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20071106-氣道八大原則及《難經》四難
由紫蔓菁整理
上次對氣道中醫做了一些介紹,我也在考慮怎樣來講氣道中醫讓大家能夠聽懂。我認為首先得有一個前提,在這里參與的朋友應該是對儒釋道任何一家或幾家比較感興趣,這樣我才可能繼續講下去。因為氣道中醫和儒釋道關系非常密切,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如果從物質層面來解釋有悖氣道中醫的基本原則。上次聽講大家已經知道,今天再簡單重復下,道理有三個層次:一是形道,物的層次;二是氣道,氣的層次;還有一個是神道,神的層次。神、氣、形三者構成了整個的世界存在。世界存在在今天的課堂上不予討論,但希望大家在下面交流。
氣道中醫從氣道這個中間層次出發來解釋萬事萬象,包括整個身體的奧秘,所以說氣道是一個總體的認識方法或者說是一種世界觀,如果應用于中醫就是氣道中醫?!吨芤住防镉芯湓挘?#8220;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研究中醫就是近取諸身,研究其他身外之物就是遠取諸物。所以今天只和大家談氣道在人身上的應用,但也會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氣道的立意和認識觀點。下面就介紹下氣道的幾個基本概念:
第一;氣道中醫包括氣道學者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組成氣的包括事和物,所謂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細胞組織、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著的或者說能夠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個叫事,就是整個事情的發展經歷,不管是氣還是物都是由氣組成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人是由一團氣組成的,這是有生命的;花草樹木也是由氣組成的,這是植物;還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氣組成的,這當然是非生物了。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到結束,這也是由氣組成的,還有包括一個王朝或者一段個人經歷同樣是氣。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大可以無窮大,小可以無窮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嘛!所有萬事萬象都是由氣組成的,這是氣道中醫的第一條原則,必須用這個認識觀點來認識世上的一切萬事萬物。
第二;所有的氣都有生老病死。不管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有機物還是無機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歷程,從生到死。這個不用所說,大家都可以很好的理解。佛教上講“成住壞空”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存在就會滅亡,這也是氣道中醫的一個概念。
第三;任何氣都是可分的。比如人身之氣可以分為頭氣、胸腹之氣、四肢之氣;頭上的氣又可以分為眼氣、鼻氣、嘴氣、口氣。物質的層面可分,氣道的層面也可分,比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開始之氣、中間之氣、結束之氣,這些都非常好理解,但是大家都必須牢固地樹立這種觀念。
第四;所有的氣都是融合的??煞质菤獾耐庠诒憩F,融合是其內在本質。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內在聯系的嘛!氣道上講所有的氣都是融合的,只不過呈現的外觀、形態、性狀有所區別罷了。比如人身是一個整體,頭和胸腹是融合的,胸腹和四肢是融合的,眼氣鼻氣是融合的。這也就像一條河流一樣,我們人為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但河流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大家以后要經常用融合這種觀念來理解氣的有機結合。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水,燒開了變水蒸氣,凝結成冰,這三種形態是融合的,本身都是水,都具有水的某些性質,但由于處在某個狀態和進程當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如果沒有仔細研究過可能會惑于它們的形態而誤以為是三樣不同的東西,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鍛煉,我們用氣道的融合的觀點來理解,任何的事物都是融合的,所以避免了單獨割裂的弊病。
第五;所有氣都是吐故納新的。氣有新陳代謝,在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點上都在吐故納新。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比如吃東西、排泄,這在生物上表現得很明白,而在非生物上大家可能有些迷惑,但實際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吐故納新,沒有吐故納新就沒有了發展的進程,也就沒有了生老病死,這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一點。今天這些暫不展開來講,接下來會以《難經》為基礎帶大家把氣道串一下。
第六;所有氣內部都是運動的。既然吐故納新那就要運動,運動的實質就是升降開合,這里面沒有沉浮也沒有其他。所有氣可升可降,在升降的過程中體現開和合,這以后是所有建模的基礎,我們就是這樣來理解人身?!秲冉洝飞现v“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開于表,腎至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是”,這說的就是升降開合的具體表現。
第七;所有氣都是有感受的。這一點對于生物好說,植物可能就不好說了,當然現代醫學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植物也是有感受的。推而廣之,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有事和所有物也都是有感受的(大家不明白以后可以找時間給大家講一講)。比如一個歷史事件本身就是有感受的,可以說它是有生命的嘛,有生命就有感受、有感知。
第八;氣之間都是有感應的。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細胞組織,事件與事件之間,物與物之間,不管是大是小是隱是顯,所有氣之間都是有感應的。
以上八點就是氣道中醫對于氣道的基本觀點和立足點。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見,現在我只是把氣道中醫的觀點陳述一下,然后我們看一下在實踐中如何具體運用。
《莊子》中有一個經典的典故,大致就是魚游在水里而不知水,那么我們人就是游在道里而不知道,游在氣里而不知氣,習以為常反而不見。今天借此機會,以以上八個觀點帶大家重新認識我們身邊(周圍)處處存在著氣這個道理。下面言歸正傳,開始講《難經》。
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覺得我所說的無一是處,我們身處在這個百家爭鳴的講堂,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
《難經》上卷開篇主要講脈學,然后講經絡,下卷則比較雜,從情趣而言下卷要更豐富一些。《難經》里有幾點可能會掠過:第一,具體的經絡細節;第二,似是而非的內容;第三,氣道中醫的保密內容,除此之外我會盡量直接來講。因為講的機會可能不是很多,所以我會簡潔概要得從氣道的層次來講,不從其他層次來講,避免混淆視聽或者陷于無端的糾紛之中。
從第一難開始吧!《難經》從氣道習文角度來講肯定不是秦越人寫的,可能后世的很多考證也證明了這個觀點,但我們不是從考證出發作出的這個結論而是從本身對氣道的理解。另外這本書從理論層次講得更多一些,實踐很少,對整個的臨床應用可能指導不夠。條文以脈開篇可能有其深切含義,但從第一難開始講可能就會陷入分歧當中,下面看詳細條文:
一 難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這里就不隨文解意了,那樣會更枯燥,我會舉一些例子或者說從氣道的角度來串講。開篇講寸口,這是脈法,望聞問切的切診,所謂的“十二經脈皆有動脈”當然指各步動脈,比如頸動脈、踝動脈,就是三部九候中的上部、中部、下部都有脈氣,那獨取寸口是因為什么?
