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六經的“實質”與對《傷寒論》研究的反思

六經的“實質”與對《傷寒論》研究的反思

作者:聶廣
 
 六經是《傷寒論》中最基本的概念。自宋·朱肱在其《類證活人書》中首次將《傷寒論》三陰三陽稱為“六經”以來,有關“六經”的涵義及其實質一直是各學者聚訟的焦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人體組織體系

    1.經絡說  最具代表性的當為宋·朱肱《活人書》,謂:“治傷寒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并繪制足六經“經絡圖”。金元時期的成無已在《注解傷寒論》中也持此觀點。他們認為《傷寒論》的六經病證就是經絡的病變。

    2.臟腑說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麻黃湯雖為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也,桂枝湯雖為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肺救肺之藥也。”清初高學山在《傷寒尚論辨似》中說:“足太陽與手太陰同治皮毛之合,則肺部所轄之胸中,原為太陰陽氣之公署。”他在《太陽經總說》中又說:“按太陽本氣,從腎中之真陽,溫胃儲胸,乘肺德而外托子周身,以御冬令寒氣。至腎陽之分貫子他臟腑者,各另開門,而自出其經絡,與太陽之表氣相會,以分御三時不正之氣。要皆從太陽之化而俱謂之日衛氣者,護衛之義也。其陰則從胃府之津液,化赤為血,又盡血中之精華,與氣俱行,而貫子經脈之內,故不日血而日營者,蓋經營子血中,環周而不休也。”魯氏[1]繼承了李時珍的“臟腑說”觀點,認為六經病的病理變化是肺、心、胃、膽、脾、肝、腎等7個臟腑為基礎的,而除此之外的病變都是延伸的。

    梁啟軍[2]認為,六經概念的最核心部分,是體現人體免疫態勢趨向的,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核心器官與其相關空間(正氣祛邪外出一離開實體組織的趨向空間),包括體外、呼吸道及肺腔、膀胱腔(太陽對應空間),胃腔及上消化道、大腸內腔(陽明對應空間),膽腔及其他細小組織內部腔隙(少陽陽對應空間),小腸內腔(太陰對應空間),心腔、血管和腎腔(少陰對應空間),肝外(相對實體臟器);器官的形質是疾病所罹部位,器官的相關空間是正氣祛邪欲出之處。這也是《傷寒論》只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經的原因,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確切的組織器官及相關腔隙基礎之上的。對人體自體宏觀免疫規律(態勢)及其組織器官、組織器官腔隙解剖基礎的科學認識是理解六經辨證和整個中醫治療科學性的關鍵。因勢利導、扶正祛邪是張仲景《傷寒論》臨床治療思想的靈魂。

    3.臟腑經絡說  吳氏[3]通過《傷寒論》與《靈摳·經脈》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后認為:六經就是十二經絡及所屬臟腑,其中包含了表里、陰陽、氣化、層次、階段等因素。并認為“關于六經實質的各種觀點皆可統一于此”。

    4.六區地面說  柯韻伯批評“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經,是經界之經而非經絡之經,妄引《內經·熱病論》(按:當作《熱論》)作《序例》以冠仲景之書,而混其六經之癥治”,在《傷寒論翼·六經正義第二》中說:“夫仲景之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賅者廣,雖以脈為經絡,而不專在經絡上立說。凡風寒溫熱,內傷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乎不包,故以傷寒、雜病合為一書,而總名《傷寒雜病論》。所以,六經提綱各立一局,不為經絡所拘,弗為風寒劃定也。”提出“腰以上為三陽地面,三陽主外而本乎里”,“腰以下是三陰地面,三陰主里而不及外”[4]。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也說:“人身十二經絡,本相聯貫,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氣之中,必有所見之證與所見之脈。”柯、尤二氏的觀點是從外部橫向、大面積地看待六經病證的。

    5.六經形層說[5]  程郊倩在《傷寒論后條辨》中說:“經,猶言界也。經界既正,則彼此輒可分疆。經,猶言常也。經常既定,則徒更輒可窮變。六經署而表里分,陰陽劃矣。凡虛實寒溫之來,雖不一其病,務使經署分明,則統轄在我,不難從經氣淺而淺之,深而深之,亦不難從經氣淺而深之,深而淺之可也。”程氏的觀點是從外部縱向、小面積地看待每一經病證,由六區地而說演化成六經形層說。

