬中。由此可見,造型精美、工藝卓絕的釭燈在漢代大貴族的日常生活中應是比較流行的。但到了漢代末年,連年戰亂,史書記載當時又有嚴重的自然災害,《樊準傳》:“饑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戶且盡……”社會經濟崩潰,民生凋敝,《順帝紀》載:“連年災潦……瞻恤窮匱,而百姓猶有棄業,流亡不絕。”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生活無從顧及,又何談制作精美絕倫的釭燈。正是因為釭燈制造都沒了基礎,也就不再被社會上層沿襲使用了。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里,一代代王侯將相早巳灰飛湮滅,而無名勞動者創造的藝術品卻得到了永恒。釭燈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世人所矚目,不愧為世界燈具中的精品佳作,永遠閃爍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
人類自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后,即通過篝火燃燒火焰的光亮來照明。人類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實就是人類制作的第一盞燈。從那時開始,古人對燈的精益求精就一直沒有停止。
擎燈者立于方座之上.銀質人首,發髻工整細致,嘴角微上翹,雙目嵌黑寶石,炯然有神。他兩臂張開,右手握一蟠螭,螭口銜錯銀燈柱,柱上繞以浮雕一小螭龍,另還有一攀援之猴,由下至上呈龍逐猴狀,燈柱頂為一豎有三個燈釬的燈盤。其左手握一螭尾,螭翹首承托一燈盤,其下另有螭,臥于最下兼為底座的最大燈盤中,左側兩盤上下并非垂直重疊,而是各自外移,略有交錯,每個燈盤中也都有三個燈釬。如此一來,三盞燈盤高低錯落。在一定燈空間內,光照亮度因而均勻,三燈九釬,點燃后共有九個火柱,其火光絢麗當能使滿室生輝。
這座1957年出土于山東諸城葛埠口村的齊人形銅燈的造型為一家奴狀男子,頭頂光平,圓眼闊口,頗有神勇之貌,其立于鏤空盤龍圓座之上,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燈柄,其上為燈盤。燈盤與下面的盤柄以子母榫口插合,可根據需要拆卸。擎燈侍者兩手舉高低不一,所以左右兩個燈盤上下錯落,彎曲燈柄使兩個燈盤拉開距離的同時,又增強了燈體的支撐力和穩定性,整體造型頗見匠心。
帶煙管的燈為漢代新創,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其功能是將沒完全燃燒的油煙和灰燼導入貯水的燈體內部,從而保持室內的清潔,另外還能加強空氣對流,使燃燒充分,增大光亮。《釋名·釋車》:“釭,空也;其中空也。”釭也指中空的管狀物。所以這種中空有導煙管的燈就叫做釭燈,或直接簡稱曰“釭”。《漢書·外戚傳》記趙飛燕成為皇后“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銅沓黃金涂,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這里的黃金釭,指的就是這種燈。晉夏侯湛《釭燈賦》云:“隱以金翳,疏以華籠。融素膏于回槃,發朱輝于綺窗。”金翳、回盤都是現在所見到的漢代釭燈上的構件,又云:“取光藏煙,致巧金銅。”而藏煙,也正是釭燈的特性。滿城漢墓出土的三足鼎形帶罩單管釭燈、西漢江都王墓出土雙管釭燈都屬此類。古代的燈都是燃油燈,點燃時間過長,釭燈煙管內廢氣充溢,空氣對流就受到影響,相比于單煙管,雙煙管燈的功能更完善。
我國古代供燃的燈油,最初用的是膏,膏者,脂也,是用動物脂肪制成的油脂,《楚辭·招魂》云:“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句,其中的蘭膏,當為這種油脂中攙入香料,點燃后即能散發芳香,是一種特別華貴的燈油。《潛夫論·遏利篇》云:“知脂蠟之可明鐙也。”漢墓出土的銅燈內曾發現有殘蠟,說明最遲在漢代,除了以動物油脂作燈油之外,已開始以蠟代膏為燈油,這漢代出現的蠟,乃是蜂蠟,亦名黃蠟,由工蜂分泌,人工收集后略作加工稱之為燈油,與現代所說的蠟并不相同,《西京雜汜》云“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枝”。《急就篇》也記載有“蜜燭”,晉范堅《蠟燈賦》記燃蠟的燈:“列華槃,鑠凝蠟。浮炷穎其始燃,秘闈于是乃闔。”可見蠟燈內的燈油是融化后的蠟。
如這座遼女仆托盤銅燭臺,構思奇特,其葉形三足上頂一鏤空銅球,其上為水波中升起的龍柱,上托仰蓮,內半跪一女僕,高髮髻,身穿圓領長袍,雙手托起一盤,內有燭托,是一件藝術價值很高而少見遼代藝術品。
從先秦到清代的件件燈具,對于文明來說,都是一件件至可寶貴的文物,這些文物是古人技能的反映,也是其審美、思想、精神的反映,古人很多能力,已經隨著他們的隱入歷史而永久消亡了;而這一件件器物所負載的審美、思想和精神,當能給今天的我們以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