人是一團氣,只有測這團氣才能知道病人氣的形態和盛衰。第一步是望,望而知氣。一看這團氣怎么樣大概心里就有數了,比如是氣盛、氣衰還是氣弱、氣燥、氣滯、氣動,這些可以一些看出來;第二步是聞,聞者聽聲音也,再問一問情況,最后切脈。切脈是比較切實的,感觸人身一團氣的整個的動向和狀態,這是切脈的整個的由來。
為什么要切脈呢?其實切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比如摸肌膚,摸骨胳,只要手能搭到的地方都可以作為測氣的依憑處?;蛘呖梢愿粢露€可以不接觸去感知氣團都是可以的。對于平常的醫生來說還是比較切近的摸一下動脈來得更準確。
為什么要摸動脈呢?動則吉兇可見,不動很多事情看不出來,就像接觸一個人一樣,坐那不動就不知道對方的脾氣秉性,只要一開口說話,一辦事,和你有接觸,那對他就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什么性情,人是否和善、隨和,有沒有心機,所以說處人才能知人。摸動脈也一樣, 就是體會脈搏搏動過程中氣團的狀態,所以取動脈,動才機見,其生機才能體會到。
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簡單了,三部九候上取頸動脈,中間取寸口,下部取踝動脈,三部脈相比中間的脈比較均衡,也比較反映整體的情況,從氣的合和角度考慮應該取手腕的寸口;第二,從方便程度來講,不能上來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腳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來慢慢的就都取寸口了;第三,就像《難經》上說的榮衛在經脈中循行,“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也……復會于手太陰……五臟六腑之所終始……”其實任何一處都是一個終始,不獨寸口是五臟六腑、營衛的終始,所以這一點只是做一個托詞而已,并不能把這句話看實了,認為寸口就是所有的脈氣的終始。就像一個環形跑道一樣,任何一點作為起點那肯定也是終點;還有一點,第四,手太陰肺經之氣蓬勃而出沿著肺經就到了寸口,此處的氣比較滑利,比較能夠體現氣態,搏動的節奏及各種變動比較適合醫者去感受。所以一難主要在強調醫者如何去評測這團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取寸口的動脈。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那么我們不呼不吸的時候脈行不行?“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也就是從呼到吸、從吸到呼、呼吸轉換的過程中脈再行六寸。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內經》有句話:“呼吸者,脈之頭”,就是說呼吸是帶動整個人身之脈運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呼吸是吐納的一種形式,并不是所有形式)人呼吸過程中帶動整個人身之氣、營衛之氣的運行是確實的??梢韵胂笠粋€氣團,一呼一吸,脈在不斷有節律的運動,像心臟泵血一樣,血液沿動脈泵出,再沿靜脈收回。呼吸也一樣,決定了營衛行始的急和遲,和潮漲潮汐受月亮引力的影響一樣,如果一憋氣脈的運行馬上緩慢下來,如果急速呼吸會加速整個營衛之氣的運行。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這個沒有什么好解釋的,只是大概舉這么一個例子,告訴人們營衛在人身之中循環不已,關于營衛循環下面還有介紹,這里不再詳細展開。
解經必須跳出經典之外,考慮到很多問題才能把經典解釋出來,不要局限在經典里。像“獨取寸口”就是一個評測氣團的方式,還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
氣道中醫一直在民間流行,沒有寫出什么書來,也沒有對經典作注解,因為很多觀點在經典里面已經論述很清楚,大家初聽可能覺得比較陌生,對這種解釋方法可能也覺得比較陌生,但大家不妨繼續地聽下去,我盡量帶大家把氣道講解清楚。
關于“各行二十五度” 這一塊下面會有涉及,如果有時間會和大家溝通一下,《內經》里也有行陰行陽二十五度分晝夜的說法,這涉及到整個的脈氣與營衛之氣運行規律,比較復雜,不建議在此展開。因為可能不同的學派會有不同的認識,這樣說起來就沒有完了,并且《內經》本身就是錯綜矛盾的,關于營氣、衛氣如何運行,一個行脈中一個行脈外,如何錯行、循經,這涉及到很多細節。我們現在主要是從氣團的角度來講解基本的方向和概念,待我們對氣機有一定了解之后才可能深入。
氣機的運行是非常復雜深奧的,而且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氣機的運行。脈也不僅是所理解的十二經和奇經八脈,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還會看到有一些內脈和其他層次的脈,所以現在不打算深入的來講整個的脈氣的運行。
關于“獨取寸口”剛才也講了還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如果從佛家的角度來講,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些感官都可以用來對氣進行測度,切脈的方式可以理解是用了觸感。而如果獨說觸感的話,我們還可以不接觸而觸,或者隔衣而觸,或者觸肌膚、觸表皮,只要體察精微都可以對氣團有一定的認識。不過來的比較實在和大家能夠接受的還是切脈。