    6. 藏象模型說  田文主任醫師研究《傷寒論》臨床時間特點指出:“《傷寒論》治病用藥、診病防病均注重時間性。全書397條,與時間有關的就有一百余條,其核心為六經辨證,六經的實質是古人認識到的人體生理病理時間節律。”[6]許濟澤先生曾經提出六經是藏象的觀點,非如此就不能解釋古人“六經鈐百病”的觀點。孫小平等[7]根據藏象內環境學說,認定六經實際上是一種藏象模型,是在某種程度上與五臟模型有區別的藏象模型。提出六經五藏藏象模型是中醫藏象模型中最完善的一個,比五藏藏象模型和六經藏象模型更完善。六經五藏藏象模型認為:營氣分為五藏,衛氣分為六經,營衛合和共為六經五藏藏象模型。

    二、病理機制體系

    1.氣化說  六經氣化學說是我國古代治《傷寒論》之學的一個重要學派,系統形成于清代,這個學派的代表則有張隱庵、陳修園等人。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張子和等對《傷寒論》六經與六氣的關系早有論述。至明張景岳研究運氣時,提出了人身臟腑經絡與天之六氣標本中氣的關系,這給清代《傷寒論》氣化學說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所以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說:“六氣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讀傷寒論。”這不僅把經絡、臟腑的病變包括在內,而且將六經病證提高到天人相應的高度,使經絡、臟腑經絡等觀點更深化了一步。清代的張志聰、張令韶運用標本中氣理論全面詮釋《傷寒論》,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六經氣化學說。以六氣為本,六經分主六氣,以此來揭示六經病的病理特性,并為確立治療大法提供依據。后經陳修園、黃元御、陸九芝等醫家完善補充,六經氣化學說漸臻成熟。認為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其經絡、臟腑、氣血等無不受自然界的影響。而人類的經絡、臟腑的功能活動則以氣化的形式進行著,氣化活動能夠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無病,不能適應則發病,其病變的表現就是六經病證[8]郝印卿[9]認為:解釋《傷寒論》六經,應將臟腑、經絡、氣化三者有機地結合,其中臟腑、經絡是物質基礎,氣化是臟腑、經絡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

    2.邪正斗爭說  祝味菊在《傷寒質難》中說:“太陽之為病,正氣因受邪激而開始合度之抵抗也,陽明之為病,元氣憤張,機能旺盛而抵抗太過也,少陽之為病,機能時斷時續,邪機屢進屢退,抵抗之力不能長相濟也,太陰少陰之為病,正氣怯懦,全部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陰之為病,正氣相搏,存亡危急之秋,體工最后之抵抗也。”把六經病的發病歸結子正氣抗邪能力的五種不同程度。

    3.陰陽勝復說  時振聲[10]認為:“六經辨證是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以陰陽相互消長來說明急性熱性病的動態變化,同時貫穿于整個急性熱性病的全過程。不應單獨局限在某個臟腑,或某條經絡的損害上來看問題,否則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急性熱性病的辨證規律。”傷寒六經的主要證候是陰陽消長勝復的具體表現,用陰陽勝復來解釋傷寒六經辨證是從整體出發,從動態變化看問題,比較符合外感病是全身性疾病,外感病有階段性這兩個特點。

    4.病理層次說  郭氏[11]認為:六經是患病肌體陰陽失調后,依據其陰陽失調的程度(即期陽量的大小)而劃分的六大病理層次,這六大病理層次里面又可分為若干較小的病理層次,將這種小的病理層次的反應和針對其治療的方藥聯系起來就構成了湯證。

    5.神經系統興奮抑制說  王氏[12]根據巴甫洛夫學說.認為身體內外受到邪氣的刺激,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太過,就會出現病理變化,《傷寒論》六經,就是這種神經興奮、抑制的病理變化不同類型的代稱。

