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方劑27
蒼術、元參、生黃芪各30克,山藥、熟地、生地、黨參、麥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龍骨、茯苓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糖尿病氣陰兩傷挾血淤證
方劑28
干馬齒莧10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服用1- 2周尿糖即可轉陰。
適應癥:糖尿病
方劑29
泥鰍10條,干荷葉3張
制用法:將泥鰍陰干研末,與荷葉末混勻。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適應癥:糖尿病
方劑30
苦瓜250克,蚌肉100克
制用法:將活蚌用清水養2天,去凈泥味后取出其肉,共煮湯,經油鹽調味,熟后吃苦瓜與蚌肉。
適應癥:糖尿病
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治療糖尿病各有長短,單純西藥治療雖有易耐藥即繼發失效,胃脘不適、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糖效果迅速,便于服用或使用而被患者樂于接受。單純中藥治療,雖無不良反應,且可控制臨床癥狀及并發癥的發生,但降糖作用緩慢,力度較小,惟有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可改善臨床癥狀,防治并發癥,又可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繼發失效。當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可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①尋找中西醫結合點。中醫辨證論治的同時配合小劑量西藥降糖藥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小劑量西藥降糖藥配合使用,也要根據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將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全面考察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工作性質等具體情況下,根據血糖波動情況,具體選擇相應的降糖西藥。 ②根據中醫辨證原則,靈活吸收前人藥理研究成果。經藥理研究具有顯著降血糖作用的中藥,具有補益作用的人參、黃芪、黃精、山藥、枸杞子、地黃、茯苓、仙靈脾、山萸肉、當歸等;具有清利解毒、理氣活血作用的蒼術、玉米須、荔枝核、五倍子、丹參、桑葉、桑白皮、知母、番石榴等。臨床上在辨證的基礎上合理選藥,確實可以提高療效,但要注意辨證選藥,否則不會有效,比如陽虛之體而投之以知母、蒼術之類確非所宜。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特點 1)療效高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是依據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其長年。如西藥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藥改善癥狀好、降糖作用持久,無疑兩者合用,可以提高療效。另者,中醫的辨證加上西醫的一系列客觀眾指標,這樣以其微觀眾的形式參于宏觀之中,使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科學性向前跨躍了一步,無疑對“施治”的指導也更加確切,療效必須提高(2)療效短 糖尿病中醫辨證分明虛熱盛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兩虛型。臨床上以氣陰兩虛型居多,治則為益氣養陰。益氣者,益脾氣助運化之功,以固后天之本;養陰者,養腎之陰,滋下焦之水源,以降妄炎之火,使水升火降,中焦健運,從而達到降血糖的目的。中醫的辨證施治再配合西藥的降糖藥,使中西藥發揮其優勢,共同攻克,療程必然縮短。(3)作用持久 口服降糖藥氯磺丙脲在體內持續的時間最長,才僅72小時;中藥以人參為例,實驗研究人參總皂甙能減少四氧嘧啶對胰島B細胞的破壞,并具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損傷的B細胞的破壞,并具有一定程度上促進損傷的B細胞修復和增生能力。停用人參總皂甙后降糖作用尚能維持1~2周。所以中西醫結合,不僅降糖作用快,而且持久。 (4)揚長避短 西藥降糖作用起效快,作用可靠,但改善癥狀不明顯。如一部分病人經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后,血糖、尿糖得到控制,但仍有乏力、便干、失眠、多汗等,而中藥可彌補其不足。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往往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均不能使血糖下降,而中醫的優勢
則表現在西醫療法處于劣勢時,得以充分顯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昏迷時,由于昏不知人,一切口服藥無計可施,況且胃腸吸收不如直接靜脈滴注。所以,靜脈輸注胰島素和補充液體是最好的途徑,故中西醫結合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5)防治并發癥 現代醫學研究糖尿病早期即有血流流變學改變,血液粘度增高,這與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多伴有淤血證是一致的。而高血糖、高血脂、高粘度,正是后來大、小血管病變的基礎。所以,為了預防并發癥,從治療糖尿病開始,在降糖的同時就應注意降脂、降粘。因
為一旦出現臨床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等,現代醫學是無法使其逆轉的,而中藥在防治并發癥上確有獨到之處。
糖尿病治療之五:其它治療
拔罐療法
方法一:
(l)取穴(圖8):①膀胱經:三焦俞、腎俞。②任脈:石門。③經外奇穴:華信夾脊。④脾經:三陰交。(2)治療方法:①留罐法:以上穴位于拔罐后各留罐10-20分鐘。②排罐法:于腰椎兩旁行密排罐法并留罐。③針罐法:先用毫針針刺上穴得氣后再行留罐。
方法二:
(l)拔罐部位:選穴:肺俞、脾俞、三焦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穴。
(2)方法:取上穴,采用單純火罐法吸拔穴位,留10分鐘,每日1次。或采用背部前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腎俞段涂抹潤滑劑,然后走罐至皮膚潮紅或皮膚出現瘀點為止,隔日1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