大家一定要慢慢把思路打開,不要被固有的認識所局限,這樣我們才能自由的發揮我們的想象和運用整個的意識去思考世界,不然我們無法理解氣道在氣的層次是如何運動變化的。就和翻滾的云氣一樣,蒸騰變化,莫之能以?,F在西醫在形的層次上不斷研究深入,但是越研究越繁復,找不到一個統攝的方法。我們直接高屋建瓴的從氣的層次來體會,慢慢大家就會知道其實所有的變化都來源于一個很簡單的形式道理。
“漏水下百刻”,所謂漏有沙漏、水漏,此處應該是水漏;刻是刻度,百刻表示一個時間,水不斷地往下流,流到一定的時間是一刻,水下百刻就是一個時間的表示方法?!秲冉洝飞弦灿泻芏嚓P于“刻”的說法,一刻應該是三十分鐘,一個時辰的四分之一。
這里大家不要局限于經文,我今天不是想單獨講《難經》,而是想通過《難經》告訴大家氣道的道理,只要知道了氣道的道理,那不管解《難經》、《內經》就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我盡量把經文給大家串一下,但是很多不涉及到氣道的細節、需要考證處,講第一遍的時候就可以忽略,以后有機會可以再講。
二 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這主要在講尺寸開始分了,剛才講過一條原則,任何氣都是可分的,我們人身之氣也是不斷可分的,寸口這一塊當然也是可分的。既然要評測那就要進行分析,這就涉及到各個部分,本著所有氣是相互融合、相互感應、可分這三條原則,我們可以對寸口進行分,并且可以憑寸口感應全身之氣,這也就是關鍵所在。寸口中間叫做關,就像我們的地平線一樣,地上是寸,地下是尺,尺寸中間是關。尺內就是所說的陰之所治,寸內就是陽之所治。古人經常用陰陽混淆視聽,因為古人的理解是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的,但是我們沒有陰陽的基礎,所以一聽陰陽往往很糊涂,古人一般把表作為陽,里作為陰;陽氣作為陽,陰氣作為陰;上作為陽,下作為陰;熱作為陽,冷作為陰,古人可以隨處把陰陽作為代詞來表示陰陽的狀態,所以我們不要只理解表面而對背后的含義不了解。這里所說的“陰之所治”就是內部之所治,人分表里嘛,就是里之所治,不能說是寒之所治或其他的陰之屬性的所治,只代表里之所治。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就是外之所治, 這里的陰陽是內外表里的意思。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這里可能是把一寸當成一尺來看,一分當成一寸來看,這樣來解釋尺和寸的意思吧,這一處無助于理解氣道,只是一個由來,沒有必要作詳細的解釋,如果想了解可以看一下訓詁或者更好的考證。為什么寸是表尺是里呢?很簡單,越到末梢、越接近于表的地方陽氣越足嘛,越往身體中心部位走得越接近于里,寸在外而尺在內,所以一個治表一個治里,這樣就把寸口這團氣分成表里了,因為有感應存在,所以反應人身的表里。
今晚的課可以說不是在正解《難經》,而是從氣道的角度來講《難經》,前面提到的八點原則大家都要仔細思考。
“陰之所治”的“治”是管轄、反映的意思,“陰之所治”指里氣管轄的范圍;“陽之所治”指表管轄的范圍或表的體現范圍,“治”在這里不能解釋為“治理”。古人用詞很含糊,而且氣是不定的,只是很抽象的指示到某一個意向而不是把事情說明白。就像工筆畫和寫意派一樣,寫意是把神氣體現出來就可以了,不在乎形體是如何表現的,中國的古代文字也一樣,言簡而意賅,意味深長!因為翻來覆去就是想把背后的東西指示給讀者,而不是全盤托出來,所以說中國的古文非常有深蘊。
《難經》上卷的確很抽象,并不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我盡量給大家作一些形象解釋吧!
三 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曰覆溢。
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第三難開始反映這一團氣的狀態。這處的文字很繞口, 在理解上有些困難,我先給大家簡單捋一下再詳細陳述意思。
取位寸口就相當于取了一團氣,人身取了一團氣作為化驗的一個標準,然后分出了寸關尺,量出了各個部位以感應人身是何種氣,然后現在是開始體會寸關尺上的特點了。上來就說有太過和不及,氣盛則太過氣弱則不及,都在寸口動脈中體現了,所謂“陰陽相乘”嘛!所說的陰陽無非就是尺上和寸上的較量,因為一個是里氣一個是表氣,一個是陰氣一個是陽氣。“有覆有溢,有關有格”,“覆”是覆蓋的意思“溢”就是流溢出來,侵占到對方的領地,“覆”是從上到下,“溢”是從下到上。“有關有格”關格產生了沖突,如何理解再繼續向下看。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關之前是寸,衛氣(表氣)行于表,動能強的氣有防御衛外的功能,這種氣更體現在表氣上,所以說關之前者是寸,是陽之所治,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指寸口氣應當是浮,“九分”是講一個表示距離的概念(這里沒有祥加考證)可以理解為八分飽的程度,人應該八分飽,吃多了就過了,沒吃八分飽叫不及;也可以理解為向魚際方向走,上了魚際就太過了,離魚際很遠氣很弱就是不及,這是大家對寸脈的體會。摸過很多病人的脈直接上了魚際,但有時候并不是完全的過,而是陽氣浮于表,收攝不回來上了魚際,大家不要死板的認為上了魚際就是陽氣充盛。