    6.病理神經動態說  朱氏[13]認為:《傷寒論》六經代表著疾病寒型矛盾運動的不同病理神經動態。太陽屬初感期,呼吸系型,機體抑制期;陽明屬機體興奮期,以胃腸系興奮型為主導;少陽屬機能紊亂期,消化紊亂型為主導,機體由興奮向抑制過渡;太陰屬機能抑制期,以消化抑制型為主導;少陰屬機能衰竭期,循環系或心型;厥陰屬中樞衰退期,腦型。日本牧角和宏[14]也從病態論的角度概括六經。

    7.疾病規律說  孫澤先[15]認為:《傷寒論》六經不是六個獨立的病,也不是六個孤立的證候群,它是疾病變化之中具有不同性質的六個環節,這六個環節分別標志著正邪力量對比的全部過程,從而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

    8.全息說  齊鳳軍[16]認為,以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形成陽性全息相關系統,以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就形成陰性全息系統。三陽病證系統以六腑病變為基礎,多屬陽證、熱證、實證;三陰病證系統以五臟病變為基礎,多屬陰正、寒證、虛證。于是,六經辨證將經絡、五臟六腑病變全息集成。

    9.營衛論  徐培平等[17]認為,外感病的發病傳變的實質是營衛失調。六經病是對六經調節表里內外營衛出人分布的“開、閹、樞”功能失常,邪與營衛相爭,臟腑氣血津液功能紊亂所產生的一系列證候的歸納和總結,同時也反映了外感病由淺人深、由表及里,邪正相爭,虛實轉化的病理過程。

    10.炎癥反應綜合征  郭任等[18-19]通過對傷寒六經病變本質特點的分析,認為傷寒六經病變之實質即為六類綜合征,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實質分別即毒血癥等、菌血癥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李麗娜等[20]也提出,傷寒六經病證描述的是由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急性肺損傷到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的進展規律。三陽病尤其是太陽病是疾病初期,被認為處于感染而致全身炎癥反應,尚未對臟器造成器質性損害的階段。而進入三陰病,尤其是少陰病以后,則有明顯的臟器受損的表現,出現但欲寐(嗜睡)或煩躁不安、脈微欲絕、四肢厥逆、息高、下利、動血等癥狀,這是一個典型的休克中后期表現。

    三、臨床表現體系

    1.證候群說  自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中提出證候群說之后,不少醫家均推崇其說,如任應秋[21]認為:三陰三陽是6個不同類型的證候群,隨患者肌體的不同面出現,亦隨著肌體對疾病不同的適應力而隨時演變著,不能孤立地看待它。楊氏、氏、梁氏[22-24]均認為六經病就是6類癥候群。

    2.六病說  趙錫武[25]認為“六經當為六病”,《傷寒論》只有太陽病、陽明病之稱,并無太陽經、陽明經之說,而病與“經”是本質絕不相等的兩個概念,前者是病理概念,后者為生理概念,《傷寒論》六經(六病)是為劃分證候而設,無病剛“六病”不復存在。六病的陰陽是用以說明疾病的屬性,它是由病勢、病位、病體決定的,包括表里、寒熱、虛實的內容。翁氏[26]也認為,六經辨證實質上是定位、定性辨證,是六病。經絡的病象只出現子循行部位及其所屬的臟腑,六病的表現則是全身的。

    3.階段時期說  章次公[27]認為:《傷寒論》六經代表著外感疾病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黃文東[28]認為:太陽病為前驅期癥狀,陽明、少陽病為進行期癥狀,太陰、少陰病為病重期癥狀,厥陰病為危險期癥狀。

    四、辨證綱領體系

    1.八綱說  明朝方隅在《醫林繩墨·卷一·傷寒又論》中說:“抑嘗考之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觀其問難,明分經絡施治之序,緩急之宜,無不反復辨論,首尾貫賅,如日月之并明,山石之不移也。雖后世千方萬論,終難違越矩度。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里、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若能究其的,則三百九十七法,撩然手胸中也。”這種八綱說將傷寒病歸入了八綱辨證的范疇。

