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之州,華夏同步。因大禹而得名,緣夏代而稱殊。“鈞臺之享”名揚天下,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里走來。研究,確認古鈞臺遺跡對推動華夏文化研究意義非凡,也是奠定禹州作為“華夏第一都”的歷史地位及建設文化大禹州之當務之急。
禹州市古時候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主要區域,也是大禹受封,夏君立國的鈞臺所在地。《呂氏春秋·有始》記載:“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今之禹州,正是古時所稱的天之中,“鈞州”“鈞瓷”之來歷是因為此地建有鈞臺。建鈞臺的古人,就認為該地為天之中。因為居于天之中,所以大禹把天地之中作為治水總部,作為九洲治水之范,成為華夏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都城之地。從而使禹州歷史與華夏歷史同步,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2000年世紀之交,國家在首都北京建立“中華世紀壇”。“中華世紀壇”明確記載了公元前八千年至公元二千年間,長達一萬年的中華民族史,詳細記載了這一萬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的朝代變化及歷史大事件。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上,銅鑄歷史紀年記載了公元前2076-2001年間“啟大饗諸侯于鈞臺。有扈氏不服夏后啟,啟伐有扈,大享于鈞臺”。說明“鈞臺之享”是國家認可的歷史大事件。鈞臺也是我國歷史上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的重要歷史見證,是我國稀有的遠古遺跡。
夏禹王在會稽去世后,啟既為“天下國仰”,待三年喪畢,便于丙戌年(約公元前2058年)在陽翟(今禹州市)筑鈞臺(也叫夏臺)。大享天下諸候,舉行繼位大典,奏夏韶之樂,承父職而即王位。啟是夏禹的兒子,史稱夏啟,夏后啟。也是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父傳子,家天下“,由他開始沿襲之幾千年。《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夏啟有鈞臺之享”。介紹的也是夏代初年夏啟主持舉行的一次重大祭天活動,參與助祭的是各地的方國首領,因而“鈞臺之享”也是一次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天下共主的地位,奠定了夏王朝的統治基礎。
由劉剛先生所著的《夏商西周史》(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在“伐有扈而享鈞臺”一節中,也講到鈞臺在今禹州市境內,還講到這次盛會還特設立一種“享禮”。即啟在接受諸侯、方伯的朝見,納下他們進獻的貢品的同時,舉行一種祭禮,然后設酒食大宴諸侯。因為這種“享禮”的出現,所以這次大會,后人稱之為“鈞臺之享”。
中國國家博物館出版中國歷史考古專家學者編寫的《文物夏商周史》一書中,也明確指出,“鈞臺之享”是指夏在都城陽翟鈞臺(地望在河南禹州境內)大會四方諸侯,標志著夏王朝“家天下”至此確立與鞏固。
由趙向標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一書,也講到啟奪得君位后,在今河南禹縣南部的鈞臺召集諸侯開大會,利用禹的威望和自己已掌握的權力,迫使諸侯承認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同時調動各路諸侯的軍事力量,共同討伐敵人,把有扈氏完全消滅,世襲君位的天下私有制度得到了鞏固,并從此延續了三四千年之久。《水經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竹書紀年》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于鈞臺,諸侯從之”。《史記·夏本紀》“桀召湯而囚之夏臺”。《索隱》云:“夏曰鈞臺”。皇甫謐云:“地在陽翟是也”。
在“二里頭夏都博物館”,記載了夏王朝長達471年,歷經近二十次遷都,夏王朝最早的都城就是河南省禹州市的瓦店遺址。
以上論述充分證明,夏啟的“鈞臺之享”之鈞臺是歷史史料記載的,是經國家專家學者確認的,鈞臺遺跡在禹州也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古鈞臺遺跡既然在禹州,是否是現在天寧寺旁的古鈞臺?答案是否定的。夏地這片神奇的熱土上,歷史修建有多處禹王廟。現存于城內西北隅的禹王廟(又叫神禹廟),目前保存有禹王大殿和古鈞臺等建筑物,這座禹王廟始建于哪個朝代已無法考證,有記載的是: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和明嘉靖十年(1531)重修,清代又多次修繕,至今大殿尚保存完整,清康熙年間知州于國壁建山門并手題“古鈞臺”。夏啟也曾“祭告成功于禹祠”,可見禹州“禹王廟”初建很早,而不是古鈞臺之遺跡。
既然夏啟“鈞臺之亨”之鈞臺遺址確定在禹州,那么在禹州什么地方呢?
《元和郡縣志》云:在陽翟縣南十五里。
據清道光《禹州志》記載:見杜預《左傳注》又《太平寰宇記》第七卷引王隱《晉書·地道》云:“鈞臺下有陂,徐名鈞臺陂”。《水經注》曰:嵎水東南流。積為陂,陂方十里”。《方輿紀要》云:在州南二十里有三峰,有泉謂之嵎泉。《舊志》曰:嵎泉在三峰山北,潁之故瀆。也就是說,嵎水是潁水之支流,起源于三峰山北之嵎泉,向東流入潁河。鈞臺與嵎水形成近十里之長陂。(陂:即山坡水邊。)
鈞臺原地按《水經注》記載:在禹州城南有一潁水支流,時人謂之嵎水,東往三峰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今日杜崗寺),上有啟筮亭,啟享神之大陵之上,即鈞臺也。
在春秋櫟(歷)邑及周邊地區政區對照圖中可以看出,鈞臺在禹縣縣城正南方向。(見附圖)
在隋大業八年陽翟及周邊地區政區對照中也可以看出,鈞臺在陽翟縣城的正南方向,鈞臺與縣城的距離根據地圖的比例也應在7-8公里之間(見附圖)
以上證據表明,夏啟“鈞臺之享”之鈞臺遺址的確切位置在城南正方向15里,古嵎水之伴。經論證目前全部符合條件的唯一地點就是--金山寨。
金山寨,位于禹州梁北鎮黑龍廟村北部金山之上,此山位于三峰山與柏山之間,海拔不高,是箕山山脈的延伸帶,與禹縣縣城一條中軸線上,距縣城十五里。
為什么叫金山呢,相傳山里有一只金雞,世代保護著附近的村民,金雞出山時金光四射、霞光萬道,群眾稱此山就為金山了。
金山寨何時修建無考,據老人講應該是明清時候的事,解放后還有寨墻,但不完整,寨子大體座北朝南,用石頭砌成,寬廣高大,上有隘口,功能主要是防御。東南方向有一寨門,寨內有一口井,水質很好,但已被填埋。相傳修寨時山中金雞看群眾修寨不容易就出來幫忙“金雞叫一聲,寨墻長三寸”就是當時傳下來的。舊寨墻留下的東西很少,石頭都被當地群眾修渠蓋房用了。
柏山文峰塔上的“光照鈞臺”四字
現在的金山寨盡管沒有寨墻及其它古老建筑,但臺階層次十分明顯,身臨其景仍可體會到他的厚重、古遠。當地的考古愛好者及文化人士,都認為金山寨是個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