“遂上魚為溢”從寸往上,到魚際以上叫做“溢”,古人用詞很講究,這里不說“過”、“強”,而說“溢”,因為氣團是流溢的,象水流一樣水滿了溢到河岸上來。古人還喜歡用“濡”,濡腠理、濡分肉,“濡”當濕潤講,氣慢慢的濡化濕潤腠理、分肉,下面會接觸到這個詞。所以古人是從氣的層面考慮用詞的,而不是從物質這個生硬的角度出發。“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這里有些爭議,前面提到關之前者為動,遂上魚際為溢,陽氣上了魚際,這里又說陰乘之脈,顯然是指尺脈的脈象侵入了陽分,這里就不好理解了,我持保留態度。“關格”就是陰陽格拒,但這里并沒有表現出陰陽格拒的架勢,可能有另一種解釋。
“關以后者,陰之動也”說的是尺脈,“脈當見一寸而沉”,寸脈當見九分,尺脈當見一寸,所以說“一寸而沉”,一寸以后就沒有脈了,感覺不到脈的跳動,一寸之外還有脈還能感覺到跳動就叫太過,如果一寸不足就是尺脈不及,整個的氣機弱。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按本意來講,“溢”就是陰氣上了魚際,陰乘;陽氣向下走覆了尺脈叫陽乘,這里也有些問題。下文馬上又說“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這里和“關格”處都沒有完全解釋清楚,可能包含更多的隱文或者當時作者有出于自身的考慮。
第三難想要說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想表達尺寸這團氣上部下部相乘相衰的道理,但“覆”和“溢”包括“關格”并沒有解釋清楚。乘者復衰或者說乘者亦衰,這樣來把握陰陽相乘之理。
《難經》這部經典存在一定爭議,從氣道角度來講,《難經》是對《內經》的解釋和發揮,可以作為《內經》的筆記,下面就要涉及到很多關于《內經》的條文,作為對《內經》條文的回答和引申,但會發現很多引申莫名其妙,有些從氣道中醫角度來講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而且《難經》有其語言習慣和用詞方法,所謂解經不會按照經義本身的行文方式來講,但是要按照氣道的原則來講。《難經》前三十一難都比較抽象,如果不踏實的看經文和深刻地理解可能不會有很深的印象。
四 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姆尉愀。我詣e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前面提到氣團的吐納,吐故納新一部分通過呼吸來完成,所以這里用“呼”和“吸”來表示吐和納。凡是一團氣完成吐納功能的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吐,心和肺完成吐的功能,肝和腎完成納的功能,但是大家注意,絕不是“呼”是心肺,“吸”是肝腎,這里用呼吸來代替吐納。任何一個氣團不可能只納不吐,也不可能只吐不納,在吐納的過程中完成新陳代謝?!秲冉洝飞险f“心布于表,腎布于里”以心腎來對待,來表示二者立極,一個立的是表極,一個立的是里極;一個立的是吐極,一個立的是納極,就像任何人身有男女一樣,男主外,女主內,分清濁。“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這里也是有爭議的,肝腎同源,從形式上言肝腎主納,但從功用上言肝吐,肺納,這里涉及到了五臟吐納、體用的關系。從體上來講肝腎是納,心肺是吐;而從用來講心肝是吐,肺腎是納。
這里我們就必須引入體用的概念,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兩個人,一個在樓下一個在樓上,樓下的人望著樓上的人,樓下的人望著樓下的人,那么哪個是體哪個是用?哪個是吐哪個是納?樓下的人位置低,“體”是低的,叫納(把吐納理解成高低)但他要看著上面的人,向往往上看嘛,是抬頭的,抬頭是“用”;同理,上面的人位置是高的,但是俯著的,頭是往下看的,這一點對于理解五臟生成和五臟體用的關系至關重要。這也就是“性”和“情”的關系,本性處下,而其情向上;上面的人則是其性處上,其情在下。心腎好理解,這里單說肝肺,肝體在下,其用在上,它往上走嘛!肺其體在上,其用在下,它往下行,處高原之上而往下行,處高原之上肯定就是“吐”,往下行就是“納”,體用的吐納。心腎就不用詳細說了,腎其體其用都是納,心其體其用都是吐。用四時來理解少陰少陽和老陰老陽:少陰少陽是肝肺,老陰老陽是心腎,用剛才樓上樓下的小孩互相對視的例子最容易理解體用的概念。肝體陰而用陽,體柔而用剛;肺也一樣,體陽而用陰,體剛而用柔。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有性情,我們講過任何一團氣都有感受,有感受就有性情,有性情就有體用,有體用就有動靜,所有東西都是內在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有對心肺浮沉的講解,關于煮熟了又浮,沒煮熟又沉,就是想說明白體用的關系。當然心腎之間有真陰真陽,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表現了。大家要明白任何氣團當中都是多層組合的,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易經》),任何一團陽氣中都有陰氣,任何一團陰氣中都有陽氣,陰陽是融合的,不可能重陽,也不可能重陰,出現重陽重陰可以說是剎那型的,幾乎不可能或者說只是相對性的。舉個最簡單例子,男中要有女,女中要有男,男男女女組成了整個社會,兵只是暫時的,里面也有文藝兵嘛!所以這里的“呼”、“吸”不要理解成真正的呼吸,而要理解成吐納,這里說的呼吸心肺和肝腎是從體上來講的沒從用上講,我們補上用來理解。
