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琥珀色的燭光中
黎荔
一點燭光就可以盈滿一室,燭光曾在多少古典的夜晚,照亮著許許多多,沉思默想的秉燭夜讀,杯盆豐盛的家庭聚餐,在一個個幽暗莫測的地方,驅散黑暗給人們心里帶來的恐懼。在古人的洞房夜里,紅燭搖著溫馨的光,照亮紅帳床上坐著的美麗新娘,她頭上遮一方紅巾,繡花紅衫加一襲紅裙,腳上踩著紅緞繡花鞋。在祖先的牌位前,在宗教的祭臺上,這煙霧繚繞、恍惚不清的火苗,也聽夠了多少喃喃復喃喃的懺悔與祈禱。
現代社會已經很少用到蠟炬了。每到停電之夜,點燃一支貯備在抽屜中的蠟燭,不知道為什么,看著那一閃一閃的燭光,總有一種強烈的愉悅感,因為似乎能夠看到某種超越眼前物象的東西。它強迫我觀看,大大地睜著眼睛凝視,一片漆黑中的一個火中的世界。在火焰中,空間似乎在移動,也可以看到時間的流經。當火光閃動時,其他一切似乎也跟著閃動。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生命,似乎在向燭光包圍,迫近。
燭光有豐盛的象征意義,傳統上總與生命及心靈的活動聯系在一起。在一本名為《生活之路》哲理性隨筆集中,托爾斯泰如此寫道:“在人死去的那一刻,點燃著一支蠟燭,在這燭光下他曾讀過一本充滿了焦慮、欺騙、苦澀和罪惡的書,此刻這蠟燭爆發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亮的光,把以前隱沒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照亮給他看,然后噼啪響過,閃動了一下,便歸于永久的寂滅。”想起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麥克白》中,主人公有一句臺詞:“熄滅吧,熄滅吧,這短短的蠟燭!”約翰鄧的詩集《成圣》中,也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們是蠟燭,步步走向死亡!”讀來令人無比感傷。中外詩人心有靈犀,唐詩中的“蠟炬”意象,也是比喻生命之短促的。如:杜甫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什么中外對生死的參悟都與燭光聯系?一個人的軀體如一種火焰,恰如蠟燭的火焰那樣永遠直立而燃燒,然而,在富有活力的燃燒中,隨著融化和流動的燭蠟,經過一個不斷被消耗、被破壞的過程,蠟燭終于熄滅掉最后一點微光。最后的微光就那么輕輕一閃,就沒有了。不可避免的終結,就是融化成軟塌塌的、像泥巴一樣的東西,落在手指上,落在空蕩蕩的燭臺上。
每次點燃一支蠟燭,我都會小心地守護。燭光總是讓人擔心,小小的光就像淳樸的人的信仰一般脆弱——最輕微的氣流也會讓它搖曳、顫動。舉著一支蠟燭穿越黑暗長廓,我會籠著另一只手護著燭光,這是祈禱的手勢,紅色的光映過手指,蠟炬緩緩流下的眼淚滴在地上。現實要具備何種活力才能對抗周圍的黑暗,才有力量擺脫周圍的黑暗?此時此刻,最輕微的光也十分寶貴,在那些迷失的長夜,閃動的一點琥珀色燭光,如此機敏,又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