    2.辨證綱領說  《傷寒論選讀》綜合、歸納六經學說諸家觀點,從辨證論治角度,對《傷寒論》六經作了高度概括,認為《傷寒論》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六經概括了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討論病變的部位、證候特點、損及何臟何腑、寒熱趨向、邪正消長及立法處方等問題。林濤[29]則進一步論證了這一觀點。

    3.六經辨證體系說  楊育周在其近著《傷寒六經病變》中提出了“六經辨證體系”說。這個學說綜合了形態學、生理病理學、癥候診斷學的概念,提出六經“是以臟腑、經絡為中心”于人體部位的劃分,由于這些部位與臟腑及臟腑氣化功能所涉及的組織、器官的不同,在外邪侵入后,邪正交爭的狀況各有自己的特點,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部位的劃分因深淺層次的不同,病邪侵入后亦自然具有深淺的差異。深淺的差異與生理病理有關。“陽明與太陰同居中土,為三陰之表”,“厥陰為少陽表里之臟,為陽熱內布外達的樞紐”,“少陰為人體一身陽熱之本原,是邪正相爭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所以六經排列的順序應該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六經不僅涉及因風寒而弓f起的病證的辨證問題,而且也涉及到八綱、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辨證問題。因此,楊氏認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不僅是“辨證綱領”,而且更應該是“辨證體系”。

    歷來傷寒學家[30,31]強調“傷寒之法可以推而治雜病”,“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山西老中醫李可常用六經辨證治療內科急危重癥疑難病,他體會到“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32,33]

    4.高度綜合體說  有學者[34,35]認為:六經是人體在致病六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三陰三陽”之相關的臟腑、氣化、經脈以及津、精、氣血、陰陽失調的綜合體現,包括了表里、寒熱、虛實、經絡、臟腑、營衛氣血、邪正消長等,成為一種多種概念的高度綜合體。

    5.理想模型說  瞿氏[36]認為:《傷寒論》杰經分證實質,就是外感熱病的六個理想模型,它反映了疾病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

    6.時空說  岳美中[37]認為:傷寒六經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時間和空間的綜合概括,六經各有一定的病和當令之時,值其欲解時可不施治。近年來有人[38-40]提出《傷寒論》三陰三陽是“時位”概念,就是一個時位辨證,對六經“欲解時”進行了解讀,三陰三陽位序與六經“開、闔、樞”關系。《傷寒論》所承載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為中醫藥對外感病的辨治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仲景這種合陰陽臟腑經絡氣血等為一體,融時空變化為一爐的辨證思維,為后世各種辨證方法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7.數學集合論說  楊氏[41]通過對《傷寒論》各種病理信息的探討,發現數學上的集合論的各種關系,特別是它的求井、求交的兩種運算,與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不謀而合,認為《傷寒論》蘊藏著集合論的數學思想。

    8.模糊聚類說  孟氏[42]認為:六經為六種模糊聚類分析,每一條經都是模糊識別,六經病是熱性病過程中模糊聚類的群。

    9.關系說  田福玲[43]從系統論出發,認為六經是人體內的六大關系,是六大本源性的關系(如太陽經中,膀胱、太陽經絡、體表之間氣、血、津升降出入,周流不息所形成的那種功能關系,而上述實體由這種功能關系化生,實體只不過是體現者而已),但是六經在描述上卻帶有強烈的病位即實體色彩,這是因為人體的功能、屬性、行為不僅體現了本源性的關系,也體現了由實體所衍生出的關系。但顯而易見的是,本源性的關系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實體派生出的關系是次要的,居第二位。沒有必要因為其中夾雜著(這種夾雜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由實體衍生出的關系,就否認六經本質上是本源性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實體亦是由本源性的關系產生的,實體的關系不過是本源性關系進一步的派生物。關系是萬物的終極原因,它決定了萬物的產生、發展以及滅亡。六大關系衍生出實體,人體的各種功能、屬性、行為就是本源性關系和實體關系綜合成的外在體系。梁華龍[44]也提出,六經辨證的實質六因素分析,即病因、病性、病位、病時、病勢、正邪盛衰等因素的辨析。