“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就是說脾胃斡旋在中,就像《靈樞·營衛生會》上說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漚”就是發酵)脾升清,胃降濁,脾胃斡旋升降,因為有吐納就會有升降。升降在中可以看作和事佬,像戊和己就是和事佬,在中間起調和的作用,甘草就是這樣,起到調和諸藥、緩和諸藥、解百毒的作用。“其脈在中”,脾胃既然起到調和的作用,那么在脈中肯定是發揮作用的,“其脈在中”其實不是脈字而是中字,可以說“脾受谷味也,其氣中也”,這里只是隨上文“脈有陰陽之法”的“脈”,所以說“其脈在中”。脾胃之中氣在脈中流行,既不是呼也不是吸,是呼吸的斡旋。平常說這人脾氣很好,遇什么事也不發脾氣,和每個人處的都很和善,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用詞的講究,“脾氣”就是“脾”氣。“脾”氣好那么氣中和,渾和,不過激,不過陽也不過陰,不過剛也不過柔處中道,有升有降能夠斡旋,所以說這人“脾氣”好。另外說這人膽子好,膽子大,什么事都敢干;這人膽小如鼠,說這些話已成為語言習慣,其實包含了中醫道理。《內經》講:“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膽者,中正之官”,是肝氣精華所化,為肝所包裹,處在人身體比較中間的位置分泌膽汁。“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并不是說膽是司令員,所有人都得聽它的,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十一藏的氣機都要膽來蓋章,付諸于行動。心是大主,想做這件事情,發布命令十一藏都答應了,這時候需要膽來蓋章。膽氣不足那人就沒有決斷力,想做而不敢做,猶猶豫豫,只有膽氣足的人才可以當機立斷,果敢執行。所以說“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膽者,中正之官”。膽就是炮仗鳥,里面裝滿了火藥,外面打火機靠這個炮仗鳥啪把這件事做成,也就是道家講的天罡之氣,在人身上講這點天罡之氣在膽中存在一部分,所以說古人的言語都是有繼承的。“脾受谷味也”,“谷味”是五谷調和之味,入于脾由脾的升清作用輸布于全身,濡養肌肉四末,“其氣在中也”,沒有衛氣沒有脾氣,如果真臟脈現,那人就氣機不調,離大病不遠了。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剛才說了這一團氣升降開合四個字,氣升上來之后就浮于表,降下去就沉于里了,所以說“浮”是陽氣上蒸的一種狀態,“沉”是整個氣機下降的一種狀態,這里說的陰陽就是想講明升降開合氣機之后的表現層次。為什么沒有把“浮沉”作為氣團內部運行的機理呢?因為浮沉是狀態是結果,不是氣機,氣蒸騰向上而變成浮,氣沉郁下降而變成沉;開合也一樣,氣開于表就浮出來了,氣閉于里就沉進去了。
這里一定要想象有一個氣團,里面有兩股氣在不斷的升降開合,從而產生了沉浮,你沉我浮,這就是整個的陰陽氣機變化的道理和表現形式。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氣開于表,人吸氣的時候氣怎么運動?大家吸一口氣看氣作什么運動,是不是感覺氣往上提?我們平常會說提提氣,精神精神,這就是吸一口氣,一下氣提起來了,明顯氣機是升的運動;垂頭喪氣、哀嘆一聲,氣就沉下去了。很簡單的道理:人高興氣在表,不高興氣往下沉,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看你彎腰塌背、垂頭喪氣的,一點精神打不起來,氣都去哪了?都沉下去了。所以說氣由人的情致和呼吸、運動所調節,一高興、一運動、一吸氣馬上就提上來了,腹肌一收,胸脯一下就鼓起來了,這時人就感覺很舒服。這是升降,開閉也很好理解,舉個例子:喝一碗熱面湯之后很快出汗,什么是出汗呢?人所有的毛竅都開開了,汗液往外排,如果是冬天,那一團蒸氣往外蒸騰,連額頭上都浸出汗珠,頭發都濕了,頭發中的熱氣往上蒸發,這就可以說氣開了;氣正開著呢,為風寒之氣所擊,所有毛竅為抵御外寒的侵蝕迅速關閉,汗一下就止住了,渾身雞皮疙瘩起來了,只打冷戰,汗也不出了,毛竅也不開了,人縮成一團了,這叫氣閉。氣閉是主動防御,如果防御不及時為寒氣所擊,寒氣藏于腠理,那這時的閉就是病理上的關閉了,氣閉在表,里面蒸蒸然發熱,這就是人感冒發燒的病機所在。人氣開合升降、吐故納新,里氣為寒氣所閉出不來所以化熱,人的體溫馬上就升上來了,對治之法就是“氣閉者開之,氣開者收之”。人的氣開合有度、升降有節,人才會四氣調和、百病不生,如果氣機的一處環節出現問題,人就馬上得病。比如大小便失禁或者腹瀉,這就是下部的氣開而不閉,人二陰一般情況下是閉的,排泄的時候要開,開合不利就導致氣機錯亂,下面閉不起來,腹中的氣就升不上來,也就是俗話說的“好漢架不住三泡稀”,拉了三泡稀后,下面的氣開得很敞都漏了,哪還有氣升上來呢?氣升不上來就開不了,開不了人就沒有辦法做事,氣升上來再開開才會肌肉精神都有勁,事情才可以做。下面氣泄了,升不上來,就無氣可開,人就四肢乏力,精神困倦,什么事也做不了了。同理,下面氣閉上了也不行,比如承氣湯證,陽明腑實腹中有燥屎,解不下大便,氣要開合有度,升降有節,如果氣閉而不開,那該降的氣降不下來,該收的氣收不回來,里面氣閉住了,要開開之后才能再閉,無開則無閉,要閉的氣閉不上,人就尋衣摸床棄衣而走,狂妄譫語,出現了一些精神上的問題,有陽明燥屎在里嘛!
