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鎖龍三局
我的家鄉梧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是粵語的發源地之一,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發源地之一,珠江流域上著名的千年商埠,海陸絲綢之路最早對接點。從地形上分析,梧州處于嶺南主要山脈匯合之地。西江北面為五嶺延伸而來的余脈,大江南面為嶺南十萬大山的支脈,從南到北延續。兩邊巨大的山脈,磅礴氣勢,仿如千萬條蒼翠矯健的青龍,在梧州群龍聚首。故梧州有“嶺南龍都”之稱。《水經注》上贊曰:“九嶷盤基蒼梧之野,峰秀數群之間。”從水文上分析,紅水河的下游潯江,漓江的下游桂江,在梧州匯合之后,潯江的濁流與桂江的清水同時流動,合成珠江水系的最大干流西江,在梧州兩江合流之處,一濁一清、一急一緩,涇渭分明,俗稱鴛鴦江,分明是遣龍治水、氣貫陰陽之所在。
古人認為,梧州山連五嶺,水匯三江,八桂之戶,實為靈秀所聚之地。因此歷代均有不少風水師在梧尋龍探穴。相傳有一著名風水師,探到梧州南蛇嶺,為一條極具靈氣的龍脈,其上彩云聚合,紫氣東升,堪與日月同輝。對于篤信風水之說的封建王朝,這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為了防止南蛇嶺龍脈的“龍遁水逃竄”以“反王”,梧州被設置了鎖龍三局:
第一為鎖龍橋。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在梧州府城東一公里處,建成一座著名的風水橋:鎖龍橋。取捆綁逃龍之意,以鎮“反王”。鎖龍橋經歷了三百多年風雨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建造中山路時被拆除。
我家舊宅在梧州河東區云蓋山下,云蓋山比鄰的另一座山峰是阜民山。梧州八景之一的鱷池漾月,即在阜民山腳下。據《蒼梧縣志》載:“鱷魚池在府城東,明時韓雍改名嘉魚池”。鱷池是一個大魚池,池水是桂江從力木橋流入,通過環城渠再流入池內,然后從鎖龍橋流入西江。由于歷史變遷,“鱷池漾月”這個景點,近代開始就已經永不存在了。它只是作為一個歷史的事實留存在史籍當中,留在人們腦海傳誦的記憶之中。從方位判斷,當年的鎖龍橋,離我家舊宅并不遠。遙想鎖龍橋新建成之時,數條粗大錚亮的長長鐵索,在橋上往復盤繞,寓意縛鎖蛟龍。鐵索首尾系在橋頭一巨大鐵柱之上,治金為柱,長鎖蛟龍。以求可鎮得蛟螭之害,勿使城池治沒,江波泛溢。橋身上也許刻有一石雕蛟龍,仰面朝天,似欲出之狀,而遠處的西江波濤洶涌,水聲一如隱隱龍嘯。
第二為系龍洲。系龍州位于梧州城東3.5公里的西江江心之中,四面環水,洲邊流水沖激,濺起陣陣浪花。每逢春夏之交,洪水泛濫,然而不論洪水多大,系龍洲從未被淹沒過,所以又稱“浮洲”。桂江自北而來,潯江自西而至,在梧州聚集于西江,形成三江匯合磅礴之勢。三條水龍,盤身錯尾,縱橫交叉,龍首均向著系龍洲。系龍洲就像民間舞龍時領頭的龍珠,吸引著群龍在此競奪。宋代時龍洲砥峙位列梧州八景之一。1921年孫中山先生曾登島視察過系龍洲。要知道,梧州是廣西833條河流水量的出口處,西江河段集合了廣西境內河流的85%以上的水流量,是黃河流量的五倍,水流浩蕩向東。為什么無論雨季或臺風過境,再怎樣水位上升、洪水滔天,系龍洲這個位于西江江心的小沙洲,始終永不淹沒呢?有人認為系龍洲分明是風水格局中的水口禽星,專門收蓄水氣。禽星與其他水口砂一樣,有著關攔水口,不便生氣散漫無收的作用。廣西三江之水,浩瀚出粵,系龍洲這一境口之小洲從中攔截,流水方有回漩之勢,某種程度上羈系住廣西三江出境之龍。