    10.層次說  梁華龍[45]提出了六經層次學說。認為從生理言,六經的循行部位有前后、內外的層次;從發病而言,有表里、淺深的層次;從病證而言,有輕重緩急的層次;從治療而言有寒熱、補瀉的層次。雖言病在某經.也仍有部位探淺之別;太陽經證與腑證相較,則經證為表、為外,而太陽又為三陽之表,三陽又為三陰之表,三陰之中,太陰又為之表,這都是在同一基準下相較而言的。

    五、幾點反思

    以上,我們列舉了古今對六經“實質”的探討,分類并不明晰。但是可以看出,張仲景明顯與眾不同。

    1.研究對象不同  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毫無疑問,是人體,是疾病。張仲景《傷寒論·自序》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可見,他研究的是“傷寒病”,無論他當時對于“傷寒病”的理解是否正確。但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卻從“病人”變成了書本,卻變成了張仲景和《傷寒論》。據統計,僅《傷寒論》一書考證發揮專著已逾千家,文章涉及者不計其數,不僅有關“六經”實質的考證如此之多,就連張仲景《傷寒論·自序》的真偽問題也聚訟紛紜,不一而是。

    2.研究宗旨不同  張仲景雖然“勤求古訓”,但其獨創性是毫無疑問的。后世醫家卻在“君子有三畏”的啟迪下,“法宗仲景,方祖傷寒”,不但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還還怒斥別人“數典忘祖”、“逆經叛道”。于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求言之有“物”,但求言之有“據”,以經典的是非為是非認為,以忠于古人為自得,以闡發圣人為榮耀。

    3.研究方法不同  《湖南通志名宦者》記載:“張機,長沙太守。時大疫流行,機精解醫藥,民賴全活者甚眾。”可見,醫生必須面向臨床,從現實中獲得真知。但是,明清以來,考校風氣風氣盛行,這是封建統治高壓政策的必然結果。影響到醫學界,“束發就學,皓首窮經”者比比皆是,“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埋頭于經典著作的校勘、訓詁、辯偽和輯佚,為了考證而考證,為了著述而著述,對一些虛無縹緲東西大做文章,爭來吵去,莫衷一是。

    4.研究結果不同  不言而喻,張仲景的《傷寒論》以數萬言之文,影響了祖國醫學一千多年的臨床實踐。而研究《傷寒論》的著作汗牛充棟,結果讓《傷寒論》成為祖國醫學永遠也無法跨越的高峰,盡管醫藥衛生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臨床實踐的積累已經不能同日而語。看到以上對六經“實質”研究的豐碩成果,我不禁對自己的工作也為之汗顏,我們是不是在“惡搞”張仲景?但是我又想,如果祖國醫學多了幾個象張仲景這樣的醫學家,它還是這樣的特色嗎?

參考文獻

1  魯福安. 從《傷寒論》六經主證的病理基礎看六經與臟腑經絡間的關系. 中醫雜志,1981,(4):6

梁啟軍. 六經的解剖基礎. 甘肅中醫,2009,22(3):1-3

3  吳潤秋. 《傷寒論》三陰三陽之我見. 中醫雜志,1981,(6):3

4  楊金萍. 柯琴“六經辨證”精義闡微. 江蘇中醫藥,2004253):51-53

朱鵬飛. 六經實質研究的再認識.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 1994,(2):4-6,14

鄒勇,劉濟躍,顧友誼.田文主任醫師對“五運六氣”認識簡析.中醫藥學刊,2004(1):30

孫小平,林字春,趙宏杰,張學斌. 六經五藏藏象模型初探.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2):163-164

梁華龍. 六經氣化學說形成及評價. 河南中醫,1998,18(1):11-13

9  郝印卿. 論傷寒六經是臟腑經絡氣化的有機結合. 中醫雜志,1982,(3):4

10 時振聲. 《傷寒論》的六經與經病. 河南中醫,1981,(4):1

11 郭子光. 《傷寒論》證治實質探討. 成都中醫學院學報,l979,(1):26

12 王慎軒. 從巴甫洛夫學說來研究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證治法則. 上海中醫藥雜志,1955,(7):16