所以說開合要有度,升降要有節,大家臨床治病的時候不要見虛就補,見實就泄,一定要認清升降開合四氣哪出了問題,然后引而調之。比如氣閉在里,下之則閉氣開,之后氣才能收攝回來,升降開合四氣才能周轉運行;如果是泄那要收,當然首先要明白泄的原因,是有邪客之還是本身有寒或者里虛??床〉谝稽c要認清整個氣團的狀態和里面升降開合四氣的不調是哪出了問題,然后引而治之,這就是氣道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
關于氣的升降開合、沉浮下面再舉個例子,比如氣升得太快太猛,使人薄厥就是昏倒:兒子沒考上大學,還在外面交上了黑社會,老爹一生氣,氣直接頂到腦門子上了,臉色漲得通紅,腦溢血一病不起,這就是氣升而不降,升得過于急速,所有氣蒸騰向上,徑直的就頂出腦溢血了;所以說該降的氣要降,該升的氣要升,而很多愁苦煩悶的人氣升不起來,都降下去了,胸中無氣,說話說不了,唱歌唱不動。
“新學大使”朋友剛才問冬天易發憂郁癥的原因是什么,咱們前面提到一條理論叫氣氣相感,所有氣都是相互感應的,它悲傷我也跟著悲傷,它高興我也跟著高興,都是互相影響的。那么四時是不是也是一團氣呢?春夏秋冬也是一團氣也有升降開合:春天氣升,夏天氣開,秋天氣降,冬天氣合,和人身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有時空的問題。根據氣氣相感的理論,秋天氣降,冬天氣合,感應到人身上,人身之氣也會相應的配合而降、合,因為人生活在四時之中,四時對人影響非常巨大,所以秋、冬二季人身之氣也是肅降、合。為什么人喜歡悲秋呢?看到秋天的落葉,涼風一發,人開始悲秋,沒有悲春的,氣氣相感的道理即在此。所謂的抑郁無非是氣閉了氣降了,閉就是合,什么是抑郁呢?什么事都悶者,不愛跟人溝通、交流,抑郁癥的人沒有幾個多氣的,抑郁發展到極致就是“癲”,(“狂”是太升、太開,有癲狂一詞)抑郁是“癲”的早期表現形式,抑郁癥又叫自閉癥,閉就是氣閉,氣當然不愿意和別人溝通了,氣都降下去了,有時候唉聲嘆氣的。因為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方方面面的不盡如人意,人生的選擇有時候不由自己控制,再加上社會大變當中人無所適從,失去了前途和目標,沒有希望,沒有奔頭,氣就升不上來,人就高興不了,氣就無從開,不做事氣就開不了,慢慢的氣不升也不開了,反而都去下降、閉合,也就不愿意接觸人,得了憂郁癥。到了冬天氣合了,憂郁癥就加重了,看到草木枯萎一點欣欣向榮的意思沒有,就開始悲秋、傷冬,這就是抑郁癥冬天易發的一個原因吧!
還有朋友“明月幾時有”問:《內經》里的升降出入和氣道中醫的升降開合有什么關系?前面八條其中有兩條:升降開合、吐故納新,《內經》是把這兩條合在一起講了:吐故納新簡稱吐納,吐納就是出入;升降開合就是升降,升的極致就是開了,不可能永遠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就開,就像樹木生長一樣,長到一定程度就要開花結果。人身是一團氣,也不能一味的往下降,降到極點就合了,閉合住了,就像種子一樣,結的果實去降,里面的種子掉到地上去合,重新開始一個新的生命。所以《內經》講的升降出入就是這里講的升降開合加上吐納,出就是吐,入就是納。我們要把整個的關系捋順了,加上所有氣都是融合的、感應的,我們可以說升降開合吐納都是一體的。
我不會講過多的有形有質的東西,這里講的是氣道中醫,就是給大家打開一扇門,讓大家看到無處不在的氣的狀態和運行規律,好,接下來往下講。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這里問得很巧妙,先把心肺和肝腎分開,再講心肺的區別。“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這里涉及到整個的五臟生成和五臟狀態的根本問題。前面提到肝腎體上是吸,心肺體上是呼,這里強調心肺體都是浮在上面的,就像那兩個一個樓上一個樓下的小孩一樣,心肺之體都在上面,所以?。桓文I都在下面,所以沉,只是從體上講,沒有從用上講。從脈象上講,“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前面說了,心是開的,開的氣都是向外擴散和延展的,“浮而大散者”是說氣浮在外而向外大散,所以說是心氣的代表,開氣的代表,已經脫離了整個脈氣的束縛,不僅是在說脈的體驗,是在講向外開的心氣是一種什么狀態。肺氣是“浮而短澀”,肺氣是降的,開到了極點就開始降了,“大散”是向外擴散,散開,心氣還是開的狀態,肺氣就開始收了,收而降之。秋天鋪散一地的豆子、苞米棒子都晾在自家的屋頂了,這是心,到了秋天該收了,(還在房頂上呢,浮在外面)收回來就變成了“短澀”。“澀”是短的意思,不是脈澀澀無取那種澀,(關于“澀”字,《內經》有“肺者,澀脈也”,“澀”是“短澀”的澀,不是長大而散的狀態)可以理解氣是收的,浮而收之,所以叫做肺脈,體是浮的用是收澀的,短澀的。
有些分歧大、層次過于復雜或者《難經》本身就存在問題的地方會跳過,我就不多費口舌了。但是上面的八點原則大家一定要記住,尤其第一點原則最重要,大家必須建立觀想的能力。“觀想”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形體看氣質,如果礙于形體還去量動脈、組織、關節,讓形體束縛了,那永遠也掙脫不出形體,只有跳出形體才能看到氣的存在,同樣跳出氣才能看到氣的真正含義,就像有句詩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老在山里呆著,見樹見木(見骨骼見肌肉)那永遠也不可能看到后面的東西。大家研習上面的八點,默記于心,(我當時就是這樣來學的,所有事物都這樣來看,像一個夢觀成就大法一樣,把世間一切事物看作如夢幻泡影的夢境)把任何事物看作一團氣,久而久之(不出一年),就會有所感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氣機的運化道理就是水流的運化道理。
