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鞮是沁縣古縣名,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建制縣之一。早在春秋時期,銅鞮作為晉國東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在晉國完成其霸業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元前560年,晉悼公將銅鞮封為羊舌赤食邑。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晉大夫魏獻子滅羊舌氏族,分羊舌氏之田為銅鞮、平陽(臨汾)、楊氏(洪洞)三縣,樂霄為銅鞮大夫,銅鞮從此設縣。
銅鞮 tónɡ dī
春秋晉邑名。在今山西省沁縣南。晉平公曾筑銅鞮宮于此。漢置縣,治所在今山西省沁縣南。北魏以后屢有遷移。明洪武初廢入沁州。春秋晉離宮名。
千古滄桑話“銅鞮”
在太行與太岳交匯之處的沁縣故縣鎮,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它的名字叫銅鞮,然而它卻以自己特有的歷史風姿,巍然屹立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原野上,令今人矚目、神往。
三國時,曹丕寵幸的聰慧絕倫的文德郭皇后,也與銅鞮有過一段特殊的緣分,即發軔于"銅鞮侯家"。元·郝經《續后漢書》(卷29上)云:"郭后安平,廣宗人也。祖世長吏,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為字。早失二親,喪亂流離,沒于銅鞮侯家。曹操為魏公,入東宮。后有智數,時有獻納,丕定為嗣,后有謀焉。及即王位,后為夫人。代進貴嬪,甄后之死,由后之寵也。"雖然漢末的"銅鞮侯家"史無所見,但《漢書·地理志》里,只有上黨郡下轄銅鞮縣,這里的"銅鞮侯",食邑肯定是當今的沁縣,可見郭后也曾鐘靈毓秀于銅鞮。
唐末晉王李克用,在銅鞮山下也留下深深的歷史足跡。《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64)云:"初,李克用巡潞州,以供具不厚怒節度使李克修,詬而笞之,克修慚憤成疾,卒。克用表其弟克恭為留后,潞人素樂克修簡儉,以其死非罪,憐之。而克恭驕慢,不習軍事,將士胥怨。昭義有勁兵,號后院將,克用將圖河朔,令克恭選五百人送晉陽。克恭遣其將馮霸部送,至銅鞮,霸劫其眾以叛。牙將安居受,因之作亂,攻克恭而焚殺之,附于朱全忠……"此為李克用初起事時,由于其驕橫跋扈、任人唯親,而導致的一起"銅鞮兵變",銅鞮山又見證了這一血的歷史事件。
《水滸全傳》第100回"張清瓊英雙建功,陳鸛宋江雙獻捷"里,也曾六次提及"銅鞮山"。原來"四寇之一"--河北田虎,就是山西長治沁源縣人,他的寇穴--"威勝州",就是當今山西長治的沁縣。在宋江直搗其"威勝"老巢時,田虎統領十萬大軍,因雨在銅鞮山南駐扎,擺開陣勢,要與宋江決一死戰。魯智深、劉唐等在銅鞮山側,拼死廝殺;最后,田虎殘部退守銅鞮山,次日,被親統大軍的宋江剿滅。攻下銅鞮山為蕩平賊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宋江與梁山眾好漢,也在銅鞮山下留下了威名赫赫的"英雄劇照"。
在天下的名山大川之中,沁縣的銅鞮山,的確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曾經見證了2500多年的歷史,歷史滄桑,風風雨雨,它依然靜靜地屹立在上黨大地,向人們默默地陳述著,它曾經目睹過的那一頁頁沉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