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成立的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詳細內容點擊關注每日糧油,查看《重磅:供給側改革玉米調減思路不變 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高于玉米》),特別提到了:2018年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實施玉米及大豆生產者補貼。但大豆補貼標準要高于玉米。鼓勵各省(區)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
來看看文件中的具體描述:
3.生產者補貼。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實施玉米及大豆生產者補貼。中央財政將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統籌安排,補貼資金采取“一卡(折)通”等形式兌付給生產者。具體補貼范圍、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由各省(區)人民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具體確定,但大豆補貼標準要高于玉米。鼓勵各省(區)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為推動稻谷最低收購價改革,保護種糧農民收益,在相關稻谷主產省份實施稻谷補貼,中央財政將一定數額補貼資金撥付到省,由有關省份制定具體補貼實施方案。
沒錯,就是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要提高,鼓勵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大豆優勢區加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高產量!
想想也是,每年我國大豆消費現在大約是1億噸左右,但其中有9000多萬噸都是進口大豆,一旦大豆進口出現風吹草動,國內的豬肉鴨肉還不得飛上天?就連近期曝出造假的食用油,或許價格都的翻幾番。
遠的不說,就說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大豆進口問題,美國大豆占我國進口大豆中的比例約為30%,絕對數量達到3000萬噸以上,對此有人說,應該直接禁止美豆進口,去其他國家,如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東歐的烏克蘭尋找糧源,大豆采購多元化。
思路是對的,但你去這些地方加大采購,一是這些地區能不能短期內就生產這么多?3000多萬噸,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一毛兩毛錢的事;二是那不是還是靠進口嘛,好像沒啥本質差異。
所以,這事還得靠自己!
按照現在國內的大豆產量只有1000多萬噸來計算的話,現在國內的大豆種植面積至少需要增一倍——不過,現在一個好的現象是,與大豆一起播種的玉米現在是庫存多,有1.8億噸的陳糧在糧庫里躺著,加大大豆補貼標準,降低玉米補貼,讓更多的農民種植大豆或許是一舉兩得事。
當然,我們的地少人多這個問題也必須要正視,大豆完全靠自給也不要太現實,但通過產業調整,我們至少要能保證避免因某一個糧源地進口出現問題而影響到整個國內市場,這樣的話,我們的糧食安全才能切切實實的拿在自己手中。
另外,近期網上有很多什么“中國大豆完敗內幕、大豆進口殺手锏”的文章,其實,說一千道一萬,產量和價格才是根本,國產大豆產量上去、價格下來自然就沒人遠渡重洋去進口那么多大豆了。
特別是在價格方面,品質再好也抵不上一個價格低!這是市場消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當然,國產大豆如何通過降價去爭奪原本屬于自己的市場,更為關鍵的還在于種植者的收益問題,只有讓種植者獲得合理的利潤,才能刺激更多的產量,也才能從根本上讓大豆市場不再受制于人。
就在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作為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什么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保證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能有絲毫含糊。???