有朋友問:易發抑郁癥是氣浮出了問題還是氣降出了問題?抑郁癥的人氣過于沉降,對癥應該升提讓他高興起來,氣上來之后就有勁了,有勁了就愛說話,愛說話氣慢慢就開了,氣開了人就開朗了,所以是氣的狀態出了問題,浮得少降得多就產生了抑郁癥,氣都沉到下面了升不上來。八大原則里講到所有氣都是融合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團氣,這團氣整個的都在下面,提不上來,因為有一個形體的束縛嘛!人因氣力行,按理說氣是均勻分布在人身體里的,由于情志或其他原因導致整團氣的分布出現了問題,下面多上面少,都沉下去了,這樣升的氣、開的氣沒有,而人做事言笑溝通都需要開的氣,開的氣沒有人馬上就抑郁了。也可以說是郁,但不建議大家用郁來解釋,在很好的理解氣機之后可以引入郁,有句話“無病不是郁”嘛!還有“無病不是虛、無病不是痰”很多林林總總的觀點都冒出來了,其實說白了就是這團氣太消沉了導致了郁結。
我始終沒有引入五行的道理,五行也是在說氣機,但從氣團的升降開合來講要比五行學說來的直接,只要氣機了解了,五行就能運用純熟??梢哉f金克木,但什么是金克木呢?后人如果不知道氣機那就無法解釋金克木,金就是降氣,木就是升氣,金克木就是降氣大于升氣了。
不止一個五運六氣的形態存在于宇宙之中(或者說地球系統當中),單憑五運六氣治不了病,五運六氣只是告訴我們世間有這個現象,就像影響我們的不只是電磁波,各種頻段的波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而且幾千年來五運六氣沒有發生過變化嗎?五運六氣也是對氣機的解釋,就像經脈一樣,表皮有動脈靜脈循環系統,再精微的有神經、淋巴,再往里有經脈,再往里就沒有嗎?一樣是有的。人身的奧秘可以讓人無窮盡的探索下去,不斷的探索就會有更精微的發現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其實向外求索和向內求索是一個道理,為什么有外丹和內丹呢?外丹和內丹都是有的,都可以讓人達到修煉的一個很高的層次。單憑講五運六氣就和單憑講子午流注、靈龜八法是一樣的,如果對氣機沒有深刻的認識,那很難去捕捉氣,而如果見氣了,那五運六氣、靈龜八法就都可以拋棄了,就像指月,指的不是月亮,指的方向才是月亮,所以我直接從氣機的角度來講。一我不講五行,二初期很少講經脈,因為經脈是氣機所化,就像肌肉骨骼一樣都是氣機所化,只不過經脈的氣機所化比肌肉骨骼來得更靠近氣機或者層次更深,但大家千萬不要把經脈看實了。
“水下一刻”前面就有人問過,水下一刻開始子時,一刻是半小時,這里就不多說了,下去可以查一下古代計時的方式。
大家學氣機一定要加個氣字,不要說陽氣不升,就是氣不升,沒有陽氣陰氣,前面提到所有氣都是融合的,如果上來就分陽氣陰氣就是在割裂氣機了。想想看陽氣升陰氣就不升了嗎?陰氣一樣升,陰陽相和諧的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俱升,所以不要說陽氣升陰氣升,直接就說氣升。就像大軍開拔,炮兵、裝甲兵,后勤補給都要往前進;自然界中單元素的物質很少,所有東西基本都是復合的。所以我們要直接說氣升氣降,因為有氣升,所以把升上來的氣叫陽氣,降下去的氣叫陰氣。氣不升有兩種原因:一,氣受阻而不升;二,氣不足而不升,就像軍隊前行一樣,前面遇到了阻礙,過不去了所以升不了了,或者說部隊太少,疲于奔命沒有力氣了走不動了。大家想象一下,一團氣要升騰變化沒勁就升不上來,就像一壺要燒開的水一樣,火力不足水不開;把壺嘴堵上氣噴不出來,氣受阻而不升。大家這樣來理解臨床疾病就會覺得很簡單了。氣只分四種狀態:升、降、(升降開合)吐、納,(浮沉可以不必考慮)沒有更多的,不要上來就想臟腑,也不要想氣血、陰陽,就理解成氣的四種狀態就可以了。
人高興氣在上面,氣高在上;《傷寒》里邪氣居于胸中就是指邪氣高, “其高者,因而越之” 邪氣高要直接吐之,一嘔吐邪氣就隨人體氣機噴涌而出,人胸中之邪就解了;“其下者,引而竭之”一些邪氣在下的疾病,比如結腸炎或者一些腹部疾病就可以直接用下法。這些是急癥的治療原則,慢性病就不能用汗吐下三法了,因為慢性病邪氣和正氣結聚在一起,纏繞不散,如油入面,二者渾合敵我不分,所以不能上來就用汗吐下三法。張從正的攻法對于現代人來說是要考慮的,除非一些急性病。
上面八點原則大家可以反復思考玩味,暫時拋去臟腑、陰陽、氣血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體的概念,初期也不要引入十二經脈,因為十二經脈是氣機的體現,氣機了解清楚了,自然就知道十二經脈是怎么回事了?!秲冉洝分嘘P于十二經脈的循行也沒有講清楚,不是那么簡單的,不是有很多練過氣功的朋友所說的十二經脈循行和《內經》有所出入嗎?《內經》所反映的也只是其認識的層次,并不一定是實像的層次,但是已經是站在很高的理論層次來俯視人體生理和疾病了。
氣是有感知的,有感知就有性情,任何一團氣都有,包括一個細胞,人興奮細胞就興奮,所有細胞都興奮了人就興奮,一定要把氣理解為活物,這樣才能靈活運用,不然又陷于機械理論中去了。世界是由生命組成的,氣抑郁了人就抑郁了,氣都沉下去了人也消沉了。肝臟脾臟…這都是氣機外化出來的,《周易》里有句話: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星、太陽、月亮、地上的河流、山川都是氣機所化。
氣道中醫沒有書,因為書已經太多了,沒有必要再寫了,《黃帝內經》就是在說氣道,和《傷寒論》是對氣道最好的理論解釋和臨床描述。氣道中醫一直在民間流行,沒有成于書,也沒有在歷史上有所記載的大的醫家,因為并不是書上看到的就是僅有的有水平的人,有修出世間法的人就會知道,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體現。
