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了,丁酉年的悠悠光陰,開始在光影之中,一絲不茍、經緯交錯地織線,滴答滴答、沉沉地往前走。光陰的輾轉,很快將驚醒歲月里的花紅柳綠,春的故事,便將在杏花飛影間舒展。季節的美好,將細細鐫刻在日與月、明亮與陰暗、白晝與黑夜的推移中……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世事茫茫,光陰有限,尺之璧不貴,寸之陰方重。古人的時間感比我們更具象,因為對古人來說,時間是沙在漏、水在流,一粒粒一滴滴,看得見,摸得著,不像今天的鐘表,一圈圈轉下來,還徘徊在老地方,奔波也形似不動。古人一年下來,流出的沙聚可成塔,滴出的水積可為河,時間以時刻變化的形態一直在提醒:蹉跎歲月、光陰似箭、一刻千金。看吧!日晷在夕陽下寸寸拉長,香柱在火光中厘厘燒短,怎能不叫人在時與光中暗自驚心?
歲歲年年,時光的流逝從不會慢下腳步等待我們,只留下一串串光陰的故事。然而,光陰既是揮霍掉的,也是煨出來的;時間既飛如流水,同時也細碎纏綿。想慢下來,就得學會烹制光陰,如文火煲湯,那才有細細的美!這樣的光陰,是走在心上的,是絲絲縷縷的靜好與熨貼。只要有心留連品味,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每分每秒的變化:茶葉經沸水二十秒就可舒展,雨水從屋檐掉落到地上只需五秒,白晝轉黑夜并不是關燈拉簾似的瞬間,太陽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最起碼需要三分鐘,如果坐在飛機上飛往南方,將在漸漸變成黃昏的飛越時刻,向南不斷尋找漸漸消失的光明,透過小小舷窗,看到機翼上流水般閃爍的瑰麗壯闊的晚霞……
生命既然沒辦法延長,那就讓每一刻都過得有跡可循。不要混光陰,而要拾光陰,朝花夕拾,珍重芳華。用了心,用足深情,光陰是知道的。讓光陰慢下來,細數人世塵埃。在繁雜的世俗生活中,留一點時間探尋生活的美感,看虹摘星,飛花落葉,徜徉于精神的深淵,安靜下來。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慢一點生活,才能在光陰的流逝中心安。
色相事一剎那,光陰里無盡藏。其實,無論是悲傷還是喜樂,翻閱過的光陰都不可能重來。你做不了命的主,你做不了光陰的主,但人有記憶可以存留,可以鐫刻。美好的光陰不會為我們重返,但也不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所謂的“經典”、“傳統”、“習俗”,皆意味著一份古老的生活契約,一種光陰深處的沉靜和定力。它們承載著風物、日歷、基因、記憶、祖祖輩輩的生存故事,它們告訴你“你是誰”,提醒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相信,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巨大的儲存器。整個宇宙150億萬年的光陰都可以存下,人類歷史已在我們的基因芯片上存留,包括我們個人史上那些早已漫漶不清的往事,凡是人類的群體和個體所經歷過的一切,都不會被遺忘,只不過是被埋藏,將會在某一刻蘇醒過來,在永恒流轉的光陰的深處。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光背著影子,一刻不歇,直到暮色四合,光影入夜。光影,投射著光陰,日月相逐,此來彼往。一年的結束,和一年的開始,其實只隔了一個瞬間。前一刻,我們還在為過去的時光意興闌珊,后一刻,已經看著遠方向往著更好的明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的一年,唯光陰不可再辜負,唯心靈最值得我們停駐。
人生卻漸行漸遠。別問“時間去了哪里?”應該問“我們會去哪里?”畢竟流逝的不是時間,是我們。新年新歲,展開,新一輪,光陰輾轉幽秘的心事,搖曳著時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書寫光陰的筆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