第三是允升塔。允升塔俗名文筆塔,又名豬籠塔。位于南岸錦屏山上,錦屏山亦名火山,因有“埋劍吐芒宵燭漢,藏珠浮映夜輝山”而得名。相傳在秦末,南越王趙倫藏劍于此,每到傍晚7點到9點就騰起紅火,燒得火光沖天,站在對岸看,漫天紅光,這就是梧州八景之一的“火山夕焰”的故事來歷。允升塔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塔高7層,約36米,六角形,磚木結構,每邊長3.9米。清兩廣總督阮元為塔題額:一層“秀發梧江”,三層“觀文成化”,五層“光射斗牛”,并賦詩曰:“高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勢欲上騰,梧江吉士,從此其興”。遂名為允升塔。之所以又名豬籠塔,據傳是因有地師所言,要壓制“反王”,易在南蛇嶺對面的靈氣寶地火山上,建一“豬籠”以罩“龍頭”。允升塔所選位置,即為扼制龍脈的最佳風水寶地,故塔又稱豬籠塔。
故鄉的鎖龍三局,到底是封建執政者要扼制南干龍之龍氣上沖,要困龍于梧,還是因為傳統風水中“水”主財,聚水為財,流水生財,因為梧州三江之水盡出東粵,注定要成為窮鄉,所以梧州人想盡辦法要鎖住水口、留住財源,于是便有了系龍洲、鎖龍橋、還有豬籠塔。我不太認同于后者,因為梧州到處有龍的痕跡:龍皇山、龍母廟、系龍洲、龍泉沖、龍山里、龍骨沖、龍脊等等。水都梧州因水而立,因水而產生獨特的江河文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文化所浸染陶養的梧州人,為什么要系龍、鎖龍、鎮龍?可能有人說,洪水橫流,平地水浸,蛟龍在傳說里被認為是發水的,興風作浪,為害人間,所以居民可能會有鎖龍之舉。可是,在梧州完全不存在這種社會心理。梧州作為廣西的水上門戶,是一座每年必遇洪水的城市。洪水上街,街道成為內河這樣的場景,在這里每年幾乎都要發生兩到三次。在沿街的騎樓建筑廊柱上,可以看到一排排用來系船的鐵環,在二樓和三樓當地居民還開設了一個個面朝大街的水門,供洪水來時進出,梯子和小船成了市民和單位的必備生活用品。多少年來,面對洶涌的洪水,梧州居民一直從容而淡定,因為,梧州居民從來就與水相親、以水為財。年年泛濫上街淹城浸屋的西江洪水,梧州人也不呼為洪水,而稱“西水大”,并沒把漲大的西水視為洪水猛獸,倒像年年來訪的老朋友。朋友來了,就讓個地方,稱為“搬西水”。西水上街,梧州變成水上街市,照樣繁忙熱鬧。當然,這些都是市區修建防洪堤以前的事情了。自從2003年和2004年,梧州河西、河東兩座防洪堤相繼竣工投入使用后,市區開始把洪水隔絕在外,基本告別了每年必經數次的“水浸街”的局面。舊時的滿街小艇穿街入巷,樓上的水門打開,一把竹梯照樣上落,從窗口吊只竹籃下去,就可以買到一碗熱騰騰的艇仔粥,這番景象早已一去不返了。
說到龍脈結穴所在的南蛇嶺,記得小時候我常在南蛇嶺這個地方玩,南蛇嶺不高,卻狀若蛇身盤旋,形成了一個鍋形的山谷。南蛇嶺是梧州最高峰白云山的一條山脈,位于西江北岸,登上西江南岸的錦屏山隔江察看,此山狀如出洞的大蟒蛇,兇猛異常,故名南蛇嶺。其蛇頭正對著滔滔西江,在風水學上謂之“入水化龍”,而且是一條猛龍。離開家鄉多年,聽說龍脈所在的南蛇嶺,2006年在山體滑坡和泥石泥災害發生后,梧州市政府已將南蛇嶺改造地貌給填平了。南蛇嶺原先所有房屋都被拆除,只孤零零還屹立著一座牌坊,上有蔣介石題寫的“儒將風猷”四個大字,步行上山,能看到一座憶翠亭,再往上是一個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陵園。墳塋四周栽種松柏,墓后大理石碑上刻著:“北定中原,憶當年智勇兼雄,屢以神奇成偉績;西臨蜀會,冀此日艱危共濟,那堪馳驟失良元。”墓園的主人是葉琪,生前為國民政府陸軍上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畢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國民革命立下汗馬功勞。1938年葉琪將軍意外墜馬逝世后,親人據其遺愿埋葬于此,蔣介石派代表送來親筆題字的匾額和挽聯。葉琪墓和牌坊現為梧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于葉琪將軍為什么不歸葬他的故鄉容縣,而非要在梧州的南蛇嶺入土為安,誰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