在這里是要做一個普及工作,但氣道中醫能不能流傳下來就不好說了。因為氣道中醫是本于道門,這和佛教有很大的區別,很多道門的東西不需要致力于廣,只要能流傳下來就可以,道種不絕故嘛!薪火如縷不絕,只要能傳下來就可以,并不需要非常發揚光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地是母親,天是父親,整個道生天地,道又來源于自然,這是很抽象的。“崇校天,卑法地”(《易傳》)崇高廣大要法天,卑微誠重要法地,天地是陰陽的立極,所以說“仰則觀于天文,俯則察于地理”(《周易·系辭下》),就是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變化,而知氣道之所在,就是知大道的道理在哪,也符合“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系辭·下》)的意思。
希望學過中醫的朋友也從氣道角度來考慮問題,盡量不要有一些明象和以前所學中醫知識的羈絆,這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氣道中醫,氣道中醫是圓融并通、簡單直接的,像《易經》(《周易·系辭下》)里說的“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我們也可以說“氣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當然我們還不能說氣就是整個天下的道理,只能說氣是流行于天下的存在。因為上面還有存在。
既然任何事情是一團氣,那么石膏也是一團氣,石膏有石膏的氣,麻黃有麻黃的氣,我們怎么認識這團氣呢?只有認識這團氣才知道互相對治。關于中藥治病有幾點,并不是說升氣升不上來就用升氣的藥,降氣降不下去就用降氣的藥,用藥其實是在調整氣機,并不是在補瀉,補瀉是很簡單的層次,只要氣能升上來,氣機打通了就可以了。人有一個自行的運行系統,而且能夠自我修復,該升自然會升,該降自然會降,一般都是堵住了,把堵住的地方的氣開開,那氣自然該升的就升該降的就降。
所以說用藥涉及到幾法,就是調氣機的升降開合,以麻黃湯為例,麻黃這味藥喝下去之后有明顯的興奮和解表的作用,有人出汗有人不出汗,這是由于體質的原因。上次講過感冒發燒的機理,就是寒氣郁閉于表表氣不開,產生氣閉于內郁而發熱的癥狀,解決方法就是把毛竅打開,邪氣解散,郁氣得解則熱氣得散,病就好了。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用清熱的藥,反而越清越熱,熱勢綿綿總也降不下來,表閉無汗嘛!這和現在的病毒性感冒還是有出入的,現在純傷寒的很少,這里只是舉這個模型來說明這個道理。凡是可以讓人汗出蒸蒸而解的方子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灌熱水就行了,八九十度的熱水不斷的喝,熱勢在身體里不斷的抑郁蒸騰,到一定程度邪氣不勝這種蒸騰之氣的時候,表竅自然打開,這是一瞬間的事情,這就是《內經》上所說的“撤衣”。外寒襲擊于人使人毛竅閉塞就像給人加了一層棉衣一樣,使人熱勢不解,汗無從排出,只要用外力或本身氣血之力加上熱水的蒸騰熱氣一起鼓動外邪,使毛竅復開,人的病就好了。有時候光喝熱水藥力不夠,蒸騰流溢宣散之氣不夠,所以就要加上能夠使表陽外出,人氣加速蒸騰的藥,首選就是麻黃、荊芥、桂枝,還有羌活、獨活,這些藥都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大家聞聞羌活的味,雄壯有散。其實加一些辣椒都可以,只要能夠起到這個作用就行。隨著人們不斷地總結,發現具有宣散之性的藥自然界里有很多,但不能提供很合適的宣散,正好達到效果,所以產生了配伍,配伍就是讓各種藥調和在一起,讓各種藥氣配合最后產生符合宣散暢達之氣的藥氣,所以藥物的冷服熱服、濃煎稀煎都會有明顯的差別,因為直接表現出的藥氣就不一樣:濃煎則氣聚,稀煎則氣散; 總煎和散煎也是不一樣的,比如雞整燉和切碎了燉只燉腦袋氣肯定不一樣,理論層面是這樣說,實際運用還需要后人不斷地總結和體驗。
總結一下剛才所說的:所有的藥都有藥氣,這一點毋庸置疑,就是根據第一條原則:任何事和物都是氣團;還有氣都有性情,有感知則有性情,有性情則有喜好,比如很多藥喜水,生活在水邊,所以走水道;很多藥善竄善爬,比如螻蛄,蚯蚓還有一些藤類藥,根據氣氣相感的原則,人服下去之后就會有相應的性情在人體內的反應。
《本經》羅列了三百六十味藥,分上中下三品,上品養性,中品療疾,下品制毒,這個分類非常好,不了解性情、正邪優劣就無法用藥,比如現在婦女的產后風,本身是虛證,而見到風濕內侵的癥狀就用蜈蚣、全蝎,蛇類藥去攻沖,有的還加附子、馬錢子,這就完全違背了氣機的基本原則,犯了虛虛實實的大忌。很多得產后風的婦女,生了孩子后氣虛,氣陷于內,(氣的動作和表現層次非常多,不僅是一個升降開合,升降開合只是最基本的四個原則)氣餒于內而表氣虛,表現出怕風、怕寒、怕冷、肢體麻木的癥狀,這時如果用通經絡通散的下品療毒藥去攻沖就會適得其反。還有一點,現在很多慢性病不是僅藥食可以治療的,也不是針灸可以的,很多病不是一經之病,而是整個氣團很多經脈的病,不是扎幾個穴位就可以好的,尤其城市里的人。
剛才講了很多理論,大家先有一個方向,路首先走對了,往東往西往南往北走,路確定了,細節的東西太多了,所以說一年有感覺,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嘛!沒有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把所有的物象、氣機研究透的,因為所有的氣團都需要去親身體驗,氣與氣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感應都得去學習,基本的配套原則都知道后還需要不斷的實踐,這樣才能在做菜過程中做出美味來。如果基本配套原則都不了解那就不可能做出好菜了。另外大家不要滿足于只要一技在身,能扎幾個穴位治療幾個病,而不對整個的氣機進行探索,好多病不是那么簡單的,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決定疾病的特點。
好的,今天就到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