13 朱式夷. 中醫辨證施治規律探討. 中醫雜志,1958,(3):l56

14 牧角和宏. 關于傷寒三陰三陽的病態論. 國醫論壇,2009,24(2):1-7

l5 孫澤先. 六經探索——《傷寒論》的哲學論據及與“應激學說”的聯系. 遼寧中醫,1978,(2):l

16 齊鳳軍.《傷寒論》六經辨證全息思想新釋. 中醫藥學刊,2002,2O(1):79

17 徐培平,老膺榮,符林春. 《傷寒論》六經病營衛實質. 陜西中醫函授,2000(2):1-2

18 郭任. 論傷寒六經之實質. 河南中醫,2004,24(8):4-5

19 郭任. 傷寒六經病變本質探究. 河南中醫,2009,29(3):221-223

20 李麗娜,張冬梅,陳萌,王慶國,李宇航. 從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發展讀《傷寒論》. 中醫藥學報,2008,36(4):1-3

21 任應秋. 傷寒論證治類詮. 北京:科枝衛生出版社,l959,3

22 楊麥青. 對《傷寒論》中病證規范的芻議. 中國醫藥學報,1990,16(5):10

23 仝選甫. 六經實質與六經病. 吉林中醫藥,1996,(1):45

24 梁華龍,田瑞曼. 《傷寒論》六經 辨證的內涵與外延.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3):9-11

25 趙紹武. 試論(傷寒論》六經當為六病. 新中醫,1979,(4):12

26 翁超明. 從絡病理論解讀“六經辨證”本質. 疑難病雜志,2007,6(4):223-225

27 章次公. 張仲景在醫學上的成就. 中醫雜志,1981,(4):l

28 黃文東. 對《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與治法的體會和意見. 上海中醫雜志,1995,(11):24

29 林濤. 《傷寒論》六經辨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綱領. 中醫研究,2009,22(1):16

30 元·李仲南.永類鈐方·自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本,1983

31 清·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傷寒論本義.見:張志聰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749

32 李可.李町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5

33 顧植山. 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模式. 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l(8):45l-454

34 姜春華. 《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 上海中醫藥雜志,1962,15

35 鄧王梅,王育文. 《傷寒論》三陰三陽辨證概要. 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6,(12):1

36 瞿岳云. 略談《傷寒論》之研究. 遼寧中醫雜志(理論專輯增刊),1981,31

37 岳美中. 試論辨證論治和時間空間. 上海中醫藥雜志,1978,(復刊號):l4

38 岳小強,楊學. 三陰三陽的位序與《傷寒論》六經“開、闔、樞”.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2)1294-1296

39 馬文輝,孫小紅.試論《傷寒論》三陰三陽時位辨證.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4):257-259.

40 岳小強,楊學,崔健.從三陰三陽的時序性解讀《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2)124-127

41 楊培坤. 運用電腦對《傷寒論》辨證論治思想體系的驗證. 湖北中醫雜志,1987,(3):l

42 孟慶云. 從控制論模糊識別探討《傷寒論》六經含義. 陜西中醫,1980,(5):l

43 田福玲. 六經辨證的系統論淺析. 河南中醫,2008,28(1):75

44 梁華龍. 六因素分析是六經辨證的實質.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l999,12(4):14

45 梁華龍. 六經層次學說的提出與內涵. 河南中醫1999,19(1):6-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希彥傷寒講稿一
先說說經絡辨證與六經辨證
【中醫指南】中醫就是用簡單的東西去對付萬病的!
六經整體觀
中醫治療頸椎病,傷寒論從外到內六經辯治古方新用
劉觀濤評點版《已近中年始學醫,自學也能成大醫——岳美中自述“無恒難以做醫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平和县| 铁岭县| 临武县| 安国市| 抚州市| 济南市| 丹棱县| 长泰县| 白玉县| 集贤县| 青海省| 陆良县| 青田县| 枣庄市| 肃南| 天等县| 灵石县| 平果县| 偏关县| 桃江县| 门头沟区| 桂东县| 玉林市| 江城| 霞浦县| 沾益县| 洛川县| 平湖市| 襄樊市| 镇安县| 新河县| 丰县| 孟州市| 富宁县| 博客| 林甸县| 五原县| 梨树县| 郎溪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